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75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分中继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第1周画出设计框图,制定设计方案

3、第2周实验调试和完善,同时编写设计报告

参考文献

1、《RZ8623程控交换综合实验讲义》南京润众科技有限公司

2、《程控数字交换与交换网(第二版)》叶敏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1

1摘要: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对模拟信源使用抽样、量化、编码等过程进行数字化后,一般都采用时分复用来提高信道的传输效率。

复用就是用同一个信道传输多路信号(如语音、数据、图像信号)。

为了在接收端能将多路信号区分开,必须使不同路信号具有某种不同的特征、按照区分多路信号的方式可以把复用分为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时分复用就是将传输时间分为多个互不重叠的时隙,利用不同时隙传输各路不同信号,多路信号使用各自的时隙,合路称为一个复用信号,在同一信道中传输。

在接收端可以按同样的规律把多路信号从复用的一路信号中分开。

2交换系统组成与结构

2.1交换系统总体介绍

图1-1是程控交换实验系统方框图,图1-2是程控交换实验系统结构图。

2

1

图1-1交换系统方框图

图1-2RZ8623程控交换实验系统结构图

程控交换系统由14个电路模块组成,各模块的组成及主要作用如下:

1.模块1~4:

模块1~4分别是电话机甲

(一)、甲

(二)、乙

(一)、乙

(二)的用户线接口电路和PCM编译码电路。

具体叙述如下:

(1)PBL38710用来实现二/四线变换,摘挂机检出,铃流驱动和用户话机接口等功能;

(2)TP3067主要实现PCM编译码功能;

(3)MT8870(甲方或乙方的两个话机合用一片)用来接收双音多频信号,把检测到的

被叫用户电话号码,送给记发器CPU以便控制交换网络接通被叫用户话路。

2.模块5:

模块5是中央处理器电路,主要由U102(AT89C51)组成,完成键盘扫描和液晶显示、工作状态指示与显示、交换命令的转接和控制接收学生的下载程序。

3.模块6:

模块6是CPLD可编程模块(U101),它产生并输出下列信号:

(1)500Hz连续方波(即拨号音信号)

(2)忙音脉冲,即0.35秒通、0.35秒断的周期方波

(3)回铃音脉冲,即1秒通、4秒断的周期方波

(4)25Hz周期方波(振铃信号)

(5)PCM编译码器的时钟信号电路,它提供四片TP3067所需的2048KHz及8KHz的时钟脉冲。

(6)各接口间的控制信号。

4.模块7:

模块7是交换网络,它包括三大部分:

(1)人工交换网络部分:

主要由S201和M201组成,通过手动设置跳线完成人工交换工作。

(2)空分交换网络部分:

主要由MT8816芯片构成,完成空分路由选通。

(3)数字时分程控交换网络:

主要由MT8980芯片、74HC573及一些外围电路构成。

5.模块8:

模块8是记发器电路:

它是CPU中央处理器及控制检测电路,主要由CPU芯片U101(AT89C51)、CPLD可编程器件EPM7128、锁存器74HC573等组成,它们在系统软件的作用下,完成对话机状态的监视、信号音及铃流输出的控制、电话号码的识别、交换命令发送等功能。

(1)用户状态检测电路:

接收各个用户线接口电路输出的用户状态检测信号DETX(X是话路的序号),可以是A、B、C、D,例如DETA是第一话路的用户状态检测信号(下面文字说明中标号的X含义与此处相同),信号直接送入CPU的P1口,以识别主、被叫用户的摘挂机状态。

(2)信号音控制电路:

主要由单片机U101及4066的电子开关组成,由CPU经EPM7128口输出的拨号音控制信号(SELA1)、忙音控制信号(SELA2)、回铃音控制信号(SELA3)的作用下,分别分时地将上述三种信号通过U305电子开关送入主叫用户。

(3)铃流控制电路:

由上述的单片机U101、EPM7128和用户线接口芯片PBL38710的有关管脚等组成。

自动交换时,在单片机U101作用下,EPM7128口输出的振铃控制信号(RING),铃流音信号送给PBL38710,由PBL38710提升铃流信号电压,使其有效值达到75V左右,送往电话机。

(4)DTMF接收控制电路:

主要由EPM7128可编程器件和CPU的中断端口组成,当8870收到电话号码后,便发出使能信号(12EN或34EN)向CPU申请中断,同时收电话号码数据(DTMFD1~4)送给CPU(U101)和EPM7128进行处理。

6.模块9:

模块9是话路交换控制器电路:

主要由U103、U105、U107、U01及学生二次开发程序U109构成。

7.模块10:

模块10是液晶显示和键盘输入电路:

它们共同完成交换功能选择,对话路交换状态显示、话路时隙设置等功能。

8.模块11:

模块11是工作电源:

分别是-48V、-12V、接地、+5V、+12V。

9.模块12:

模块12是空分中继接口和计算机通信接口:

用于与另一台实验箱或计算机进行通信。

中继接口主要由J103、U101和空分交换模块组成,而计算机通信接口主要由J201、U102和MAX202组成。

10.模块13:

模块13是交换工作状态指示电路:

用来指示系统工作于人工、空分或时分交换工作状态。

11.模块14:

模块14是双音多频检测电路:

由8870芯片及一些外围电路构成,用来接收电话号码数据(DTMFD1~4)送给CPU(U101)和EPM7128进行处理。

2.时分中继实验

2.1实验目的

1.通过时隙的改变和调整实验,进一步理解时分复用的概念。

2.如果与前一个实验相比,说出数字时分复用技术优越之处。

2.2实验方法

打开电源开关,选择“时分中继”,按确认。

见图16-1所示。

此时四个话路(即甲方一、二路,乙方一、二路的PCM的编码波形)的时序初始值分别设置为04、08、16、30,用示波器双踪通道接入到TP202和TP08,通过测量该两点波形来观察32个时隙内的四个话路时序分配的情况,其中TP08为8KHz帧同步窄脉冲信号(零时隙位置,可容纳32个话路复用),TP202为四个话路时分复用输出的波形。

闪动的数字即表示对应话路的时隙位置当前可设置,通过上下键可更改此数字。

按“确认”键,可更改下一话路的时隙位置,或完成了全部设置并输出时分复用波形。

下面是更改复用中话路时隙位置的波形示意图

图2-1数字时分交换时序初始化设置示意图

图2-2数字时分交换时序初始化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时隙分配

话路1.19话路2.21

话路3.24话路4.27

1.人工交换

2.空分交换

3.时分交换

4.时分中继

图2-3数字时分交换时序改变设置示意图

图2-4数字时分交换时序改变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话路1.12话路2.13

话路3.14话路4.15

图2-5数字时分交换时序排队设置示意图

图2-6数字时分交换时序排队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图2-7数字时分交换时序竞争重叠设置示意图

图2-8数字时分交换时序竞争重叠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本实验中,四个电话用户的数据都是分别放在时分交换网络输入端四路码流的0时隙位置上。

通过薄膜开关给每路电话用户分配输出时隙,将这四路码流0时隙的用户数据都搬移到中继线上(一路码流)输出。

TP202、TP203可以观测到其时分复用的信号波形。

本实验中,采用了一次群速率标准2048Kb/s,而每路话音的数字编码速率为64Kb/s(8KHz×

8Bit),这样一帧中就可以容纳32路数据复用。

因为本实验平台上只设置了4路电话,所以只能占有一帧中的4个信道位置,其它信道位置高阻状态输出。

中继信号通过K201开关自环后,返回时分交换网络,根据呼叫的交换信令将中继线上的用户数据再搬移到某个用户端的接收部分。

这样,只要没有新的交换信令出现,则交换网络一直维持这种数据搬移传输状态,从而达到数字交换的目的。

数字时分中继的信号流程框图(见图2-9)

3实验步骤

1.打开电源开关,按下“复位”键,显示“欢迎使用程控交换实验……”,按下“开始”键,进入交换状态选择,此时选择“时分中继”方式,按下“确认”键。

2.给四路电话接口都接上电话单机。

示波器一通道(触发)放在TP08上(帧同步窄脉冲,0时隙),另一通道放在TP202上(中继线上的时分复用波形)

3.通过上面介绍的时隙分配的设置方法,分别按照图16-1至图16-8的示意图给每路用户电话分配其在中继线上的时分复用位置,记住这些时隙数据并按“确认”键,输出时分复用波形,见TP202。

4.对某电话单机讲话或按键,可见到只有此电话对应的时分复用数据在不断变化,对照TP02的帧同步窄脉冲波形位置,验证刚才给此电话用户分配的时分复用位置是否正确。

5.我们以甲一路(号码:

48)与甲二路(号码:

49)为例,进行两路电话用户间的正常呼叫,验证这两路电话是否能正常通话。

6.甲一路与甲二路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时分交换芯片MT8980完成的,下面我们将通过示波器测量波形验证芯片MT8980的工作情况,其方法可参见上一课实验步骤4至实验步骤6。

7.思考主叫甲一路用户和被叫甲二路用户的通信信号的流程。

PCM

中继线传输

图2-9数字时分中继的信号流程框图

3.数字交换网络芯片MT8980介绍

3.1简要说明

该器件是8线×

32信道数字交换电路。

它内部包含串-并变换器,数据存储器、帧计数器、控制接口电路、接续存储器、控制寄存器、输出复用电路及并-串变换器等功能单元。

输入和输出均连接8条PCM基群(30/32路)数据线,在控制信号作用下,可实现240/256路数字话音或数据的无阻塞数字交换。

它是目前集成度较高的新型数字交换电路,可用于中、小型程控用户数字交换机。

电路的基本特性为:

(1)输入信通容量为8线×

32路。

输出信道容量为8线×

(2)信道数据率64kb/s。

提供256路无阻塞数字交换。

具有微处理器控制接口。

(3)电源+5V

(4)功耗30mW

(5)工艺CMOS

(6)封装40引线双列直插

3.2引出端符号说明

数据应答信号输出

帧同步脉冲输入

VSS负电源(地)

时钟输入

VDD正电源

DS数据选通

ODE输出驱动允许

R/

读/写控制信号

CBO控制总线输出

片选信号

A0~A5地址输入

D0~D7控制数据输入/输出

STI0~STI7串行PCM码流输入

STO0~STO7串行PCM码流输出

3.3引出端功能说明

时钟输入,频率为4.096MHz,串行码流由此时钟的下降沿定位。

帧同步脉冲输入,它作为2.048Mb/s码流的同步信号,低电平使内部计数

器在

下次负跳变时复位。

片选信号输入,低电平有效。

DS:

微处理器接口时数据输入选通信号,高电平有效。

VDD:

正电源。

VSS:

负电源,通常为地。

微处理器接口时读、写控制信号,若输入高电平,为读出;

若输入低电平,

则为写入。

数据应答信号输出(开漏输出),它为微处理器接口时数据证实信号,若此端

下拉至低电平,电路处理完数据,通常

经909Ω(W/4)接+5V。

ODE:

输出驱动允许。

若该输入保持高电平,则STO0~STO7输出驱动器正常工作;

若为低电平,则STO0~STO7呈高阻。

但是如果利用软件控制方式,即使ODE

为高电平,也可以置STO0~STO7进入高阻态。

CBO:

控制总线输出。

每帧由256比特组成,每码元为接续存储器高位256个存储

单元第1位的值。

第0码流相应的码元先输出。

A0~A5:

微处理器接口时地址信号输入。

D0~D7:

微处理器接口时双向数据输入/输出(三态)。

STI0~STI7:

8路串行输入的PCM基群(32信道)码流,速率为2.048Mb/s。

STO0~ST07:

8路三态串行输出的PCM基群码流,速率为2.048Mb/s。

3.4电路的基本原理

电路由串-并变换器、数据存储器、帧计数器、控制寄存器、控制接口单元、接续存储器、输出复用器与并-串变换器等部分构成。

串行PCM数据流以2.048Mb/s速率(共32个64kb/s,8比特数字时隙)分八路由

STI0~STI7输入,经串-并变换,根据码流号和信道(时隙)号依次存入256×

8比特数据存储器的相应单元内。

控制寄存器通过控制接口,接受来自微处理器的指令,并将此指令写到接续存储器。

这样,数据存储器中各信道的数据按照接续存储器的内容(即接续命令),以某种顺序从中读出,再经复用、缓存、并-串变换,变为时隙交换后的八路2.048Mb/s串行码流,从而达到数字交换的目的。

如果不再对控制寄存器发出命令,则电路内部维持现有状态,刚才交换过的两时隙将一直处于交换过程,直到接受新命令为止。

接续存储器的容量为256×

11位,分为高3位和低8位两部分,前者决定本输出时隙的状态;

后者决定本输出时隙所对应的输入时隙。

另外,由于输出多路开关的作用,电路还可以工作于消息模式(messagemode),以使接续存储器低8位的内容作为数据直接输出到相应时隙中去。

电路内部的全部动作均由微处理器通过控制接口控制,可以读取数据存储器、控制寄存器和接续存储器的内容,并可向控制寄存器和接续存储器写入指令。

此外,还可置电路于分离方式,即微处理器的所有读操作均读自于数据存储器,所有写操作均写至接续存储器的低8位。

微处理器对电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存储器的读写操作,控制格式为:

(一)地址线(A5~A0):

若A5=0,选择控制寄存器,所有操作均针对控制寄存器。

若A5=1,则由A4~A0选择时隙号,以保证对各时隙进行控制,如下面寻址表所示。

寻址表

A5

A4

A3

A2

A1

A0

地址

(十六进制)

寻址位置

X

00—1F

控制寄存器

20

21

3F

信道0

信道1

信道31

(二)控制寄存器格式:

码流

地址位

存储器

选择位

模式

7

3

4

5

6

其中:

b7:

分离方式选择位。

当b7=1时,无论b3、b4是什么状态,所有读操作均读自数据存储器;

所有写操作均写至接续存储器低8位。

b6:

输出方式选择位。

当b6=1,ODE=1时,为消息方式;

当b6=0,为交换方式。

b5:

不用。

b4、b3:

存储器选择位。

00:

测试芯片时用,通常不能设成此状态。

01:

选择数据存储器。

10:

选择接续存储器低8位。

11:

选择接续存储器高8位。

b2~b0:

码流地址位,决定所选下一操作的输入码流或输出码流号。

(三)接续存储器高3位格式:

各信道

控制位

b7~b3:

若读操作时,均置为0。

b2:

当b2=1时,工作于消息方式,接续存储器低8位内容被作为数据送至输出码流中;

当b2=0时,工作于交换方式,即接续存储器低8位的内容作为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将输入信道数据读到交换所要求的输出码流的相应时隙中。

b1:

外部控制位。

其内容将在下帧从CBO端输出。

b0:

输出允许位。

当ODE=1时,且控制寄存器b6=0,若此位为1,则数据输出到相应码流和时隙中;

若为0,则输出时隙呈高阻。

(四)接续存储器低8位格式:

信道地址位

b7~b5:

码流地址位。

这3位的二进制数确定输入码流号,如若b7b6b5=100,则接续存储器选中STI4存入的数据存储地址。

b4~b0:

信道地址位。

这5位确定b7~b5所选中码流的信道(时隙)号。

但若接续存储器高3位的b2=1时,便转入消息方式,b7~b0的内容会被直接送至相应输出码流中。

4.实验相关波形

图1.数字时分交换时序初始化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图2.数字时分交换时序改变设置波形图

图3.数字时分交换时序排队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图4.数字时分交换时序竞争重叠设置后输出波形图

图5.帧同步窄脉冲,0时隙

图6.通话时相应时隙的不断变化波形图

5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并且通过老师的指导将实验顺利的完成。

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以下是我们所掌握的该实验时分复用的基本工作方式:

时分复用技术把公共信道按时间分配给用户使用,是一种按时间区分信号的方法。

时分复用时先将多个用户设备通过时分多路复用器连接到一个公共信道上,时分多路复用器给各个设备分配一段使用公共信道的时间,这段时间也称为时隙(TimeSlot)。

当轮到某个设备工作时,该设备就同公共信道接通,而其它设备就同公共信道暂时断开。

设备使用时间过后,时分多路复用器将信道使用权交给下一个设备,依此类推一直轮流到最后一个设备,然后再重新开始。

这样既保证了各路信号的传输,又能让它们互不干扰。

使用时分复用信道的设备一般是低速设备,时分复用器将不间断的低速率数据在时间上压缩后变成间断的高速率数据,从而达到低速设备复用高速信道的目的。

在此,我要感谢老师和同组的人员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时分复用中继传输的应用并且了解了时分复用的优越性。

6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