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78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语经典语录全集语录Word格式.docx

什么使得心不净呢?

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于是痛苦产生于此。

二十五、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二十六、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二十七、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二十八、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十九、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三十、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三十一、绿水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三十二、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

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三十三、心无去来,即入涅盘。

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三十四、司空本净禅师:

「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三十五、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

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

由于这样,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

三十六、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

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

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三十七、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

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三十八、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三十九、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四十、凡迷者,迷于悟;

悟者,悟于迷。

四十一、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四十二、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四十三、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四十四、佛语经典语句-阅读

四十五、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

谓之无念行。

四十六、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四十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四十八、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四十九、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五十、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五十一、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五十二、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五十三、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五十四、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五十五、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五十六、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十七、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佛语经典语录)

五十八、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五十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六十、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六十一、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六十二、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

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六十三、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六十四、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六十五、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六十六、佛陀说:

“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

”但是心要怎样净化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六十七、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

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六十八、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六十九、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七十、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

懈怠是死路,发奋精进才是生路。

智者常发奋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七十一、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七十二、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七十三、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七十四、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

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七十五、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

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七十六、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七十七、我们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时,宁可独自而行才不会扰乱自己的心灵。

与善友为邻能够得益,与恶友为邻受害的但是整个身心。

七十八、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七十九、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

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

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八十、一心有滞,诸法不一样。

八十一、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八十二、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八十三、佛祖奚以异于人,而因此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八十四、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八十五、什么是真实呢?

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跟他们一齐行动,做有益的智慧之游,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

这就是真实。

八十六、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八十七、莫击念念,成生死河。

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

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八十八、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八十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追随贤人智者的脚步,将走向善地;

与愚者恶人同游,将步向错误的方向。

九十、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九十一、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

不正因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

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九十二、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到达永恒的愉快安详。

九十三、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到达维生所需,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就像一只鸟一条虫,天地带给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九十四、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九十五、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九十六、沩山禅师云: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九十七、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九十八、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

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九十九、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一百、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一百零一、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

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一百零二、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一百零三、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

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一百零四、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一百零五、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一百零六、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一百零七、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一百零八、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一百零九、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一百一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

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一百一十一、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百一十二、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

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一百一十三、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构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一百一十四、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

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

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

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一百一十五、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一百一十六、贪欲是火能焚身,瞋恨是恶能害身,痴是无明能引起五蕴炽盛而苦了身心。

要终止苦而达至安详快乐,惟有消除“我”“我所有”的意识。

一百一十七、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但是,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一百一十八、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一百一十九、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一百二十、愚人的心攀缘外在,随外在的变化而起伏,怎能称自己为自己的主?

智者保有自己,不正因别人的评断而改变自己的心,因此他是自己的主。

一百二十一、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一百二十二、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乐,找到快乐之前得先找到自己。

人要寻求最高的觉悟,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与时空的关联。

一百二十三、古德云:

「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一百二十四、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一百二十五、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

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

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

无邪非,则正念独脱。

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

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

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

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一百二十六、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

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一百二十七、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一百二十八、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一百二十九、阿多罗应知:

此非今日事,古语已有之。

默然为主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

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

一百三十、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一百三十一、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

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一百三十二、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一百三十三、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

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一百三十四、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一百三十五、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一百三十六、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一百三十七、心不迷,不堕生死。

业不繁,不忧形质。

爱不重,不入娑婆。

念不起,不生业累。

一百三十八、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

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一百三十九、莫从卑劣法。

莫住于放逸。

莫随于邪见。

莫增长世俗。

奋起莫放逸。

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一百四十、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

此刻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一百四十一、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一百四十二、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一百四十三、赵州:

「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一百四十四、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一百四十五、此非安稳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离一切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一百四十六、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

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一百四十七、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一百四十八、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一百四十九、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一百五十、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一百五十一、

一百五十二、众生界即诸佛界。

一百五十三、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

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一百五十四、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一百五十五、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一百五十六、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一百五十七、诸佛真语,以心为宗。

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一百五十八、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一百五十九、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一百六十、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一百六十一、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一百六十二、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一百六十三、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一百六十四、马祖云:

「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

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一百六十五、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一百六十六、清净无染是戒;

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

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一百六十七、我们的好或坏全正因自己,我们修改自己是为了要舍弃坏而趋向好的方向,是为了善恶,而不是正因别人的批评。

一百六十八、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一百六十九、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

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是故莫爱着,爱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一百七十、修行者进入尘世,就应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一百七十一、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一百七十二、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一百七十三、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一百七十四、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一百七十五、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百七十六、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一百七十七、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一百七十八、佛者,心清净是。

法者,心光明是。

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一百七十九、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一百八十、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一百八十一、人有两个我:

一个是别人心目中的我,一个是心灵中的我。

在孤独的时候,那个心灵中的我最易显现出来,这也是最好的净化自己的心的时候。

一百八十二、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

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一百八十三、我们惟有舍弃内心的不良杂质,如贪欲不满固执等,才能解开它们对我们的系缚,心才得以自由。

净化自己的心才能找到内心安详的道路。

一百八十四、譬如寒月,水结为冰。

及至暖时,冰释为水。

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一百八十五、高峰禅:

「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一百八十六、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一百八十七、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不执着名色,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以不忿胜忿。

以善胜不善。

以施胜悭吝。

以实胜虚妄。

一百八十八、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一百八十九、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一百九十、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一百九十一、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一百九十二、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一百九十三、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一百九十四、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一百九十五、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一百九十六、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一百九十七、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一百九十八、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

不能够身得,不能够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一百九十九、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二百、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二百零一、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二百零二、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二百零三、我们要像一只大象一样,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不已。

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和敌视,而能持续自己内心的安详寂静。

二百零四、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二百零五、心如明鉴,万象历然。

佛与众生,其犹影像。

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二百零六、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二百零七、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

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二百零八、因迷而为众生。

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二百零九、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二百一十、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二百一十一、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二百一十二、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二百一十三、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

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

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二百一十四、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二百一十五、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

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二百一十六、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

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

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二百一十七、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

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二百一十八、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二百一十九、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二百二十、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二百二十一、傅大士偈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二百二十二、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二百二十三、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

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二百二十四、过去事,莫思量;

未来事,莫愿莫求;

此刻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二百二十五、谁能够不懈地遵行我所说的教理,谁就能够远离痛苦的轮转,而令苦完全消失。

二百二十六、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二百二十七、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二百二十八、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二百二十九、假如有人愚昧地对我做出恶事,我将回报以无限的爱。

他愈是对我作恶,我愈是回报以善。

无论别人待我如何,我永远放出净善的芳香。

我之为我完全是正因自己是什么,而不正因别人改变自己。

一朵芳香的花朵不正因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

二百三十、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二百三十一、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

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二百三十二、一个人要发奋自求解脱,如来只是带给了修行的方法。

就从禅定开始着手,真切地去做。

最后终将解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心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