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80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文档格式.docx

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

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

《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

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

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

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

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

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

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

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

赵子龙单骑救幼主。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

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

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

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

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

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

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

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

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

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

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

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

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

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

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

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

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

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

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

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

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

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

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

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

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

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

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

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

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

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

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

智慧于成功相结合。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3

  不是人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是老人与海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而我们最需要的夜正式这种精神。

  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

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

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

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大块的鱼肉”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鲨鱼忽然……”,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凯旋”。

我最初看“老人与海”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

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9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

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

美国在越战里的结果,海明威是越战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不过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转载自百分网他说。

他,一个坚强、不畏困难不怕失败的人。

他虽然屡受打击,却从未放弃过寻找希望的念头。

他虽然屡遭失败,却从未有灰心失望的时候。

他虽然险些丧命却在无畏中又一次点燃胜利的怒火。

他就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桑提亚哥。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9年7月2日用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世界震惊。

92年《老人与海》问世,此后分别获普策利奖及诺贝尔文学奖。

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也影响了欧美文学。

  桑提亚哥是一个在海明威笔下生动形象的勾勒出的硬汉形象。

桑提亚哥8天出海一无所获,他的顽强与拼搏,迎来了第8天充满希望的黎明,又迎来了第8天灿烂的阳光。

第8天,老人出海,在茫茫大海中他的坚持终于得到回报:

一条大马林鱼上钩了。

  接下来的四天里,便是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

烈日当空不怕,寒风刺骨不怕,缺水不怕。

他用他的勇敢与坚强,战胜了大马林鱼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大马林鱼被制服了,其中的一些描写,生动的表现出了老人的坚强,永不言弃的精神: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圈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下了。

我弄不懂但我还是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的转过来,他感到自己要垮了,我还是要试一下,老人想,尽管他双手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他又试了一下,同样的情形,我还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桑提亚哥,终于战胜了大马林鱼,他敢于向失败与死亡挑战,是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不气馁,不放弃总有一天你会成功,李白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此也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就这样一个硬汉形象,在海明威笔下活灵活现。

他不仅告诉我们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挑战,也告诉我们面对事情要坚持不懈,不甘失败,当我们面对困难,应像文中所说“现在不是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面对困难要镇静,要有信心,而不是抱怨”。

  《老人与海》也告诉我们,人不抱希望是傻的,即使生活欺骗了我们也应乐观对待。

所以我对桑提亚哥和他的草鱼,和正对生活失望,找不到方向的人送上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永远的怀恋。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4

  读完路遥的《人生》真的让人热泪满眶,彻底领悟到柳青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

不久又被别人挤回家当了农民。

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农村姑娘巧珍炽热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他慢慢的也喜欢上了巧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来到县广播站工作,但他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后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

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而遭遇心灵打击的巧珍则早已嫁人,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有一种希望,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

就像我知道每一种选择都有着他内定的规律,或者尊与现实或者尊于心灵;

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故事的结局真的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是那样的实在,人生的路和现实的路一样,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实的水泥大道。

那些花哨的,像满地野花的羊肠小道终究还是旅游式的消遣。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其实就是高加林未来的写照,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汉。

无疑孙少平是完美的,是让每个读者都赞扬的那种;

而高加林却是那种桀傲浮华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患得患失的,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形象。

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

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

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迷失了,她们站起来,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

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

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

”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

她应该活下去!

她要劳动!

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

”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

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后来巧珍马上答应了马栓的提亲,传统的婚礼,热热闹闹。

她用手指头抹去了眼角两颗冰凉的泪珠。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是要热情地活下去。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的不满意,就灰心。

忽然心酸,我们的过去瞬间显得那么轻,那么轻,像风中的柳絮,消散了,只剩下泪水清澈中模糊的纯白色轻柔的剪影,那么轻,那么缥缈,不是梦胜似梦。

  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5

  今天,我读了《百万英磅》,几乎是笑着读完的’,马克·

吐温的文笔十分幽默,并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用百万大钞把势利眼毙掉的”情形。

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生动的表现了小市民的见闻,令人忍俊不禁。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

亚当,因故迷失方向后,幸被轮船遇救,然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

他身无分文,特别孤独,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不将一百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个赌。

  他先去饭店吃饭,老板先对他很刻薄,之后,当他“小心翼翼地说“请找钱吧。

”老板恢复了常态,连连道歉说他找不开这张大票,不论我怎么说他也不接。

他心里想看,一个劲地打量那张大票;

好像怎么看也饱不了眼福,可就是战战兢兢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凡夫俗子一接那票子上的仙气就会折了寿。

我说:

“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可这事还得办哪。

请您找钱吧,我没带别的票子。

  他却说没关系,这点小钱儿何足挂齿,日后再说吧。

我说,我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到这儿来了;

可他说那也不要紧,他可以等着,而且,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点什么就点什么,这账呢,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

”看到这我忍俊不禁,也不禁对势力眼的店主很鄙视。

  之后,亨利去了服装店,要买衣服,却屡遭白眼,给他的衣服不合身也很不好看,当他拿出百万大钞时,“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

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

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脸定格成如此这般的窘状。

”这时店主来了,一脸谄媚的笑容“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吧。

请您赏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

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看看,喏!

绝了——真是绝了!

我这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哪!

……您圣明,先生,圣明;

我敢说,这套衣裳还能先顶一阵儿。

”读到这,我不禁感叹人们的势利,有钱人就巴结,见到穷人就翻白眼。

真是不平等的社会啊

  马克·

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

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这些情节是滑稽可笑的,正体现人们的势利眼。

我不禁想到一些医生为了钱,可以为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给病人吃不必要的药,把假的弄得比真的还认真!

在这种丧失医德、人性的医生眼里,金钱比生命更可贵!

这种行为不知比《百万英镑》中的现象要恶劣多少倍!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考优秀生被冒名顶替,由于顶替人的父亲有钱,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不仅分数顶替,姓名、身份、户口……全部被替代了。

受害者十余年沦落为黑户在外打工,因为是黑户备受欺凌,另一个却能受教育、拿工资……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文章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其实,这个世界上比钱更珍贵的有很多:

道德,友谊,诚信。

所以我想,在金钱与良知,道德之间,大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6

  游记是古人常写的文体,而且佳作颇多,大体是通过绘声绘色的叙述游玩过程,给读者带来如同亲历般的感受。

一个困难是,游历过程很难穷形尽相;

读者的感受,也不甚真切。

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方其搦管,气倍辞前;

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这些话有些难懂,不妨说得通俗一些:

登山观海,常令人情绪飞扬。

写作之前,文思泉涌;

写成之后,未必满意。

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的构思可以翻新出奇,但语言的表达却很难灵巧精美,这就是所谓词不达意。

记录一次完整的经历尚且如此,如果经历本身就不尽如人意,要写出有影响的游记作品,恐怕就更困难一些。

王安石就曾经面对过这样的困难。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33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的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的时候,和朋友萧君圭、王回以及自己的两个弟弟,一起游玩了褒禅山,可是玩得很不尽兴。

在游历后洞的时候,“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王安石“遂与之俱出了”。

应该说,褒禅山之游,只能算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历。

把这样的经历写出来,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

王安石有些郁闷,所以他没有动笔。

三个月之后,在这一年的七月,他写出《游褒禅山记》,这时,他已经不是在写一篇单纯的游记性的文章了,而是对“如何成功”在做理性的思考了。

这确实有些小题大做,但这篇小题大做的文章,却成为宋代游记独出机杼的佳作,显示了王安石与众不同的情思和鞭辟入里的思辩能力。

14年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他受诏入京,第二年,他着手变法,开始了为时15年的“政治游历”。

不幸的是,这次“政治游历”也因有人反对而像当年游褒禅山一样,半途而废了。

其中是否隐藏着一些宿命的玄机呢,也未可知。

  笔者无意在这方面故弄玄虚,只想玩味一下王安石的行文之妙。

我以为,《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平淡的素材,照样可以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而提炼主题的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升华思想的过程。

写文章的人,太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了。

就王安石而言,举着火把和朋友兄弟钻了半截山洞,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非要写文章,无非是“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提醒自己不该盲从他人,一句话足矣。

但是这样的文章,毕竟只是一篇“忏悔录”,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

王安石是不会停留在这样浅层次的思考上的。

他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所以——“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明确了“至”与“志”的关系,即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可是,只有志向,还是不行的。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矣。

”引出“至”所需要另一个重要因素——力。

这个“力”,和“不随以止”的恒心结合起来,就成为走向成功的“个人素质”;

有了这些,也还不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指出了外物帮助的重要。

他的思考,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所得的结论,放射着理性的光辉,令人叹服。

  第二,提炼主题,要找到事件与情理的契合点,找到升华文章主题的突破口。

文章的主题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作者,是写不出动人心弦的文章的。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诗说醉语》中说: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指出了作家个人修养的重要。

王安石既有政治抱负,又有文学修养,他渴望成功,拥有的却是失败的游历,“不能至”就是事件和情理的契合点,就是升华文章主题的突破口。

他用三个“不能至”,为“至”张本,揭示出走向成功所需要的四个条件:

志、力、物与恒心。

当这些条件都具备,却没有成功,“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如果把这些条件都用到了,仍然没有成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可谓立论严谨,无懈可击。

  一次不成功的游历,引发了一个成功的思考;

一次成功的思考,造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我说王安石在年轻时候,就做好了成就大业的心理准备,应该不为过吧。

李大钊曾写过一幅自励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把它用在王安石身上,我以为也能说得过去。

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7

  《简爱》这样深深的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多。

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

勃朗特的小说《简·

爱》,以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

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简·

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

  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

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

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

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

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

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

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作者以简·

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简·

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

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

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

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

而简·

爱,她“贫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