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365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整版Word格式.docx

各代幼蚧盛发期:

第一代5月中、下旬,第二代7月中旬,第三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越冬代)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

3.防治技术

⑴防治适期春梢萌芽前(约2月中旬至3月上旬);

第1代若虫盛发期(约5月中旬至6月中旬);

第2代若虫盛发期(约7月中旬至8月下旬);

第3代若虫盛发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

⑵防治指标5―6月,10%叶片发现有若虫;

7―9月,10%果实发现有若虫2头/果。

⑶春季清园同红蜘蛛,但0.8―1波美度石硫合剂不在选用之列。

⑷药剂防治可选用40%速扑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99%绿颖200-300倍液、或40%杀扑磷乳油或40%蚧哒乳油800―1000倍液、或20%蚧冠乳油1000倍液交替使用喷1―2次。

⑸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寄生蜂、捕食瓢虫、日本方头甲和草蛉等天敌。

(四)矢尖蚧

矢尖蚧,又名箭头介壳虫或箭形介壳虫。

以若虫或雌成虫为害叶片、果实、枝条,引起叶片枯黄脱落,严重时植株枯死;

果实受害后呈黄绿色。

雌成虫蚧壳长2.8―3.5毫米,前端尖,后端宽,末端呈弧形,状如箭头,黄褐色或棕褐色。

雌成虫体长2.5毫米,长圆形,橙黄色。

雄成虫体长0.5毫米,橙黄色。

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橙黄色。

年发生2―3代,世代重迭明显,主要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少量老熟若虫及蛹也能越冬。

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

7月下旬至9月、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分别为第二、三代若虫发生高峰期。

1头雌成虫能产70―200头若虫。

⑴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在春梢萌芽前(约2月中旬至3月上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期(约5月下旬)、第二代若虫盛发期(约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若虫盛发期(约9月上旬至10月中旬)。

⑵防治指标2月中旬至3月上旬,春季越冬代雌成虫0.5头/梢或10%叶片发现有若虫;

5―10月,若虫3―4头/梢,或者10%叶片或果实发现有若虫为害。

⑷药剂防治参照褐圆蚧。

⑸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寄生蜂、捕食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等天敌。

(五)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

叶片受害后出现黄色斑点,并诱发煤烟病。

1.主要特征雌成虫橙黄色,上覆有极薄的白粉,长0.9―1.3毫米。

雄成虫体型较小,腹部末端有交尾用的抱握器。

卵长约0.25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有一短柄,直立,附着在叶片上。

年发生4―5代,以二、三龄若虫在叶背上越冬,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成虫,随即产卵。

世代重迭,从3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田间各虫态均可发现,特别是9月以后发育很不整齐,不利于防治。

5―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分别是各代一、二龄若虫的盛发期。

成虫羽化时喜欢在树冠内阴暗潮湿处活动、产卵,尤其在幼嫩的枝叶上居多。

⑴防治适期春梢萌芽前(约2月中旬至3月上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期(约5月中下旬)、第二代若虫盛发期(约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若虫盛发期(约8月上旬至9月)、第四代若虫盛发期(9月中旬至10月)。

⑵防治指标2月中旬至3月上旬,春季5%叶片发现有越冬代老熟若虫或0.5头/梢;

5―9月,若虫2―3头/梢,或者5%叶片发现有若虫为害。

⑷药剂防治参照褐圆蚧,使用时加入噻嗪铜或吡虫啉系列等药剂可提高防效。

⑸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大赤螨和小黑蛛等天敌。

(六)桔蚜

桔蚜,又名桔蚰、蚁虫或腻虫。

成群为害幼嫩组织,造成叶片卷曲,严重时花蕾、幼果脱落。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1―1.3毫米,漆黑色,复眼红黑色。

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型相似,有两对无色透明的翅,前翅分三叉。

无翅雄蚜与无翅雌蚜相似,体深褐色。

有翅雄蚜与有翅雌蚜相似。

卵长0.6毫米,椭圆形。

若虫体褐色,复眼黑色,也分为有翅和无翅两种。

年发生20代左右,以卵在寄主枝条上越冬,在3―4月孵化为无翅胎生若蚜,若虫成熟后就开始胎生若蚜,继续繁殖为害,一头雌蚜能胎生数头到近百头不等。

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4―27℃,春夏之交发生量大,秋和冬次之。

春季天气晴朗,气温较高,蚜虫发生早而重;

反之,雨水多,气温低或湿度高,不利于发生。

如遇寄主不适或虫口密度过高,即大量有翅胎生雌蚜发生,迁飞到其它条件适合的植株或寄主上繁殖为害。

有性桔蚜于秋末、冬初出现,交配产卵越冬。

⑴防治适期春、秋嫩梢期(约4月上、中旬至5月下旬、约8月中旬至9月下旬),重点在春梢生长期和花期,中心虫株尽可能人工摘嫩梢。

⑵防治指标20%嫩梢发现有“无翅蚜”为害。

⑶药剂防治可选用药剂10%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0%丰源粉剂2000―3000倍液、20%万紫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所值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10%蚜虱净粉剂3000倍液等。

⑷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寄生蜂和寄生菌等天敌。

(七)柑桔木虱

主要以若虫在嫩梢上吸取汁液,诱发煤病,以成虫为害叶片和嫩梢,影响光合作用。

被害植株引起嫩梢萎缩,新叶扭曲畸形。

它是传播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

成虫自头顶至翅端长2.8―3.0毫米,宽约0.7毫米,青灰色,具有褐色斑纹,上有白粉;

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淡黄色;

从二龄开始具有略透明的黄色翅芽,三龄时体色为黄、褐色相杂,五龄若虫开始体呈黄色。

年发生6―7代,以成虫在寄主叶背越冬,在暖冬年份少量老熟若虫也可越冬,各个虫态全年可见,世代重迭。

3月至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

夏梢上产卵高峰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及7月中、下旬;

秋梢上产卵高峰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

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半年以上。

成虫在叶背及嫩叶上取食,静止时与叶片成40O角左右,取食时成450角左右。

一头雌虫日产卵量多达120粒,一生产卵量最多的达800粒。

⑴防治适期第1--3代若虫盛发期(4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第4--5代若虫盛发期(8月上旬至10月中旬)。

⑵防治指标20%叶片或果实发现若虫为害。

⑶药剂防治选用10%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万紫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所值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10%丰源粉剂2500―3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等药剂交潜使用。

⑷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瓢虫、寄生蜂、草蛉、蜘蛛和寄生菌等天敌。

(八)潜叶蛾

潜叶蛾,又名画图虫。

幼虫潜入表皮蛀食,形成弯曲带白色的虫道,使受害叶卷曲、硬化、易脱落;

受害果实易腐烂。

成虫体长约2毫米,白色;

卵扁圆形,无色透明,壳极薄;

幼虫黄绿色;

蛹纺锤状,淡黄至黄褐色。

一年发生10多代,以蛹或老熟幼虫越冬;

4月下旬见成虫,以7-9月危害夏秋梢最甚;

成虫多于清晨交尾,白天潜伏,晚间产卵;

田间世代交叠,高温多雨时发生多,危害重。

(1)、防治适期夏秋梢抽发期(7月上旬―9月中旬)。

(2)、防治指标50%嫩梢上未展开叶上有若虫。

(3)、药剂防治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1500~2000倍液,或96%海正灭虫灵3000~5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等等。

(九)花蕾蛆

花蕾蛆,又名桔蕾瘿蝇。

成虫将卵产入花蕾中,幼虫孵出后食害花器,使花蕾变成黄白色、花瓣变厚变短而不能开放。

雌成虫长1.5-1.8毫米,暗黄褐色;

雄虫略小;

卵长椭圆形,无色透明;

幼虫长纺锤形,橙黄色,老熟时长约3毫米;

蛹纺锤形,黄褐色,长约1.6毫米。

一年发生一代,个别为两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柑桔现蕾时,成虫羽化出土;

成虫白天潜伏,晚间将卵产在子房周围;

幼虫在花蕾中约10天,即弹入土中越夏越冬。

(1)防治适期花蕾开始露白时(3月下旬至4月中旬)、花蕾中后期(约4月中、下旬)。

(2)防治指标上年花蕾为害率6%或当年露白花蕾3%有卵寄生,中后期花蕾5%有卵寄生和若虫为害。

(3)药剂防治花蕾露白、成虫尚未出土时,地面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

在成虫羽化初期产卵之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或75%灭蝇胺乳油5000-7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等喷洒树冠,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谢花时,幼虫即将入土,在地面施药以及摘除被害花蕾。

(十)卷叶蛾

卷叶蛾,土名青虫,以拟小黄卷叶蛾和褐带长卷叶蛾两种为主。

为害新梢、嫩叶、花、果实,幼虫常将4-5片叶缀在一起取食,也可钻入果内引起落果。

拟小黄卷叶蛾:

雌成虫体长8-9毫米,黄色;

卵淡黄色,呈鱼鳞状排列成椭圆形卵块;

幼虫一龄时头部为黑色,其余为黄褐色,老熟时为黄绿色,长17-22毫米;

蛹褐色,长约9-10毫米。

褐带长卷叶蛾:

成虫体暗褐色,雌体长8-10毫米,雄体略小;

卵椭圆形,淡黄色,呈鱼鳞状排列成椭圆形卵块;

一龄幼虫头黑褐色,腹部黄绿色,其余各龄前胸背板和足为黑色,老熟时体长20-23毫米;

蛹长8-13毫米,黄褐色。

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或蛹在卷叶内过冬,次年4月中下旬羽化,卵块常产在叶背面。

一年可发生4代,以幼虫在卷叶、枯叶或叠叶中过冬,次年4-5月开始危害嫩叶、嫩梢和幼果,9月以后危害成熟果;

成虫清晨羽化,傍晚交尾,卵块多于夜间产在叶片上。

(1)防治适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和6月上旬,9月中下旬。

(2)防治指标幼虫3-5头/株

(3)药剂防治选用10%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2000倍液等药在谢花期、幼果期或新梢期卵孵化50%左右时喷1-2次。

也可用黑色荧光灯或糖酒醋液(红糖1份,黄酒2份,醋1份,水4份)诱杀成虫。

(十一)嘴壶夜蛾

嘴壶夜蛾,又名桃黄褐夜蛾。

以成虫在果实刺孔吸食果汁,刺孔周围可见木栓化边,出现软腐或黑色干腐,被害果极易脱落。

成虫体长18毫米左右,翅展30―40毫米。

头部棕红色,腹部背面灰白色。

雌蛾触角丝状,前翅紫红褐色,有N形花纹,后缘呈缺刻状,雄蛾触角栉齿状,前翅色泽较浅。

卵的直径约0.7毫米,呈球形。

幼虫老熟时体长约44毫米,漆黑色。

蛹长约17毫米,赤褐色,常有叶片包在外面。

年发生4代,以幼虫及蛹越冬。

黄昏后成虫飞入果园为害,天黑后增多,半夜后减少,天明后成虫飞回杂草、间作物、篱笆、墙洞和树干等隐蔽处。

8―11月均能为害柑桔果实,以9―10月中旬为害最重。

(1)防治适期果实成熟前期(约8―10月)。

(2)防治指标1%果实受害。

(3)果实套袋8月中旬开始套袋,套袋前防治好桔锈螨等害虫。

(4)药剂防治可喷5.7%氟氯氰菊酯(百树得)乳油1000―3000倍液或2.5%顺式氟氯氰菊酯(保得)乳油1000―2500倍液等。

隔15―25天1次,采收前25天须停用。

还可灯光诱杀或用药剂诱杀:

将浸过约3分钟的30倍液40%丙硫磷乳油或50%乙基辛硫磷乳油的瓜果挂在桔园内诱杀;

或用红薯饴糖2份、籼米甜酒1份、烂桔子汁1份、90%晶体敌百虫1份和水20份,经充分拌匀后置于钵内,每667米2放置钵4―5个,呈梅花形摆布,高度与树冠顶部相近,每天清晨捞出死蛾,隔4―5天换药1次。

 

第二节主要病害和防治

(一)柑橘疮痂病

1.症状特点

危害幼嫩叶片、枝梢和幼果。

叶片初生油渍状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木栓化并向叶背隆起,呈锥形疮痂状,叶正面多凹陷形如“漏斗”,病斑连合时叶片歪扭,表面粗糙。

枝梢变短、扭曲,表面粗糙。

幼果果面呈瘤状突起,木栓化,果小、皮厚、畸形、易早落。

天气潮湿时,斑面长灰色薄粉霉(分生孢子)。

柑橘疮痂病与溃疡病患部均表现木栓化病斑,两病除病原菌一为真菌(疮痂)一为细菌根本不同外,症状上也有许多不同点,其中最大差异是,疮痂病叶扭曲畸形,溃疡病叶形状大小正常。

2.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称柑橘痂圆孢菌[Sphacelomafawcettii 

Jenk.]。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等被害部越冬,翌春温度(15℃以上)和湿度适宜时,病菌分孢盘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入侵嫩茎幼叶,经约10天的潜育期后显症。

以后又以分生孢子作为再侵接种体多次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16~23℃,最高温度为28℃,春梢、晚秋梢和冬梢抽发期,为遇阴雨连绵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

夏梢期气温高,或秋梢期遇干旱,一般不利于发病。

果实以5、6月间的幼果期易发病。

橘类最易感病,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

苗木和幼树发病重,成年树次之,老龄树病很轻。

肥水管理不善或通透性差郁闭的园圃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新建果园应选用无病苗木。

(2)结合修剪,冬春彻底清园,并随即进行喷药保护一次(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或“靠山”悬浮剂800~l000倍液地面、树上喷施)。

(3)及时喷药保护新梢、幼果。

苗木、幼树于各次抽梢芽长1~2毫米时喷第一次药,隔10~15天喷第二次药;

结果树在春芽l~2毫米时喷第一次药,花落2/3时喷第二次药。

除选用上述药剂外,还可喷65%硫菌霉威可湿粉l000~1500倍液,或43%大生富悬浮剂l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粉5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粉l000倍液。

上述各药如与福佑灵液蜡剂300~500倍液混施防效更佳。

(二)柑橘炭疽病

病害名称 

柑桔炭疽病

病原 

学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属半知菌

1.为害症状 

可为害叶片、枝梢、花和果实。

叶片感病:

①病斑多从叶尖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淡黄色或黄褐色,以后小斑迅速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边缘不明显,似云纹状,其上产生大量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病叶易脱落;

②叶尖或叶缘出现半圆或近圆形黄褐色病斑,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天气潮湿时,病部出现朱红色带粘性小液点,天气干旱时,干枯病部呈灰白色,表面密布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

病叶脱落较慢。

枝梢感病:

①病梢由上而下枯死,多发生在寒害后的枝梢上,初期病部为褐色,后呈灰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②多从叶柄基部腑芽处或从受伤皮层开始发病。

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变长梭形,当病斑环绕枝梢时,病梢由上而下枯死。

花开后,病菌侵染雌蕊柱头,呈褐色腐烂,引起落花。

幼果受害,初呈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展至全果。

天气潮湿时,病果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及淡红色小液点,以后病果腐烂干缩成僵果,不脱落。

长大后的果实受害,其症状表现有干疤、泪痕和腐烂3种类型,果梗受害,造成“枯蒂”,果实随之脱落。

苗木多在离地6~10cm处或嫁接口处开始发病。

病斑深褐色,形状不规则,严重时可引起上部枝梢死亡。

2.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柑桔园要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排灌、防旱保湿及防虫;

②及时修剪衰弱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能力;

③剪除病梢、病叶、病果梗,清除落叶、落果,清园后喷1次波美1~2度的石硫合剂或40%灭病威500倍液;

④采后处理,防止贮藏期发病,用特克多浸果。

化学防治:

在落花后及落花后一个半月内进行喷药,每隔10d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在7、8月间再喷1次,以防落果。

药剂可用40%灭病威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

(三)柑桔黄龙病

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

20世纪初在广东已有发现和记载,在70年代在广东爆发流行,80年代传入闽南、福州一带,对柑桔造成极大危害,管理差、抛荒的柑桔园发生较重,如任其蔓延,将给我国柑桔产业造成死树毁园的致命打击。

革兰氏阴性细菌,学名Rickettsiae-like 

organism 

Penz 

简称RLO;

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发生1~2条或多条的枝梢发黄。

中质硬化,无光泽,叶脉肿突,黄梢下部的老叶仍呈正常绿色。

病树中后期,当年发黄的黄梢至秋末时,病叶陆续脱落,到次年春萌发前全部落光。

病梢萌发较早。

新梢短而纤弱,病叶细狭长,硬化,主、侧脉绿色,其余部分为淡黄色或黄色。

这时从初发病的枝梢以下的新梢由上而下陆续出现均匀黄化或斑驳症状,随着病害进一步扩展,长出的新梢日渐细小,在病枝上常见脱了叶的新梢,最后全株的枝条都表现症状。

根部腐烂,病株生长逐渐衰弱,早期发病的枝梢逐渐干枯,最后病株死亡。

病树开花早,花多,有的病枝仅开花不长新叶,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

病果小,畸形果脐歪斜,果皮光滑,无光泽,味酸,着色时有的黄绿不均匀,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

①加强检疫;

②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③加强栽培管理与防虫;

④挖除病株;

⑤病区改造,对一些发病严重,已经失去了经济价值的果园,将整个果园的柑桔树全部挖除,重新种植,及时挖除新出现的病株,将病区改造成为无病的新区。

在冬季和春芽期,或在各次抽梢期,及早喷施40% 

乐果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或松脂合剂15~20倍液等药剂。

(四)柑橘溃疡病

受害叶片开始于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继而在叶片两面逐渐隆起,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呈海绵状,隆起显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

随后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开裂,且有微细轮纹,周围有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3~5mm,有时几个病斑聚合呈不规则形大斑。

枝梢受害以夏梢为重,病斑形状与叶上相似,但突起明显,周围无黄晕,严重时引起落叶、枯梢。

果实上病斑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木栓化程度比叶部更为坚实,火山口开裂更为显著。

病斑限于果皮上,发生严重时引起早期落果。

①加强检疫 

禁止从病区输入苗木、接穗、砧木、种子、果实等,若必须从病区引进繁殖材料,则先进行严格消毒;

③加强田间管理,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收集落叶、落果和枯枝,集中烧毁;

④合理施肥,适时抹芽,控制新梢徒长;

⑤台风地区营造防风林;

⑥及时防治潜叶蛾。

喷药时间:

苗木或幼树以促梢为主,在新梢萌芽后20~30d喷第1次,叶片转绿期喷第2次;

成龄树以保果为主,保梢为辅,保果在谢花后10、30、50d各喷1次。

药剂药剂:

50%代森铵水剂500~800倍液,0.5%波尔多液(喷此药时必须改喷1次石硫合剂,以免诱发红蜘蛛和锈蜘蛛);

铜皂液(硫酸铜0.5kg,松酯合剂2kg,水200kg);

700单位/ml链毒素加1%酒精;

链霉素+0.1%甘油;

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铜氨合剂(硫酸铜1份,石灰2份,碳酸氢氨3份,水6份,混合密封5d后方可使用,使用时再加水稀释200倍)。

(五)柑橘黄斑病

1.症状:

被害果实分两型:

黑星型发生于近成熟果实,果面初生红褐色小斑,后扩大为红褐色至黑褐色圆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密生小黑粒(分孢器),病斑一般限于果皮,但贮运期可继续发展,致使全果腐烂。

黑斑型主要发生在采收后贮运期,果面初生淡黄色至橙黄色小点,后扩大后暗褐至黑色略下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中部密生小黑粒(分孢器),严重时病斑连合,覆盖果面,果肉亦黑色僵缩腐烂。

叶片症状与果面黑星型斑相同。

危害采前、采后的果实,影响品质和品级。

2.病原:

由真菌侵染所致。

病害原因

柑桔黑星病菌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

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内散出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落在寄主植物幼果、嫩梢上萌发芽管进行 

侵染。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体受抑制而潜育,潜育期长达3~12个月。

到果实近成熟时 

,菌丝体迅速生长扩展,受害部出现病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一般春梢叶发病较少,夏秋梢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由于本病病菌只在幼果期侵染,所以喷药保护必须在落花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内进行。

每隔15天喷一次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共喷2-3次。

喷波尔多液后,要注意加强对锈壁虱的防治。

据在重庆试验,6月下旬至7月下旬,喷2次或在7月下旬喷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可显著减轻为害。

(六)柑橘黑星病

黑星病又叫黑斑病,各橘区均有发生。

果实被害最严重。

果实被害后,不但降低品质,而且在贮运时病斑还会发展,造成腐烂,损失很大。

1.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症状分黑星型和黑斑型两类。

黑星型(图5-14):

病斑圆形,红褐色。

后期病斑边缘略隆起,呈红褐色至黑色,中部略凹陷,为灰褐色,常长出黑色粒状的分生孢子器。

果上病斑达数l0个时,可引起落果。

黑斑型(图5-15):

初期斑点为淡黄色或橙黄色,以后扩大形成不规则的黑色大病斑,中央部分有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害严重的果实,表面大部分可以被许多互相联合的病斑所覆盖。

加强橘园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节氮、磷、钾比例;

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

修剪时,去除过密枝叶,增强树体通透性,提高抗病力。

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并清除地上落叶、落果,集中销毁。

同时喷洒波美1~2度石硫合剂,铲除初侵染源。

柑橘落花后,开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多霉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