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383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

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

晚唐河朔人。

本为寒士,屡试不第。

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

永崇:

唐时长安的坊名。

芙蓉:

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太阳煦照开出娇艳的花。

"

天上"

、"

日边"

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

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

"

和露种"

倚云栽"

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

三、四句转过来写他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秋风中迟迟地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势。

3、思想感情

①托物言志: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以物比喻:

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

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4、常用手法: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方法上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5、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

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

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学习过程】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二.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如下: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感受高考

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

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或)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

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自洁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或)这首诗在表现山泉的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南朝)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

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1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

3、(2007年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苏轼的《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由担忧、惊怯之情升华了爱花之情,表达了达观、潇洒的胸襟。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方法归纳

由上面的例题分析可见,对咏物类诗相关考题的把握其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意象(物象)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有时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分析形象的特征是了解所咏之物寓意的前提。

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还要注意形象所处的环境、所受的遭遇。

3、一定要注意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

了解所咏之物的寓意(或象征义、比喻义),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

4、分析思想感情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要体味物的“冷”“暖”不同色调,结合诗歌标题、诗歌中的重要语句来理解,还有可能的话可从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所附的注解来体会。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差异?

4.(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7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6.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最高楼•咏梅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

树不着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

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

②钿(dià

n):

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

)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

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8.(20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9.(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

),笋光。

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

(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

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5.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6.

(1)①手法:

拟人、比喻、对偶。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

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

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7.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9.⑴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⑶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