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3864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C.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适用对象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做法”。

D.抛砖引玉: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不能用来说他人,谦敬误用。

据此,答案为B。

3.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A.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会危害公共安全。

为了防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

(修改:

去掉“不再”)

B.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

去掉“随着”或“使”)

C.想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多读书,会积累;

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去掉“切忌”或“不要”)

D.内蒙古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赤峰的阿斯哈图石林自然天成。

四子王旗的草原景色美仑美奂。

把“自然天成”改为“巧夺天工”)

【答案】D

“阿斯哈图石林”是自然形成的,不能用“巧夺天工”。

美仑美奂: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但不能用来形容草原景色。

故答案为D。

4.名著阅读

(1)填空

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他不知疲倦。

他对有钱人的仇视,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据说,如果他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这个人物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是与《艾青诗选》相关的内容,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黎明”。

B.他的长诗《火把》《像太阳》,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除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

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北方》是他的成名作。

D.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他的情思通过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简练、凝重地得以体现。

【答案】

(1).

(1)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或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2).贺龙(3).

(2)D

(1)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

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名著的文学常识、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忆。

必要时可以写读后感来强化识记重要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文中的“大迁移”)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和贺龙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其中领袖人物贺龙:

①肖像: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②出身: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③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土匪头子;

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

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

他的口才很好;

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

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他喜欢马,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

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

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对有钱人仇视。

据此可填写作答。

(2)A.艾青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B.他的长诗是《向太阳》,不是《像太阳》。

C.艾青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是《北方》。

D.正确。

5.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此事古难全”一句里的“此”指的是“_________”。

(2)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典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是《爱莲说》一文里,周敦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评价三种花中蕴含品格的句子。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4).(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

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圆缺、赋、柯、隐逸、庇、俱”等字词容易写错。

6.初三年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辑古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同学们收录了一类古诗。

请你先为其中选出的有代表性的诗句连线作者;

然后用四字短语给这本诗集命名。

A.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范仲淹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杜甫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崔颢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纳兰性德

诗集名称:

《_________》

(2)【品诗句】在“品诗会”上同学们另赏析了下列诗句,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既说明了时令,又有一种欣喜之情。

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亮。

他思念亲人,略感悲伤。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在春夜的洛城,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解愁的动作;

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

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

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3)【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活动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

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

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_______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

【答案】

(1).

(1)A.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范仲淹;

杜甫;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思念家乡》《眷恋故乡》《情系家乡》等,意对即可

(2).

(2)A(3).(3)示例:

有的澎湃激昂(4).有的含苞待放

(1)A.“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选自范仲淹的《渔家傲》。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选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选自崔颢的《黄鹤楼》。

这几句诗都表达的都与“乡愁”有关,故此围绕着“乡愁”来拟写诗集的名称。

(2)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叙写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既说明了时令,又通过叙写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给人以凄清的感受。

并不是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A。

(3)仿写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

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

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看清要求定主题。

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本题的仿写要采用“有的……,有的……”的句式,且前后两句之间是相对的。

“婉转低回”对应的可以是“高亢激越的”;

“灿烂盛开”对应的可以是“含苞待放”。

符合题意即可。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貌寝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注解:

①板桥: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②易:

轻视。

③奥区:

学问深奥的地方。

④畅:

昌盛。

7.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改变

B.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热水

C.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

D.由迩达远:

8.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笑而止之/足肤皲裂而不知

B.其如土石何/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C.河曲智叟亡以应/以赴古人之奥区

D.舟中、马上、被底/同舍生皆被绮绣

9.下面四个选项中与“甚矣,汝之不惠!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何陋之有

C.帝感其诚

D.或当食忘匕箸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11.选文

(一)

(二)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

1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郑板桥的读书方法。

【答案】7.D8.C9.B

10.

(1)因为我内心(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不是他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11.对比(或衬托)

12.循序渐进、善于背诵、反复阅读、专心致志、珍惜时间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由迩达远”的“迩”是“近”的意思,不是“此”的意思。

【8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而”分别为“表修饰”和“表转折”;

B.选项中的“其”的意思分别为“加强反问语气”和“他的”;

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来”和“来”;

D.选项中的“被”分别是“被子”和“通‘披’,穿”的意思。

故选C。

【9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A.判断句;

B.倒装句;

C.是被动句;

D.是省略句。

”是倒装句。

故答案为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以(因为)、足乐(足以快乐)、不若(如)”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咸(全,都)、善(善于)、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一】文把“河曲智叟”与“愚公”对移山的看法进行对比;

【二】文中把“我”读书时的情况与太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

据此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据此可作答。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踢踏舞。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刻苦、有见解,且循序渐进;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善于背诵;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反复阅读、专心致志、珍惜时间。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一】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

“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

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二】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三】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

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

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

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

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⑧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早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

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

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

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⑨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

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過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

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⑩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

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

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⑪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

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

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⑫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

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

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

“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⑬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⑭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⑮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⑯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