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408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语文教案1320课文档格式.docx

册:

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hé

搀杂混合。

躬行(gōngxí

ng):

指身体力行;

亲身实行。

师表(shībiǎo):

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xià

n):

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shāngzhuó

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zì

xiá

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

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pè

iliú

颠沛:

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

流离:

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

nzhějià

nré

nzhì

zhějià

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dà

shì

suǒqū):

大势:

指整个局势;

趋:

向、往。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bù

即:

接近,靠近;

离:

疏远,离开。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修饰(xiūshì

①整理,装饰。

②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

③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

④修养品德

晦涩(huì

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mé

ngló

①月光不明;

,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

,勉强看得见。

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

(1):

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

第二段(1-9):

叶老待人宽待己严。

1.总写叶老品行

(2)

2.叶老待人深厚⑴文字往来谦和待人(3)⑵日常交往守礼敬人(4-5)

3.叶老待己严格

⑴写作言文如一(7)⑵文风倡导简洁(8)⑶重语文求完美(9)

第三段(10):

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

第2课时

1.深入理解课文,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2.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格。

教学内容与步聚

一、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探究生趣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

对叶老的去世深感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去的印象”指什么?

“失之太浅”指什么?

“过去的印象”指:

中先生的作品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失之太浅”指:

评价只看到了作品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没有搀合,是单一的儒。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

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5.“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6.“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律己严的?

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

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学习,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三、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

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

(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

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见"

预习提示"

和注释①。

  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目标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写"

我"

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研读l-8自然段。

  1.思考:

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目标2)

  写山: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

我们"

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

陡峭"

"

茂密"

着意渲梁山的险峻。

  3.正当"

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梨花美景。

  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

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再谈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教案二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步骤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

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

(指名回答)

  三、学习新课。

(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

  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小屋是什么样子?

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边分析边板书:

  草顶竹蔑泥墙

  漆黑没灯没人声

  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

请进"

  火塘灰冷竹床简陋

  装满水的大竹筒

  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

  2、教师讲解:

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

接着文中又用"

温暖"

喷香"

滚热"

软软"

写出了"

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

  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

说曹操,曹操到"

,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

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于是"

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

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

他来干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做?

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

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瑶族老人从赶马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

听到这里,"

自然深受感动,情积于胸,自然要发之于外,那么,文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呢?

  有感情地齐谈第27段。

这样描写梨花美景有何作用?

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的人美心更美。

  3."

和瑶族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

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

正劳动时,遇到了谁?

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吗?

  指名朗读28----36自然段。

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

  "

(年纪)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寥寥数语便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美丽。

和瑶族老人见到她后,产生了怎样的误会?

都认为她是小屋的真正主人。

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面前,深深弯下腰行了个大礼,这些描写表现了瑶族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但是哈尼小姑娘也不是小屋的主人,通过小姑娘的介绍,"

才了解原来是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屋(插叙盖房原因),解放军走后,哈尼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后接手照管这小茅屋。

直到这里,关于"

小茅屋主人是谁"

的所有疑团都-一解开了,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见课后练习题二)

  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4.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

文章结尾再写梨花美景,并引用陆游的诗句"

处处开"

结尾有何作用?

结尾再写梨花是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

引用诗句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喻意深刻。

它喻指雷锋精神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而且雷锋精神之花将开遍祖国大地,常开不败。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课堂讨论: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现在也被人们提倡。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备学生)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巧设悬念增加文章的波澜。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解放军和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通过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

(目标3)

  3.标题巧妙,富有诗意。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学习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达观(dá

guān):

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

ngrá

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

yuē):

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kuò

tiānkōng):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ānlǐdé

得:

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

nhuá

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

沿曲折的路线运行;

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

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tiānmǐnré

悲天:

哀叹时世;

悯人:

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议论文的特点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2):

提出人生最苦是未尽任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二段(3-4):

提出人生最乐是已尽责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三段(5):

阐述责不可卸、尽责则乐的道理。

1.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选取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

“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指辛亥革命)”。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梁启超对人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思想。

在他的影响下,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

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

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选取论据的方法,尤其是要深入理想他关于“责任”的思想。

二、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

明确:

采用说理论证的方法。

先阐明人生有三件苦事,但都不是最苦;

再说明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如果没有完成便是再苦是没有的了。

再通过设问,说明最苦的原因在于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2.选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采用举例论证的?

请结合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先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者举了生活中没有尽责的三件事,说明如果没有尽责,就会不敢与之见面,就是在梦里也会有他的影子的缠绕。

3.“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引申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意义。

三、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在论证“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有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论证时,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作论据,并通过分析,充分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因为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而是否尽责全在于自己。

3.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一辈子都在忧国忧民,作者是如何论证他们也尽责则乐的?

先阐明他们一辈子在感受痛苦,再阐明他们日日在尽责,日日都会得苦中的真乐,即从本质上讲也是尽责就会感到快乐。

四、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在这里“解除”与“卸”有何区别?

“解除”是指尽责之后就没有责任了,“卸”指“推卸”责任。

2.你对文中提到责任不可躲有怎样的看法?

(言之成理即可)。

五、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议论文理解中心,要抓住论点与扣论点议论的文字。

要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

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论点在原文中是如何提出来的;

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论点对自己的启示。

本文论证了最苦是未尽责、最乐是尽责的观点。

七、总结固趣

本文表达中心论点是人人必须尽责任,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

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却能虽苦却乐。

作者采取设问并加以排除的方式提出论点并加以解说,作者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观点,先用主要采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责任是最苦,然后证明尽了责任是最乐,而且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是虽苦犹乐。

最后从责任无可解脱因而人人必须尽责才能最乐的角度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1.预习《古文两篇》十二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梁启超的文集。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

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你想说些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