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469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临界点℃

退火

正火

淬火

A

加热温度℃

冷却方式

35

724

802

850-880

炉冷

850-890

空冷

850-890

水或盐水

45

724

780

820-840

830-880

820-850

T7-T12

750-770

780-800

水或油

T8A

730

730

740-760

760-780

750-780

水、硝盐、碱浴

T10A

730

800

750-770

800-850

760-790

T12A

730

820

750-770

850-870

760-790

a.低温回火在150—250℃的回火称为低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HRC60。

其目的是降低淬火应力,减少钢的脆性并保持钢的高硬度。

低温回火常用于高碳钢的切削刀具、量具和滚动轴承件。

b.中温回火在350—500℃的回火称为中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HRC40—48。

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高的韧性。

主要用于含碳0.5—0.8%的弹簧钢热处理。

c.高温回火 在500—650℃的回火称高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约为HRC25—35。

其目的是获得既有一定强度、硬度,又有良好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能。

所以把淬火后经高温回火的处理称为调质处理,用于中碳结构钢。

2.保温时间的确定

为了使工件内外各部分温度约达到指定温度,并完成组织转变,使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必须在淬火加热温度下保温一定的时间。

通常将工件升温和保温所需时间算在一起,统称为加热时间。

热处理加热时间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例如工件的尺寸和形状,使用的加热设备及装炉量,装炉时炉子温度、钢的成分和原始组织,热处理的要求和目的等等。

1)退火、正火保温时间  实际工作中多根据经验大致估算加热时间。

一般规定,在空气介质中,升到规定温度后的保温时间,对碳钢来说,按工件厚度或直径每毫米需一分钟到一分半钟估算;

合金钢按每毫米二分钟估算。

在盐浴炉中,保温时间则可缩短1—2倍。

2)淬火加热保温时间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式中t—保温时间(min);

 α—加热系数(min/mm)(见表2.2);

 K—工件装炉方式修正系数(一般K= 1~1.5);

   H—工件有效厚度(mm)(尺寸最小部位)。

表2.2 加热系数α(min/mm)

    加热温度

    及炉型

材料

<

600℃

箱式炉预热

>

750℃~900℃

盐浴加热

或预热

800℃~900℃

箱式或井

式炉加热

1100℃~1300℃

高温盐浴

炉加热

碳钢

直径<

500mm

直径>

500mm

0.3~0.4

0.4~0.45

1.0~1.2

1.2~1.5

合金钢

直径<50mm

50mm

0.45~0.5

0.5~0.55

1.2~1.5

1.5~1.8

高合金钢

1~1.5

0.35~0.5

0.17~0.25

高速钢

0.3~0.5

0.14~0.25

3)回火时间回火时间一般从工件入炉后炉温升至回火温度时开始计算。

回火时间一般为1~3h,可参考经验公式加以确定:

式中t—回火保温时间(min);

D—工件有效厚度(mm);

b—附加时间,一般为10~20min;

α—加热系数(箱式电炉取2~2.5min/mm)。

3.冷却方法

热处理时的冷却方式要适当,才能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退火一般采用随炉冷却。

正火(常化)采用空气冷却,大件可采用吹风冷却。

淬火冷却方法非常重要,一方面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全部得到马氏体组织;

另一方面冷却应尽量缓慢,以减少内应力,避免变形和开裂。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可以采用不同的冷却介质和方法,使淬火工件在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内(650—550℃)快冷,超过临界冷却速度,而在Ms(300—100℃)点以下温度时冷却较慢,理想的冷却速度如图2.3所示。

常用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先水冷后油冷)、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如图2.4所示。

表2.3中列出了几种常用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图2.3淬火时的理想冷却曲线示意图图2.4各种淬火冷却曲线示意图

表2.3几种常用淬火剂的冷却能力

冷却介质

冷却速度℃/s

冷却速度℃/s

650—550℃区间

300—200℃区间

650—550℃区间

300—200℃区间

水(18℃)

600

270

10%NaCl水溶液

1100

300

水(26℃)

500

270

10%NaOH水溶液

1200

300

水(50℃)

100

270

10%Na2CO3水溶液

270

水(74℃)

30

200

10%Na2SO4水溶液

750

300

肥皂水

30

200

矿物油

150

10%油水乳化液

70

200

变压器油

120

25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实验材料

试样:

直径φ15mm,高度15mm的45钢圆柱状小试样,化学成分见表3.1

Si

Mn

Cr

Ni

S

P

Cu

不大于

0.42~0.50

0.17~0.37

0.50~0.80

≤0.25

≤0.30

0.035

0.035

0.25

表3.

1 45钢化学成分表

2.实验设备

1)热处理加热炉:

箱式电阻炉(≤1300℃)2台,箱型电阻炉(≤900℃)5台;

2)HR-1500洛式硬度计(洛氏硬度C标尺);

3)金相显微镜及数码照相系统磨光机及金相砂纸;

4)抛光机及抛光液;

5)浸蚀剂、酒精、玻璃器皿、竹夹子、脱脂棉、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

利用箱式电阻炉、洛式硬度计、金相显微镜对45钢样品进行热处理(淬火加300℃回火)、测硬度以及显微组织观察分析。

本实验以得到马氏体为目标,需要经过淬火加回火工艺获得良好的性能及符合要求的组织。

1试样的热处理

1.1淬火

1)加热温度根据本实验热处理的目的和图2.2、表2.1,本实验选择淬火加热温度为860℃

2)保温时间本45号钢样品直径为φ15mm的小圆柱体,高度与直径相差不大。

所以不单独考虑升温时间,α取2min/mm,k取1。

根据实验原理中的式子

,计算得加热时间为30min。

 

3)冷却介质 由45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可知,碳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很大,应选用具有较强冷却能力(见表4.1常用冷却介质的冷却直径)的水作为冷却介质,才能避免冷却曲线与C曲线相交,得到马氏体组织。

已查得45钢淬火临界直径如表4.1所示,选择水作为淬火冷却介质能保证φ15mm圆柱样品被淬透。

淬火介质

静油

20℃水

40℃水

20℃5%NaCl 水溶液

临界直径(mm)

10

20

16

21.5

表4.1 常用冷却介质的冷却直径

具体操作:

把样品放入箱式电阻炉(型号SRJX-4-13)内恒温区的耐火砖上,调节加热温度,待测温仪显示为860℃时开始计时,保温30min后,用火钳夹出样品迅速放入冷水槽中并剧烈搅拌,使样品能淬透。

1.2回火

1)加热温度  实验要求的回火加热温度为300℃(但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范围内回火。

2)保温时间 由公式

确定,查得300℃以下,箱式电阻炉b=25min,α=1min/mm,样品D=15mm,将数据代入得到回火保温时间t为40min。

3)冷却介质 空气,进行空冷。

把经过淬火处理后的样品放入已调好温度的300℃箱式电阻炉内恒温区的耐火砖上,待使炉温稳定后开始计时,保温40min后,用火钳夹出样品放在已准备好的耐火架上空冷至室温。

2试样硬度测定

将冷却至接近室温的试样在砂轮机上打磨,去掉表面氧化皮。

用60#砂纸将试样表面磨平,再依次使用150#、240#、400#、600#、800#砂纸打磨。

然后,将样品放在洛式硬度计的载物台上,采用洛式硬度C标尺测量样品硬度(硬度计压头为金刚石,量程20~70HRC,加载载荷为150kg)。

在试样上不同位置取四个点,第一个点不计入数据,后三个点计入数据,若三个点硬度值相差不大说明组织较为均匀,最后对三个测量值求平均值。

3显微组织观察与拍照记录

3.1样品的制备

1)样品的磨光。

用一套金相砂纸(包括60#,150#,240#,400#,600#,800#)在玻璃板上先粗后细逐号磨光。

注意每换上一号细一些的砂纸时,将磨光方向转换90°

,以便于观察原磨痕的消除情况。

最后,将样品在磨光机上用1200#砂纸磨光,注意手持样品应用力均匀,用力也不宜过大。

2)样品的抛光。

样品在金相样品抛光机上细抛,使样品表面达到光亮如镜的光洁度。

3)显微组织的显示。

将抛光好的样品,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应基本上没有磨痕和磨坑,而无法观察到晶界、各类相和组织。

本实验采用化学浸蚀法,将浸蚀液(4%硝酸酒精)和纯酒精各倒入一个玻璃器皿中,用竹夹子夹脱脂棉、蘸浸蚀液在样品表面擦试,当光亮镜面呈浅灰白色,立即用水冲洗,并用酒精擦洗后经吸水纸吸干。

3.2显微组织的观察与记录

制备好的样品用显微镜在40~400倍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组织,体会放大倍数的不同对组织观察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500倍)利用数码照相系统对45钢样品进行数码照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样品硬度与显微组织分析

45钢300℃回火马氏体组织如图5.1所示。

回火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板条状组织,从图中可看出样品浸蚀效果较好,条片状马氏体组织清晰。

图5.1 45钢300℃回火的显微组织

测得该样品硬度为50.9HRC。

根据其硬度和微观组织形貌可以判断,生成了回火屈氏体。

因此,实验制定的热处理工艺能得到要求的显微组织,且硬度实验值也与手册符合得较好。

2.淬火温度、淬火介质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以下以45钢为例,结合实验小组其他成员样品热处理工艺的显微组织和硬度测量值(表5.1 45钢不同处理工艺后硬度),分析淬火温度、淬火介质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显微组织

粗晶马氏体

细晶马氏体

铁素体+马氏体

屈氏体网+马氏体

硬度/HRC

55.4

50.9

52.8

22.3(样品有误)

24.7

21.3

拟用工艺

1000℃、

30min、水冷

860℃、

30min、水冷

770℃、

30min、水冷

30min、油冷

表5.145钢不同处理工艺后硬度测量值

2.1 淬火温度的影响

45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在Ac3以上30~50℃,淬火温度选860℃可得细而均匀的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若在Ac3以上过高温度如1000℃加热,会使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马氏体粗大,脆性增大,硬度下降,粗晶马氏体的硬度反而比细晶马氏体的硬度高。

若在Ac1 ~Ac3之间的两相区加热,如770℃淬火后,高硬度的马氏体中混杂有低硬度的铁素体,造成硬度不足(见表5.2),力学性能降低。

2.2淬火介质的影响

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能力如表 5.2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能力所示,可知水具有较大的冷却能力,但在低温区冷却速度太快,工件容易淬裂,另外水冷却能力对温度变化敏感,水温升高,冷却能力急剧下降。

油全程冷却速度均比水小,在低温区冷却速度合适,但在高温区冷却能力却很低。

冷却速度(℃/s)

在 650~550℃区间

在300~200℃区间

水(18℃)

 600

  270

水(26℃)

 500

 270

  100

 270

矿质机油

100

20

表5.2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能力

碳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大,一般采用冷却能力较强的淬火介质如水,才能得到全部为马氏体的显微组织。

若选用油作为淬火介质,由于其冷却速度小,冷却曲线会与CCT曲线“鼻尖”处相交,转变过程得到小部分屈氏体组织,因屈氏体沿原奥氏体晶界形核析出,并连成网状结构,室温下得到屈氏体网+马氏体显微组织,使强度降低,硬度明显下降(见表5.1 45钢不同处理工艺后硬度测量值)。

3.回火温度对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1.回火温度对45钢组织的影响

钢经淬火后的室温组织是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亚稳相。

一旦进行加热,原子扩散能力加强,会自发向稳定相铁素体和渗碳体转变。

随回火温度升高,转变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

2.马氏体的分解;

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4.碳化物的转变;

5.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再结晶。

45钢在150~350℃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

回火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条片状组织。

低温回火后,只是碳原子的偏聚,与淬火马氏体没有显著区别,但回火马氏体比淬火马氏体易受腐蚀,故显微组织比淬火马氏体颜色更黑。

在350~500℃中温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组织。

由于马氏体分解、过饱和固溶碳原子析出渗碳体,渗碳体聚集长大并球化,条状α相上分布着微细粒状渗碳体,但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在500~650℃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

这时α相发生再结晶,由等轴状铁素 体逐步代替针状α相。

其显微组织是由细粒状渗碳体和等轴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出渗碳体颗粒。

若45钢在650℃~A1间回火,粒状渗碳体明显粗化,将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

3.2.回火温度对45钢硬度和强度的影响

组别

1

2

4

5

回火温度

200℃

300℃

400℃

500℃

600℃

45钢回火后硬度(HRC)

53.6

40.1

24.5

21.53

40CrNi回火后硬度(HRC)

51.97

50.1

45.9

36.3

31.6

表 5.3不同回火温度与测量硬度值

图5.2硬度变化曲线图

从表5.3不同回火温度与测量硬度值,图5.2 硬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淬火钢回火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5钢在200℃以下回火,硬度下降缓慢,这是由于α固溶体析出大量的ε碳化物,增大塑性变形抗力,使硬度下降延缓。

200~300℃回火由于残余奥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的硬化作用,硬度下降趋势平缓。

300℃以上回火,随着ε碳化物变为渗碳体,共格破坏以及渗碳体聚集长大,使硬度快速下降。

金属材料的硬度值与强度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相应关系。

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变形抗力和继续塑性变形抗力决定的,材料的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高,硬度值也就越高。

通过《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2],能将45钢的硬度值换算成强度值,因此,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钢的强度降低。

4.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以下以45钢和40CrNi钢为例,分析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4.1.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接受淬火的能力,其大小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钢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的大小。

比较45钢和40CrNi钢的淬透性曲线,在相同的淬火介质下,40CrNi钢的临界淬火直径明显大于45钢。

这两种钢样的碳含量相差不大,而对于40CrNi钢,加入的Cr、Ni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Cr为中强碳化物,会提高C原子的扩散激活能,同时Ni还能提高原子的结合能,抑制了γ—α的转变。

由于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很缓慢,降低了原子扩散速度,使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变小,临界淬火直径增大,因此,合金元素能增大钢的淬透性。

4.2.合金元素对钢的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软化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不同的钢在相同温度回火后,强度、硬度下降也不同,下降少的其回火稳定性较高。

比较图 5.2硬度变化曲线图中45钢和 40CrNi钢硬度变化曲线可知,40CrNi钢回火硬度的降低过程较缓,回火稳定性较高。

因为合金元素阻碍了回火过程马氏体分解和碳化物聚集长大,使回火硬度降低过程变缓,从而提高了钢的回火稳定性。

因此,由于合金钢的回火稳定性比碳钢高,若要得到相同的回火硬度,则合金钢的回火温度就要比同样含碳量的碳钢高,回火时间也要长。

5.碳含量对钢的淬硬性的影响

以45钢和T8钢为例分析碳含量对钢的淬硬性的影响。

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

本实验45钢和T8钢正常淬火得到细小马氏体组织后,测其硬度值分别为56.5HRC和67.7(68.3)HRC。

比较这两数据可知,随着钢的含碳量增加,淬硬性增强。

因为钢淬火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随碳含量的增加,马氏体的硬度增大,这主要是由于碳的固溶强化作用,另外,随碳含量的增加,马氏体转变点Ms和Mf都降低,促进了自回火现象的发生,使碳化物弥散析出产生时效强化。

因此,提高钢的含碳量能提高钢的淬硬性。

六、结论

根据所做实验及其结果可得以下结论:

1.淬火条件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淬火温度及冷却速度(选择有效的冷却介质)适宜时,生成细小的马氏体组织,回火后强度高,塑性不差,力学性能较好。

淬火温度低,发生不完全淬火,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组织,强度低,硬度也低,力学性能较差。

淬火温度较高时,形成粗大奥氏体,由于组织的遗传性,淬火后形成粗晶马氏体组织。

冷却速度过快,形成巨大内应力,可能发生淬裂现象。

冷却速度过慢,形成的马氏体不完全,有珠光体形成(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2.回火温度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根据回火温度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不同钢种,所对应的温度有差异,一般合金元素越多,温度越高)。

生产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

回火马氏体晶粒最细小,硬度强度最高;

回火屈氏体晶粒介于两者之间,硬度强度中等,根据资料显示具有极好的弹性;

回火索氏体板条最粗大,强硬度最低,但具有较高的塑韧性。

3.合金元素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合金元素影响碳原子的迁移和铁原子的扩散系数,从而提高了回火稳定性。

同时由于固溶强化,析出强化提高了样品的强硬度。

细小的碳化物还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4.碳元素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碳原子能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对马氏体形成来说,基体的强度硬度越大,马氏体越不易形成从而降低了Ms点。

同时,最终生成的淬火组织由于固溶强化作用增大了组织的强硬度。

七、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

热处理手册(第4版)。

第1 卷,工艺基础。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72-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