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497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史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

记载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统治阶级的政事和日常生活也有所涉及。

通过这

些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

其中有不

少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淫佚、赞扬智慧和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质朴精炼,有的就是民间口语,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记载人物往往是一

些零碎的片断,但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

书中随处可见出色的比喻和形容、夸张和描绘。

《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代笔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后世仿《世说》很多,有《续世

说》、《今世说》等。

书中还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祢衡击鼓骂

曹”、“曹植七步成诗”等。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为成书于太

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

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如“神仙”、“女仙”、“异僧”、

“鬼”、“精怪”、“狐”等,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据旧刻本书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之多,但实际引用的

书目共475种。

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

本来面目。

由于《太平广记》保存那么多的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这给后来研究小

说史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

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

宋代

以后的许多作家也常常从《太平广记》中选取题材,创作传奇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选录的是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各体诗、文、辞赋等38

类,共700余篇。

选录的作品,已经注意到了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的区别,所以不选六

经、诸子中的文章。

这部诗文集大体上包括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各种

文体的发展轮廓,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昭明文选》历来受到封建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被当作科举者的必读书,有“《文选》

烂,秀才半”的俗谚,在封建社会起到了文学教科书的作用。

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长篇英雄史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

它主要流传于藏族地

区。

在蒙古族、土族、纳西族以及不丹、尼泊尔等国家的某些地区也有流传。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同胞世代创造的艺术精品。

全书约一百多部,一百多万行诗,比较

重要的大约三十多部。

这部史诗叙述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业。

据说他是天神之子,因妖魔鬼怪在人间作恶,残害百姓,他便下凡投身于一个贫苦人家。

15

岁时参加赛马比赛获胜,成为岭国之王。

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降妖伏魔、抗击侵略的征战,最后闯

进地府同阎王抗争,把在十八层地狱中受难的人们解救出来。

完成大业后,便重归天国。

全诗贯串

为民除害、保护人民、反对侵略的思想;

场面巨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饱含诗意。

《格萨尔王传》以史诗般的气魄,以绮丽的幻想,通过对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塑造,曲折地反映

了6—9世纪以及11世纪前后藏族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藏族人民厌恶分裂动荡,渴望

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

它充分显示了史诗的特征和魅力,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而,它不仅是藏

族人民喜爱的说唱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藏族历史、地理、

社会、文化、宗教、语言都有重大的文献价值。

《格萨尔王传》史诗的搜集工作已被国家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许多重要的分部,

例如《霍岭大战》、《降妖伏魔三部》等已出版。

中国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

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共收唐、五

代诗4.89万首,作者2200多人。

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

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

给了江宁织造曹寅。

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

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

全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

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

最后是唐、五代的词。

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

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

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一

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此后,又出版

了《全唐诗外编》。

中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

的一桩婚姻悲剧。

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

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

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焦仲卿迫

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

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

谁知兰芝回到

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

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

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

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

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

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山海经》

人们常把谈“山海经”当作闲谈聊天的代名词。

其实,《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

理知识方面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歆)

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

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

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

《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

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

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里的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其中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

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山海经》实际

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

它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

化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一共130篇,52万余字。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

的政绩: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

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

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固的《汉书·

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

书”、“太史公传”。

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

学识广博,官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

他从20岁开始就游历了

祖国各地,后又陪同汉武帝巡狩、封禅,游览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

验,他又从民间语文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35岁那年,父亲

去世,不久就继任太史令,42岁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

后来得罪了汉武帝,囚禁牢狱,身受腐刑,但他完成

《史记》的愿望、意志却更为强烈和坚定。

他在牢中怀着忧愤的心情继续写作,到了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一书已基本完成。

最早的纸币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

秦朝以前,已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

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币

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

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

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

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

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

子”。

“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

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

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

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

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

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

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

子。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

金属货币。

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闪耀着永不

泯灭的光辉。

《诗经》本来只叫《诗》,因为选定的诗歌有311篇(6篇有目无诗),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

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以后的儒家学派就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出现了《诗经》的名称。

《诗经》最早的诗

大概写在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出于春秋中叶,作品时间大约包含六个世纪。

在西周时代,中国的音乐和诗歌都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乐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搜集各地区和各阶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供

演奏用。

进入春秋时代后,虽然社会动荡,兵灾不断,但这项工作没有中断。

《诗经》就是经过这样的长期积累之

后,相传再由孔子编辑、删定的。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把作品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称《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

音乐,且绝大部分是民歌。

《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

豳、陈、曹共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乐歌,如《郑风》是郑国调,《秦风》是的是秦国调。

《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

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别。

雅诗又分为

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小部分是民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

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的精华,主要在《国

风》部分,这些作品不少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和剥削,追

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愿望和要求。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

它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其中比、

兴是我国歌谣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赢政在自称“始皇帝”时说:

我做皇帝,后代按世序计算,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传之无穷。

秦始皇还让人制了一方传国玉玺(xi喜,帝王的印),上面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

思是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永远昌盛。

秦始皇把整个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做着传之于子孙万代的美梦。

然而,秦

王朝非但没有“既寿永昌”,而且只延续了十五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在战国长期的战乱后,农民渴望求得休养生息,可是秦王朝给予农民的却是超过前代几十倍的租税和力役,压

得人民喘不过气来。

严法酷刑,使人民动辄便受重罚,而且一人获罪,亲族蒙难;

一家出事,四邻遭殃。

以至当时

竟出现了“赭衣”(穿罪犯服装的)塞路,囹圄(监狱)成市”的恐怖景象,全国成为了一座大监狱!

秦二世胡亥

即位后,对百姓更加暴虐,而且诛戮大臣,甚至把他的二十二个兄弟姐妹杀个净光,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也“人人自

危,欲叛者众”。

这时的秦王朝,如同布满了干柴,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首先掀起的农民革命风暴,却越来越猛烈。

刘邦和项羽率领的

起义军逐渐壮大。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

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歼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十月,

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没有遇到大的抵抗,便打入关中,逼近秦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

刚被立为秦王四十多天

的子婴(秦二世的侄子,去掉帝号,称秦王)见大势巳去,乘着素车白马,来到咸阳城东的灞上,站在道旁,颈上

系着一条白练,躬身捧着那块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向刘邦投降。

至此,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秦

始皇死后刚刚三年就灭亡了。

最早的学位制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价。

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

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

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

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

学士最初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

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

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

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充作

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同样是风马牛不相及。

清末于戊戌变法后兴办了学校。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

“小学卒业

(毕业),奖给附生;

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

”这样,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度、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

称号。

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

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

叫“开科取士”。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

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

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

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

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

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

加上这种作法

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

隋朝建立后,隋文

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规定各州每年

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

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

“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

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

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

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

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

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郡县制之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

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

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

组织。

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

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

人稀,地位却比县低。

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

战国时期,各国

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

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

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

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

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

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最早的医疗制度

我国不但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且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制度。

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

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

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

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

“岁冬则稽其事,以

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

“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

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最早的土地制度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

原始农业最初是火

耕,后来发展为锄耕和犁耕。

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开始,由于生产力低下,公社成员必须互相协作才能耕种、

收获,因而氏族成员一起在土地上劳动,产品归氏族成员平均分配。

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们也积累了一

些生产经验,生产力有了提高。

公社的各个家族或家庭具备了独自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公社便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

族或家庭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再将土地收回,根据人口的变动等情况重新分配。

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最早的国旗

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旗帜。

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国旗。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

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

“龙”本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

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

黄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了皇帝的专用之色。

出于“朕即国家”的

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

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

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

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

黄龙旗的旗面为

黄色,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

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最早的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我国曾先后颁布过五次国歌。

最早的国歌名为《巩金瓯》。

清朝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国歌。

近代,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1906年清政府曾于陆军部成立后,将新制订的军歌代替国

歌。

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

歌词是:

“巩金瓯,承天帱(dao道,覆

盖),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暤(hao浩,明亮),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金瓯”指国土,“巩金

瓯”是要巩固腐朽不堪、濒临崩溃的清帝国。

国歌的内容更是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然而,这首国歌颁布还不到一

年,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清王朝便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