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38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南宋北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②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③柳永:

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

④苏轼:

字子赡,号东坡居士,与其文苏洵、苏辙、今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

词上,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先河,词风与辛弃疾相近,合称“苏辛”。

苏轼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

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⑥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伟大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

⑦姜夔:

南宋词人,号白石道人。

(千岩老人为萧德藻)代表作品《扬州慢》(“禾黍”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陆游:

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存古诗最多一个诗人。

第四单元:

4.郁达夫:

原文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

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其他作家代表作品:

博马舍(法)《费加罗的婚礼》

拉伯雷(法)《巨人传》

莫里哀(法)代表作《伪君子》(又作《达尔丢弗》,主人公达尔丢弗),《吝啬鬼》(又作《悭吝人》,主人公阿巴贡)

补充,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屠格列夫:

俄国作家,著名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猎人笔记》

6.巴金:

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灭亡》,中篇小说《寒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代表作《灯》。

第五单元:

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把从《史记》《汉书》到《明史》第24部史书定为“正史”,今称二十四史。

(注:

无《资治通鉴》)

8.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人间喜剧》(小说总称,共91部),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9.雨果: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10.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前五部小说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杂文集16部;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课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11.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

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

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

(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

《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

《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

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

(321~379)字逸少,东晋琅

篇二:

[南宋北宋]文天祥爱国事迹简短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吉州庐陵人。

小时在吉安白鹭洲书院上学。

在当时这是著名的书院。

这儿有欧阳修等先贤的画像。

胡铨是上书猛烈抨击赵构和秦桧的人。

当年这儿是文章节义之邦。

从宋元到明清,输送了大量人才。

文天祥是二十一岁中了进士,在皇帝殿试中了状元。

不过他没成为太平宰相,却以所作所为,代表着南宋的国家形象,乃至是中国形象。

他生于l286年,南宋出了天大的窝囊事,赵昀下罪己诏,ll27年,曾发生大事,女真人建立的金攻下了汴梁,徽钦二宗被俘。

好在有岳飞等抵抗,阻挡了金兵南下,才有了赵构定者临安,创建了南宋。

形势稍安后,赵构杀害了岳飞,同时向金纳项称臣。

金与南宋签约,沿淮河为界,形成了对峙。

这对于南宋的士大夫乃至对百姓都不舒服,这是奇耻大辱。

有股力量推动恢复中原。

机会来了,女真北边出现了更强大的民族,就是蒙古族。

鞑靼。

铁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国。

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后是元太祖。

他们带着骑兵,横扫欧亚大陆。

也进攻金。

金没法抵抗。

有人出主意,去临安,要求与南宋结成联盟,共同抵挡。

蒙古人的使臣也来了临安。

也是要求联合来打金。

宋理宗选择与元联合,收复失地。

l284年,文天祥出生的前二年,金灭亡了。

南宋出兵夺了汴梁洛阳。

这是北宋的东西二京。

南宋上下,欢呼雀跃。

但是蒙古抗议,说南宋有背盟约。

于是向南宋发动进攻。

这时,文天祥出生了。

宋理宗下了《罪己诏》。

严格来说是向蒙古人求饶。

文天祥起兵勤王,出使元营:

忽必烈迁都到北京,政权取名为元。

所以也叫大元。

这表明宣告,忽必烈代表的是中国的皇帝,是双重身份。

这是l271年。

所以把这一年当作元的开始。

忽必烈做了皇帝后,派兵南下,更加不可阻挡了。

小皇帝赵显在位,后来投降了元。

死后称为恭帝。

主政的是皇太后谢氏。

谢氏下令各地勤王。

保卫南宋的政权。

文天祥正在赣州,组织了一万多人,变卖家产准备奔赴前线。

没有任何训练,凭着热血,奔赴战场。

安排在保护平江,今天的苏州口元的军队占领南京后,继续向东推进。

向常州进发,南宋军队根本没法阻止,全军覆灭。

文天祥的剩余部队调到杭州,来保卫杭州口当时元军首领是伯颜。

伯颜的军队推进到离杭州三十里驻扎下来。

杭州如果被攻下,杭州会变成废墟。

这时谢太后无奈了,派出使团到伯颜军中去说议和,实际是投降。

文天祥也不幸以右丞相的身份跟随着丞相一起去元军大营谈判。

没办法,文天祥想抗元也没办法。

和伯颜争论起来,争的是谈判的条件。

伯颜恼火。

蒙古人佩服英雄,对文天祥的骨气勇气钦佩。

元军开始知道文天祥这号人物,也许是从这时开始。

伯颜只接受投降,押送文天祥与其他使者去镇江。

文天祥竟然带着十二人逃了出来。

没地方去。

谢太后与小皇帝也投降了。

这时,有两个人,张世杰和陆秀夫在温州拥立了新的小皇帝。

正在抗元,文天祥立即投奔。

文天祥四次起兵,屡战屡败:

到温州后,继续抗元,来到福建,重新组织军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到了江西,声势还有一点,正在发展时,遭到元军的打击,又失败了。

战争规模小,这种军队是难以与元军抗衡。

这却不影响他的决心。

第三次组织义军,来到广昌重新组织义军。

而且取得小小成果,打下赣州的几个地方。

吉安樟树都有人响应。

好景不长,元军再次剿灭。

全军溃败,文天祥逃到永丰县,在空坑被追上。

文天祥手下监军特别佩服文天祥,遭到袭击时,赵时赏坐上轿子,命令迎着元军,告诉元军自己是义兵首脑,文天祥。

他们以为是真的,真的文天祥逃走了。

在温州立的小皇帝死了,文天祥又听到张世杰和陆秀夫的二十多万残军在广东立了另一个小皇帝,文天祥又赶去。

这是文天祥第四次拉起部队。

文天祥继续抗击。

在海丰的五岭坡,遭到元军打击,文天祥被俘。

赶往元军主帅营地时,迎面碰上元军,欢声笑语,也抓到了文天祥。

因为还有一个人物刘子俊,一直追随文天祥,为文天祥的人格感动,被袭击后,自称是文天祥,希望给机会让文天祥逃脱。

可是这次真假文天祥见面了。

都说对方是假的。

假的被杀了。

这次追着打的,不是蒙古人,是汉人,张弘范。

文天祥的事迹在元军中早传开了。

一个书生屡战屡败,大家佩服他的气节。

张弘范也佩服文天祥,倒是希望文天祥写书信劝还没投降的张世杰和陆秀夫。

文天祥坚决反对。

同时也交代张弘范,将我的一首感怀诗给你读一读。

就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此末联就成了文天祥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

张世杰的军队逼在珠江口了。

元军对崖山岛进攻,十多万军民不是死就是伤,或葬身于海底。

陆秀夫正装背着小皇帝跳下大海。

张世杰几天后葬身海底了。

南宋的最后一支部队也覆灭了。

文天祥也心如刀割。

文天祥誓死不降,浩然正气天下传:

文天祥被解押,送往大都,有传说,他曾带一把短刀在身上,知道有可能死于疆场,被俘,所以随时准备自杀。

可是一次次死里逃生,坚定了他的决心,他四次起兵四次失败,不是被俘,也会有第五次。

这时南宋灭亡了。

文天祥的部队完全没有友军的支持,没有后方的供给,但是不但他坚持还有些人誓死跟随。

还有人冒名顶替他,希望为他保生。

文天祥也是这种精神来维系抗元的决心。

死不死,都无所谓了。

在海丰被俘后,吞下龙脑香,据说吞下二两,能死,可是他没死。

在路上,绝食了几天也竟然没死。

所以他大概觉得是上天不让他死,就不死,活着去大都,看看元帝怎么处置自己。

另外一批人希望他死了。

一群部下,几个朋友,为首的是王炎午。

王炎午得到文天祥被俘的消息,他们担忧,不是担忧文天祥被杀,担心的是会备受欺辱,会丧失尊严。

担忧他在严刑之下可能求生,可能变节。

如果这样,文天祥尊严会全丧,一世英名没有,那种民族脊梁也会被断送。

所以他们希望文天祥死去。

王炎午写了奇文,《生祭文丞相》,分析了文天祥应该死去的理由。

速丞相之死,把祭文贴在文天祥到南昌一路上可能靠岸的码头。

由于元军守卫严密,也许文天祥看到了,一路上文天祥没死,到了大都,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监禁了三年,过去了八百年,有意思的是,旧址还在。

今天的文丞相祠。

忽必烈正和大臣们讨论问题,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在他眼光中,都是汉人。

那么这些人中人才有哪些。

其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认为文天祥是人才,亲自劝降。

文天祥来到大殿,长揖不拜。

我是南宋的宰相,忽必烈也是伟大的人,反而肃然起敬。

文天祥不降,理由是,“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对得起天地良心。

英雄惜英雄。

忽必烈赞叹这样的英雄气概。

所以忽必烈尊重了文天祥自己的选择,没再逼降,让他保留这种正气,被绑赴刑场。

观者如潮。

元的监斩官也佩服他。

一路上告诉观众,文天祥淡定地说了,“死则死尔尚何言”然后间身边的人哪是南方,然后跪对着南方,拜而就死。

走得从容。

文天祥去世了,留下了这种正气,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炎午这时极其悲痛,重新写祭文,有十个字,“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文天祥品格事迹

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爱读忠臣传。

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

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

篇三:

[南宋北宋]古籍基础知识

1.什么是古籍

古人写、印的书籍。

一般指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历朝写本、刻本、稿本、拓本等。

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2.古籍的用纸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纸很快便取代了竹帛,而广泛应用于书写或印刷。

桓玄废掉晋安帝以后,曾下令说:

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纸的普遍应用起了催化作用。

我国古代的纸张种类繁多,但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纸、竹纸和皮纸。

麻纸分白麻纸和黄麻纸两种。

白麻纸正面洁白有光泽,背面略为粗糙;

黄麻纸微呈黄色,纸张亦比白麻纸略厚,但皆宜于书写或印刷,而且这种纸经久耐用,很受人们看重。

早在唐代,宫廷起草诏书就用黄麻纸,故后世又称“草诏”为“草麻”,宋、元(包括辽、金)刻本,不少都采用这两种纸印刷。

五代有一种名贵的纸叫澄心堂纸。

所谓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弁的宫室之名,可见这种纸是专为南唐宫廷制造的。

这是一种楮皮纸,生产于安徽的池州和歙州。

据说,这种纸要用腊月敲冰所取的水抄纸,故宋人梅尧臣写诗歌咏这种纸说:

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这种纸后来大抵只供文人把玩而已,因其昂贵,没有普遍使用的价值。

宋代开始用竹造纸,称为竹纸。

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癸辛杂识》前集《简椠》条中说:

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

竹纸的颜色微黄,故又称作“黄纸”。

我国南方产竹,故竹纸多产于南方。

福建的麻沙镇,不但印刷业发达,而且造纸业同样发达,所生产的纸即竹纸,称为“麻沙纸”,多为当地印书所采用,故宋麻沙本多竹纸。

竹纸质地较脆。

吴、越和蜀地的竹纸质地较好,南宋陈《负暄野录》认为越地的竹纸“甲于他处”,并且说:

今吴人取越竹,以梅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使浮茸去尽,盘骨莹澈,是谓舂膏,其色如蜡。

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

故吴笺近出,而遂与蜀产抗衡。

这是说,吴人将越地的竹纸再行加工,制成了一种与蜀产竹纸质地相仿的竹纸。

以树皮为原料所造的纸称为皮纸,也称棉纸,常见的主要是楮皮纸和桑皮纸,质地平滑、细白,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所刻《昌黎先生集》,就是用桑皮纸印刷,是现存宋刻的珍品。

明清以来,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的质量亦不断提高,著名的宣纸就是一种皮纸。

以前多认为宣纸的原料是楮皮或桑皮,今人潘吉星先生则认为是榆料的青檀皮。

因这种纸产于安徽宣州府的泾县,故称宣纸。

这种纸洁白,质地绵细腻,且有韧性,特别是其受墨性极好,故印书、绘画广为采用。

后来的“棉连纸”、“料半纸”、“玉版纸”,都是宣纸的不同品种。

明人毛晋汲古阁印书用竹纸,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

(见《常昭合志稿》)。

毛边纸或毛太纸略呈米黄色,正面光洁,质地较脆,清乾隆以后的印本,多用毛边纸。

由于造纸技术的提高,明清之际出现了不少纸的新品种,如产于浙江开化县的开化纸,又称桃花纸,质地细白,有较强的韧性,清初内府及武英殿刻书,多用这种纸印刷。

再如太史连纸,只是颜色略比开化纸微黄,质地则很相近,清雍正间用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即采用了开化纸和太史连纸。

古代造纸,由于主要是手工操作,技术不平衡,纸的质量亦各异,但大体掌握了麻纸、竹纸和皮纸的基本特点,对于考定古书的年代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3.古籍的序跋

序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或写作动机等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于一书之前的称序或叙,有时也称作序言、题记、弁言、前言等等;

而置于一书之末的称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题跋”、“跋尾”等等,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就属此类。

序有作者的自序和旁人的序两种,跋亦相同。

旁人的序一般多出自师友或名家。

这种序通常冠以作序者的姓氏,如“赵序”、“钱序”等等,写序的人并在文末署名。

古代的书序不在书前,而是在书后。

如《史记》一百三十卷,其最末一卷为《太史公自序》;

再如《汉书》一百卷,其最末的《叙传》,即作者班固的自序。

汉王符著《潜夫论》三十六卷,末卷《叙录》,即其自序,也在全书之末。

直到齐梁之间,刘勰著《文心雕龙》,仍遵循古例,全书最末一篇为《序志》,正是刘勰的自序。

在简册时代,书籍大都以单篇流行,就是说,那时的书籍,大都是以一篇为一个装订单位,取阅不受原著篇目选后次第的限制,故书序在前抑或在后,对人们阅读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书籍进入册页装订以后,无论是包背装还是线装,篇目的先后次第在装订时已经固定,而这种装订,又决定了不可能单独抽出一篇来阅读,故读书应当先读的序言置于全书之末,从阅读角度说,就已显得不便,于是人们逐渐改变古例,把一书的序移在了全书之前。

如杨雄的《法言》,其序旧在卷后,司马公集注,始置之篇首(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

《四库全书总目》说,司马光注释《法言》时,尚存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的注本,并说:

《法言》旧本十三篇之序列于书后,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

宋咸不知《书》序为伪孔《传》所移,《诗》序为毛公所移,乃谓‘子云新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贤之旨,今升之章首,取合经义’。

其说殊谬。

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

治学谨严的司马光默认了宋咸的做法,没有把宋咸错误地置于书前的《法言》序移到书后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时书序已普遍在书前的事实,故司马光尊重了现实。

至于李清照、文天祥等特冠以“后序”二字,就更说明,至迟到南宋,序已不再置于书后了。

对于古籍来说,除书稿完成时有自序、旁人写的他序之外,往往还有整理者、刊刻者的序。

刊刻者的序极似今日的《出版说明》,这对了解其书的特点及其版本源流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如清阮元《刻序》,其中说:

郭景纯(即晋人郭璞)注,于训诂、地理未甚精澈,然晋人之言,已为近古。

吴氏《广注》(即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征引虽博,而失之芜杂。

毕氏(指清人毕沅)校本,于山川考校甚精,而订正文字尚多疏略。

今郝氏(即本书作者郝懿行)究心是经,加以笺疏,精而不芜,博而不滥,粲然毕著,斐然成章,余览而嘉之,为之刊版以传。

嘉庆十四年夏四月扬州阮元序。

这段序文历述《山海经》的各个注本、校本,评其优劣,要言不繁,一箭中的,甚有参考价值。

特别是序文的写作年月,对考察古籍的流传及刊刻情况尤其宝贵。

至于跋,明人吴师曾《文体明辨》说:

按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

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

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简末,而总谓之题跋。

序一般是对全书的总体说明,跋一般只是有感而发。

跋的内容亦较灵活,或抒情,或考订,或议论,长短不拘。

跋的作用与序大体相似。

4.古籍的流传

古籍的流传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简策时代的古籍是以单篇流传;

纸普遍使用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古籍开始以“集”的形式流传;

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

简策时代的古籍所以是单篇流行,主要是因为文字的载体──竹简太笨重。

从出土的秦汉竹简看,通常每枚竹简只容纳三十或四十个字左右。

即以四十个字算吧,一篇一万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简,这就是说,一部五十万字的书,就需要一万二千五百枚竹简,这无论从体积上说还是从重量上说,都是十分可观的。

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书籍,只能是以一篇为单位流传。

例如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中说: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

他在同书《老子韩非列传》亦说,韩非故作《孤愤》、《王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所列举的,都分别是今天《管子》、《韩非子》两书中的篇名,很可说明当时的书籍的单篇流行的事实。

古籍的单篇流行,带来了下列后果:

①一个作者的书,读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统一;

②一部完整的书,由于单篇流传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

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从司马迁写成,到班固《汉书·

艺文志》著录时,就已有“十篇有录无书”,即是典型的事例。

魏晋之时,纸作为一种轻便的书写工具,已逐渐普遍使用。

晋人传咸称纸含章蕴藻,实好期文。

并说纸有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的优点(以上引文均见《纸赋》)。

这样,古籍就改变了过去单篇流行的形式,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传了。

《四库总目》“别集类”的上序说:

集。

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

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

梁元帝有集,有小集;

谢有集,有逸集;

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

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卷一四八、集部、别集类)。

“集”的流传形式,大体有下列特点:

①一个人的著述较为集中,为研读一个人或一个学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

②文集或诗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亲属、门弟子编定、较为可靠;

③由于“集”的容纳量视简策的单篇大大加大,钞写并不容易,故书籍很受人珍视,往往一书而几代相传,反复校勘,绝少讹误,精本较多。

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书籍不仅一改而为批量流行,而且,它还作为商品进入了交易市场。

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

①书籍很容易得到;

②刻版尚有讹误,则广为扩散,甚至以讹传讹;

③由于商人刻书以盈利为目的,粗制乱造者往往有之。

鉴于这种情况专门研究和品评版本优劣的版本学便应运而生;

同时,校订文字讹误的校勘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5.古籍的印章

古今藏书,大都在书上施以印章。

这些印章,勾勒了一部书的流传轨迹,是我们鉴定一书的价值,特别是其文物价值的绝好依据。

钤在古籍上的印章,就其类型而言,大体可区分为四类,这就是:

①名章,②鉴赏章,③训诫章,④闲章。

名章是钤在古籍上的最重要的印章,因为它表示古籍的归属。

凡是官方藏书机构,如清代的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乃至近现代各类图书馆的藏书印章,均称作公章;

属于个人姓名、表字、楼阁、斋堂的,则称作私章。

明代钤在古籍上的私人印章大都比较简单,如著名藏书家毛晋,即多用“毛晋”、“毛氏子晋”、“毛晋之印”、“毛晋私印”、“汲古主人”、“汲古阁”、“东吴毛氏图书”等,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