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59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简叙文档格式.docx

滑体后缘与母体脱开的分界面,平面上多呈围椅状,是滑动面上部出露地表的部分。

5.滑坡台阶

由于滑坡体上各段运动速度的差异致使滑坡体断开,或滑坡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都会在滑坡上形成多级台阶。

每一台阶由滑坡平台及陡壁组成。

6.滑坡舌和滑坡鼓丘

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伸入沟堑或河道中的部分叫滑坡舌。

如滑坡体前缘受阻,被挤压鼓起成丘状者称为滑坡鼓丘。

7.滑坡裂隙

滑坡体内出现的裂隙。

有的呈环形,有的呈放射状,有的呈羽毛状。

它们有的是拉张力造成的,有的是剪切力造成的,滑坡裂隙常发生在滑坡的初期和中期。

此外,在滑坡体上还常见一些特殊的地貌、地物特征,它们也可作为确定滑坡存在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

滑坡体上房屋开裂甚至倒塌;

滑坡周界处“双沟同源”现象;

滑坡体表面坡度比周围未滑动斜坡坡度变缓;

滑坡体上的“醉林”、“马刀树”等现象。

树木东倒西歪者称为醉林,它显示不久前曾发生过比较剧烈的滑坡。

滑坡体上因受滑坡滑动影响而歪斜的树体,当滑坡体固定后又继续向上生长,故树体下部歪斜而上部直立,称为马刀树。

8.1.2 滑坡的形成条件

8.1.2.1 滑坡形成的几何边界条件

滑坡形成的几何边界条件是指构成可能滑动岩体的各种边界面及其组合关系。

几何边界条件通常包括滑动面、切割面和临空面。

它们的性质及所处的位置不同,在稳定性分析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1.滑动面:

滑动面一般都是斜坡岩体中最薄弱的面,它有效地分割了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联结,是对边坡的稳定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边界条件。

滑动面可能是基岩侵蚀面,上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作为滑坡体,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

在基岩内部产生的滑坡一般是某一软弱夹层面作为滑动面,如在砂岩中夹着的页岩层;

有的倾角很小的断层带也可成为滑动面;

在均质土层中滑动面也常常是两种岩性有差异的接触面。

有的滑坡有明显的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有的滑坡没有明显的滑动面,而是有一定厚度的软弱岩土层构成的滑动带。

2.切割面:

切割面是指起切割岩体作用的面,分割了滑坡体与其周围岩土(母岩)之间的联结,如平面滑动的侧向切割面。

由于失稳岩体不沿该面滑动,因而不起抗滑作用。

因此在稳定性系数计算时,常忽略切割面的抗滑能力,以简化计算。

滑动面与切割面的划分有时也不是绝对的,如楔形体滑动的滑动面,就兼有滑动面和切割面的双重作用,具体各种面的作用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3.临空面:

临空面是滑坡体滑动后的堆积场所,是滑坡体向下游滑动时能够自由滑出的面。

它的存在为滑动岩体提供活动空间,临空面常由地面或开挖面组成。

滑动面、切割面、临空面是滑坡形成必备的几何边界条件。

分析它们的目的是用来确定边坡中可能滑动岩体的位置、规模及形态,定性地判断边坡岩体的破坏类型及主滑方向。

为了分析几何边界条件,就要对边坡岩体中结构面的组数、产状、规模及其组合关系以及这种组合关系与坡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初步确定作为滑动面和切割面的结构面的形态、位置及可能滑动的方向。

8.1.2.2 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

常见的滑动面的形态有直线形、折线形、弧形等。

为了说明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现以圆弧形滑动面为例,进行滑坡受力状态分析。

如图8-8,假设滑动面为圆弧形,圆心为O,OD为半径,滑体的自重W是使滑坡体产生滑动的力,沿滑动面AD弧存在着抵抗滑动的抗剪应力τf。

当斜坡岩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所有作用在滑动体上的力矩应处于平衡状态,所以:

令:

式中:

k为稳定系数,有时也被称作安全系数。

当k>1时,斜坡稳定;

当k=1时,斜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当k<1时,滑体下滑。

由此,可以得出滑坡产生的力学条件是:

在贯通的滑动面上,总下滑力矩大于总抗滑力矩。

通常,形成贯通的滑动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最危险滑动面附近的某些点的剪应力超过该点的抗剪强度,该点处发生剪切破坏形成裂隙,随后此裂隙不断扩展,最终沿潜在的滑动面全部贯通断裂,滑坡随即发生。

8.1.3 影响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和人为因素等方面。

1.地形地貌

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形态影响着斜坡的稳定性。

高而陡峻的斜坡较不稳定,因为地形上的有效临空面提供了滑动的空间,成为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2.地层岩性

沉积物和岩石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松散沉积物尤其是黏土与黄土容易发生滑坡,坚硬岩石较难发生滑坡。

基岩区的滑坡常和页岩、黏土岩、泥岩、泥灰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等软弱岩层的存在有关。

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一,特别是当上层为松散堆积层,而下部是坚硬岩石时,则沿两者接触面最容易产生滑坡。

3.地质构造

滑坡的产生与地质构造关系极为密切。

滑动面常常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

另外,岩层的产状也影响滑坡的发育。

如果岩层向斜坡内部倾斜,斜坡比较稳定;

如果岩层的倾向和斜坡坡向相同,就有利于滑坡发育,特别是当倾斜岩层中有含水层存在时,滑坡最易形成。

4.水的作用

绝大多数滑坡的发生发育都有水的参与。

丰富的雨水以及雪融水,可润湿斜坡上的岩土,当水进入滑动体,会使滑动体自重增大;

当水下浸到达滑动面,会使滑动面抗剪强度降低,再加上水对滑动体的静、动水压力,都成为诱发滑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工程活动不当引起滑坡,如人工切坡,开挖渠道等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不当,也可造成斜坡平衡破坏而引起滑坡。

此外,地震、海啸、风暴潮、冻融、大爆破以及各种机械振动都可诱发滑坡。

因为地面震动不仅增加了土体下滑力,而且破坏了土体的内部结构。

当上述条件同时具备时,滑坡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8.1.4 滑坡分类

为更好地研究、治理滑坡,并为工程建筑物的设置及防治提供依据,根据滑坡的不同特征,对滑坡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目前滑坡的分类方法较多,现介绍常用的分类。

8.1.4.1 按岩土类型分类

1.黏性土滑坡:

发生在均质或非均质黏土层中的滑坡。

黏性土滑坡的滑动面呈圆弧形,滑动带呈软塑状。

黏土的干湿效应明显,干缩时多张裂,遇水后又呈软塑或流动状态,抗剪强度急剧降低,所以黏土滑坡多发生在久雨或受水作用之后,多属中、浅层滑坡。

2.黄土滑坡:

发生在不同时期的黄土层中的滑坡。

它的产生常与裂隙及黄土对水的不稳定性有关,多见于河谷两岸高阶地的前缘斜坡上,常成群出现,且大多为中、深层滑坡。

其中有些滑坡的滑动速度很快,变形急剧,属于崩塌性的滑坡。

3.堆积性滑坡:

发生在各种成因堆积层中的滑坡。

它是线路工程中经常碰到的一种滑坡类型,多出现在河谷缓坡地带或山麓的坡积、残积、洪积及其他重力堆积层中。

它的产生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直接参与有关。

滑坡体一般多沿下伏的基岩顶面、不同地质年代或不同成因堆积物的接触面,以及堆积层本身的松散层面滑动。

4.岩层滑坡:

发生在各种基岩岩层中的滑坡,属岩层滑坡,它多沿岩层层面或其他构造软弱面滑动。

岩层滑坡多发生在由砂岩、页岩、泥岩、泥灰岩以及片理化岩层(片岩、千枚岩等)组成的斜坡上。

5.填土滑坡:

发生在路堤或人工弃土堆中的滑坡。

此类滑坡多沿老地面或基底以下松软层滑动。

6.破碎岩石滑坡:

发生在构造破碎带或严重风化带形成的凸形山坡上的滑坡。

此类滑坡的规模较大。

8.1.4.2 按滑坡力学特征分类

1.牵引式滑坡:

滑体下部先失去平衡发生滑动,逐渐向上发展,使上部滑体受到牵引而跟随滑动。

这类滑坡主要是由于坡脚受河流冲刷或人工开挖使斜坡下部先变形滑动,因而使斜坡的上部失去支撑,引起斜坡上部相继向下滑动。

牵引式滑坡的滑动速度比较缓慢,但会逐渐向上延伸,规模越来越大。

2.推动式滑坡:

滑体上部局部破坏,上部滑动面局部贯通,向下挤压下部滑体,最后整个滑体滑动。

这类滑坡主要是由于斜坡上部不恰当地加荷(修建建筑物、填堤、弃渣等)或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斜坡的上部先变形滑动,并挤压推动下部斜坡向下滑动。

推动式滑坡的滑动速度一般很快,但其规模在通常情况下不再有较大发展。

8.1.4.3 按滑动面与地质构造特征分类

1.均质滑坡:

多发生在均质土体或破碎的、强烈风化的岩体中的滑坡。

滑动面不受岩体中结构面的控制,多为近圆弧形滑面,在黏土岩和土体中常见。

2.顺层滑坡:

沿岩层面或软弱结构面形成滑面的滑坡。

多发生在岩层面与边坡面倾向接近,而岩层面倾角小于边坡坡度的情况下。

3.切层滑坡:

滑动面切过岩层面的滑坡。

多发生在沿倾向坡外的一组或两组节理面形成贯通滑动面的滑坡。

8.1.5 滑坡防治

对滑坡的防治应当采取以防为主、整治为辅;

查明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整治方案;

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

大工程位置选择阶段,应尽量避开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特别是大型、巨型滑坡区域;

在工程场地勘测设计阶段,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测,对可能产生的新滑坡,采取正确、合理的工程设计,避免新滑坡的产生;

对已有的老滑坡要防止其复活;

对正在发展的滑坡进行综合整治。

整治措施应在查明滑动原因、滑动面位置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

常用的整治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排水

1)排除地表水

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因此可在滑坡边界处设环形截水沟,滑坡内修筑树枝状排水沟。

此外还应整平地面,堵塞、夯实滑坡裂缝,防止地表水渗入滑坡内。

在滑坡体及四周植树种草等方法也有显著效果。

2)排除地下水

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

其主要工程措施是采用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

盲沟的迎水面应是渗水的,并作反滤层;

背水面是隔水的,防止水渗入滑坡体内,为了防止地表水和泥砂渗入盲沟内,沟顶部可设隔水层。

另外还可设置支撑盲沟,支撑盲沟即有支撑作用又有排水作用,这种方法一般在滑坡床较浅,滑坡体内有大量积水或地下水分布层次多的滑坡中采用。

支撑盲沟常见的结构类型有拱型,“Y”型和其他类型等。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2.刷方减载

凡属头重脚轻的滑坡以及有可能产生滑坡的高而陡的斜坡,可将滑坡上部或斜坡上部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减轻上部荷载,这样可减小滑坡或斜坡上的滑动力,因而增加了稳定性。

若将上部削除的岩土堆于坡脚处,还可以增加滑坡或斜坡内的抗滑力,进一步提高滑坡或斜坡的稳定性。

3.修建支挡工程

因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种类主要有:

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工程等。

抗滑挡墙应用广泛,属重型支挡工程,是防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常与排水等措施联合使用。

它是借助于自身的重量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的,因此采用抗滑挡墙时必须计算出滑坡的滑动推力、查明滑动面的位置,将抗滑挡墙的基础砌置于最低的滑动面之下,以避免其本身滑动而失去抗滑作用。

抗滑桩是用以支挡滑体下滑力的桩柱,是近二十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抗滑工程,已被广泛采用。

桩材料多用钢筋混凝土,桩横断面可为方形、矩形或圆形。

抗滑桩一般集中设置在滑坡的前缘附近。

这种支挡工程对正在活动的浅层和中厚层滑坡效果较好。

锚固工程也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抗滑加固工程,包括锚杆加固和锚索加固。

通过对锚杆或锚索预加应力,增大了垂直滑动面的法向压应力,增加了滑动面的抗剪强度,从而阻止滑坡的发生。

4.土质改良

土质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岩土体的抗滑能力,主要用于土体性质的改善。

一般有电化学加固法、硅化法、水泥胶结法、冻结法、焙烧法、石灰灌浆法及电渗排水法等。

土质改良的方法在我国应用尚不广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5.防御绕避

当线路工程(如铁路、公路)遇到严重不稳定斜坡地段,处理又很困难时,则可采用防御绕避措施。

应该指出,防治滑坡的措施很多,但是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比较经济合理,则应考虑滑坡的具体的地质条件、滑坡的特征,分析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及次要因素,因地制宜地选用某种防治方法,才能达到处理滑坡的目的。

8.2 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崩落、滚动的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

崩塌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

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

小型崩塌,称为坠石;

规模巨大的山区崩塌称为山崩。

崩塌时破碎岩块倾倒、翻滚、跳跃、撞击,最后坠落堆积在坡脚,形成的锥状堆积物,称为崩积物,有时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崩塌的发生是突然的猛烈的,具有强烈的冲击破坏力,常发生在新近上升的山体边缘、坚硬岩石组成的悬崖峡谷地带,河、湖、海岸的陡岸等。

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铁路、公路、隧道、桥梁;

破坏工厂、矿山、城镇、村庄和农田,直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灾害,被视为“山区病害”之一。

8.2.1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

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2.岩土类型

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类型不同,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另外,硬、软岩相间构成的边坡,因风化的差异性造成硬岩突出、软岩内凹,这样突出悬空的硬岩也易于发生崩塌。

岩体中的各种不连续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

岩石中层理、片理、劈理的倾向如与斜坡倾向一致,沿这些构造面也容易发生崩塌。

当各种不连续面的产状和组合有利于崩塌时,就成为发生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坚硬岩石中节理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岩石的崩塌,而岩石陡坎发生崩塌前常因临空释重,易于产生与陡坡平行的节理,而这种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节理发育和扩大,使陡岩边坡愈来愈趋于不稳定状态,一旦遇到地震、暴雨、地表水冲击或人工开挖及爆破等因素的触发,就会沿裂隙发生崩落。

4.水的条件

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

一般来说,崩塌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了岩、土及其中软弱面,增大了岩体重量,增加了水的静、动水压力,从而诱发崩塌。

另外,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体,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5.气候因素

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昼夜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破碎成碎块,崩塌极为盛行。

湿润气候区的河、湖、海岸岸边,在暴雨时或雨后不久,也容易产生崩塌,这是因为下渗的雨水增加了岩石和土体的负荷,破坏了它们的结构,并软化了其中的黏土夹层,使上覆岩体和土体失去支撑所致。

6.其他条件

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振动影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

地震、列车、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8.2.2 崩塌的防治

要有效地防治崩塌,首先必须先查清崩塌形成的条件和诱因、发生的规模以及其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1.绕避

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崩塌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这样大规模崩塌的巨大破坏力时,必须设法绕避。

对河谷线来说,线路工程可以将线路改移到河对岸,或将线路内移作隧道。

采用隧道方案绕避崩塌时,要注意使隧道有足够的长度,防止隧道在运营以后,由于长度不够使隧道进出口受到崩塌的威胁,而后不得不接长明洞,造成浪费和增大投资。

2.排水

水的参与加大了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上方修建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崩塌区内。

崩塌地段地表岩石的节理、裂隙可用黏土或水泥砂浆填封,防止地表水下渗。

3.清除危岩

若山坡上部可能的崩塌物数量不大,而且母岩的破坏不太严重,则以全部清除为宜。

并在清除后,对母岩进行适当的防护加固。

4.加固边坡

临近建筑物边坡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巨大块体的危石威胁到建筑物或行车的安全而又不便清除时,则可根据地形特点,采用浆砌片石垛、钢轨插别、支护墙、锚杆等方法支撑加固可能崩落的岩体。

对坡面深凹部分也可以进行嵌补;

对危险裂缝进行灌浆。

5.修建防护、拦挡建筑物

对于中型崩塌地段,如绕避不经济时,可采用明洞或棚洞等重型防护工程。

若山坡的母岩风化严重、崩塌物质来源丰富、或崩塌规模虽然不大但可能频繁发生,则可采用拦截建筑物,如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网(钢轨背后加钢丝网)等设施,拦挡崩落石块,定期清除,不使其落到道路和建筑物之上。

8.2.3 崩塌与滑坡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和滑坡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崩塌与滑坡有相似性也有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

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

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来得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

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

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

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也即受压力的方向;

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分布在滑坡舌部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8.3 泥石流

8.3.1 泥石流及其分布

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的,具有很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称为泥石流。

泥石流常常是突然爆发的,历时短暂,来势凶猛。

爆发时山谷雷鸣,地面振动,巨量的水体携带着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立方米的砂石,依仗着陡峻的山势,沿着峡谷深涧,前推后拥,猛冲下来,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泥砂石块冲出沟外,横冲直撞、漫流堆积,破坏性极大。

它常冲毁交通线路和耕地、堵塞河道,大的泥石流甚至掩埋村庄、摧毁城镇,破坏沿途一切工程建筑物,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的国家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山区,如云南、四川的西部和北部,西藏东部和南部,秦岭、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祁连山、昆仑山、天山、太行山等地区,在华东、中南及东北部分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8.3.2 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与一般洪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含有大量的固体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足够的突发性水源和陡峻的地形三个基本条件。

另外,某些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松散固体物质(地质条件)

在形成区内有大量易于被水流侵蚀冲刷的疏松土石堆积物,是泥石流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这些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

若形成区的物质供应区内有大量松散堆积物质且分布广,厚度大,或岩石风化剧烈,构造活动频繁,断裂节理发育,岩石遭受剧烈切割破碎,从而产生大量滑坡、崩塌等现象,或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松散物质,如废泥土或石渣等,给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2.地形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要求大气降水能迅速汇聚,并拥有巨大动能。

为此,沟上游应有一个汇水面积较大,地形、沟床坡度比较陡的区域。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沉积区三个区段。

1)形成区

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上、中游。

该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大多30~80°

),沟谷纵坡降可达30°

以上。

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崩塌、滑坡发育;

坡体光秃,无植被覆盖,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流通区

该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的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常出现陡坎和跌水,所以泥石流物质进入本区后具极强的冲刷能力。

流通区形似颈状或喇叭状。

非典型的泥石流沟,可能没有明显的流通区。

3)沉积区

该区是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

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形较平缓。

泥石流至此速度急剧变小,最终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有的堆积区还直接为河漫滩或阶地。

3.水源条件

泥石流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泥石流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暴雨、高山冰雪强烈融化或水库溃决等。

因此,在时间上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雨季或高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