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65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7课时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方法应有例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这首诗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

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引导学生领悟:

正确把握诗歌主旨,须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板书: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领悟:

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板书: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引导:

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

这种方法就是: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

知人论世

(一)、“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二)、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

1、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

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2、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3、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三)、方法应用例析:

运用“以意逆志”推断下列诗歌主旨。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

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

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归纳: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三课时

湘夫人

屈原

1、初步了解屈原,理解本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平、“楚辞体”特点、比兴手法)

(二)、作家简介:

见课本P9注释①

1、屈原,战国中期楚国人,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打击,两次被放逐。

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修订完成《九歌》。

2、名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4、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课文诵读:

(基调:

幽怨、哀婉)

(四)、字词句梳理:

1、读准下列字音。

渚zhǔ、 

眇miǎo、罾zēng、潺chá

n袂mè

i、汀tīng、遗wè

i、搴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见课后练习二)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3、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见课后练习三)

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②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

③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④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五)、课文翻译:

见教参P9.

(六)、整体把握:

1、自由阅读课文,对照注释,把握大意。

2、诵读:

3、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写男女水神相互爱慕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七)、赏析:

1、诵读第一、二段:

(1)名句欣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描、广阔雄浑、典型事物、笔触灵巧)

(2)比兴分析:

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致使眼前的景象发生了错乱: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

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原因是:

男女水神有个约会但被耽搁了,不能如期见面。

水神内心失望困惑。

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看第二段,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思念之情——“思公子兮未敢言”。

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2、诵读第三段:

(1)主要内容:

(2)铺陈分析:

景物常常反映一个人的心境,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3)景物虚实: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

说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的共同生活的环境,是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3、诵读第四段:

(1)抛套袖汗衫入水的寓意:

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

(多种解释)

(八)、主题思想:

表现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

(九)、语言特色(楚辞的特点):

①浪漫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②地方色彩(楚语、楚声,楚地、楚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大量用“兮”。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十)、问题探究: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

屈原为实现理想,苦苦追求,饱受打击,仍坚持不懈,九死未悔。

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

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

本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的爱情,执著、痴情,屡遭挫折决不退缩。

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难以遏抑惆怅和焦虑之情。

这一切都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

 

2、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

这种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十一)、作业布置:

背诵《湘夫人》。

第四课时

拟行路难

鲍照

1、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内容。

1、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1、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感受豁达情怀。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四、教学过程: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读懂大意,尝试背诵: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愁”。

第一、二句:

以常见现象起兴,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且难以改变。

隐含不平之气。

第三、四句:

以“命”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第五、六句:

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七、八句:

直说“人心有感”,发出抗争。

却又“不敢言”。

(第七句慷慨激昂,第八句却无可奈何。

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四)、写作风格:

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五)、推荐阅读: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忧思。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三国魏晋时人。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六)、作业布置:

背诵《拟行路难》。

第五课时

蜀相

杜甫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三)、写作背景: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

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

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四)、诵读及指导:

(五)、诗歌赏析:

1、结合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这两句诗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

“英雄”指什么样的人?

深沉、叹惋、感伤。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失落了。

政治上终一事无成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句诗寄托了自己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6、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

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

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7、“自”“空”:

该怎么理解?

①、比较理解: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

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

“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只“空”“自”二字,境界全出。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六课时

书愤

陆游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

(二)、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

书写;

愤:

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四)、诗歌讲析:

总说: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

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 

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

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两个典故:

长城自许(早年、理想)、鬓发已白(晚年-现实),对比:

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

尾联: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

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

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

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

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

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

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

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

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