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66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8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

所以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玻璃泡始终处于固、液的交界处。

  实验中注意到以上几点,那么海波熔化过程中状态变化会很清晰,并且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现象也会很明显。

电池发明史

山东莒县夏庄中心初中 宋业国

  1780年,意大利波罗那大学解剖学教授伽伐尼(LuigiGalvani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做青蛙腿肌肉运动的解剖学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在起电机放电的同时,如果用金属手术刀触动蛙腿神经,蛙腿肌肉立刻收缩,为了找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现,若用两种金属分别接触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蛙腿也会发生抽动。

伽伐尼认为这是青蛙体内存在一种“神经电流体”引起的,这种可以使神经、肌肉活动,脑是分泌电液的重要器官。

  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达(AlessandroVlota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在1792年对伽伐尼的发现做了研究,他发现电流的产生并不需要动物组织,1793年他否认了动物电的存在,认为伽伐尼发现的电产生于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他认为蛙腿的抽动是一种对电流的灵敏的反应,这个电流是由于两种金属插在了由肌肉提供的溶液中,并构成回路而产生的。

  1799年伏达用铜片、浸盐水的纸片、锌片依次重叠起来,创制了最早的获得连续电流的伏达电堆。

1800年他公布了在1795-1796年间发现的电池原理,1801年他为拿破仑一世演示了伏达电堆,拿破仑授予他金质奖章并封他为伯爵。

  1803年,德国化学家里特尔制造出一台蓄电池。

  1836年,英国化学家J.F.丹聂尔制造出了第一块古典原电池。

伏打电堆的一个缺点是由于极化作用而使电流很快减小。

他发现的电池是用多细孔的陶罐(开始用动物膜)把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电极铜棒和锌棒分开。

它能比过去的电池提供更长时间的稳定电流。

  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普朗特制造出了第一台可实用的铅酸蓄电池。

他包括两块卷成螺旋形的铅皮,中间用橡皮隔开,浸没在10%的硫酸溶液中,然后送入电流,使其中一块铅皮镀上,另一块铅皮成为粗糙的多孔表面。

这种电池比当时的任何电池都具有更高的电动势。

但是由于加工成型过程复杂和冗长,很难批量生产,没有受到重视。

  1865年,法国化学家勒克朗谢制造出第一块干电池。

他采用导电的氯化铵溶液、锌和石墨作电极,并用二氧化锰作去极剂。

这种电池由于使用氯化铵溶液带来很多不便。

  1881年法国化学家C.A.福尔改革了普朗特的铅蓄电池。

他回避了成型的工序,把直接涂布在铅板上,这样使铅蓄电池引起了商业界的兴趣,很快得到批量生产,在汽车、无线电设备、电化学实验过程中得到应用,成为了通常使用的重要电源。

  1888年,化学家卡斯尼尔改进了勒克朗谢的电池。

他以潮湿的氯化铵代替其溶液,以锌皮兼代容器,一举二用,使用方便,得到了广泛应用。

导体的电阻受温度影响实验的改进

甘肃省天祝县松林初中 张志俭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

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简便明晰的实验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结合身边的、学生熟悉的物体来改进书本上的实验,就更能刺激学生的感观,使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正确的掌握概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现行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温度对电阻大小的影响实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该实验很难成功,实验现象极不明显,所以笔者做了一定改进,效果甚佳。

现介绍如下,如有不当敬请指导。

  用酒精灯给细铁丝加热,铁丝在温度逐渐上升并发红的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由于电流表表盘较小,只有做演示实验的教师和前排学生留心观察,才能看到极不明显的指针摆动,更不要说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

另一方面,加热铁丝用时较长,不利于课堂演示实验。

并且实验的成功率不是很高。

因而也很难进一步让学生得出:

“金属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的结论。

要使学生接受这一结论也只能是勉强,没有说服力。

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必将影响学生今后对热力学定律的理解。

另外演示实验的不成功也很难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来说明。

要学生举例那就更难。

这样就很难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只能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

  如果用非金属导体来替代金属导体进行实验可以事半功倍,同样可以说明导体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笔者在试验时用铅笔芯代替铁丝,去掉电流表,根据电流的光效应观察电流的大小。

改进后,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每一个同学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

实验现象持续时间长,并且非常有趣。

教师非常容易操作,成功率100%。

下面就是笔者对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和改进后的实验方法。

  取一支铅笔,剥去木质层(保留铅芯的完整),用导线夹夹住两端,固定在支架上。

连好电路,闭合开关。

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再用酒精灯给铅芯均匀加热,让学生继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小灯泡由亮变暗。

实验现象不仅清楚,而且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据此现象,学生感知到非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减小;

温度降低,电阻增大。

从而自然而然得出“金属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的结论。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

  由此引导学生列举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有关电现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感官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新旧电池为何不能搭配使用

河北省衡水市清凉店中学 张长青 袁乃文

  电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石英钟、剃须刀,还是计算器、电子琴等都离不开它。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电池用旧了要全部换掉,绝不能新旧混装搭配使用。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新旧搭配使用不是更节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电池本身的特性谈起。

普通的干电池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是电动势ε,在电路中我们通常称之为电源电压U,另一个是它的内阻r,因为电池和所有的导体一样也有电阻。

通常,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5Ω左右。

当电池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电动势会下降到1V左右,而其内电阻却可增大到几百欧姆。

  由于电池存在内阻,在使用时我们也必须将其考虑进去。

拿普通手电来讲,使用两节干电池做电源,灯丝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10欧姆,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算出:

  电路中的电流为:

  I=ε∕(R+r)=3V/11Ω≈0.27A

  电源的总功率为:

  P总=Iε=0.27A×

3V=0.81W

  灯泡获得的电功率为:

  P灯=I2R=(0.27A)2×

10Ω=0.74W

  电源的效率为:

  η=P灯∕P总=0.74W/0.81W=91%

  即电源输出的功率绝大部分消耗在电灯上,做的是有用功,灯泡很亮。

  设电源用旧后,电动势将降到1V,内电阻增大到200Ω。

若新旧电池搭配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电源的效率下降为5%。

也就是说,电流做的功绝大部分消耗在电池自身的内阻上,用来做有用功的就很少了,灯泡因而很暗甚至不发光。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旧电池搭配使用后,不但没有省电,反而是浪费了电能。

所以,新旧电池不能搭配使用。

探究废旧电池的危害和回收

广东省恩平市江南中学八(7)班 冯美群、张洁莲、李梦岚、陈许诚、黄国恩

实验指导教师:

吴川云

  一、研究课题确立的背景

  有人提出了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

于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讨论,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想到学生都有复读机,还有一些随身听、CD机等,电池是学生身边的必备用品,使用量较大,平常对废电池没特别在意,当作普通垃圾一扔了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有一定教育意义。

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是个社会性问题,也是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切入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我们把这个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响。

于是我们就决定从信息产业废弃物污染最重的废旧电池入手,共同完成我们的小课题。

  二、研究过程

  ●发现问题

  ①废旧电池危害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一点讲就是靠腐蚀作用产生电能的,而其腐蚀物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

当其被随意丢弃,混在一般生活垃圾中,堆放在自然界时,这些有毒物质便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经过雨水的冲刷渗透到土壤或地下水源中,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

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会长期积累难以排除,损害人的肌体,甚至致癌。

有这样一组数据:

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公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一个一号电池可以让一平方米土壤的庄稼绝收!

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

汞和汞的化合物都是有毒的,科学家发现,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

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

  ②我国目前废旧电池处理现状。

在国际上,废旧电池是按照危险废物来对待、处理的,而目前在我国,对于任何种类的废旧电池都没有按照危险废物来管理,而只是当作普通垃圾来对待。

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污染范围,让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陷入恶劣的境地,而且不能使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危害有合理的认识,也不能使社会对废旧电池污染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

另外,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置和处理,国家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要求,也使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缺乏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导向。

  ③废旧电池的利用与处理。

废电池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随意丢弃电池,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浪费资源。

因此,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利国利民,势在必行。

这就要求人们找出解决废电池污染的途径。

  “天生我材必有用”,废旧电池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又是较为稀缺的工业原料。

据环保专家介绍,废旧电池中95%的物质均可以回收,尤其是重金属回收价值很高。

在废旧电池中每回收1000克金属,就有82克的汞、88克的镉。

可以说,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也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因此,对于废电池的最佳处理办法是再生利用,提取其中的有用成分,将废物变为资源。

  ●进行实验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和其他物质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我们开展了以下实验:

  我将用拆除过的废电池倒入花盆中,7个小时后,花的叶子开始变黄,第二天早上,花瓣谢了;

到了下午,花的茎弯了下来;

又过了一天,根已经开始腐烂。

  ●分析与论证

  ①许多人都听说过,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这里的村民一个个神秘在死去,却一时查不出病因,原来罪魁祸首竟是汞化合物,上游的工业污染造成汞在鱼体内积累,当人们食用这种受汞污染的鱼后导致中毒。

这是我们最早知道的重金属污染的例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接触到种种有害的物质。

废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

就体积和重量而言,废电池在生活垃圾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危害却非常大。

  ②废电池虽小,危害却很大。

废电池被弃后,电池的外壳被慢慢地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迁移。

也就是说,一旦水体或土壤被污染,水体或土壤不能进行自身的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而是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从而随时间的推移,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产生致畸或致病作用,最终导致生物体死亡。

重金属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传递。

鱼、虾吃了含有重金属的浮游生物后,重金属在鱼、虾体内积累,人再吃了这样的鱼、虾后,重金属就会在人体内积累,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严重影响。

  ③我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知道了废旧电池的危害,并在调查的过程中加强了我们几个人的交涉能力,体会到团结合作对于一个团体工作的重要性,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相信通过我们组员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大家对废旧电池危害方面的知识多多少少有了点了解,环保意识也会有所提高。

如果有更充足的时间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结论──为环保献计献策

  据有关部门反映,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目前看来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不大可能赢利,所以许多地方回收再利用也就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

但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应加快废旧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处理步伐,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为此我们也有几点小小建议:

  ①我们应该做到不乱扔废旧电池,如果在大街上见到被扔掉的废旧电池主动捡起,并放入电池回收箱,如果见到别人乱扔废旧电池,应该告诉他这样做的害处,劝他把废旧电池放入电池回收箱。

  ②废电池的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收集、分类、运输、处理、处置等一系列过程,牵扯面广,需要环保部门、环卫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电池生产企业、电池销售商以及公众共同配合才能做好,同时宣传教育手段要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多管齐下,才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③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对废旧电池危害的认识。

把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三、小结与反思

  研究性课题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团队精神,感知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要领,让学生直接感受现实对心灵的触动。

获取许多生活中的直接经验。

而对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教育观,积极参与其中;

必须转变学生观,全面评价学生。

具体来说,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因为初次开展这项活动和研究,存在了不足和问题,但主要学会研究的方法,应用学过的知识等方面基本上达到了目的,由此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①学会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又紧密与科学知识相联系,选择并确立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密切的选题。

如果相当陌生的课题和领域,会因难度太大难于亲手实践失去兴趣,不了了之。

另外,理科生要有意选择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选题来研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趋向均衡。

  ②形式不拘一格及成员自主组合,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是课题研究的有利保障。

自主选课题,提课题,小组研究与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从“我听教师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地收集资料、亲手实践与调查,使研究成功地开展。

另外,活动的时间可分散与集中结合。

  四、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是课题研究的发动机。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不是代替,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教师在这研究性学习中最大的成功就是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这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兴趣扶上教育的宝座,学生由浓厚的兴趣为起点,最终完成课题并获得成效。

那么,现在看来,知识不仅仅是一章一节连接起来的,而且,在热爱中才有活力,在探索中才有生命。

我们敢于挑战目前的传统观念,增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对如何保护地球提出更多的全方位的合理化的建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

河北省冀州市北内漳学校 李同心

高高的输电铁塔上醒目地写着:

“高压危险!

切勿靠近!

”可是在那上万伏甚至几十万伏的高压裸导线上,却常常站着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无视禁令,毫不在乎,也丝毫没有触电的征兆。

这是为什么?

难道鸟儿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时,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麻雀或乌鸦停落在几万伏的高压电线上,它们不仅不会触电,而且一个个显得悠闲自得。

可是,你也知道,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高压线就会触电身亡!

同样都是一根高压线,为什么小鸟站在上面却不会触电呢?

我们都知道,电源分为正负两极。

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

同样输电线也分为火线与零线两根。

人体是导体,人的身体较大,在碰到火线和零线时,把两根电线连在一起,形成短路,人体上就有大电流流过,这就是人触电身亡的原因。

我们在做电学实验时如果用电压表测导线的上电压几乎为0,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导线的电阻基本为0,由欧姆定律可知导线电压很小几乎为0。

由于小鸟身体较小,它只接触了一根电线,它的身体和所站在的那根电线是并联也可以认为导线把小鸟短路了,身体上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它们不会触电。

下面通过具体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

原来,鸟儿的两只爪子是立在同一根导线上。

输送22万伏高压的LGJ型钢芯铝绞线,其横截面积是95毫米2,容许通过电流为325安培。

如果小鸟两爪间距离是5厘米,这段5厘米长的导线电阻只有1.63×

10-6欧姆,其两端电压U=IR,不会超过5.3×

10-3伏特。

这就是加在小鸟身上的电压。

如果鸟儿身体的电阻是10000欧姆,那么通过鸟儿身体的电流仅0.53微安。

电流很弱,因此鸟儿不会触电。

但是,如果蛇爬到电线上就危险了,它的身体较长,当它爬到高压线上后会把火线与零线两根连接在一起造成触电死亡。

钻进配电房的老鼠也常常会触电死亡。

我们也知道,电业工人在高压线上的带电作业,就是如同小鸟站在一根电线上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安全操作。

喜鹊和乌鸦等鸟类喜欢在电线杆子上垒窝,这也同样是十分危险的,这样很容易形成短路,造成灾害。

但是,如果鸟儿站在导线上,企图用嘴去啄输电铁塔,那就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导线与铁塔之间的电压很高,因此不等鸟儿接触铁塔,高压电弧就会把它烧焦,同时还会因短路造成停电事故。

因此,人们常常在铁塔上加装障碍物,不让鸟儿啄到铁塔。

电阻

  我们几乎天天跟电阻打交道,只是没有注意去认识它。

  早晨起来,我们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广播,调节音量实际上就是调节电位器的电阻;

晚间看电视,电视机的亮度、黑白对比度及音量的控制也都是通过转动电位器,改变电阻的大小,从而改变电流的大小而实现的。

电流大,喇叭声响,荧光屏亮。

  我们外出乘电车,电车上也要用电阻。

无轨电车是依靠直流电动机驱动的,电动机通过调节电阻的大小来改变电流,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转速,达到调节车速的目的。

电车司机就是用脚踏的轻重不同来控制自动开关,改变电阻的大小,控制车速的。

  电阻家族中的成员很多,大小、构造、模样一般都不相同,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又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电阻。

线缆电阻

  它是用特殊的合金制成细丝绕在绝缘管上而成的。

如图3-1。

线绕电阻又分为固定式与可调式。

这种电阻的特点是阻值精确,工作可靠、稳定,功率较大,耐热。

缺点是成本高,阻值不能太大。

合成型电阻

  它是用导电材料(如石墨、碳黑)、填充料、粘合剂等混合制成。

其中以碳质实心电阻应用最广如图3-2。

它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过载能力大。

主要缺点是阻值误差大(达10~25%),阻值易随温度变化,功率小。

表面型电阻

  它是用特殊的工艺把导电物质沉积在绝缘体上,形成导电薄膜,制成电阻,如图3-3。

它的主要优点是成本较低,阻值准确(误差可小到0.1%),性能稳定,缺点是功率小。

  电阻的数值和误差有的是直接标注在电阻上,有的是用色码。

即在电阻上用三四个色点或色环表示阻值的大小和误差(色码法现在用的较少了)。

由于电阻工作时要消耗一定的功率并发热,所以使用电阻时,还要注意它的标称功率。

对同一类型的电阻来说,允许消耗的功率决定于它的几何尺寸和表面面积的大小。

电位器

张宪魁

  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种滑动可变电阻器,叫做电位器。

它也分为炭膜、炭质实心、线绕等三种。

常用的炭膜电位器,它的电阻体是由炭黑与树脂混合物喷涂在马蹄形胶木板上,烘干而成。

线绕电位器的电阻体是由电阻丝绕制而成,先绕在胶木板上,然后分成马蹄形,装在外壳中,如图3-4。

电位器一般都有三个接线片,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中经常用到它。

怎样用万用电表测量电阻

  如果有一只电阻,它的标记已经不清楚了,你能否很快测出它的阻值呢?

当然我们可以用课本上讲过的伏安法测定,但那需要用伏特计、安培计、电池、导线等,先测出电压U与电流I,然后再计算出电阻,很麻烦。

如果用万用电表,只要把它的两只表笔接触电阻的两端,即可直接读出电阻的值,很简便。

  万用电表的外形如图3-5,它可以测电流、电阻、电压。

上半部是表头,表盘上有电阻、电流、电压的刻度。

下半部是选择开关,四周刻着各种测量项目。

由于它用途较多,人们才给它起了一个美名叫万用电表。

利用它测电阻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一、选用欧姆挡

  万用电表不论是测电流还是测电压和电阻,都是共用一块电流表头。

当需要测量电阻时,首先把选择开关旋转到欧姆挡范围内,一般有×

1,×

10,×

100,×

1000几个挡位。

  二、消除零误差

  测量之前若表针不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