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703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5章泌尿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8.肾小体血管球内的毛细血管

A.连接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B.是肾内动脉形成的第二次毛细血管

C.起营养作用D.为有孔毛细血管E.为连续毛细血管

9.下列肾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大、血压高的是

A.球内毛细血管

B.球后毛细血管

C.髓质毛细血管

D.肾间质毛细细胞

E.被膜下的毛细血管

10.肾小囊特点之一是

A.为双层囊,血管球位于脏层与壁层囊壁之间

B.脏层为立方上皮,与近端小管相连

C.壁层为扁平上皮,包在毛细血管外面

D.在血管极处,脏层与壁层相连续

E.不参与组成肾小体滤过膜

11.肾球后毛细血管是以下哪个血管的分支

A.弓形动脉B.小叶间动脉

C.被膜内的动脉D.入球微动脉

E.出球微动脉

12.肾小体血管球内系膜细胞的功能是

A.参与基膜的更新及清除沉积在基膜上的沉淀物

B.分泌肾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C.分泌前列腺素

D.功能不祥

E.钠离子感受器

13.正常原尿的成分不包括

A.葡萄糖

B.红细胞

C.氨基酸

D.电解质

E.小分子蛋白质

14.与血液中物质能否通过滤过屏障的无关因素是

A.物质的分子大小

B.物质表面的电荷

C.物质的分子量

D.物质的化学成分

E.物质的直径

15.滤过膜不能通过

A.多肽B.葡萄糖

C.尿素D.红细胞E.氨基酸

16.光镜下HE染色肾切片中,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分界不清是因为

A.胞质嗜酸性强,染色深

B.相邻细胞的侧突相互嵌合

C.细胞排列紧密

D.细胞膜较薄

E.有基底纵纹

17.对原尿进行重吸收的部位是

A.肾小囊和肾小管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管和集合管

D.近端小管和集合管

E.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8.近曲小管

A.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

B.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分界不清,基底部无纵纹

C.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分界清,胞质嗜酸性

D.由单层锥体形细胞组成,细胞腔面无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

E.由单层锥体形细胞组成,细胞质强嗜酸性,细胞腔面有刷状缘

19.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部位是

A.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

B.髓袢

C.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D.髓袢和集合管

E.远端小管和髓袢

20.肾小管细段的显微结构是

A.单层扁平上皮,核扁圆形凸向管腔

B.单层柱状上皮,无刷状缘

C.单层立方上皮,胞质着色浅

D.单层扁平上皮,胞质着色深

E.细胞呈锥体形,胞质着色浅

21.重吸收原尿中蛋白质的结构是近端小管的※

A.侧突

B.顶小管和顶小泡

C.质膜内褶

D.细胞间隙

E.微绒毛

22.近端小管上皮基部纵纹在电镜下的结构为

A.大量纵向的小管和小泡

B.大量纵向的微管和微丝

C.许多侧突的分支

D.质膜内褶和纵向排列的杆状线粒体

E.质膜内褶和纵向排列的粗面内质网

23.下列血管中与肾小管重吸收有直接关系的是※

A.出球微动脉

C.小叶间动脉

D.小叶间静脉

E.入球微动脉

24.肾内可分泌前列腺素的细胞是※

A.系膜细胞

B.球旁细胞

C.足细胞

D.间质细胞

E.致密斑细胞

25.肾内能分泌肾素的细胞是

A.足细胞

B.球内系膜细胞

C.球旁细胞

D.球外系膜细胞

E.足细胞和球旁细胞

26.肾球外系膜细胞

A.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与球内系系膜细胞相延续

B.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与足细胞相延续

C.位于肾小体尿极处,与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

D.位于肾小体尿极处,与肾小囊壁层相延续

E.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与肾小囊壁层相延续

27.球旁细胞是由

A.入球微动脉的内皮细胞分化而来

B.出球微动脉的内皮细胞分化而来

C.入球微动脉的平滑肌分化而来

D.出球微动脉的外膜结缔组织细胞分化而来

E.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

28.球旁细胞

A.立方形,内含许多糖原颗粒

B.立方形,内含许多分泌颗粒

C.立方形,胞质内含粘原颗粒

D.立方形,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E.圆形,胞质内含脂褐素颗粒

29.致密斑

A.细胞呈扁平形,排列紧密B.上皮细胞增高,呈柱状,排列紧密

C.由远端小管远离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构成

D.细胞呈扁平形,排列疏松

E.为平滑肌细胞转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

30.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包括

A.球旁细胞和致密斑

B.球外系膜细胞和致密斑

C.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系膜细胞

D.系膜细胞和致密斑

E.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

31.肾盂和肾盏腔面的上皮是

A.单层柱状上皮

B.复层柱状上皮

C.假复层柱状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E.变移上皮

32.膀胱

A.粘膜上皮为变移上皮B.固有层内含较多的腺体

C.肌层为骨骼肌D.外膜为浆膜E.管壁分为四层

(二)判断题

1.一个肾锥体与其相连的皮质组成一个肾叶,胎儿肾表面可见肾叶轮廓,成人的肾叶则分界不清。

2.肾柱在肾锥体之间,其结构与髓质相同;

髓放线在皮质内,其结构与皮质迷路相同。

3.肾不仅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并在稳定体内微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血压变化和红细胞生成也有密切的关系。

4.肾小管是不分支的弯曲管道,集合小管是有分支的管道,一个乳头管收集多个肾小管的尿液。

5.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基部纵纹都是由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组成,均与物质转运有关。

6.肾小体产生的原尿中含有的大量葡萄糖和氨基酸,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排出的尿液中仍含有一些葡萄糖和氨基酸。

7.泌尿小管各部分都是由单层上皮组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吸收作用。

8.血管球毛细血管除与血管系膜相连处无基膜外,其余部分的管壁均有基膜。

9髓放线是由肾髓质和皮质之间的纵行血管组成的。

10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11.肾上腺球状带分泌的醛固酮可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K+,排出Na+的作用。

12肾髓质内的血管较粗,故髓质内的血流量较皮质内的大。

13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均覆以变移上皮。

(三)填空题

1.在肾的冠状剖面上,可见外周部的和中心部的,前者主要由和构成,后者主要由和构成。

2.肾小体有两个极,分别称_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有_________和_________进出,后者与_________相连。

每个肾小体主要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构成。

前者是一团蟠曲的,后者由起始端膨大凹陷而成,囊壁为双层,外层壁由上皮构成,内层壁细胞特殊,称为。

3.根据肾小体在皮质内深浅位置的不同,将肾单位分为和两种。

前者分布在,数量多,发生较,后者位于,数量少,发生较。

4.光镜下观察肾小体血管球,其中主要有三种细胞(血细胞除外),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故血管球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

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

血管球的毛细血管袢之间的一些系膜细胞和少量基质构成。

6.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的_________处,由、和组成。

7.球旁复合体的_________能感受原尿中的_________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_________,后者分泌_________。

8.血浆经滤过作用形成原尿,依次通过、和_____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

9.泌尿小管包括和两部分,前者细长、弯曲,可分为、和三段。

10.肾小管中最长最粗的是_________,最短最细的是_________,重吸收原尿的

主要部分是_________,能浓缩尿液并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调节的是_________。

11.肾近曲小管具有很强的作用,这与上皮细胞面大量的和大量的有关。

12.肾单位袢又称,由、和三者构成。

13.集合小管系的起始部为_________,此后的集合小管经皮质的_________下行

至_________,改称为_________。

14.肾的_________内的血流量大,流速快;

_________内的血流量小,流速慢。

肾内组成直血管袢的血管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行于_________内,与_________相伴行,与肾的_________功能相关。

15.肾动脉自肾门入肾后,分支走行在肾锥体之间,称为动脉,其分支呈弓状走行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处,成为动脉,该动脉分支,走行于小叶之间,称动脉,沿途不断分出许多侧支,进入肾小体,称微动脉,该微动脉的分支形成,继而汇合成,离开肾小体,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称,分布在相应的肾小管周围。

16.肾内的球旁细胞等产生一种能促进血细胞生成的因子称,它可促进骨髓内的增殖分化。

(四)名词解释

1.nephron

2.podocyte

3.filtrationbarrier

4.jutaglomerularcomplex

5.maculadensa

6.proximalconvolutedtubule

7.distalconvolutedtubule

8.血管球

9.泌尿小管

10.髓袢

11.球内系膜细胞

12.直血管袢

13球旁细胞

(五)简答题

1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2简述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六)论述题

1试述肾小体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原尿形成的关系。

2试述肾小管各段的结构特点。

3试比较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本章题解参考

1.B2.D

正确:

1,3,4,5,7,8,10,13

错误:

2.肾柱内有肾小体,结构同皮质迷路;

髓放线内分布的是肾小管的直行部分和集合管。

6.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均被肾小管重吸收。

9.髓放线由肾小管的直行部分和集合管组成的。

11.醛固酮可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Na+,排出K+。

12.肾内90%的血液供应皮质。

1.皮质,髓质,皮质迷路,髓放线,肾锥体,肾柱

2.血管极,尿极,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近端小管曲部,血管球,肾小囊,毛细血管,肾小管,单层扁平,足细胞

3.浅表(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皮质的浅部和中部,晚,皮质深部,早

4.足细胞,内皮细胞,球内系膜细胞

5.粗短,高,有孔,血管系膜

6.血管极,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

7.致密斑,Na+,球旁细胞,肾素

8.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9.肾小管,集合小管,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

10.近端小管,细段,近端小管,远曲小管

11.重吸收,游离,微绒毛,基底,质膜内褶

12.髓袢,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

13.弓形集合管,髓放线,肾锥体乳头,乳头管

14.皮质,髓质,直小动脉,直小静脉,髓质,髓袢,尿液浓缩

15.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微动脉),血管球,出球微动脉,球后毛细血管网

16.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系祖细胞

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由肾小囊和毛细血管球组成,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

肾小体的功能是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形成终尿。

2.足细胞是肾小囊脏层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胞体上发出初级突起,初级突起上再发出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彼此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

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裂孔,孔上覆以4-6nm厚的裂孔膜,参与滤过屏障的组成。

突起内有微丝,收缩可改变裂孔的宽度。

3.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

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

滤过膜的通透性取决于各层分子孔径以及滤过物质的电荷特性。

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4.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为两侧边,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形中心。

球旁复合体主要通过致密斑感受肾小管内钠离子的浓度,将信息传给球旁细胞,后者分泌肾素,从而调节血压和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5.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

其中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

核椭圆形,位近细胞顶部。

致密斑处的基膜不完整,细胞基部由突起与邻近的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连接。

致密斑为球旁复合体的组成成分之一,为钠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远曲小管内滤液的钠离子浓度。

6.近曲小管为近端小管的曲部,蟠曲在肾小体附近。

其管腔小,管壁由单层立方或锥形细胞围成,细胞分界不清。

胞质嗜酸性,其游离面有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刷状缘,基底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构成的基底纵纹。

近曲小管是原尿重吸收的重要场所,原尿中85%以上的Na+、水,全部的葡萄糖、多肽、氨基酸、50%的碳酸氢盐、磷酸盐以及维生素等均在此重吸收。

另外,近曲小管还可向管腔内分泌或排泄某些代谢终产物。

7.远曲小管为远端小管的曲部,下接集合小管,管壁上皮为立方细胞,细胞游离面微绒毛少,基底纵纹明显。

远曲小管可重吸收水、Na+,排出K+、H+、NH3等,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远曲小管重吸收Na+,K+;

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8.血管球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与肾小囊共同组成肾小体。

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突入肾小囊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袢,继而又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

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型,内皮外有基膜,肾小囊内层的足细胞次级突起附着在基膜上。

由于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的高,有利于原尿的形成。

9.泌尿小管是肾内由单层上皮构成的细长弯曲管道,与尿的形成密切相关。

泌尿小管由肾小管和集合小管两部分组成。

肾小管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段,它们在皮质和髓质内往返走行。

集合小管是从皮质走向髓质的直行小管,沿途与许多远端小管相连通并逐渐变粗,直至肾锥体乳头处开口于肾小盏。

肾小体产生的滤液经泌尿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浓缩等过程,成为终尿排出。

10.髓袢又称肾单位袢,是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构成的“U”形袢样结构,从皮质向髓质方向下行的一段称为降支,而由髓质向皮质方向上行的一段称为升支。

髓袢长短不一,长者可接近乳头处,短者只存在于髓放线内。

髓袢尤其是长髓袢与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袢伴行,在尿液的浓缩中起重要作用。

11.球内系膜细胞又称血管系膜细胞,位于肾小体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之间,形态不规则,核小,染色深。

球内系膜细胞能合成系膜基质及基膜的成份、吞噬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以维持其通透性。

12.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不仅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还发出若干直小动脉直行进入髓质,而后在髓质的不同深度,折返直行上升为直小静脉,构成U形直血管袢,与髓袢伴行,两者的协同关系在尿液浓缩中起重要作用。

13.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化而成。

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肾素。

1.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部分组成。

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行至血管极处时,其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

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呈弱嗜碱性,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

球旁细胞可释放肾素,肾素可使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Na+和水增加,并排出K+。

致密斑是远端小管直部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局部上皮细胞变高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

致密斑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细胞核位于近顶部;

基底面的基膜常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细小突起伸出;

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肾小管内滤液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球外系膜细胞充填于血管极处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区内,与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与周围的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内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

该细胞在球旁复合体中可能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2.肾血液循环的特点是:

①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肾内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其中90%血液进入皮质,经血管球滤过。

②入球微动脉的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的粗,使血管球滤过压高,有利于滤过。

③肾内血液通路中形成两次毛细血管,即血管球毛细血管和球后毛细血管,前者为动脉性毛细血管,起滤过作用;

后者环绕于肾小管周围,营养肾小管,并及时将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迅速转运入血液。

④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袢与髓袢及集合小管伴行,有利于髓袢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及尿液浓缩。

1.肾小体也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

肾小体有两个极,微动脉出入的一端称血管极,对侧一端和近曲小管相连称尿极。

(1)血管球:

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内反复分支形成袢状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即血管球,近血管极处毛细血管汇合,形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囊。

入球微动脉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内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内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外渗而形成滤液。

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有利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滤出。

内皮游离面的细胞衣富含带负电荷的唾液酸,排斥带阴离子物质通过。

血管基膜较厚,电镜下分三层,形成孔径为4-8nm的分子筛,阻挡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通过。

基膜的主要成分为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其中糖胺多糖以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为主,排斥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2)球内系膜:

分布在血管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球内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核小色深,胞质突起可伸入内皮与基膜之间。

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微丝、微管及溶酶体和吞噬体。

系膜细胞能吞噬和降解沉积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维持基膜的通透性,有利于原尿的生成。

系膜细胞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

(3)肾小囊:

由两层上皮组成的杯形囊,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尿极处与近曲小管上皮延续,在血管极处上皮向内反折形成囊的内层,内外层之间为肾小囊腔。

内层细胞为足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胞体上发出初级突起,初级突起上再发出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彼此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

肾小球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了滤过屏障,或称滤过膜。

滤过膜的这三层结构分别对大小不同分子的滤过起限制作用,另外滤过膜中带负电荷的结构排斥血液中带阴离子的物质通过。

正常情况下,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可通过滤过膜,其中又以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

原尿中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相似。

2.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其各段的管径、长度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所不同。

近端小管是肾小管中最长和最粗的一段,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成,胞质嗜酸性,染色深;

腔面不规则,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电镜下为密集的微绒毛;

细胞侧面有侧突,并相互交错,使小管的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基底部可见基底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核纵行的线粒体。

上述特点以近曲小管最为典型。

细段管径较细,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胞质染色较浅,核扁圆形突向管腔。

远端小管也是单层立方上皮,但细胞体积较小,胞质染色浅,游离面没有刷状缘,故该小管管腔相对较大而整齐;

上皮细胞界限较近端小管明显,基部纵纹比较明显,与细胞基部质膜内褶发达有关,其中以远端小管直部的结构为典型。

3.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比较见下表:

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

管径

较细

细胞形态

大、立方,锥体状,界限不清

立方,界限较清楚

细胞质

嗜酸性,染色深

嗜酸性,染色浅

细胞核

稀疏,近基部,排列不整齐

密集,近中央、排列整齐

管腔

小而不规则

大而腔面平整

刷状缘

明显

基底纵纹

细胞连接

连接复合体,侧突多

也有侧突

功能

重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离子和尿素等,分泌代谢废物

重吸收水、浓缩尿液,保钠排钾排氢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