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89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

C.北京申奥成功真是大快人心,消息传来,大家无不欢呼雀跃。

D.“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只要你来到桂林,你立刻会感到这里的画意诗情俯拾即是。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夕阳落下,满天的彩霞。

(2)目前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减员”,更主要的是“增效”。

(3)当前,繁体字的现象极其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A.换成不止滥用B.幻成不止乱用

C.幻成不只滥用D.换成不只乱用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亲切地走过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

“小伙子,干得不错。

B.经过这次实地考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提高全民素质的必要性。

C.2020年我国北京能否真的办成“绿色”奥运会,关键在于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

D.他在穷困潦倒时,亲友们对他惟恐避之不及,后来他官复原职了,这些人又趋之若鹜。

8.下列文字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他的原名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B.《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形象——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C.孙犁的小说风格独特,融写景抒情于一炉,他的作品被称为“通体小说”,有“白洋淀派”之说。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他的散文集。

D.《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有人称赞《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课文只节选了原小说的一部分。

9.祥林嫂向“我”三次提出“灵魂有无”的问题,表现了祥林嫂()

A.对有关灵魂地狱和鬼神的存在,由相信到怀疑,终于与命运开始了抗争。

B.面对穷困的煎熬和死亡的威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希望死后能够与亲人团聚,去享受另一个世界的快乐。

C.临终前的矛盾心理:

既希望死后能见到丈夫和儿子,又怕被锯成两半;

既希望灵魂存在,又怕真有灵魂;

既认命,又不甘心认命。

这种矛盾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识。

D.心中的偶像已经倒塌,对鬼神的恐慌正在消失,终于与神权决裂,初步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10.《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写道:

“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有多少呢。

”这种结尾的含义是()

A.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很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B.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产生别里科夫的社会制度还存在,那么别里科夫式的人物就不会彻底消除。

C.别里科夫曾影响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所以,虽然一个别里科夫死了,但是那些受他影响和栽培的人还在。

D.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二.课内阅读

(一)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融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我独自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①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着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面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②活着有趣的人

③无聊生者④厌见者

2.前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

4.段末的“舒畅”该如何理解?

5.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是一种解脱。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鲁镇人冷漠、麻木的愤恨。

C.这是“我”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祥林嫂不幸的同情。

(二)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

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疆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1.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慌:

着急;

新:

新娘子;

拴马桩:

比喻媳妇

B.慌:

紧张;

比喻家里人

C.慌:

高兴;

D.慌:

媳妇;

2.上述对话中所反映出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三.课外阅读

供电局的柳书记每天下班一进屋,孙女小娟就捧出一杯茶,甜甜地说:

“爷爷,您喝茶。

”而大娟却在屋里埋头写作业。

因此,柳书记非常喜爱小娟,其实她们是孪生姐妹,大娟比小娟只大四十分钟。

一天,柳书记头晕发烧,小娟妈怕她们缠着爷爷讲故事,就谎说爷爷的病传染。

于是小娟远远地躲着爷爷。

大娟见爷爷脸红喘粗气,就(甲)(①学习②仿效)妈妈以往的样子,把毛巾用凉水浸湿拧干,(乙)(①轻轻②慢慢)地放在半睡着的爷爷的额头。

然后用蒲扇给爷爷扇风。

柳书记觉得凉爽了许多,渐渐地睡实了,梦里夸着:

“小娟真是好孩子。

他醒来一看,咦?

坐在身边的是大娟。

他揉揉眼,定定神,确实是大娟。

小娟见大娟一直在爷爷身边,才知道爷爷的病不传染,准是妈妈骗她。

又听见爷爷的说话声,知道爷爷醒了,便急忙进去说:

“爷爷,您喝……”茶字还没出口,发现捧在手里的杯子是空的。

她赶忙去泡茶,只见小娟(丙)(①吃力②费劲)地拎起水瓶,摇摇晃晃把开水洒了一地,慌忙之间居然倒了半杯茶叶,她不知所措了,(丁)(①呆望②乞望)着大娟,这时大娟走过去,(戊)(①麻利②迅速)地纠正了这一切……

柳书记一怔,每天的茶莫非……只见大娟熟练地取茶倒水,一缕茶香顿时飘过来,小娟赶忙捧过杯子微笑着递到爷爷手里。

柳书记看着她俩,突然想起耿秘书常说的那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柳书记悟出了其中的滋味,又想起了前头那个重要会议,赶忙下床穿鞋。

大娟见时,忙扶住爷爷,说:

“您头晕,要注意。

”柳书记摇摇头说:

“清醒了,清醒了。

”说着出门直奔组织部长家去了。

1.为文中甲——戊处选取填充词语正确的一项()

A.甲①乙①丙②丁①戊②

B.甲②乙①丙②丁①戊①

C.甲①乙②丙①丁②戊①

D.甲①乙①丙②丁①戊①

2.小说对大娟的描写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手法?

表现了大娟什么性格?

3.促使柳书记清醒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上下文说说柳书记去组织部长家干什么?

5.“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6.小说的最后柳书记连声说:

”用了哪两种修辞?

包含了几层意思?

7.指出小说标题“悟”的深刻含义。

第四单元

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刚健质(zhì

)朴不禁(

)失笑信而好(hà

o)古愤世嫉(jí

)俗

B.深恶(wù

)痛绝咬文嚼(jiá

o)字高超(

)出世衣锦(

)还乡

C.悄(

)然独立亵渎(dù

)神圣强(

)聒不舍谆谆教诲(huì

D.奔腾澎(

)湃矫(

)揉造作毋(wú

)庸赘言窗明几(jǐ)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魂钩魄屈尊下顾不可思议狂犬吠日

B.急于事功卖弄风雅老羞成怒锱铢必较

C.婷婷如盖坐井观天原形毕露卑鄙龌龊

D.精鹜八极旁证博引言不及义乐以忘忧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的形象。

(2)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以保护。

(3)“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之意也洗净了。

(4)一件事发生时,一些人会立即毫不地使用套语滥调。

A.钟爱宽容绵密推敲B.热爱宽容浓密斟酌

C.钟爱容忍绵密斟酌D.热爱容忍浓密推敲

4.下面一段话应选择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惹我们的厌恨于嫉忌,我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不能卖老,

赶着他们学习,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A.就会以致非但还要B.只会以至非但还要

C.只会以致因为所以D.就会以至因为所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一种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

B.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无疑要算是几千年中少有的大真话之一,以致大家全无力反驳它,心悦诚服地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

C.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D.编辑部小李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词恰当,真可谓疏而不漏,令读者叹服。

6.修辞手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B.机械是手的延长。

C.人类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

D.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第五单元

选出1—4题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喜爱,喜欢。

B.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烈:

功业。

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金:

比喻坚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

被毁坏。

2.()

A.沛公欲王关中王:

称王,做王。

B.距关,毋内诸侯内:

同“纳”,接纳,放进。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

抵敌,抵挡。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故:

所以。

3.()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聘怀:

开畅胸怀。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晤言:

面对面交谈。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放浪:

放纵而无拘束。

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俯仰:

周旋,应付。

4.()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

补救,挽救。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征夫:

出征的人。

C.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

日光。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行:

将要

选出5—8题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5.()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

第二天。

B.君王为人不忍不忍:

心不狠,下不了狠心。

C.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

安置,安排。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

过错。

6.()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

船桨。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

指边疆上的屏障。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

言论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

抵御,抵抗。

7.()

A.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极:

穷尽,这里是“尽情享受”的意思。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舍:

兴趣,爱好。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

期望,希望。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

经由。

8.()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

已经。

B.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

规劝使改正。

这里是改正的意思。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

说。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善:

友好,亲善。

选出9—14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9.()

A.

B.

C.

D.

10.()

11.()

12.()

13.()

14.()

选出15—18题中对“之”字的意义或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15.()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之:

称代秦孝公。

B.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之:

这,指代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

助词,不译。

D.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之:

称代鲰生。

16.()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之:

称代项王。

C.臣请人,与之同命之:

称代项羽。

D.此亡秦之续耳之:

17.()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往,到达。

这里是“得到”的意思。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称代“陈迹”。

18.()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

的,助词。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之:

称代去的地方。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之:

称代原因。

19.下列各组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合以缔交,相与为一

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③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④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④⑤⑥

20.下列组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21.对下列各句的省略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指项羽)急击(之)勿失(之)

B.(若)毋从(之)俱死也

C.(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项王)则与(之)一生彘肩

22.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大王之蔽甚矣

B.客何为者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3.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各句的一项是()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选出24、25题中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

24.()

A.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就有夺取周王室权力、吞并天下的野心。

当时,商鞅铺佐他,在内部制订法律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积极备战;

对外采取连横的策略,使秦国国势日强,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B.六国诸侯,虽然有宁越、徐尚等人为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地域广大,军队众多,但从综合实力上和秦国相比还相差许多,所以最终还是被秦国消灭了。

C.到了秦始皇的时候,秦国的力量达到了极盛时期,最终统一了中国。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秦始皇采取严刑酷法,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销毁天下的兵器等一系列极端措施,但这些措施非但没有巩固秦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D.全文以秦的兴之史为线索,以秦历经七代君主的建国史来突出“得天下之难”,以陈涉首难、两世之国来说明“失天下之易”,对比十分鲜明。

文章采用夸张铺陈手法,极力渲染九国与秦、陈涉与九国以及秦统一前后的力量对比,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5.()

A.刘邦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

他率兵攻入咸阳后,籍吏民,封府库,一心想做关中王。

但是,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便把入关后所做的一切都说成是为了等项羽前来。

他的花言巧语蒙蔽了项羽,再加上项伯暗中相助,使他终于在鸿门宴上逃过了一劫。

B.项羽是一个胸怀磊落、心口如一、豪爽直率的人,当刘邦向他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时,他张口便说: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项羽的这种个性,对于争天下,可说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对于为人,却是无可厚非的。

C.樊哙是一个忠勇有谋的人。

在刘邦面临生死的紧要关头,他闯进帐去,“与之同命”;

在宴席上,他的一番慷慨陈词,咄咄逼人,使项羽理屈辞穷,“未有以应”;

在刘邦为没与项羽告别而犹豫时,他主张不必告辞。

可以说,刘邦能逃过鸿门宴这一劫,樊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也是他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如果当时他杀掉了刘邦,便可以进而统一天下,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汉朝了,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26—31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①则六亲固。

”“四维②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节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

[注]①服度:

遵守法度。

②四维:

指礼、义、廉、耻。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

欺骗

B.尝与鲍叔贾贾:

商人。

C.管仲既任政相齐相齐:

辅助齐国。

D.管仲因而信之信之:

相信了他。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纠败,召忽死之这件事,指公子纠败。

B.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他,指管仲。

C.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他们,指一般人,即老百姓

D.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他们,指诸侯。

2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②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③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④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⑤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⑥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管仲之口,列举了鲍叔对他的知遇之恩。

他的一系列不容易被人原谅,得不到人理解的行为,鲍叔都能原谅,都能理解,丝毫也没有动摇对他的信赖,足见鲍叔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

B.因为管仲在齐国功业卓著,所以他的子孙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傣禄,有封邑的人经过了好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

C.因为管仲在齐国功业卓著,所以他的财富虽然多的可以和国君相比,拥有三归台和后坫台,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

D.文章叙写管仲言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彰管仲一人,也是为了在列传中附写鲍叔,抒发重视友谊,重视患难相助的感情,并且为后人提供带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验。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2)贵轻重,慎权衡。

 

【试题答案】

一.1.D2.C3.D4.D5.D6.C7.D8.C

9.B10.B

二.

1.

①祥林嫂②迷信、封建、麻木的人③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

④鲁四爷一类的人

2.答:

表现了寂静凄凉的气氛,衬托了“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3.渲染了悲凉气氛,发议论表现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

4.激愤、沉痛之语,仍然表现的是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社会的憎恨

5.C

1.C

有对丈夫微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