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638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文档格式.docx

资源变化对人口的反馈:

通过饥荒、疾病等来提高死亡率。

但是关于人口与资源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P15

本书观点:

1、历史上存在着两个重要的人口与资源比例的转折点,可称之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革命。

2、在两次革命之间,存在着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克服这种压力,有时通过生理和社会的相应调整来实现,有时则通过能改变资源技术的经济制度效率的改进来实现。

人类的创造力使得人区别于动物,似乎发明和创新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但什么因素决定了历史上发明的速率和方向。

1、通观历史,在发明与创新中几乎总是存在着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异。

这是对知识及其在经济活动中运用的产权界定问题之一。

2、技术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技术发展史建立在前人知识的积累上的,这些知识决定了发明活动的方向。

3、除非基础知识存量扩张,不然新技术的发展最终会陷入收益递减的境地。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

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

最终是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解释人类力图降低交易费用和组织交换的经济组织形式,产权理论是必要的。

实际上,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

但是这种交换的规则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存在很大的考核费用,监督费用。

因此这里无法解决破坏规则已谋取最大利益的问题。

遵从规则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在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的情况下,任何规则的执行都将使政治或经济制度无法存在。

因此,需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

因此,意识形态理论在这里就显得很必要了。

Q为什么违反规则对交换各方都有好处?

那么受害者是谁?

第三章  新古典国家理论

国家的存在时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这一悖论使国家爱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

定义:

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

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

关于国家的两种解释:

1、契约理论,2、掠夺或剥削理论。

关键点:

“暴力潜能”的分配理论

国家模型的三个基本特征:

1、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服务——我们称之为保护——与公正作交换。

2、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

3、由于总是存在着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选民的时机成本。

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规则的两个目的:

1、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

2、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

关于目的的3个重要推论:

1、在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

2、由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与统治者并不一致,因此统治者要设立一套规则以图迫使他的代理人与他自己的利益保持一致。

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状的供应曲线。

竞争约束与交易费用约束通常造成无效率的产权。

第四章  历史中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

关于经济组织的分析要结合交易费用理论和国家理论。

卖桔子的例子:

交易中的时机主义行为受到重复交易的束缚。

1、度量费用降低使得交易费用降低;

2、信息费用由于买者和卖者的大量存在而降低;

3、时机主义受到成员众多的竞争和人格化交换的约束;

4、私人所有者之间通过市场契约转让的产权必须是排他性的权利。

5、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

〔补充,受交易应该公平和合法的观念的约束,这个其实就是意识形态问题了。

如何使得经济中的个人主义变得有道德。

关于企业代替市场

市场上的考核费用:

主观的考核要素;

客观考核要素。

考核的难易:

当交换主要由市场上的购买构成是,市场就起到直接的约束行为作用,但当一个工人只是整个流水线中的一员时,他的考核费用就要大得多。

科层组织取代市场首先是因为在班组生产中出现了规模经济,此外,往往是那些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或实物资本投资因不完全实施而使委托人易受后契约时机主义伤害的地方。

国家往往确定规则以使统治者及其集团的收入最大化,然后在一定的约束下设计出降低交易费用的规则。

契约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契约关系合法性的理解。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

新古典模式中的矛盾:

福利最大化和霍布斯主义的国家模式。

 存在一种现象即当收益超过成本时人们违反社会规则,但也存在另一种现象,尽管个人主义的计算要他们不这样做,人们却遵守这些规则。

人们有时成为搭便车者,但有时却不是。

——意识形态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

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

意识形态的三个方面:

1、意识形态是种约束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了。

2、意识形态不可防止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

3、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合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

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最初,它是经验各异的相邻的人群在地理上的分布,这种各异的经验逐渐结合成语言、习惯、禁忌、神化和宗教,最终形成与其它人群相异的意识形态。

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于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受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

这是各种主要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因为无论是维持现存的秩序,还是推翻现存的秩序,离开上述行为都是不可能的。

意识形态在解释制度合理性上的作用。

合理性使得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大大降低。

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的解释

第六章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历史上知识存量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但人类经济的进步去不是这样。

〔知识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经济则有盛有衰〕——正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

古典经济学的悲观派模型将经济史置于人口和资源持续的紧张状态之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乐天派模型用新知识的弹性供应曲线和在所有边际上的可替代性接近了第二次经济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历程。

但是,新古典模型的前提是:

国家不干预,交易费用为0,偏好持久,即便修正后的观点包括了正的交易费用和国家理论。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等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因素,因此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很有说服力。

但马克思模型的局限性包括它不能用一种理论来说明技术变迁的速率和过分强调技术是以牺牲其他的变迁动力为代价的。

〔轻视人口变化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新古典模型和马克思模型都没有解决“搭便车”问题。

本书的框架:

人口扩张?

排他性产权的建立?

扩大了转型化和劳动分工,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国家〕去界定、判决和行使产权?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状况同军事技术水平一起决定国家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经济组织的形式?

保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费用与信息成本成反比,而与相对价格的稳定成正比

第七章  第一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经济革命是指人类生活从狩猎采集到定居农业的转变。

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规模的扩大都会导致人类从一个单纯的狩猎者逐渐向农民转变。

从狩猎向农业转变的几种理论:

1、V·

戈登·

蔡尔德认为环境的百年华导致自然资源的基数下降,而使得狩猎劳动生产率下降,使得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加强对剩余资源的控制;

2、罗伯特·

J·

布莱德伍德的原子核区理论;

3、刘易斯·

R·

宾福德认为,由迁徙形成的人口扩张对资源基数产生了压力,并在各个竞争性团体之间引起了生存竞争。

弗兰纳里将此归之于狩猎和采集型式下人口压力的变化,人类从捕获大型哺乳类动物变为较小的哺乳类动物,从采集业转向开发农业。

以上三种简单模式没有涉及到关键的产权问题。

自然资源不管是狩猎动物还是采集植物一开始都是作为公共财产而被占有的,这种类型的产权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自由使用这些资源。

〔无限制使用一种资源会导致其无效率性〕

作为排他性的公有财产而组织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小粮仓来看,优于狩猎业。

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

排他性的公有产权:

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

缓解资源稀缺性对人口的适应。

产权的演变过程:

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确定外部边界,建立排他性的公有产权〕,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

但是这种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持续的人口压力的结果。

之所以说第一次经济革命不是一次革命,是因为它使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从狩猎采集业转到了定居农业。

之所以又说它是一次革命,是因为这种转变为人类带来了基本均衡的激励机制的变迁。

直接刺激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技术。

可以用这种激励机制的变迁来解释过去10000年人类所取得的迅速进步和漫长的原始狩猎采集时代发展缓慢的原因。

〔因为在排他性产权制度下求取生产率的最大化,要依赖于一定的知识技能。

如驯化种植中对动植物品种的改进等。

所以说,人口压力下产生的排他性产权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而这种促使人们去获取更多知识和新技能的激励机制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Q:

我觉得这里产生的产权是排他性的公有产权,还不是私有产权,它应该主要是用于真个群落的追求福利最大化中。

应该说在这时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个体还未完全出现,虽然群体整体利益的提高会附带增加个人的收益。

另外,可能更加正要是关于群体内部的对资源开发的限定稳定,因为这个可能更多的带有私有产权的性质。

第八章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结果

这一章主要是考查作为第一次经济革命成果的国家的出现。

第一次经济革命后8000年里的10大趋势:

1、人口在增长,而且是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类定居的区域也在扩大。

2、从狩猎采集向种植业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第一次出现了国家政治组织。

4、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5、贸易得到了发展和扩大。

6、首次出现了城市。

7、出现了各种经济组织。

8、各种产权奠定了各种经济组织的基础。

〔排他性公有产权?

排他性国有产权,排他性公有产权?

个人私有产权〕9、出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10、随着最初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均等,收入分配变得明显地较不公平。

定居农业需要复杂得多的社会和经济组织。

排他性的公有产权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共同体保护。

〔这种对共同体的保护或许就成了国家产生的理由〕

国家具有使其内部结构有序化的相应规则,并具有实施规则和与其它国家竞争的强制力。

国家的出现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成就。

国家在发展复杂文明和古代世界的快速经济扩张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管国家是起源于契约还是暴力,能够产生出有生存能力的政治结构的制度组织都经过了漫长的形成、革新过程。

宗教在使统治者的强制力合法化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早期的国家具备寺庙社会的特征。

地理位置在限定国家的发展和国模变化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埃及,波斯帝国,希腊,罗马。

第九章古代世界经济的变迁与衰落

经济衰落通常会导致主权国家的灭亡。

人口增长,收益递减?

经济衰退

国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赋税和强制征用改变了产权结构,从而降低了对从事生产性活动的刺激作用。

〔大门口的野蛮人,内部腐化〕,摆脱困境的方法:

殖民化或征服邻国;

重新界定产权,使得降低人口增长而促成人均产出的增长,另一种方式是,获得无地农民支持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取代当朝统治者,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同时也将产权变得不鼓励生产率的增长,例如,规定土地不可转让或制定农产品销售的最高限价。

1、变迁的动因是对改变这一体制直接感兴趣的风云人物。

2、古代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口增长由于日益加剧土地的相对稀缺性而诱发了变迁。

3、以征服和革命形式出现的变迁受到统治者或其代理人的怂恿。

4、国王、篡权者和改革者都会选用各种激励方法取悦于追随者。

5、奴隶制的兴衰反映了它获利能力的变化。

6、古代世界经济活动的变化轨迹有时是战争、混乱及由此而产生的产权无保障的结果,有时是一种关税和贸易壁垒方面的变更的结果,但更为常见的是技术扩散和改变相对价格的结果。

7、各个帝国——包括埃及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官僚政治反映了一种在统治者与其代理人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统治者试图使收入最大化并想控制臣民,而那些代理人其自身利益很少与统治者利益完全一致。

8、政治稳定的主要危机来自于王位继承问题。

意识形态作为对稳定和变迁中的影响因素。

罗马帝国的崩溃:

军事费用的增加恶化了税基;

地方自给自足程度加剧,贸易衰落,奴隶制瓦解。

当罗马帝国的军事优势消失,而且大型国家不再提供产权保护和执行产权时,罗马帝国生存的理由也就完全消失了。

小型政治经济单位的趋势

第十章封建主义的兴衰

封建主义的兴衰:

人口变化、战争起关键作用。

战争是政治单位的规模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化则通过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从而在改变经济组织和产权中起着同样的决定作用。

封建制或庄园制的一般特征:

地方城堡和骑士是保护的关键。

封建主义产权实际上是有条件地转让土地使用权以换取军事服务。

庄园制的三个比较多争议的方面:

作为农奴和自由民向领主履行义务的主要形式的劳役;

农奴制基本的制度特征;

以及在上面的引文中所描述的个体劳动者的条状地在敞地上的分散状况。

庄园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农奴-领主间契约实施的性质。

人口增加导致了殖民地化?

庄园的边疆运动。

遥远地区的殖民运动使得贸易的交易费用下降了,贸易的收益增加了。

行会对产权的保护作用,以及产权保护从由自愿团体进行的非官方管理转向国家管理。

〔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排他性性的公共利益或排他性的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向排他性的私人利益转移,突出了产权的意义。

以掠夺、搜捕和敲诈为生的武士阶层统治世界。

军事技术稳固封建结构,经济活动的复兴最终就会逐步削弱这种结构。

雇佣军。

常备军。

面对收益的减少和财政开支的增加,欧洲的君主面临着日益恶化的困境。

建立经常性收入来源用以归还战争借款的必要性影响甚至决定着国有和私有部门的关系。

?

统治者与选民的谈判,三个基本因素:

1、国家从地方领主和自愿性协会那里接管对产权的保护,从而给选民所能造成的潜在利益的程度;

2、国家的竞争者提供相同服务的能力;

3、决定政府征收各种税收的收益和成本的经济结构。

第11章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

解释欧洲的向西扩张:

东方陆路贸易受土耳其的控制,虽然贸易仍在继续,但相对价格的变动促使西欧另觅出路,向大西洋探险。

宗教因素,侍奉上帝的信念。

欧洲的扩张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并入大西洋国家产生了两种基本的结果:

1、从宗主国延伸来的制度和产权奠定了殖民地地区后来的发展模式;

2、贸易格局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助于形成大西洋国家本身的发展格局。

17世纪正兴起的欧洲各民族国家之间出现不同增长率的原因可以从每个国家建立的产权的性质中找到。

在两个成功的国家里,所建立的产权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并把资源投入发明与创新活动中〔英国。

荷兰〕

在不太成功的国家里,税收的绝对量和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刺激个人做相反的事情。

〔法国,西班牙〕

第12章产业革命的再认识

新技术发展与新知识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新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为新技术,这就需要一种激励机制,而产权的界定,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知识产权,或者专利权则是一个关键性的激励和促动因素〕

研究产业革命的经济史学家着眼于把技术变化诗作这一时期的主要动态因素,然而他们常常不能答复是什么引起了这一时期技术变化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既缘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出自发明者有能获取他们发明收益的较大份额的可能性。

产业革命始于市场规模的扩大。

产业革命得到奥莱士改进对工人监督的组织变化的结果。

产业革命是以建立新的社会标准和伦理特征的持续努力为特征的。

第13章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第一次经济革命创造了农业和“文明”,第二次经济革命创造了把经济增长纳入经济体系的新知识弹性供应曲线。

产生第二次经济革命的三步:

1、科学法则的提出;

2、产业革命期间科学家与发明家之间的知识交流;

3、产权的演变,提高了私人收益率,并使之更接近于社会收益率。

第二次经济革命在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反抗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形式的行动,由此出现的劳工运动主要是英国和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变》提出了市场社会趋于自我灭亡。

第14章经济的结构与变迁1789-1914年美国

宪法的制定者试图怎样控制国家和最后这些控制措施是如何被摆脱的。

第15章制度变迁理论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史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这种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标准,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区别。

大部分人们一方面作为雇员扮演着代理者d俄角色,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而成为委托者。

资本存量问题。

首先是人口变化的结果;

其次资本存量因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资本存量的变化通过许多途径来诱导制度的变迁:

相对价格,军事技术,意识形态。

资本存量的变化越快,现存制度体系越不稳定。

本书历史章节的主题:

知识存量的积累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长期变迁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制度变迁纲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因为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思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ANDCHANGEINECONOMICHISTORY〕是诺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发表于1981年〔有关诺思著作见附录〕。

诺思认为经济史的核心问题是:

一,解释决定和衡量一种经济体系实绩的制度结构;

二,解释这制度结构的变迁。

该书旨在为分析经济史实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在该书中,“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pp.225)。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标准,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pp.225-226)。

〔注:

制度是人类创造的约束条件它们为政治经济、社会交往提供了结构。

正规的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财产权利等等。

非正规制度包括禁忌、习俗、传统、社会谴责、行为规范等等North,1991,“institutions”,J.E.P.Vol5,No.1Winterpp.97-112〕。

本文按照《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顺序,第一部分是解读理论〔该书第1篇〕;

第二部分是解读历史(该书第2篇);

最后一部分是要点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理论

诺思的制度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石:

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

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

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

〕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表?

〕。

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

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pp.22),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思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

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

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

在这个模型里,诺思解释了经济史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方面,解释了产生无效率产权与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扩展趋势;

另一方面,解释了导致经济变迁并最终致使经济衰退的所有国家的内在不稳定性。

诺思的国家模型有四个主体:

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如下列图所示〕。

统治者与选民的关系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诺思认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

它有两个目的:

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

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pp.24)。

由这两个目的可以得出3个重要的推论:

1、这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经常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2、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并指定统治者代理人的权力代表;

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态的供应曲线。

用国家理论解释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使诺思超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

在该书的开篇诺思就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了批评。

它在解释长期的经济史中的变迁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国家最正确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毫无疑问,国家在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规模经济优势。

国家规模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第一,地理因素;

第二,军事技术。

2.产权理论

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中发问为什么存在企业。

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在于企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对市场上的考核费用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认为企业内的对生产(TeamProduction)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