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700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昌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宜昌古名夷陵。

《史记·

楚世家》载: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

夷陵的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

应劭在《前汉书·

地理志注》中记载:

“夷陵在西北”,以为因夷山故名夷陵。

夷山即今西陵山。

又据清《东湖县志》载:

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其地为夷陵。

此说起于何代,出自何人,无可考。

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

宜昌之名始见于晋。

晋永宁元年(301年),分夷道(今枝城市)、恨山(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恨山同属宜都郡。

隋废宜昌县。

郦道元《水经注》上说“(宜昌)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

”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宜昌府名。

其寓意大约为“宜于昌盛”。

夷陵区(原宜昌县)古属荆州。

据《通典》载,周代为楚国及夔国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

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

郡治均在夷陵。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

南北朝时,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指南北朝北周)改硖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夷陵县,并改硖州为夷陵郡,郡治夷陵。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夷陵郡为硖州;

天宝初,复改硖州为夷陵郡。

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夷陵郡为硖州,领夷陵等县。

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硖州与荆、归二州同为南平国。

北宋,硖州属荆湖北路,领夷陵等县。

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硖州为峡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夷陵等县,路治夷陵。

至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峡州路,改峡州路为峡州府,省夷陵县。

旋降峡州府为峡州,直隶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

清顺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属荆州府。

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

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立东湖县为附郭首邑。

明代,全县改编为9里,亦称9乡,即:

宣化、境上、新兴、新安、安福、仙受、东上、东西、西下。

清初,按完粮簿将全县改编为5乡38铺,后增为48铺,即:

广仁乡,辖社林、深溪、大峰、小峰、三隅、楞演、樟村、高升8铺;

乐义乡,辖东关、峰溪前、峰溪后、龙泉、双泉、大泉、天峰、北关、果园、袁家、雾渡11铺;

崇礼乡,辖河西、桃茶、望州、石牌、三斗、。

黄牛、三溪、乌石、五陇、磐石、龙门、纸坊前、纸坊后13铺;

德智乡,辖南关、青草、蹇家、九溪、界岭前、界岭后、临江、西坝8铺;

善信乡,辖周全、新兴、下坪、大溪、咸池、普溪、大旺(亦名大王)、院庄8铺。

同治三年(1864),划城区为12段:

子字段,括县府路、星街、墨池巷;

丑字段,括东岳庙街、南正街、艾家巷,寅字段,括大东门外正街、得胜街、萧家巷及周全铺;

卯字段,括鼓楼街、中营街、东门正街及双堰塘附近一带;

辰字段,括白衣庵街、所堂街及小北门顺城街、天后宫巷;

巳字段,括学院街旧文庙坝、中书街附近一带;

午字段,括大南门外正街、后街、正街至天官桥、滨南湖四周;

未字段,括大北门内正街、二架牌坊及太平街附近一带;

申字段,括天官牌坊、璞宝街及杨树松巷一带;

酉字段,括镇川门、中水门外旧上下河街;

戍字段,括西坝;

亥字段,括大北门外正街、尚书巷、旧教军场附近各里巷。

附郭北关、东关、南关、西坝、周全等铺裁并于城区。

光绪末年,全县改设为龙泉、青草、高升、云池、河西、望州、社林、新兴、黄牛、普溪、雾渡、黄柏、城区共13乡。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五年(1916)设团防,清代乡铺制改全县为13区团。

民国十七年改为18区团,团下设保、甲、牌:

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

民国十九年并全县为5区团,14乡、25镇,139个联保,844保、8394甲。

民国二十四年4月,全县设4区、6镇、27乡,即:

第一区,辖中南镇、南大镇、北东镇、古城镇、姜孝乡、烟收乡、广化乡、土城乡、西峡乡、黄牛乡;

第二区,辖盘青乡、峰溪乡、龙泉乡、高升前乡、高升后乡;

第三区,辖新溪镇、普咸镇、社林乡、登云乡、新柏乡、罗泗乡、南院乡、果园乡、三溪乡、纸坊前乡、纸坊后乡、纸坊中乡;

第四区,辖雾渡乡、秀水乡、河峰乡、大峰乡、楞演乡、黄柏乡。

四区总辖794保、8243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设4区,4镇、31乡、20联保。

民国三十年,非沦陷区缩编为3区、27乡镇、454保、6806甲。

民国三十六年,县辖28个乡(镇)、353保、478甲。

1949年3月,宜昌县政府成立,设雾渡河、邓村坪(驻地太平溪)、莲沱溪、分乡场、晓曦塔、龙泉铺场、鸦鹊岭场、土门垭场、巴芒店、三斗坪10区,依次以1~10区数字称呼,区下设行政村和自然村。

7月16日县城解放,全县设行政村258个。

1949年7月,以宜昌县城及近郊葛洲坝、黄草坝、西坝共43平方千米设宜昌市,县区地域范围多次变动。

1951年3月,划第九区安安村、五龙村和第八区杨岔路入宜昌市。

1951年11月,增设土城寺、南边、蛟龙寺为第十一、十二、十三区。

1952年,划汉宜、东山两村和东山园林场入宜昌市。

1952年9月,增设樟村坪为第十四区,同时将行政村改为260个乡。

1953年,秭归双红乡部分地方约133公顷划归宜昌县。

1953年3月,根据湖北省政府“鄂民字第568号通知”,“区不作一级政权,一律称区公所”。

1954年,划土门区鸡子山乡给宜都县。

1955年2月,撤销龙泉、南边两区。

1956年5月,全县并为7区,辖81乡、64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月,在樟村坪设第八区。

1958年9月,划艾家乡、点军乡全部,白洋乡的火光、联丰、旭光、万年、合益、联合,伍家乡的共前、共勤、共强,小溪塔乡的七社、八社、十社、十一社、十二社、十三社、十四社入宜昌市。

到1960年,宜昌市留下白洋乡的火光、周家冲、大树湾、黑虎山、华农分校基地,伍家乡的共前、共勤、伍家林牧场、洋坝菜科所、水产大队,点军乡的五龙和市城建单位共4057.2公顷,其余退回宜昌县。

1958年10月1日,撤区,建立五一、鸦鹊岭、晓曦塔、分乡、大桥边、三斗坪、太平溪、邓村、莲沱、下堡坪、樟村坪、雾渡河12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下辖68个乡级管理区和5个镇委会、611个生产大队、3594个生产队。

1961年,划鸦鹊岭区的太和场共200公顷给宜都县。

1961年4月26日,设雾渡河、樟坪、下堡坪、邓村、太平溪、三斗坪、莲沱、分乡、晓曦塔、鸦鹊岭、土门、桥边、土城13区,下辖76个人民公社、643个大队、4622个生产队。

1968年1~9月,成立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划白洋公社的万年,沙河公社的唐家湾、石板、茶庵、望洲岗,伍家公社的共强,花艳公社的共联、共谊,点军公社的十里红、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队以及莱科所、农科所入宜昌市。

1971年,划沙河乡的沙河、张家、前坪、后坪,白洋乡的旭光、联丰,花艳乡的共升、共和、共同、合益,点军乡的罗家、穆家店、郭家岭、李家河、内口河、紫阳、牛渣坪和柑桔场入宜昌市。

1975年,划艾家公社的谭家河入宜昌市。

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全县设雾渡河、樟村坪、下堡坪、邓村、太平溪、三斗坪、莲沱、柏木坪、晓峰、上洋、分乡、张家场、鸦鹊岭、土门、桥边、联棚、土城、罗家畈、小溪塔19个社(镇),下辖76个管理区、565个大队、4172个生产队。

1979年,划小溪塔镇的桃坪大队和碑垭大队第十生产队入宜昌市。

1982年,划土门公社虎牙管理区的长江、虎牙、磨盘溪、高家、翟家、高湖、马宗岭大队共755公顷给枝江县。

1984年,划长岭乡、联棚乡和土门乡灵宝大队的8个生产队,车站大队的4个生产队,天台乡钟家畈大队的第八生产队,小溪塔镇碑垭大队入宜昌市。

至此,宜昌县划给宜昌市计330.04平方千米。

1984年2月,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设小溪塔、三斗坪两个县辖镇和雾渡河、樟村坪、下堡坪、晓峰、分乡、邓村、太平溪、莲沱、桥边、土城、龙泉、鸦鹊岭、张家场13区,下辖6个乡级镇和樟村坪林场,64个乡,551个村民委员会、4139个村民小组。

1985年,增艾家为县辖镇,区(镇)增为16个,下辖52个乡,6个乡级镇,一个镇属林场,550个村,4130个村民小组。

1987年撤区并乡,全县设小溪塔、樟村坪、雾渡河、分乡、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龙泉、艾家、桥边、鸦鹊岭11镇和殷家坪、下堡坪、栗子坪、邓村、晓峰、上洋、黄花、柏木坪、土城9乡,辖547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4112个村民小组。

1991年,全县辖11个镇、9个乡:

小溪塔镇、艾家镇、樟村坪镇、雾渡河镇、分乡镇、太平溪镇、三斗坪镇、桥边镇、鸦鹊岭镇、乐天溪镇、龙泉镇、殷家坪乡、下堡坪乡、栗子坪乡、上洋乡、邓村乡、小峰乡、黄花乡、金狮洞乡、土城乡。

共545个村民委员会、4088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委员会、59个居民小组。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625208人,其中小溪塔镇137179人、樟村坪镇17717人、务渡河镇29803人、分乡镇39025人、太平溪镇28959人、三斗坪镇35609人、乐天溪镇39425人、龙泉镇50612人、艾家镇8212人、桥边镇26920人、鸦鹊岭镇57358人、殷家坪乡8391人、下堡坪乡13887人、栗子坪乡10085人、邓村乡28453人、晓峰乡18345人、上洋乡9205人、黄花乡15010人、金狮洞乡7462人、土城乡24571人、三峡坝区虚拟镇18980人。

2001年7月,宜昌县改为宜昌市夷陵区。

2001年7月28日将艾家镇、桥边镇、土城乡划给宜昌市点军区管辖。

/csjy/

夷陵区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渝东过渡地带,是巴楚文化的融汇地,南北文化的聚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创造积累,形成了夷陵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民间艺术门类齐全,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民间文化资源的聚宝盆。

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

以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峡江号子、宜昌民间版画、雾渡河民歌、樟村坪巫音等为代表的夷陵民间文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

近几年来,夷陵区委、区政府把民间文艺工作作为建设文艺强区的重要内容,把争创一批民间艺术乡作为全区文化工作的“五个一”工程之一,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实施“培育一批拔尖人才、创造一批精品佳作、推出一批文化品牌、开发一批特色产品、建好一批研究基地”的“五个一批”文艺工程,推进民间文化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产业发展由文化创意向产业项目实施转变、基地建设由组织体系建设向硬件设施配套转变,着力把夷陵创建成“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夷陵区民间文化艺术概述

夷陵区民间文学流行广泛,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诗歌、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笑话、民间寓言、民间歇后语、民间楹联、民间“对对子”等,广存于民间。

  夷陵区民间美术较为普遍,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书法(石刻、摩崖、书写)、民间工艺(奇石、剪纸、刺绣)、民间摄影、民间建筑等遍地开花。

民间雕塑就有石、木、泥、金属四种。

乡村版画被誉为“长江三峡黑牡丹”和“巴楚文化一枝花”。

民间建筑,特别是黄陵庙、南边古民居、西庄湾古民居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工艺。

  夷陵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扎根于城乡各地。

民间音乐主要为民歌、器乐。

民歌有号子、薅草锣鼓、采茶歌、花鼓歌、民间小调、皮影小调、儿歌等。

器乐有围鼓、宜昌丝竹等。

号子是人们从事各种劳作时发出的呼喊声。

在喊声上大多一人呼喊,众人和,声调高亢,振奋人心,有齐心协力完成劳作任务之感。

仅号子就有船工、灵柩、石工、挑担、土匠、打硪、榨油7种。

薅草锣鼓主要是在田间薅草、扯草时唱的民歌,它多用戏腔,高亢激昂,催人奋进。

其模式有一锣一鼓称“锣鼓”,两锣一鼓称“夹锣鼓”,锣鼓夹有唢呐的称为“吹锣鼓”(鸦鹊岭、龙泉等地盛行)。

采茶歌,盛行于茶区,歌手即兴创作吟唱,有对唱,一人唱,众人和等形式。

呜音是流行于西北山区的民间吹打乐,起源于孔子故乡曲阜,是祭礼乐曲,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后传入河南、湖北武当,经保康传入樟村坪镇,广泛用于农家的婚丧嫁娶等场面。

宜昌丝竹是我区民间艺术中的不朽奇葩,它从江汉平原流入鸦鹊岭,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它与江南丝竹一起享誉中国的乐坛,广泛用于农家的婚丧嫁娶等场面。

围鼓,起源于房县,由兴山县流传于樟村坪,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人们朝武当、朝鸣凤的必备器乐。

夷陵区民间舞蹈异彩纷呈,主要有地花鼓、扭秧歌、踩高跷、狮子、龙灯、采莲船、莲湘等,其中地花鼓流传甚广。

莲湘,盛行于全区,唱腔豁亮,节奏鲜明,广泛用于热闹喜庆场面。

高跷狮子,是由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表演者必须具备踩高跷、玩狮子两种技能,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

巴山舞,源于长阳,盛行全国,它将跳丧舞改编成集健身与娱乐一体,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当前最为时尚的群众舞蹈。

民间曲艺主要有楠管、丧鼓、三句半等。

楠管,从江汉平原流入我区,是一门曲艺类的说唱艺术,表演者怀抱“渔鼓”、竹筒,手持一付简报和一面金钹,同时敲击,一式三音,伴随着小木棒的敲击声,将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曲调优美脆利,角色能进能出,语言幽默,表演风趣。

目前,它又融入评书和单口相声的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

  民间戏剧主要有花鼓戏、皮影戏、地花鼓等。

皮影戏,流传于西北山区,其说唱有固定的本子,主要是古代传说和古人,它一块幕布,布后一颗电灯,灯下一人执道具,通过道具影子影在幕布上,道具运动,影子也运动。

同时,配合锣鼓和说唱者,使人身临其境。

花鼓戏是秭归流入的民间戏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又融入了荆州和远安花鼓戏的表演形式,分布在三斗坪、龙泉、鸦鹊岭等地。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流行于峡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边唱边舞,兼有乐曲伴奏,形式灵活,身心合一。

  二、夷陵区重点民间文化艺术概览

  夷陵区文化遗产遗存丰富,也是文化资源大区,近年来,夷陵区着力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夷陵新区,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推介文化遗产品牌,自2006年以来,先后成功申报获批4个国家级、5个省级、1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2个国家级、3个省级“艺术乡”。

先后推出了“中国民间故事家、国家级非遗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德方,国家级非遗宜昌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黄太柏,国家级非遗代表作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长江峡江号子、薅草锣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夷陵区(夷陵版画)、下堡坪(民间故事)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等9张历史遗产“文化品牌”,为我区打造文化资源大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下堡坪乡被湖北省民协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2008年,雾渡河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歌之乡”;

2009年,樟村坪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乐之乡”。

如今在夷陵区,以民间故事著称的民间文学;

以乡村版画享誉的民间美术;

以皮影戏见长的民间戏曲;

以龙灯、狮子、高跷等10多种舞蹈为代表的民间舞蹈;

以呜音、围古、丝竹、峡江号子、民间歌谣为特色的民间音乐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1、下堡坪民间故事

  田头,地角,火笼,稻场,凡是有人聚会的地方,就有人讲故事。

传说,笑话,故事,趣谈,凡是有人讲故事的地方,就有快活的笑声。

夷陵民间故事集劳动人民的愿望、趣味、情感和乐观精神为一体,是历代劳动人民幽默天赋和创造智慧的富贵结晶,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印迹,是本地风俗民情的客观记载,是带着泥土芬芳的一支文化奇葩。

特别是下堡坪民间故事,更是夷陵民间故事中的精华。

  下堡坪乡位于夷陵区西北部,历经了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融合,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民间刺绣、皮影戏、地花鼓、人大戏等,尤以民间故事最具特色。

2006年5月20日,下堡坪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下堡坪乡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下堡坪民间故事是秦岭——大巴山——武陵山文化沉积带民间文学的缩影,是长江三峡民间文学的奇葩,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目前,该乡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2000多则,为全国独有。

中国民间艺术界泰斗贾芝、文化部特聘专家李耀宗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锡诚、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宗华及省民协主席付广典等多次赴下堡坪乡考察,盛赞下堡坪民间故事为中国民间文化一绝。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

故事种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五大类。

下堡坪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是千百年来的风俗风情、民众心态、精神生活方式的反映和流变史,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所流传的民间故事风趣优美,妙趣横生,寓教于乐,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这里的故事特点鲜明,尤其是故事形式上,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多,传讲手法上说唱结合,谜语间夹,演示助讲。

  下堡坪农民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且能传唱一百多万字的山歌、薅草锣鼓歌、丧鼓歌、花鼓戏和皮影戏。

1995年,当时主管文化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彭明吉非常重视,亲自撰写了长篇通讯《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后,立即引起海内外民间文化专家的关注。

民间文化专家认为:

刘德方是三峡地区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

1998年,在省、市民协的指导下,夷陵区文联组织专家对刘德方及其民间故事进行采录,编辑出版了刘德方故事集《野山笑林》。

2001年,经过省、市文联、民协的考察,命名刘德方为“湖北省民间故事家”。

此后,夷陵区加大对刘德方的宣传推介力度,邀请北京、武汉两地专家学者来夷陵区对刘德方及其故事进行考察,并组织撰写了关于刘德方的长篇传记文学《奇遇人生》,出版了刘德方情歌集《郎啊姐》,拍摄制作了《刘德方笑话馆》《深山故事乡》DVD光碟。

经过国家民协专家考察,2005年,刘德方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

2007年,刘德方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文化部、中国文联的表彰,被文化部命名表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被中国文联授予“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8年,刘德方作为民间故事家参加了中国文联在上海举行的故事大赛,一举夺得大赛银奖。

至此,刘德方拥有了“一家两人”三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成为享誉全国的民间故事家。

2008年下堡坪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下堡坪乡大力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资源,注重开发利用。

经普查,全乡能传讲民间故事5个以上的有1181人,能传讲民间故事20个以上的有786人,能传讲民间故事50个以上的有167人,能传讲民间故事200个以上的有30人。

同时,全乡共有8个村被夷陵区命名为民间故事村,14人被命名为夷陵区民间故事家,占全区民间故事家的一半。

为了推动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发展,该乡每年都举办民间故事传讲大赛。

夷陵区将下堡坪民间故事列入了全区“五个一”工程,全力支持下堡坪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弘扬。

2004年,成立了夷陵区刘德方民间艺术研究会,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民间故事传讲基地;

对刘德方等年事已高的传讲人发放生活保障金;

文化部门编写出版了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刘德方民歌集《郎啊姐》、长篇刘德方传《奇遇人生》和DVD光牒《刘德方笑话馆》,下堡坪乡编写出版了《下堡坪民间故事》、《野山鼓词》和《下堡坪民间故事集粹》等下堡坪民间文化专著,使民间文化得到了保护。

同时,该乡把民间故事艺人请进当地中、小学校,传授民间故事,并定期在校园举办民间故事比赛,培养故事接班人;

还成立“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协会”,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任荣誉会长,在节庆、假日中组织故事比赛活动。

目前,该乡正在全力创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

  2、宜昌丝竹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源于北宋时期,是宜昌民间艺术种类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地区,尤以鸦鹊岭最盛,并以鸦鹊岭为轴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宜昌丝竹是在湖北民间器乐分类中唯宜昌独有的器乐类别,它是以“丝竹”为主奏乐器演奏曲牌,与打击乐合成的一种器乐艺术品种,故宜昌丝竹亦称“细乐”。

宜昌细乐以其演奏效果上的细腻、婉转、吉祥、典雅而被广泛用于民间吉庆、盛典等各种红事场合。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

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

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般在“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谱系可查至近200年的七代乐人,现有60余首乐曲,仅鸦鹊岭一镇就有60多个乐班,700余乐人。

常见曲目有《水龙吟》、《戏球》、《小起堂》、《小开门》、《客丧》等。

宜昌丝竹的乐班或8人或4人,8人班主要用于红喜事类,建制运用是打击乐2人,丝弦2人,弹拨2人,竹笛、竹萧2人;

四人班的应用为鼓手1人,笛和萧一人,弹拨1人,弦乐1人。

所用乐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萧,大堂边鼓、花鼓、恒锣、马锣、小锣等。

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

2006年5月20日,宜昌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夷陵长江峡江号子

  夷陵长江峡江号子,是指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

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

2008,夷陵长江峡江号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峡江号子现存126首,其中船工号子94首,包括拖扛、搬艄、推桡、拉纤、收纤、撑帆、摇橹、唤风、慢板等9种;

搬运号子,32首,包括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

长江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高亢、浑厚、雄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