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72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A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承台板板面标高定义为±

0.00。

图-2承台板平面尺寸图

2.2支承结构

仅允许在4个柱位处设柱(图-2中阴影区域),其余位置不得设柱。

柱的任何部分(包括柱脚、肋等)必须在平面净尺寸(850mm×

550mm)之外,且满足空间检测要求。

(即要求柱设置于四角175mm×

125mm范围内。

柱顶标高不超过+0.425(允许误差+5mm),柱轴线间范围内+0.300标高以下不能设置支撑,柱脚与承台板的连接采用胶水粘结。

2.3屋盖结构

屋盖结构的具体形式不限,屋盖结构的总高度不大于125mm(允许误差+5mm),即其最低处标高不得低于0.300m,最高处标高不超过0.425m(允许误差+5mm)。

平面净尺寸范围(850mm×

550mm)内屋盖净空不低于300mm,屋盖结构覆盖面积(水平投影面积)不小于900×

600mm,也不大于1050×

750mm,见图-3。

不需制作屋面。

屋盖结构覆盖面积(水平投影面积)不小于900×

但不限定屋盖平面尺寸是矩形,也不限定边界是直线。

屋盖结构中心点(轴网900×

600mm的中心)为挠度测量点。

2.4剖面尺寸要求

模型高度方向的尺寸以承台板面标高为基准,尺寸详见图-4、5。

图-3屋盖结构尺寸图

图-4结构剖面图A

图-5结构剖面图B

3

模型材料及制作工具

3.1竹材

竹材规格及数量如表-1所示,竹材参考力学指标如表-2所示。

表-1竹材规格及用量

竹材规格

竹材名称

数量

竹皮

1250mm×

430mm×

0.50mm

本色侧压双层复压竹皮

4张

0.35mm

0.20mm

本色侧压单层复压竹皮

竹条

900mm×

6mm×

1mm

40根

2mm×

2mm

3mm×

3mm

注:

竹条实际长度为930mm。

表-2竹材参考力学指标

密度

顺纹抗拉强度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0.789g/cm3

150MPa

65MPa

10GPa

3.2粘结胶水

502胶水12瓶(规格30克/瓶)。

3.3制作工具

(1)每队配置工具

图-6测试附件

美工刀(3把),3.0m卷尺(1把),1m钢尺(1把),1.2m丁字尺(1把),45cm三角板(1套),16cm弯头带齿镊子(1把),砂纸(6张,粗砂、细砂各3张),5件套锉刀(1套)、剪刀(2把)、棉手套(3副)、签字笔(3支)、HB铅笔(2支)、透明胶带(1卷)、6吋模型剪钳(2把)、切割垫块(1块)、工具收纳筐(1个)。

(2)公用工具

裁纸刀A3(10台)、空间木星模型检测块(4个)。

3.4测试附件

测试附件为100×

100×

0.8mm的铝片,重17.5g,用于挠度测试。

如图-6。

重量不计入模型重量。

铝片中心刻有直径10mm及直径50mm的圆痕。

3.5屋面材料

屋面材料采用柔软的塑胶网格垫,厚度约3mm。

尺寸为1.5:

1的矩形,四周切为弧形,具体尺寸:

长约108cm,宽约72cm,切弧半径为175mm,以满足重量1kg为准(误差0.5g),中间位置开直径80mm的圆孔(挠度测试之需),详见图-7。

图-7屋面材料

3.6加载材料

加载材料采用软质塑胶运动地板(图-8,9),尺寸950mm×

650mm,四周切为弧形,中央开直径80mm的圆孔(挠度测试之需)。

加载材料厚度约2.4mm。

单块重量2kg,误差控制在1g以内,大于2kg的部分通过均匀开小孔(孔径10mm)的方式减去,小于2kg的粘贴小块材料补足。

图-8加载材料尺寸图

图-9加载材料尺寸图

4

模型制作要求

4.1模型的承台板由竞赛主办方统一提供,板长边中点处标注承台板自重(精确到1g)。

各参赛队不得对其进行任何致重量改变的操作,如打磨、挖空,削皮,洒水等,否则视为违规,取消比赛资格。

4.2模型的其余部分由参赛队制作。

模型结构的所有杆件、节点及连接部件均采用给定材料与粘结胶水手工制作完成。

4.3测试附件粘贴要求

(1)测试附件(铝片)粘贴于屋盖结构中心处(见图-3~5),且铝片中心区域(直径50mm)表面应平行于承台板面。

屋面材料铺设后,必须能与铝片接触。

(2)铝片必须直接牢固粘贴在与屋面网垫接触的杆件上,第一阶段加载过程中出现脱落、倾斜而导致的位移计读数异常,各参赛队自行负责。

(3)若中心区域无杆件,则需由参赛队自行增加杆件连接,增加的杆件计入模型重量。

4.4模型提交时应组装为整体,即将承台板、支承结构和屋盖结构用胶水装配成整体。

4.5模型制作时间为14小时。

模型应在规定的制作时间内组装为整体,此后不能再有任何实质性的操作。

4.6比赛中提供的制作台尺寸1220×

2440mm,台面高度720~750mm。

5

模型净空检测及称重

5.1模型净空间检测

用标准净空模块(850mm长×

550mm宽×

300mm高)沿纵向及横向穿越模型内部,如不能通过,则视为模型不合格。

5.2屋盖平面尺寸及高度检测

用激光水平仪和卷尺检测屋盖平面尺寸及高度,满足下列要求之一者视为不合格。

(1)屋盖平面尺寸最大处超过允许值(1050、750)+10mm(每侧+5mm);

(2)屋盖平面尺寸最小处超过允许值(900、600)-10mm(每侧-5mm);

(3)屋盖厚度超过允许值(125mm)+5mm。

5.3模型称重

模型整体称重后,减去承台板及测试附件(铝片)的重量,即为参赛模型的重量Mi。

6

模型加载及评判

6.1加载方式

模型加载采用静加载的形式完成,所加荷载为屋面全跨均布荷载,荷重用软质塑胶运动地板模拟。

6.2加载准备

(1)模型置于加载台上,调试位置。

使位移计激光投射于铝片中心直径为10mm的圆痕区域内,完成定位。

(2)调整激光位移计高度。

使激光位移计底面至铝片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00±

25mm范围内。

(3)布置摄像头。

模型净空范围内设置摄像头,观测受力过程中结构的变形。

6.2加载过程

先铺屋面材料,作为预加载,然后位移计读数清零。

模型加载分为两个阶段:

6.2.1第一阶段:

标准加载14kg(七张胶垫)

(1)先加第一级,6kg(三张胶垫逐张加载),完成后持荷20秒,测试并记录测试点挠度值。

(2)再加第二级,8kg(四张胶垫逐张加载),完成后持荷20秒,测试并记录测试点挠度值。

第一阶段加载时的允许挠度为[w]=4.0mm。

6.2.2第二阶段:

最大加载

第二阶段的最大加载量由各参赛队根据自身模型情况自行确定,可报两个级别(定义为第三级和第四级),并应在加载前上报。

荷载级别为胶垫的数量(即2kg的倍数)。

(1)先加第三级,按上报加载量一次完成加载,持荷20秒,如结构破坏,终止加载,且本级加载量不计入成绩;

如结构不破坏,继续加载。

(2)再加第四级,按上报加载量一次完成加载,持荷20秒,加载结束。

如结构破坏,本级加载量不计入成绩;

如结构不破坏,本级加载量计入成绩;

第二阶段加载时不进行挠度测试。

6.2.3加载过程由参赛队队员完成。

6.2.4自预加载开始,至加载结束,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第四级加载后的持荷时间不计入6分钟内)

6.3评判标准

6.3.1第一阶段

加载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则终止加载。

本级加载及以后级别加载成绩为零(即第二级加载出现此情况,加载项成绩算第一级加载成功的成绩);

(1)模型结构发生整体倾覆、垮塌;

(2)屋面杆件脱落;

(3)挠度超过允许挠度限值[w]的1.10倍。

6.3.2第二阶段

(1)加载过程中,若模型结构发生整体倾覆、垮塌,则终止加载,本级加载及以后级别加载成绩为零(即第三级加载出现此情况,加载项成绩算第二级加载成功的成绩);

(2)加载过程中,若模型结构未发生整体倾覆、垮塌,但有局部杆件的破坏、脱落或过大变形,则可继续加载。

6.3.3每队加载成绩由各级加载成功时,计算所得荷重比分数和刚度分数组成。

7

评分项及评分标准

7.1模型评分项及分值

模型评分项共五项,总分100分,其中包括:

(1)计算书以及设计说明——10分

(2)结构选型与制作质量——10分

(3)现场表现——5分

(4)模型承载力——60分

(5)模型刚度——15分

7.2评分标准

7.2.1计算书以及设计说明——10分

(1)计算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6分

(2)图文表达的清晰性、规范性4分

7.2.2结构选型与制作质量——10分

(1)结构合理性与创新性5分

(2)模型制作质量与美观性5分

7.2.3现场表现——5分

(1)赛前陈述3分

(2)现场答辩2分

7.2.4模型承载力——60分(第一阶段加载,35分;

第二阶段加载,25分)

(1)计算各参赛队模型(i)的单位自重承载力m1i、m2i

按式(a)计算:

(a)

N1——第一阶段加载成功时的加载荷重(包括屋面重量);

若两级加载均成功,承载力为两级加载块重量和屋面材料重量之和,即N1=15kg;

若仅第一级加载成功,承载力为第一级加载块重量和屋面材料重量之和,即N1=7kg。

N2i——第二阶段加载时,本队模型的加载荷重,单位:

kg;

Mi——本队模型的自重;

单位:

g。

(2)模型承载力得分Ci

按式(b)计算:

(b)

m1,maG——第一阶段加载时,所有参赛队模型中单位自重承载力的最大值;

m2,maG——第二阶段加载时,所有参赛队模型中单位自重承载力的最大值。

7.2.5模型刚度——15分(仅第一阶段加载)

按以下方式计算模型刚度得分Ki

(a)当wi≤[w]时

(c1)

(b)当[w]<wi≤1.10[w]时

(c2)

(c)当wi>1.10[w]或wi<0时

(c3)

wi——第一阶段加载成功时,本队模型的挠度(mm),向下为正。

[w]——第一阶段加载时的允许挠度,[w]=4.0mm。

8

计算书要求

8.1计算书内容要求

计算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赛题解读

(2)结构选型分析及结构方案

(3)构件尺寸

(4)计算分析

(5)第二阶段加载所需的重量(两级)

(6)必要的图纸

8.2计算书格式要求

计算书格式要求详见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