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735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文档格式.docx

掌握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

在近四年高考中考查了1次,属于一般知识,2012年考查了4分的选择题,该知识侧重考查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中出生率、人口数量、比重、年龄结构的特点,难度一般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状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在近四年高考中考查了0次,属于一般知识,如果考查到则侧重考查世界上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及其形成原因;

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知识点在近四年高考中考查了4次,属于重点知识,2010年考查了1道4分的选择题,2011年考查了4分的综合题,2012年考查了8分的综合题,2013年考查了8分的选择题,侧重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不大

【要点突破】

核心要点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

【典例】1.根据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回答

(1)~(3)题。

人口普查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

10年增长率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受大学教育人数(每10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第五次

12.7亿

11.66%

22.89%

66.78%

10.33%

3600人

36.22%

第六次

13.4亿

5.84%

16.60

%

70.14%

13.26%

8900人

49.68%

(1)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不能通过表中数据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口素质明显提升B.十年后劳动力将逐渐减少

C.劳动力向东部转移趋缓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3)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

①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②城市化水平高 ③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数量大 ④流动人口数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1)根据年均人口增长率可以判断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

(2)由每10万人受大学教育人数可得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表格中没有显示流动人口信息。

(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绝对数量大;

流动人口数量大不是我国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D 

(2)C (3)B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人口增长特点

分布地区

人口问题

“高高低”模式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增长下降阶段

出生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

有些发展中国家已进入该阶段。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应用练习】读图5“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图6“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

(1)-

(2)。

图5图6

(1).1998年至2004年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C.总量仍呈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核心要点2:

人口迁移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

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3分)

(2)据材料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给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带来的影响(5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地区流动人口比重发生明显的变化,试分析比重上升区吸引人口转移的主要原因(3分)

【答案】

1、我国“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

大的收入差别;

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2)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用,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

问题

对迁出地区

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人才流失

其他效应

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民族融合和人种基因交流

【图表点拨】

【通关锦囊】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图甲);

②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图乙);

③老年型(缩减型)——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图丙)。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

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②异常变化。

a.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右图①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右图②处)。

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右图③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核心要点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典例】3、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按照距市中心付租水平高低划分,a、b、c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B.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D.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2)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解析】第

(1)题,a功能区距市中心近,地租水平高,因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最高,所以为商业区;

c距市中心远,地租水平低,为工业区;

b位于二者之间,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为住宅区。

(2)题,b1接近市区,为低级住宅区,而b2位于城市郊区,盛行风的上风向,且接近景点,环境优美,为高级住宅区。

【答案】

(1)B 

(2)C

功能分区

形态

区位特征

位置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历史因素②经济因素:

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③社会因素

④行政因素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占用面积最大;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高级区与低级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

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1)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可用下图表达:

(2)城市工业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①要有便利的交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区位进行布置;

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

污染较大和严重的工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可能污染空气、水源的工业应当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③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应用练习】

读某城市地域形态图,据图及相关资料回答

(1)~

(2)题。

(1).该城市布局化工厂最合理的地点及理由是 

( 

A.①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B.②处,铁路和水运等交通便利,与主导风向垂直,水源充足

C.③处,接近消费市场,位于城市主干道附近,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④处,交通便利,且对城区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2).城市内各项活动空间竞争过程中,图中虚线框内市区两道路的交叉地带往往形成的功能区及主要原因是 

 

( 

A.住宅区,生活便利 

B.商业区,该活动在此付租能力最强

C.商业区,在此常住人口最多 

D.工业区,该活动在此生产成本最低

核心考点4:

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4、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以下各题。

(1)根据表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在下边的坐标系图中画出1920-2000年发达国家(用实线绘制)和发展中国家(用虚线绘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

(2)从你所绘制的折线图和所学地理知识,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各自特点,填入下表(6分)。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3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3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 

(2分)

(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利用描点法即可画出图来,参见下图。

(2分,每线1分)

(2)填表(6分)。

①起步早;

②城市化水平较高;

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①起步较晚;

②城市化水平较低;

③城市化不合理和不平衡,出现“虚假城市化”、“过渡城市化”现象。

(3)原因: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改善 

(2分)

【典例】5、读“我国某市市中心和郊外平原降水、径流、蒸发量对比表”,回答

(1)~

(2)题。

项目

区域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0

267

96

171

377

(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降水量减少 

D.蒸发量减少

(2).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D.推广使用渗水砖

【答案】DD

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

初级阶段

较低,<

30﹪

较慢

小幅度扩大

城市各功能区混杂布置,分异不明显

中期阶段

30﹪-70﹪

较快

迅速扩大,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后期阶段

比较高,>

70﹪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化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整治措施。

对生物圈的影响,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气污染

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有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水污染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自然环境

垃圾污染

对岩石圈的影响,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人文环境

噪音污染

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和水热状况。

住房拥挤、

交通阻塞、

就业困难等

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城市问题及表现形式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噪声污染;

④固体垃圾污染;

⑤光污染;

⑥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

②交通事故频繁;

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④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①居住环境差;

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

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

④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

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

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

④内城经济衰退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3分)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分)

(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

(2分)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2分)3)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

措施:

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

(1分)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

(1分) 

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1分)

【真题演练】

1、(2012广东卷文综3)老少比=

×

100.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表1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13

白俄罗斯

93

匈牙利

107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答案】B

【解析】此题关键是对老少比的理解,根据题干老少比的公式,可知老少比的值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

再结合表1的数据西班牙最大,即选B

【考点定位】考题考查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

2、(2012大纲全国卷8—9)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3,完成2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甲城市是成都,乙城市是重庆。

题中提高甲乙有特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

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

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

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

(2).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题中乙地在两江交汇处,与甲地相比,两个都有充足的水源,故B错;

据图判断乙城市是重庆,故A错;

重庆是两江交汇处,故C错,答案只能选择D

3、美国(2012浙江卷文综9~10)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完成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答案】:

【解析】考查图文转换、提取信息能力并作相关分析;

波士华城市带逆城市化现象的考查。

选A.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解析】:

考查逆城市化现象社会经济原因,主导因素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

选B.

4、(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

(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

(1)、【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

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故选A。

5、(2013高考题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

表1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