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772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七次考试共有1388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9.8%,留日学生占90.2%。

由此可知,当时

A.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B.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

C.清廷原封不动坚持传统选官制度D.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29.1922年,梁启超指出:

“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

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

”梁启超此言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30.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

这一做法

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B.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31.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

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

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D.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33.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

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

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D.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34.1848年,《共产党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

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

”由于经济的集中导致当时的欧洲

A.封建割据状态逐步被打破B.各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C.民主共和制政体逐步确立D.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35.表:

国家

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国民生产总值

(亿美元)

在联合国投票权

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

中国

960.0

123900

9289

美国

936.4

27000

79213

挪威

32.4

400

1521

汤加

0.08

9.9

1.7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表中为1998年数据

上表可用于说明

A.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

C.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D.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

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

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

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

《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

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

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16世纪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

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

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

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帝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

1835年,白塞尔用精密仪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十四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

通过党纲、宣言;

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

1956年

北京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

九大

1969年

政治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

十大

1973年

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十一大

1977年

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十二大

1982年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十三大

1987年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和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

1992年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综合分析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

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

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

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

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

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

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

政府即以此钱募役。

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

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

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

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

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

(6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75年,萨达姆集伊拉克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他奉行泛阿拉伯主义,企图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的阿拉伯人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

197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他奉行先打击美国,后惩罚苏联的政策,主张伊斯兰革命是世界革命,输出革命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

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穆斯林反对逊尼派穆斯林的斗争。

1980年,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一次对美联社编辑谈话中,阐述了美国对两伊战争的四项原则:

第一,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冲突保持中立。

第二,美国期望苏联会采取克制态度,不要卷入交战国的任何一方。

第三,我们将维护我们在波斯湾地区的切身利益。

具体的说是:

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的自由通航不得受到任何干扰;

为了防止冲突扩大而威胁那个地区的安全,还将答应那些受这次冲突威胁的非交战的友好国家提出的援助要求。

第四,必须早日结束这场冲突。

这场冲突继续下去,谁也不会得到好处。

我们将支持国际组织为实现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

——摘编自《伊朗与美国:

从朋友到仇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保持所谓“中立”的战略意图。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78年9月13日,邓小平从朝鲜访问回国,在东北三省等地视察中,发表了“北方谈话”。

其核心思想是:

现阶段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地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和实事求是地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他同时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1979年7月,邓小平又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

”“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再次指出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其他一切路线的理论基础,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

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系统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彻底完成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发展和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摘编自《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思想理论的核心内涵。

并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运用科学理论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

 

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A

C

B

41.(25分)

(1)特点:

争议延续时间长;

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

影响深远,成就丰富;

注重实际测量方式进行检验(重以实践检验真理);

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影响:

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

促进古代数学发展;

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天文学与专制皇权结合的更加紧密(加深了天人感应观念)。

(2)变化:

近代科技诞生;

科学技术从神学中独立开来;

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

建立了实验科学。

(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原因:

传统的科技存在的弊端;

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教会的统治和神学世界观;

近代天文学革命等科学的进步;

科学家的努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民主制度产生和发展,政治环境改善;

建立专利制度奖励科技等。

(每点3分,任意3点,共9分)

42.(12分)

评分标准:

拟定论题(2分):

考生能对材料进行整理,据此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2分。

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

提出观点(2分):

能结合材料提出合适的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2分。

如观点分已在论题分中体现,则不再重复追加。

结合材料(2分):

考生能运用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运用史实(2分):

考生能引用材料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材料与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论证逻辑(4分):

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示例:

观点:

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

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

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

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

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

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

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

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45.(15分)

不增加人民负担;

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

综合施策,涉及面广;

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

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

意义:

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

推动宋代货币流、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5分,共5分)

(2)原因:

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

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

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

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

用人不明等。

46.(15分)

(1)原因:

伊朗和伊拉克都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两国的宗教、民族矛盾尖锐;

两国的领土争端(阿拉伯流域的河界划定是两国争执的焦点);

双方均干涉对方内政,引发矛盾;

两国国内激进主义思想盛行;

美、苏等大国势力的介入。

(2)意图:

确保石油运输通道安全,防止本国经济受冲击;

以维护盟国安全为由,扩大其在海湾地区的影响;

遏制苏联;

以中立为幌子,削弱双方的反美力量。

(每点3分,任意3点,共9分。

47.(15分)

(1)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重要保证;

实事求是是进行历史评价的标准。

(第一个要点3分,其他任意一个要点2分,共5分。

背景:

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

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成果: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现代化建设;

提出“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思想;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建立;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