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772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为姓。

是农业生产与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耕种。

又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6传说中国文明起源于炎、黄时代,至今人们仍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6黄帝:

黄帝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

以姬为姓。

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

传说中中国文明起源于炎、黄时代,至今人们仍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7禅让时代:

神农、黄帝、蚩尤之后,又传数百年,为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

当时中原地区部落

联盟领袖尧年老,故择贤才瞬为继承人,舜又选禹为继承人,这种职位禅让的做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

可此时国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国号夏,我国禅让时代终结,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8周文王:

即殷商西伯,又称周侯,周季历之子,姬姓,名昌,后世谥号为文王。

文王时期已行“井田”

制,以农奴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

这时周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封建领主制社会。

文王治岐时期,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很迅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

9井田制:

是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实行的土地政策的通用名称。

含义有二,一是:

“井”字像

田地的形状。

二是:

西周的封建领土制剥削方式。

土地所有权为土地国有制。

基础土地所有权的分配:

天子所有权,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种形式。

10国人暴动:

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

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

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许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

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

厉王不听召公之劝,导致“民不堪命”。

还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提去杀死。

“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

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反对周厉王。

第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11共和行政:

BC841年(西周),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到彘,朝政由召王和大臣周公等

联合执掌。

史称“共和行政”。

12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此后,齐国国势日益强大,BC680年,宋国内乱

陈等国欲以齐国为首,联合伐宋。

齐桓公先向周天子请师,表示“尊王”,BC670年,派使与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

,桓公于是始霸。

春秋年间,中华地区的主要矛盾为华夏族各国与内迁的蛮夷戎狄各族的矛盾,华夏各族正在兴起民族自救运动,当时周王室已自顾不暇,齐桓公适时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

13初税亩:

周王室衰微,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萌芽和产生,私田一开始不向国家纳税,

大量拥有私田的人越来越富,逐渐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不利于诸侯,诸侯们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BC594年鲁宣公15年”初税亩“是最著名的一次赋税改革,以亩税为单位征收耕地税,不分公,私田税率为亩产量十分之一。

14春秋五霸:

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相互兼并,春秋五霸传统说法分别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

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

15城濮之战:

BC632年楚围宋,晋文公救宋,在未战之前,晋军为避楚军北进锋芒,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16马陵之战:

BC324年,魏伐韩,韩请于齐,次年,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未去韩而直

去大梁,魏将庞涓引兵自韩回魏,齐军诈败,魏军紧随,至马陵天黑道狭,齐军以伏军包围魏军,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17长平之战:

BC324年,白起攻韩,又与赵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恬,全坑赵

的士卒四十多万人,此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基础。

18合纵与连横:

①合纵:

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

②连横: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

便于它向东发展,采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联盟的政策。

“合纵”运动主要人物为苏秦,与燕、赵、韩、魏、齐、楚,形成南北联盟,苏秦死于齐,合纵瓦解。

张仪为秦相,首倡连横,秦主要联合对象为魏、韩,东西为横,因称“连横”。

19《五经》:

包括《春秋》《礼》《易》《诗》《书》。

这五部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

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20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焚书是由丞相

李斯提出,将史书除《秦记》之外,六国史书一律焚烧、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第二年又发生坑儒事件,由于有些政治思想保守,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儒生对秦始皇不满,

所以秦始皇对其进行逮捕,在咸阳坑杀。

秦始皇的这一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21三公九卿:

秦始皇建立以军工和劳绩为任用的主要根据的官僚制度。

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为:

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为百官之长,有左右丞相之分,以右为尊;

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

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将作少府。

22巨鹿之战:

秦末时期,党起义军遭到二次巨大挫折时,秦政府命戍守长城的将军王离率军回中原镇压

农民起义,王离南下攻赵,赵王逃至巨鹿,为王军所困,向起义军求援。

楚怀王率宋义、项羽率军救赵,宋义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军北渡漳水,“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王离被掳,张邯南逃,遂解巨鹿之困。

巨鹿之战是起义中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

此战的胜利,基本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第2页

23晁错:

汉文帝时的政论家,他提出“贵粟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

产都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还提出?

“马复令”,鼓励人民养马的政策,加强武备,已准备打击匈奴。

他向文帝提出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七国之乱。

24桑弘羊:

汉武帝时大臣。

桑弘羊在元狩年间以后,在他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盐、铁、酒、官营、

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

此外还屯田戍边,防御匈奴。

这些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

25、赵过:

汉武帝时任搜栗都尉,发明推广代田法。

即在地上开沟培垄,作物种在沟内,在苗长出后,

将垅上的土培到苗的根部,最后沟变成垅,垅变成沟,次年垄和沟轮换。

这种方法,既便于管理,又可恢复地力。

此外赵过还发明了耦犁和接犁,有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

26霍光:

昭帝和宣帝前期,霍光辅政,继续奉行汉武帝的与民休息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放弃酒榷政

策,改归民营,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还“假民公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27中朝:

中朝亦称内朝,主要由皇帝身边的较底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汉武帝时期

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利,加强自己的权利,组成中朝(内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28五铢钱:

两汉前期,币制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商业发展。

于是在元狩五年,汉武

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

五铢钱有周郭,钱上有“五铢”二字,式样规整,重量为五铢,盗铸不易,流通方便,一直沿用到三国时期。

29轮台罪己:

汉武帝时,连年征战,耗费了巨额钱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农民起义相继发

生。

晚年的汉武帝,深感统治政幕有改弦易辙的必要,BC89年,他下诏:

“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成。

此后减少了边事,减轻了徭役,重视农业,命赵过推行代田法已发展农业。

这些转变起到了一定成效,社会逐步安定,封建秩序逐渐恢复。

30度田事件:

东汉初年,在农民大起义之后,土地问题稍有缓和。

刘秀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的户口、

年纪和所占有的田地,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数量,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反对清查。

刘秀下令加紧度田,于是大姓兵长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相也跟从反抗。

史称“度田事件”。

31党锢事件: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

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

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

史称“党锢事件”。

32尚书台:

东汉中枢机关。

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

贵戚大臣,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

尚书的官署称为台阁,固有尚书台之称。

尚书台权力重但职位卑微,皇帝亲任干练之士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

33三独坐:

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在朝会时皆专席而坐,号曰:

“三独坐”。

34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至成帝时期废除,东汉复置。

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

参与议论朝

政时,在九卿之上;

朝策时,处于公卿之下;

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究,唯不查三公”。

35御史中丞,东汉初年,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管工程。

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掌监察。

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

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

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大典时,御史中丞监察威仪。

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第3页

36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

汉武帝时以宦官司担任(又称中书

令),汉成帝时改用士人。

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37太平道:

太平道是在东汉灵帝时期由巨鹿人张角创立的一个早期道教派别,其名称由所崇拜的《太平

经》得名。

太平道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叛乱――“黄巾之乱”。

教义:

“阴阳五行,符��咒语”。

教团:

大贤良师张角、黄天、天公将军张角。

太平道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每方设“渠帅”统领。

38五斗米道: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不久,天师道首领张修也于同年七月领导了巴郡和汉中的农民起

义。

天师道的传教方式和太平教基本相同。

因使受治的病人出米五斗而得名,也叫做“五米道”。

39王充:

王充,东汉哲学家。

博览群书,善辩论。

出身于“细族孤门”,曾做州郡小吏,大部分时间以

教学为生。

他著有《论衡》一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他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他认为元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神论,发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观。

他的论证方法是“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是比较科学的。

但他在对社会问题或历史人物评述时,往往归之于命,这就是唯心主义。

40司马迁:

西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迁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

富,写出史学名著《史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创立本纪、世家、书、表、列、转,五种史书体制,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整体。

司马迁认为是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注意到社会经济力量的历史作用,肯定人们最求物质利益的合法性,试图从经济条件的分析中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

41蔡伦:

东汉和帝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将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植物纤维捣成浆液,制造出

蔡侯纸,造纸术又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到了晋朝,有很大的进步,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42郑玄:

郑玄古文经学家,又兼通金文经,他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郡经,得到今、古两派的

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斗争。

43《说文解字》:

贾逵的学生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二

十多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共收入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44五胡亡晋: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

内迁民族

饱受压迫,生活痛苦,因战争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

惠帝元康四至六年,匈奴人在谷远,氐羌在关中先后起义;

永康二年,�z人在李特的带领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

太安二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

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

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晋惠帝永兴元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

晋怀帝永嘉二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国号汉;

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

次年派其族弟攻破洛阳,俘虏晋帝。

建兴四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45陆逊:

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是三

国时代吴国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世代为江东大族。

是孙策之女婿,吴王孙权称帝后被任命为丞相。

多次抵御曹魏和蜀汉,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汉皇帝刘备,确保了吴王孙权在荆州南部(荆南)的统治。

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

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

46邓艾:

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

公元263年他与钟

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后来他偷渡阴平,最后率先进入成都,逼使蜀帝刘禅投降,使得蜀汉灭亡。

建立灭蜀奇功,获封太尉。

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派

第4页

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屯田于渭水。

著《济河论》。

使军出征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47官渡之战:

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有

决定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过程: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将士用命,10月,他以五千骑兵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袁军大乱,继而以万人击溃袁军主力于官渡。

结果:

袁绍战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

曹操解除北方危机,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8�z人: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人,属巴人一支,其存在于春秋战国之前。

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

猛彪悍,且善歌舞,在巴渠上古墓葬挖掘中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青铜兵器也证明了该民族的勇猛并且擅长冶铸技术。

现在的土家族和该族有一定关系。

永康二年,�z人在李特的带领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促进了西晋的灭亡。

49封锢山泽:

“封锢山泽”在字面上指的是将山林川泽禁锢起来,外人不得进入。

山林川泽在东汉之前,

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民都可以进入其中,从事樵采捕捞,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补助生活。

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开始有大的地主及官僚将这些山林川泽归为私有,但是数量上并不多。

而在东晋和南朝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普遍化,大片的山林川泽归为私人所有,不许劳动人民进入,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贫困。

实际是侵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部分重要生活来源,因而使社会矛盾开始尖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封锢山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庄园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50法显:

法显,东晋僧人。

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人。

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

常慨叹律藏

残缺,誓志寻求。

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天竺求法。

遍历北、西、中、东天竺、斯里兰卡等国。

前后凡14年,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在建康译经。

并撰写《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记录他的旅行见闻。

是研究5c初期亚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亚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法显圆寂于荆州辛寺。

51侨置:

侨置,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

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南逃的人口极多,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侨人、侨户。

东晋统治者为控制侨人,也为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

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又户籍的,免除徭役,这对招来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东晋设侨置本是一种临时措施,但设立后,出现了许多如版籍混乱、影响财政等严重问题。

52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

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

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多次实行土断。

晋成帝时已开始推行,哀帝兴宁二年又大规模地实行“土断”。

史称“庚戌土断”由温衡主持,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了惩处。

这次“土断”成果很大。

“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税收也增多了。

刘裕于义熙九年再次实行“土断”政策。

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53《神灭论》:

范缜所著。

范缜字子真,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他发

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和形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是第一性,神则是由形派生,是第二性的。

他用刀与利的关系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指明了精神对物质之依赖: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

这在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上是一大进步,有力的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

《神灭论》成为许多古代著作中的一朵奇葩。

它为后世的中国无神论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典籍。

第5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