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799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

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4.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

“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

这说明(  )

A.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答案】A

5.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

“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

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解析】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其加剧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应该是在1905年前后,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更无法体现该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了梁启超和革命派都主张反对满洲贵族,但无法看出其主张基本一致,故C项错误;

由材料中的民族精神和“攻满洲”可以看出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故D项正确。

【答案】D

6.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

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

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可知,梁、谭二人认为西学与中国古代“周秦诸子”不谋而合,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

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

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

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

“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

”这说明李大钊(  )

A.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

C.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理论

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否定

【解析】材料未体现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A项错误;

材料也未提到李大钊完成自身的转变,故B项错误;

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影响人口变异的自然选择过程,将导致最强竞争者的生存,往往成为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基础,材料中李大钊说“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很显然是对其的否定,故D项正确。

9.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C.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

D.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

【解析】《谕中原檄》是为了推翻蒙古族贵族的统治,而非推翻封建统治,不可能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故A项错误;

推翻满州贵族统治是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是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

根据“批判民族复仇论”可知孙中山倡导民族平等,故C项正确;

孙中山批判民族复仇论并非为了维护纲常名教,而是要实现民族平等,故D项错误。

10.《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11.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

12.1924年孙中山指出:

“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

”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13.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

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

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教育事业B.臧否历史人物

C.提倡民族革命D.宣扬民族主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可知梁启超收集编撰历史人物旨在宣扬民族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

14.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

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

【答案】C 

【解析】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能表明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

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批评创新,故C项正确;

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

15.1901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此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下为此书部分内容:

“电”的解释:

“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

”“雷”的解释:

“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

“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

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

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

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此教科书的出版(  )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普及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

16.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  )

A.新思潮的萌发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

17.“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

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

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上述言论出自(  )

A.资产阶级立宪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激进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题干中“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说明该言论主张人民主权学说,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

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主张,故C项正确;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与题干中言论并不完全相符,故D项错误。

18.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

其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20

8

4

3

10

①注重西学 ②经世致用 ③中体西用 ④顺应潮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表明重视西学,故①正确;

依据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的信息可知,除了科举制下的“读经讲经”,课程更加关注实用,故②正确;

材料内容既有“读经讲经、中学文学”,也有“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等西学,但不能明确说明是中体西用,故③错误;

明清八股取士僵化落后,“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时俱进,故④正确。

B项符合题意。

19.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

B.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解析】众多的主义传入中国,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

各种主义的涌入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而非国民崇洋媚外心态的反映,故B项错误;

各种主义的传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更加理性地来思考哪种主张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倡导作用,故D项错误。

20.下图是1919年一位学者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

A.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 B.该学者支持五四运动

C.《新潮》杂志深受国人喜欢 D.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A 

21.胡适认为:

“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

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解析】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我们思想新、信仰新,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不能体现文化融合,故D项错误。

22.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

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

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

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

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

(5分)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

(10分)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突破”,根据“赞扬……敦促……”可知,郭嵩焘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可知,李鸿章作为朝廷大员,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为目的,

两国学习西方的情况和结果就可以知晓。

【答案】

(1)突破:

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

(2分)

原因:

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3分)

(2)主张:

科学与人权并重。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外国的经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8分)

(3)认识: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日本则经历了思想文化——制度——器物的过程。

福泽谕吉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深刻证明了该观点的合理性。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时候,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

一是“激进——保守”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二是“抗拒——调适”范式,即主张以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

三是“传统的发明”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过程示意图。

——何爱国《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1912—194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上图并运用相关史实,对上述任一研究范式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新变法思想的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

【答案】示例:

探讨“抗拒——调适”研究范式。

①该范式强调以传统为主体去调节和适应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鸦片战争前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仍坚持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技术,仍顽固坚持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指出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博采西学以挽救瓜分危机,扩大了学习西方的领域,但仍然继续突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②该范式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性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如义和团运动盲目抵制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来全盘否定中国文化。

③该范式没有看到西方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如,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器物,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习西方政制,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层次不断深化,西方现代性在与中国传统性的较量中日益占据上风。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