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780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docx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08~2010年)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当地经济建设,把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特制订本方案。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依据

(一)专业建设的社会背景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使我们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虽然较高,但是科学技术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技术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十一五规划,我省将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实现工业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而且新技术本身也要形成产业化。

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愈来愈紧密地交汇融合为一体,形成先进制造技术,对机电工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培养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是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的当务之急。

(二)专业建设的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当前,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

移的重要载体。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中国作为建立制造业生产基地的理想国家。

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国转移。

未来10年,我国将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世界最重要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机械工业的多家重点项目机床用户、大型企业采购团将选购大量国内外先进机床工具设备,以完成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从低端到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制造技术实现这一转变一是要高技术化,二是要技术升级。

但是,中国目前只是非创新产品的制造大国,靠劳动力、价格、资源和非竞争性的比较优势,其低端产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广大企业坚持技术创新,提高产

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一支基本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是进行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大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要求从事机电专业人员的能力进一步专门化,给我们的教育机制、教学思想、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既有专门的岗位技能,又有一定的弹性就业能力,使他们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是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诸城乃至山东半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中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00家,其中汽车制造业、食品机械、造纸机械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势头良好;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技

·2·

术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创建新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建设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改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基础建设等,使我系的教学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

3.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育人环境建设,营造一个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革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一种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三、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

的人才观、教育观和教育质量观等。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能力为本,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培养基础应用能力为主旨,以知识技能模块为要素,重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进行教材建设。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技能。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鼓励制作和使用CAI课件,推广专业应用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工作,以督促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专业建设小组的指导下,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岗位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注重基本素质培养,建立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构建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

高等数学,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

·3·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图

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必须要实现以下一些转变:

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现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上来;从强调工程设计转到强调技术应用能力上来,把应用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从过去按照学科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转到按工程的综合性和技术应用性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上来。

摆脱学科教育束缚,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从死记硬背和技术操练转到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从注重专业教学转到注重基本素质教育上来。

为此,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体系,

·21·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

把过去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改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

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以应用性为原则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处理上,首先要求掌握生产现场正在使用的技术和可能推广的技术。

大幅度地淘汰过时的技术内容,增大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比重。

同时,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或采用现有整合教材。

整合教材表

传统教材

整合教材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原理》

《机械零件》

《机械设计基础》

《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机床夹具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金属工艺学(热加工部分)》

《机械工程训练教程》

《电工学》

《电机与电力拖动》

《电工技术》

《摸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

《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及AutoCAD》

《AutoCAD》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工作,根

据能力模块的要求,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

还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文理交叉和相互渗透,鼓励学生跨系选修文学、艺术、管理等方面课程,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程设置的重点为:

英语、计算机应用、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熟练操作技能、维修电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PLC等。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弹性,我们采用了Y型课程结构体系,专业分支为现代制造技术(A)和现代控制技术(B)。

主干课程:

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液压传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了培养过硬的岗位技能,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我系的具体改革措施中,按照机电并进、融汇交叉、由易到难、少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实验课学习成绩与面授课成绩分离,单独计入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

2.制定独立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

3.改变某些课程的授课方式,对于过去以理论课形式开设的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用以实验课、实习课形式开设。

如传感器原理改为工程检测实验,PLC原理改为PLC课程设计。

少讲授、多使用、多练习,真正达到会用的目的。

我们设想当条件成熟后,《AutoCAD》、《UG》、《PLC原理》等课程也改变原

有模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机房、实训室,边讲边练。

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多种形式地开展实践性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学科提供了多种功能强大的仿真、设计软件,在现有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采用电子仿真软件、机械仿真软件开展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5.对操作技能分工种专项训练。

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分为车工组、焊工组、钳工组、数控组等进行专项训练,最后联合劳动部门按不同的工种进行定级。

6.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选择企业实际课题进行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现代机电技术,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学期

实践教学内容

时间(周)

1

1、军训

1

2、社会实践

1

2

装配体测绘

1

3

1、基本技能训练

4

2、课程设计

2

4

1、专项技能训练

6

2、校外教学实习

4

5

1、毕业设计

4

2、顶岗实习

9

6

顶岗实习

18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山东省“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鲁教职字[2005]9号),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师资

队伍建设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1975年

1月1日后出生)的教育工作,通过传帮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

(六)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工作。

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人才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建设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七)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牢固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观念,坚持“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重视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科研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双证书互通,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上,重点展开对教学管理与教学理论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以及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着力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

(八)深入持久开展课程建设,努力培育办学特色

加强课程建设,及时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全面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树立课程建设必须与

时俱进的观念,确保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凡讲授一轮以上的课程均应达到合格课程,第三期课程建设结束后,优质课程的数量力争达到七门,精品课程达2-3门。

四、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掌握机电一体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的生产第一线操作、技术和管理的高技能性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如下技能:

1.能熟练操作普通机床(或能熟练掌握焊接技术或能熟练掌握钳工技术)

2.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

3.初步具备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4.熟悉和掌握电气控制、PLC、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变频调

速技术等。

5.初步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

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经考核合格,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文凭;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普通话、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养计划及可行性论证

1.学制与招生对象学制:

3年。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毕业生。

2.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时分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总表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内学时分配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考核

课程名 学 一 二 三 四五六

共 讲 实方

称 分

计 授 践式

考考

16 17 12 8 5 0

试查

思想道

65432

德修养

108

2 48 48 √ 3

与法律

基础

毛泽东

思想与

中国特

65432

色社会 2 68 68 √ 4

110

主义理

论体系

概述

65432

109

1 33 33

65432

现代通

112

用应用

文写作

65432

大学语

101

65432

大学英

102

语1

65432

大学英

103

语2

65432

计算机

106

应用基

65432

高等数

102

65432

心理健

107

康教育

65432

职业生

105

涯规划

与指导

2 66 66

2 48 48

2 51 51

4 99 33 66

3 66 66

1 16 16

1 13 13

体育 3 66 8 58

✓1 1

✓2 2

✓3

✓3

✓3 3

✓2 2

√1

✓1 1

✓2 2

合计

专58020

业209



机械制图

2 57

3 4

13

8

2

45 12

0 4

13

2



17 17 1 1

4 4

58011

电工电

001

子技术

8

基础

13 12

2 0



12√ 4 4

平58010

台603

58010

AutoCAD 4 68 34 34 4

互换性

304

58010

303

58010

306

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3 48 42 6 √ 4

5 72 72 √ 6

5 72 72 √ 6

小计

58020



传感器

3 52

3 4

47

52 8 8 16

2

115

58020

102

业58020

课103

平58020

台105

58020

104

58020

110

与检测

技术数控加工与操作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

液压与气动技术

机械制造基础UnigraphicsNX6

.0

4 52 44 8 √ 4 4

4 48 48 √ 6

4 48 36 12√ 4

4 52 46 6 √ 4 4

6 62 62 √ 4 6

4 48 24 24√ 4

2 31

6 0

26

0

50

1

8 18

4

58020

109

58020

112

电力拖

动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概论

模具设计与制

2 30 30

6

业拓展平台

2

32

32

4

58020

113

2

30

30

6

选二

58020

101

2

32

32

4

总计

4 62 62

4 6

8

6

147124

25

29 24

23

0

4

226

2

1

教育教学分期时间安排

项目

学期

综合教育

理论教学周

实践教学周

合计(周)

周数

学周分数

总学时数

理论教学学

实践教学学

学分

周学时数

周数

总学时数

学分

周数

总学时数

学分

2

1

16

400

334

66

5

25

2

50

2

20

450

8

2

1

17

493

359

13

4

37

29

1

25

1

20

51

8

39

2

1

12

288

258

30

21

24

6

150

6

20

438

28

2

1

8

184

180

4

6

23

10

230

10

20

414

17

2

1

5

105

83

22

17

21

13

273

10

20

378

28

18

378

14

18

378

14

合计

10

5

58

147

0

124

4

22

6

86

50

110

6

43

11

8

2576

13

4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

48%\52%

3.可行性论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已具备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实习设施,建立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教材建设规划

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到精选内容、深度适中,注意其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对原有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今技术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

重视自编教材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的编写,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形成实训教材系列化、规范化。

(四)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和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本专业师资建设规划如下:

1.继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2.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每年选送几位教师到上海和天津的高职教师培训基地进修,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所有教师轮训一遍。

4.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5.聘任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聘请有关专家到校短期任教,进行教学与科研指导。

6.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五)实验实训室建设目标规划

1.实验实训室现状

本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近年来学校累计投资近600多万元,建成实训中心、电工电子试验室、PLC实验室、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电机拖动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电工实训室、测量实验室、零件拆装模型室等,基本上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验、实习的需要。

学院基础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设备总值

(万元)

设备数

(台套)

1

机械测量实验室

87.36

13.184

27

2

电工模拟实验室

87.36

1.619

5

3

机床电气实验室

87.36

10.58

2

4

PLC及电路仿真实验室

87.36

12.48

7

5

检测与传感器实验

87.36

8.8

10

6

电工电子实验室

87.36

11

30

7

CAD/CAM实训室

550.48

80.087

229

8

液压传动实验室

87.36

20.8

6

9

电力拖动实验室

87.36

2.599

12

10

机械模型室

87.36

1.278

10

11

机械仪器室

87.36

4.235

20

12

电工实训室

87.36

13.5

10

学院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名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设备总值

(万元)

设备数

(台套)

1

实训中心A自动化加工中心

(一)

2,500.00

221.046

21

2

实训中心A机械加工中心

(一)

2,300.00

88.065

78

3

实训中心B焊接加工中心

(一)

2,200.00

5.3

29

24

实训中心B焊接加工中心

(二)

160

2.901

10

5

实训中心B机械装配中心

(一)

2,350.00

76.6

55

6

实训中心B机械装配中心

(二)

190

1.71

20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