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8579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生物试题 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1)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内因: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表现:

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B.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C.物质通过核孔的运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D.肌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发生中心体的复制

【答案】C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名师点睛】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5.某实验小组从同一萝卜上取相同长度的萝卜条5根,其中4根分别放置在浓度为a、b、c、d的蔗糖溶液中处理1h,另外一根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

然后将这5根萝卜条依次放入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丁、戊5杯蒸馏水中静置1h后,取出萝卜条,测定蒸馏水质量的变化量,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判断,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c<

b<

a<

d

B.原萝卜条细胞液浓度位于b和c之间

C.戊组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

D.浓度为c的廉糖溶液使萝卜条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蒸馏水质量变少说明萝卜条吸水,丁组中蒸馏水质量减得最多,则萝卜条中的浓度最高,说明d蔗糖溶液浓度最高;

丙组蒸馏水质量减得较多,则萝卜条中的浓度较高,说明c蔗糖溶液浓度较高;

甲组蒸馏水质量减得较少,则萝卜条中的浓度较低,说明a蔗糖溶液浓度较低;

乙组蒸馏水质量减得最少,则萝卜条中的浓度最低,说明b蔗糖溶液浓度最低;

戊组质量不变,说明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

A、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b<a<c<d,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原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应低于b,B错误;

C、戊组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浓度为c的蔗糖溶液没有使萝卜条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原因是在蒸馏水中萝卜条细胞仍然能吸水,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6.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连接腺苷和磷酸基团的是高能磷酸键

B.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合成

C.肌细胞中JT:

存大量的ATP,以满足能量需求

D.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发生于所有活细胞中

【考点定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名师点睛】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

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

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7.下列有关植物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午时分,若气孔关闭会导致叶肉细胞中的Ca含量短暂下降

B.蓝藻细胞中,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C.光合作用中产生的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参与H20的生成

D.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可以在相应的细胞器基质中产生ATP

【解析】中午时分,若气孔关闭会导致三碳化合物的生成减少,同时其去路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下降,A正确;

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发生在片层膜上,B错误;

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只能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C错误;

光合作用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生ATP,不是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有氧呼吸过程中可以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ATP,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名师点睛】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2H2O

4+O2

②ATP的生成:

ADP+Pi

ATP

2、暗反应:

①CO2的固定:

CO2+C5

2C3

②CO2的还原:

(CH2O)+C5+H2O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2C3H4O3(丙酮酸)+6H2O

20+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24+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8.下列有关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时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改变

B.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老年人易患癌症的原因是老年人的基因更易突变

D.胰岛素基因和胰髙血糖素基因可在同一个细胞中表达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衰老及免疫

【名师点睛】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9.生物学实验都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顺序,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顺序

A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均勻后再加入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先将酶和底物充分混合,后设置系列的温度梯度

C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先用清水洗去解离液,后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

D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先制作根尖细胞临时装片,后放人冰箱中低温诱导

【解析】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应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而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先设置系列的温度梯度,后将酶和底物充分混合,B错误;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步骤后,需要用清水洗去解离液,后用碱性燃料对染色体染色,C正确;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应先放入冰箱中低温诱导,后制作根尖细胞临时装片,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名师点睛】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

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

10.已知某植物果实的重量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每个显性基因对果实的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能叠加,B知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果实的重量分别为270g和150g。

现有三对基因均为杂合子的植株和植株甲杂交,杂交后代的果实最重为250g,最轻为150g.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符合条件的植株一因型有三种可能

B.杂交后代重量为150g的植株占1/32

C.杂交后代重量为190g的植株有4种基因型

D.杂交后代重量为2508的植株都不能稳定遗传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1.下列不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区别的是

A.是否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染色体的着丝点是否分裂

C.是否会发生基因重组D.是否会有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而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不进行染色体的复制,A错误;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不分裂,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B错误;

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发生基因重组,而减数第二次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2.下列哪项事实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人们确认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之后,发现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DNA在亲子代噬菌体之间起桥梁作用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D.人们得出染色体与生物的遗传有关之后,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3.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研究发现所有生物都可发生④过程

B.DNA是RNA和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C.—个mRNA分子上能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③的效率

D.②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原料为脱氧核苷酸

【解析】④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A错误;

DNA是RNA合成的直接模板,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B错误;

一个mRNA分子上能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③翻译的效率,C正确;

②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错误.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

14.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比较项目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检测方法

DNA分子杂交技术

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

发生范围

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

变异结果

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

应用举例

青霉素高产菌的获得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解析】基因突变可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染色体变异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观察,A正确;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能发生;

只有真核细胞采用染色体,因此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B正确;

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内部结构,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C错误;

青霉素高产菌是诱变育种产生的,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产生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15.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下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16.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査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l+a)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倭病的占b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

(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A正确;

男性的基因型有X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正确;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C正确;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17.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引发组织水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导致血浆的渗透压有一定程度地下降

B.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细胞内液渗透压不变

C.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渗透压

D.组织水肿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炎热的环境下,野外工作人员的体内正常情况下发生

A.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

C.肝糖原的分解速率加快D.皮肤汗腺分泌增强,汗液增多

【答案】B

【解析】炎热的环境下,野外工作人员排汗增加,水分散失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促进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水分平衡,A正确;

此时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也减少,体温维持稳定,B错误;

野外工作人员的能量消耗大,肝糖原分解加快,C正确;

此时皮肤汗腺分泌增强,汗液增多以增加散热,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19.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B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解析】痉挛毒素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A错误;

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都属于抗原,B错误;

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记忆B细胞,C错误;

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的结构、免疫调节

2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解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C正确;

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

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1.以下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的是

A.激素、酶和C02能作为调节机体生的信息分子

B.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

C.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模式是体液一神经调节

D.机体血糖的平衡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考点定位】神经和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自身并不参与代谢.酶作用的特点是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会抑制.

22.研究发现不同干旱处理后某植物叶片内源激素中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乙烯(Z)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着失水率的升高,乙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B.干旱环境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的生长缓慢

C.干旱环境中生长素减少与其光合作用减弱相适应

D.重度干旱下,叶片中大量减少的激素只有赤霉素和生长素

【解析】由题图曲线可知,随着失水率升高,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

脱落酸是具有抑制植物生长,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的作用,随失水率升高,脱落酸含量升高,因此可以推出,在干旱环境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的生长缓慢,B正确;

干旱环境条件下,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进入叶肉细胞的量减少,光合作用减弱,生长素含量减少是与光合作用减弱相适应的,C正确;

由题图可知,中毒干旱的条件下,赤霉素、生长素、乙烯的含量都减少,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査小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C.调查区域内种群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D.修整过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特征、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群落结构

24.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存在硫细菌,该细菌能利用氧化硫化物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生活在热泉附近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硫细菌为食。

A.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髙营养级

B.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

C.能量能随着硫元素的循环而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解析】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低营养级,A错误;

硫细菌为生产者,因此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都属于消费者,B错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错误;

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生态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