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888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文档格式.docx

(选自《学习时报》)

(1)

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

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研究中华文化,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汉学与国学并非对立矛盾,但混淆二者,对国学的危害大于对汉学的危害。

D.相较于汉学,我们对国学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起因是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对汉学的学术地位寄予希望,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2.(18分)(2017高一下·

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

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

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晴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

“你说得对!

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

“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

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C.文中画线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

这体现了朱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D.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E.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文章中写到的朱自清先生的优秀品质很多,请分条概括。

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

(4)

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本探究。

3.(20分)(2017高二下·

临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梦想者

【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

两个火箭分开半英里耸立着,而梦想者开始了他可怕的梦魇……在沙漠里黄铜色的天空下,这两个耸立的火箭看起来又高又亮。

丹比穿着他笨重的压力装,站在那里看着它们。

他的心在歌唱:

“这就是我生来要追寻的……”他让他的想像力奔驰,想像自己已经在空中,狂饮着造物者的荣耀。

“太阳和星星在紫色的天空中一起闪耀着,而在下面的地球只是一堆绿尘……”他想。

佛得曼碰了碰他的肩膀:

“准备好了吗?

丹比回到现实并点点头,随着佛得曼和一小群技师穿过沙漠向火箭走去。

发射器的内部就像一个冷冷的洞穴一样。

丹比让他自己融入那冷冷的气息中,他拉下一个手套,露出手臂让佛得曼注射。

这个精神医生安静地准备注射器。

现在,他转身向下看着丹比。

“好了,可以打针了。

”他安静地说,“这会让你在最难过的那段时间好好休息。

技术人员完成了他们的检查。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来祝福丹比,然后鱼贯走进炽热的日光中。

“你很确定?

”佛得曼问,“你真的要去吗?

,。

“天啊!

”丹比想,“他竟然问我要不要去!

我一生等待的就是此刻。

从有记忆以来,我就梦想着它,为它而活,佛得曼竟然问我要不要去!

“是的,”丹比说,“我要去。

我赢得这个权利了,对不对?

精神医生虚弱地笑一笑:

“你赢得这个权利,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孩子,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一个梦,现在你正好抓到它,你花了许多年梦想你会是第一个上月球的人,但……”

“佛得曼,听着,”丹比用紧张的声音说,“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甚至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因此被讥笑,被排斥。

我是不同的。

我总是很孤单,只有这个梦才是我的伙伴。

我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你能问我是不是要它吗?

你问得一点道理都没有。

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

佛得曼瞥了一眼他的表:

“你还有时间改变主意,你是知道的。

有一位后备太空人也准备好了。

丹比转开他的脸。

“他实在太过分了,分明是看不起我……”他想,他希望这个昏庸的笨医生能出去,让他静一静。

“你活在幻想中,”佛得曼追问着,“这是为什么你总是很孤单,对不对?

丹比没有回答,佛得曼挖得太深了。

孤单……他太了解那种感觉了,它就像一股寒气爬上他的心头。

记忆的碎片割得他流血。

他以前太孤单了。

他的梦使得他被排斥,因此他只好转而内求,寻求他的梦想的陪伴。

但外在世界还是不停地在伤害他。

他记得他的母亲问:

“为什么你老是看书?

而且看些垃圾!

为什么你不出去和其他的孩子玩?

”他能告诉她他只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另一个星球的土地上,然后看着地球在天空中吗?

在十二岁的年纪?

她总是讥笑他。

还有他父亲。

“我们有一天能上月球吗,爸爸?

“孩子,不要问那么笨的问题……”

“你认为这就是答案了,对不对?

”佛得曼的声音继续响起,就像夏天里的蜜蜂的嗡嗡叫一样,

“你会不会又像小时候一样恐惧孤单呢?

你不怕在空中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吗,丹比?

“为什么他一直激我?

”丹比气愤地想。

“闭上你的嘴出去吧!

”他对着佛得曼叫道,“让我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他的思想在说话。

“好吧!

孩子,我很抱歉。

”佛得曼笨拙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

他从架子上拿下头盔,轻轻地戴在丹比的头上。

然后走了出去。

丹比半昏迷地躺着,等待着火箭发射而来的震动。

终于来了,他觉得压力变大,胸口很痛;

太空装拉紧时,他的肉被扯得很痛。

然后是一片漆黑。

只有一小点光线在他自己的宇宙里燃起。

只有他看得到。

他在黑暗中醒来,心快速地跳着。

成功了!

梦想终于成为事实了。

他吃力地移动,因为火箭的推进力震动太大。

他起身做第一次的视察,当他从望远荧幕上看到太阳和星星在黑色的天空中闪耀时,他叫了出来。

这个天空比他所想像的要大得多,冷得多。

有一种无边际,黑绿交接的感觉紧抓着他的喉咙。

回忆又像潮水一般涌来。

“爸爸,我们会到月球去吗?

“别傻了,孩子!

他想起回忆的苦楚,但他更惊异地发现他竞紧抓着回忆不放。

在这无边际的空寂中,他充满了对人类的回忆,对地球的回忆。

一个接一个地,他操作其他荧幕,直到最后他被这像玻璃一般透明的空间包围。

星星又远又冰冷,太阳也很遥远。

一阵强光弄痛了他的眼睛,丹比突然觉得他在往下掉,掉向一个无边际的黑暗世界。

他爬到躺椅,紧紧地抓着,呼吸压迫着他的喉咙。

他觉得孤单。

然后他看到地球,它是个绿色的被云包着的球体﹣﹣不真实而遥远。

他感觉一种疯狂﹣一无理智的恐惧。

“这跟梦想中的一点都不像!

”他狂野地想着。

在梦里,他一点都不害怕。

梦里只有荣耀和得意,没有这些广大的空寂和隐藏的、折磨人的﹣一孤单!

丹比尖叫着。

叫声在他的头盔里回响,更增加了他的恐惧。

他不停地尖叫又尖叫……当活门打开时,他还在尖叫,心理医生们用手按住他,然后把他带到沙漠的阳光下。

“我曾试着警告你,”佛得曼很温和地说,“但就像你说的,你赢得这项权利去尝试。

从医院病床上那虚弱的个体传来弱小的声音:

“都是骗人的,全部都是﹣﹣这是个诡计。

佛得曼摇摇头:

“并非如此。

那些景象是人造卫星实地拍摄的,震动效果则是离心力的二倍。

这整个设备只是人造的训练仪器,用来淘汰明显不合适的人。

”丹比严厉地说:

“就像我……”

“恐怕是,我的孩子。

你看,太空飞行不适合孤单、敏感或想像力丰富的人。

这些人都会受不了的。

”佛得曼站了起来,“星星只属于那些呆板、无聊的人,他们可以面对任何孤单。

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也没有恐惧。

他可以听到丹比压抑的哭声,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后,看着这心碎的人躺在白色的病床上。

他伤心地摇摇头说:

“星星、太阳是不属于你的,你有太多的梦想,太深的感情……而这些梦,不适合爱作梦的人,因为破碎后,永远难以补偿……”

概括“梦想者”丹比的形象特点。

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

②星星只属于那些呆板、无聊的人,他们可以面对任何孤单。

为什么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佛德曼对丹比的提醒和劝阻?

小说题目是“梦想者”,最后写的是梦想的破灭。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4.(11分)(2019高三上·

临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傍,日: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稍迁五官中郎将。

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

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

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

“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

蕃、琬遂为权富郎所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

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以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

琬被废弃几二十年。

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拔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

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

又为豫州牧。

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

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

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

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琬竟坐免。

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

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

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B.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C.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D.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B.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结合成的小集团,后世专指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派别、团体,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

C.右扶风,汉代三辅之一。

汉武帝时将掌管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

三辅所辖地区也称三辅。

D.豫州牧,“牧”字形似手持棍棒驱赶牲畜,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为官职,代指掌管畜牧的地方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琬早年聪明,能言善辩。

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的情状,黄琬以聪明的回答替祖父解了诏对之难,从而深受喜爱。

B.黄琬正直无私,为国选贤。

针对举三署郎中存在的弊端,黄琬与陈蕃戮力同心,力除积弊,受到权富郎的中伤。

C.黄琬平定寇贼,政绩卓然。

他在豫州任上,寇贼十分猖獗,他率军平定寇贼,威名大震,任内政绩为天下表率。

D.黄琬不畏强权,反对迁都。

董卓掌权时,主张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一起反对,董卓最终免除了他的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②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

三、诗歌鉴赏(共1题;

共7分)

5.(7分)(2019高二上·

连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

御史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

共6分)

6.(6分)(2016高三上·

黄冈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___。

《蜀道难》一诗中突出蜀道艰难,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句子是:

五、选择题(共3题;

7.(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8.(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9.(2分)(2016高二下·

湖南期末)下列各句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句是()

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

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六、语言表达(共2题;

共8分)

10.(3分)(2017·

漳州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任何一个部分,①________,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

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

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地,②________。

同时,中国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