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9174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5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部讲义和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点燃产生蓝色火焰。

【注意事项】

①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后发生爆炸。

②实验完毕后要先撤酒精喷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一是防止高温下的铁与空气接触,被再次氧化;

二是还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

③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尾气要收集或点燃,以防直接排放污染大气。

含杂质物质的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

当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含有杂质时,必须先将它们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⑴将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⑵将纯物质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⑶将计算得到的纯物质的质量换算成含杂质物质的质量。

100t含氧化铁质量分数为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

A.56tB.tC.70tD.t

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设计

试管1试管2试管3

铁钉生锈铁钉不生锈铁钉不生锈

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铁只与水或只与氧气接触不易生锈。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xH2O,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铁制品生锈后,应及时清除铁锈。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⑴保持铁制品表面的干燥和洁净;

⑵在铁制品表面喷漆、涂油、烧制搪瓷等,隔绝空气和水;

⑶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其它耐腐蚀金属,如锌、铬等,还可以通过化学方法使铁制品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如烤蓝。

⑷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如加入铬、镍等金属制成不锈钢。

拓展:

⑴铁生锈是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人们利用这一点在生活中用来制暖手宝;

另外,铁生锈时消耗氧气和水,人们常用铁粉作食品保鲜剂。

⑵铁锈结构疏松,不能隔绝空气和水,不能起到防锈的目的,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应及时清除。

而铝“生锈”时表面形成的致密的氧化膜可以隔绝空气,可防止金属腐蚀,不能除去。

⑶铁在食盐水中生锈的速率会加快,因此切过咸菜的菜刀若没有及时清洗,过一晚上就会生锈。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

1、防止金属生锈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3、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替代品

铁在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才能生锈,因此在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可采用控制变量法,使铁钉只与氧气、只与水、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比较现象得出结论。

溶液

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及组成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⑴均一性:

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或放出气体。

⑶溶液是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汽油、酒精等)

注意: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液类型

气液型

固液型

液液型

无水

有水

溶质

气体

固体

量少

非水物质

溶剂

液体

量多

5、溶液的命名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它的命名中包含溶质和溶剂,一般读成“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如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不过当溶剂为水时常把溶剂略去,如硝酸银溶液中的溶剂(水)略去了。

【易错提示】

⑴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可能是纯净物,如水,酒精等。

⑵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⑶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一种溶质和溶剂组成,如海水、饮料等溶液中的溶质,就有多种。

⑷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⑸溶液中未溶解的物质不能计入溶液质量。

⑹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常把水作为溶剂。

⑺溶质在溶液中有的以分子形式存在,如酒精、蔗糖等,有的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氯化钠。

【拓展】

当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变化时,溶质的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氧化钙与水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那么得到的是氢氧化钙溶液,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是硫酸锌溶液。

【方法规律】

判断某物质是溶液的标准:

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符合这3个条件的物质一定是溶液,当一种物质能溶解到另一物质中时,就能形成溶液。

如碘能溶于酒精,在酒精中就能形成溶液。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要根据该溶液的形成方法来区别对待:

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只是简单地溶解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那么溶质就是被溶解的物质,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稀盐酸;

当一种物质与另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又能溶解形成新的溶液,那么溶质就是反应后产生的新物质了。

如稀盐酸与碳酸钙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是氯化钙溶液。

其他特殊的,如胆矾(CuSO4·

5H2O)溶于水后得到CuSO4溶液,胆矾中的结晶水变为溶剂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时通常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因此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⑴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如氯化钠;

⑵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氧化钙、浓硫酸等。

⑶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扩散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⑴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⑵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知识点三乳化现象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易分层,乳化作用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如在植物油中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被分散成无数的小油滴,而不能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之乳化现象

【易错提示】

⑴乳浊液经“乳化”后形成的并不是溶液,仍是乳浊液,因为乳化只是使植物油等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

⑵汽油清洗油污时,是汽油溶解油污,形成的是溶液,与洗洁精清洗油污原理不同。

乳浊液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项目

悬浊液

乳浊液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小液滴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物质的溶解性

不溶

分散物质的状态

固、液、气

分散在溶剂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聚集体

现象

透明、均一

浑浊、不均一

久置现象

不变(稳定)

沉淀

分层

相同点

混合物

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下列关于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油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酒精洗去残留在试管内壁的碘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除去水垢(主要成分:

碳酸钙)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②溶液中各部分都是均一稳定的;

③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④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⑤任何条件下的溶液都是稳定的;

⑥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定是溶质;

⑦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快;

⑧硬水、泥水、油水、矿泉水都是溶液;

⑨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⑩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⑧C.②④⑥⑦⑧⑩D.②④⑦⑨

溶液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面粉与水混合一定形成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NH4NO3、NaCl、CaO三者分别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用水做试剂,不可能区分开来的一组物质是()

A.石灰石、氯化钠、氢氧化钠B.植物油、酒精、浓硫酸

C.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钠D.氯化钾、硝酸铵、硫酸钠

溶解度

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⑴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⑶强调两个前提:

①一定温度下②一定量的溶剂。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⑴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简单方法:

往溶液中加入原溶质,若不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

⑵含有未溶解的固体的溶液为该温度下该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

增加溶剂或升温

⑴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液)

降温

升温

⑵一定温度下:

饱和石灰水不饱和石灰水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⑴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没有必然的关系。

⑵对于同一物质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5.结晶

⑴结晶:

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

如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②蒸发溶剂。

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⑴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要强调,是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因为一旦温度、溶剂量改变了,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就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

⑵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原来的溶质,但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如往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可看到固体逐渐溶解,因此一定要强调是哪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转化的一般与特殊规律:

任何饱和溶液在添加溶剂时一定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能变成不饱和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

同理所有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但降温不一定能得到饱和溶液。

⑷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强调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否继续溶解,即溶解的最大限度;

浓溶液或稀溶液强调的是在一定量溶液中所溶解的溶质的多少,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一定条件下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

一是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且溶质质量不再减少;

二是加入原溶液中的溶质,加入的溶质不再继续溶解。

改变溶液的温度、溶质、溶剂的质量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不过要注意一般规律与特殊情况,如改变温度时一般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是饱和石灰水升温,却变成饱和溶液,并析出晶体。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饱和溶液中加KNO3晶体,溶液质量增大

B.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蔗糖

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氯化钠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的是()

A.降低溶液温度B.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搅拌均匀

C.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D.再加入一些硝酸钾

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

②升高温度;

③降低温度;

④加入水;

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

?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知识点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

⑴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⑵温度(一般与特殊法)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一般称为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g(20℃)

~1

1~10

>10

易错提示

⑴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必须满足四要素,少一个要素则错误。

溶解度四要素:

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的溶剂中;

③达到饱和状态;

④溶解度的单位为“g”。

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的固体质量,并不是溶剂量越多,溶解的溶质越多,溶解度越大。

增加溶剂并不能增大固体的溶解度。

⑶不是所有固体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⑷溶解过程中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固体的溶解度。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

知识点三溶解度曲线

1、概念: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2、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

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交点:

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曲线:

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曲线上面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

曲线下面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⑴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⑵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⑶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可推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时如何改变温度。

改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固体的溶解度增大,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那么就采用升温的方法(如硝酸钾);

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采用降温的方法(如氢氧化钙);

同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就是使固体的溶解度减小,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就可判断是升温还是降温;

⑷利用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来分析结晶的方法。

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则可采用降低热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获得晶体(如硝酸钾);

若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则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如工业上利用海水晒盐得到粗盐。

易错提示: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在同一温度下。

根据溶解度曲线解题要善于“看”:

一看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可通过溶解度计算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可定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二看线,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据此可推断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溶液的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结晶或溶解等),还可以推测合适的结晶方法。

知识点四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

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⑴内因:

气体的性质。

⑵外因:

主要是温度和压强。

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3、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溶剂的量

1体积水

100g溶剂

条件

一定温度和压强(101kPa)

一定温度

单位

体积

克(g)

溶液的浓度

知识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浓溶液、稀溶液只能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为了准确地反映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即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100%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以上公式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均适用。

⑴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百分数,计算时一定要格式规范,特别注意单位统一,如已知溶液的体积要换算成质量(质量=体积×

密度);

⑵溶质的质量是指已经溶解的部分,未溶解的或析出的晶体质量不是溶质质量,也不能算入溶液的质量;

⑶当溶质、溶剂的质量发生变化时,溶液的质量也会随之变化。

⑴当溶液中含有多种溶质时,计算某溶质质量分数时,用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再乘以100%。

如有氯化钠、硝酸钾的混合溶液,可用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求出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⑵含有结晶水合物的化合物溶于水时,如胆矾CuSO4·

5H2O溶于水得到的是CuSO4溶液,其中的结晶水转变成溶剂。

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与水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成为溶质,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应注意溶质的种类和质量。

知识点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与溶解度(S)的关系可表示为:

w%=S/(100g+S)×

100%(S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

⑴根据溶解度只能计算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根据溶解度计算。

⑵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改变,这与转化的途径或方法有关,如采用添加溶剂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若采用升温或降温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则不变。

同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增大。

⑴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最大的。

⑵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溶解度有关,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多少无关。

比较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只需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即可,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越大。

在某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为36g,求:

⑴在此温度下,200g水最多可溶解gNaCl

⑵在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

⑶在该温度下,往5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钠,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计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可直接运用公式法解答,根据公式,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100g+S)×

100%来计算,但注意不要算成S/100g×

100%,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S%。

2.一定温度下的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不变的。

知识点3关于溶液稀释与浓缩问题的计算

1、计算原理:

在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2、溶液稀释的方法与计算公式

⑴加水稀释:

A为浓溶液质量,a%为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B为稀释后溶液质量,b%表示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

M水表示加入水的质量。

a%=B·

b%或A·

a%=(A+M水)·

b%

⑵加入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B为稀溶液质量,b%表示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代表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B·

b%=(A+B)·

c%

3、溶液浓缩的方法与计算公式

⑴加入溶质:

A为原溶液质量,a%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B为加入溶质的质量,c%表示加入溶质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