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937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这一要求主要还是考虑到咱们中国文化的因素,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珠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在第二学段则重点强调了要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那教学中我们如何建立数的概念呢?

怎样把握这个教学重点呢?

老师们在实施这部分内容当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二、在建立数的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应该说是我们认识数的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一般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数的意义,一是从数的组成去理解,通过组成理解数的大小和多少,加强对数的感知。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量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

那么关于如何建立数的概念,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五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因为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在于是学生从数量抽象到数,而抽象就离不开直观的现实的情景做支撑,所以第一点要提到的就是:

1、注重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并不陌生,在入学之前,学生已对具体的数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他们会读、会写,会说一些具体的数。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关注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从具体的2头牛,2个人,2个小樱桃等等,抽象为2这个数。

这时用一个数字也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量,已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数“2”。

反过来,2可以表示任何具有2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例如2只铅笔,2个人、2只小动物等等,随着教学的深入,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的丰富含义,比如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经历从生活具体到数的抽象的过渡,然后再由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

2、注重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通过非常熟悉的计数器,小棒等等这些教具和学具,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来感受具体的数量。

3、注重借助多种模型理解数的意义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说:

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

下面我们给老师举个例子,就以方块模型为例,比如说: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十、百、千”的映像,同时建立十个千就是一个万,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满十进一”,对于学生理解基数单位和位值制是有很大好处的。

其实,在分数的认识中我们也可以借助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首先,分数面积模型就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中呈现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表示分数,如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一份就是整体的1/4,引导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呈现了许多面积模型;

还有一种分数集合模型,分数集合模型与面积模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用子集和全集表示分数。

不过从理解上看,集合模型更难,水平上升了一层。

难就难在单位一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把几个或更多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所取的一份也不再是一个,可能是几个或更多。

这就需要孩子有更高程度的抽象能力。

核心在于把整体看做一个整体,孩子们的认识更抽象了;

在分数教学当中,数线模型也是孩子们认识分数的一个更高水平的体现,从面积模型到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抽象出了数轴,在数线上找到分数的对应点,每个分数都有了位置感。

反过来,每个分数又能找到相对应的点;

分数墙对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上也发挥着形象直观的作用,尤其对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墙读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这些模型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刚才说了3点要注意的问题,下面说一说第四点,也就是在数的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

4、注重把握核心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老师们都不陌生的,一说到数的认识,位置制,也就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数位,计数单位等一系列都是孩子们在认数过程当中老师应当重点讲解的核心概念,所以在这里还是要给老师们提出几点想法:

第一点就是

(1)重视10的概念的建立

10的认识应当说是学生认识整数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当中去感受到由9再加1变成10的过程,在这里小棒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可以通过数、摆、捆、拨、说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0个一是1个十。

在后续教学当中,比如11-20各数的认识中仍然要关注10的概念的建立,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的过程。

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比如在教学11—20的认识时,为了凸显10的作用,教师可设计摆小棒的活动,怎样摆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

那肯定是10根一捆的容易看出,如果有学生不认可,我们可以做个小游戏,同样13根小棒,一种摆法是零散摆的,另一种是10根一捆,再摆3根,2秒钟看谁能快速数出小棒的根数,那肯定是10根一捆这种摆法数得快,由此让学生感受了10的作用。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位置制,我们还要重视计数单位的建立,这就是第二点建议:

(2)重视计数单位:

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位置制,要重视数计数单位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计数单位是数的核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要让孩子亲身经历这样数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让孩子记住就可以了,经历过程很重要。

(3)重视数位和位置制的理解

说到数位,大家都不陌生,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数位的概念的建立是必要的,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等不同数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是大小不同的数,这对于孩子们理解整数概念是必须的,让孩子们必须清楚的了解同样是这样一个数字,比如3,在个位上,就表示3个一,在十位上,就表示3个十,在百位上就表示3个百,就把刚才孩子们在数数的大小的感觉用位置简洁明了地表示出来。

刚才说到要重视数位和位置制的理解,那所谓的位置制其实就是相同的计数符号由于它所处的位置不同,它表示的数的大小就不同,有了位置值,可以说就是用有限的数字来表示无限的数,应该说位置值是记录历史上一个创造,一个奇迹。

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当中就称十进位置值计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精华。

(4)重视数位顺序表的使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从认识20以内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认识百以内数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整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学生将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以及比亿更大的数。

数位顺序表可以分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

数位顺序表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刚才在数概念的建立的第4点建议“注重把握核心概念理解数的意义”中,我讲了四个关键的着力点。

关于如何建立数的概念,还有最后一点建议:

5、注重在循序渐进中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说自然数,从10以内数的认识,然后到11—20各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甚至到万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到大数的认识都是遵循这种原则的。

再比如小数分数的认识也是这样的:

从初步认识,到小数分数意义的理解,那么学生的认识也是在这种不断地螺旋上升的过程当中来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把握好每一阶段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

那我们就以分数的认识的五个阶段来说明,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第一阶段平均分,二年级时就认识,它对认识分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建立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让孩子去感受分数;

第三个阶段是在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当中要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比率和度量这两个维度,比率也就是分数,它不仅表示数,比如1/2米,3/5千米,还表示一种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把一个原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还有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如妹妹有3个苹果,姐姐有5个苹果,那妹妹的苹果就是姐姐的3/5。

这样就是让孩子从不同方面加深对比率维度的理解。

度量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比如3/4里面有3个1/4,实际上就是将1/4作为单位来度量3次的结果,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所以对度量的研究可以大大的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那么度量维度的体验也直接作用于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当中去;

第四个阶段就是在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当中重点发展学生对分数运作的理解,“运作”主要是将分数的认识转化为运算的过程;

到了第五个阶段就是在分数的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当中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对分数意义理解的多个维度。

其实这五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线性的排列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僵化的理解为到了这个阶段就必须或者是只能达成对某个维度的学习,在这五个阶段要不断的帮助学生去完成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来共同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不断地发展和整体的建构的这样一个过程。

总之,数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系统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熟练的运用。

我感觉就分数这一个概念,其实孩子的认识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刚才提到了一个词叫整体建构,我想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对每一个核心的数的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够全面布局,有的放矢,在不同的课时当中达到不同的目的,也就是吴老师说的专业的读教材。

那关于如何建立数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接下来我结合刚才的讲解给老师们提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三、建立数概念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在数认识中体现数感。

数感的建立非常重要,教师要设计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整体把握内容之间的联系:

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递进与衔接。

(三)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关注数的应用。

关于数的认识包括从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数的应用;

其中数的应用不仅仅是一条主线,而且渗透在整个学习中。

教学中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一个问题“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我就和大家交流到这,下面请聂秀琴老师继续和大家交流第二个问题“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下面由我和大家交流第二个话题。

二、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孩子们伴随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陆续的认识,还要系统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甚至还有综合在一起的综合运算,那有关数的运算这部分教学内容老师们都不陌生,都是传统的内容,但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当中,一提到运算,似乎就是教会孩子们怎么算,孩子们只要算对就好了,要是算的又对又好就更好了,只要结果对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那在我们课标的修订版当中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又有哪些新的要求呢?

当我们面临着算理与算法如何有机结合的时候,还是我们教师师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那首先我先围绕课标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处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课标》对“数的运算”有什么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那什么是运算能力呢?

其实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其实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从而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会算,更要关注算理的理解。

孩子如果掌握算理了,在运算的时候就会合理的选择,去运用了。

同时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

注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更有价值。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这样看来,虽然速度要求降低了,其实目标要求更多元了,对孩子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也就是更关注孩子的思维发展了。

其实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就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的内容的时候,它首先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从感性到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

当他掌握了以后又要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其实他又要经过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这种演绎的过程。

因此数的运算的学习确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关注结果关注方法,其实更要关注的是得到结果和得到方法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

那小学生其实仍然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可是算理算法呢,又十分的抽象,因此如何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去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所在。

那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借助直观模型、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那在这里我结合具体的课例跟老师们交流三个策略。

二、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策略一、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不仅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借助童话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算例、掌握算法。

在这里我和老师们分享我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中,我就为学生创设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上车的童话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

首先孩子们看到了车上一共有10个座位,有9只小动物坐上来了,这时又来了5只小动物,那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呢?

这样就引出了9+5=?

这时孩子们借助自己喜欢的情景立刻就会想到把5分成1和4,那这个“1”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孩子们觉得得让一只小动物先坐上去,这样10个座位就满了,就由刚才的9+5通过分析要把5分成1和4,于是孩子就转化成了10+4=14。

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童话情境中,顺利的理解和掌握了进位加的算理与算法。

这10个座位的设计,帮助孩子在解决小动物们坐车的问题当中就理解了这个9+5怎么变成10+?

,而且是为什么是10+?

,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这样就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在明理中顺利、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算法。

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与算法,那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直观模型来帮助孩子处理好运算教学当中理与法的掌握。

策略二、借助直观模型,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下面还是结合一个课例来和老师们交流:

皇城根小学史冬梅老师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史老师就很好的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模型较好地处理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史老师在这节课上没有将会写“竖式”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竖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方法背后的道理。

并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在研究中,学生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虽然学生们的分法不完全相同,但“先分后合”的思路是一致的,这一点恰恰就是乘法竖式运算的基本思路。

在这之后,史老师再次将分点子图与竖式进行了对应,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个细节背后的道理。

“分点子图”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同时又使学生能够借助直观模型,较好的理解了两位数乘法算法背后的道理。

其实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并不太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过程,或者当学生刚刚探索出方法后,就立即引导学生学习竖式,在学生对竖式运算的每个环节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追求计算方法。

这就很可能造成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道理的情况下,只能靠记忆法则来习得方法和技能。

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那史老师这节课恰恰是为学生真正地、扎扎实实地经历理解的过程提供了鲜活而典型的案例。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受,有机会理解,有机会创造。

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目标,它背后深远的意义还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潜心感悟。

老师们,刚才我们介绍的《两位数乘法》的这个案例是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帮助孩子们理解算理和算法,那是不是所有的计算课都要借助直观模型呢?

当然不是这样的。

应该说直观模型确实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来理解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策略三、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我们还是结合一个案例来说明:

北京小学于萍老师曾经上过的《小数加减法》一课,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于老师让学生自主进行编题,看谁能编出新情况,其中就有一名学生编出了一道0.8+3.74=,老师们一看就能敏锐的捕捉到,这是一个一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这种类型将要揭示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小数加减法处理算法讲算理的重要时机。

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于老师就让每个学生自己试做,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当孩子试做完成后,于老师就问孩子们:

整数加减法都是把末位的数字对齐,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有的孩子就说:

整数的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

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此时老师的这个问题就引发了他的辨析和思考。

还有的孩子说:

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看来孩子对方法有了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的孩子说:

如果不把小数点对齐,而把末位对齐的话,十分位的8就和百分位的4对齐了,相加之后肯定就不对了。

那这时其实孩子已经对计数单位有了理解了。

正是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思维得到了碰撞,

我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买两样东西,一个是0.8元,也就是8角,另一个3.74元,也就是3元7角4分,如果把末位的8和4相加,就是用8角加4分,那肯定不对了。

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算,浅显的例子说明了深奥的道理。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当中孩子们从小数点对齐这个方法探寻到了背后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以至于深入的理解到了计数单位在计算当中的作用。

那小数加减法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这个学习领域当中到底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又如何把握他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呢?

在这节课上,我们又如何呈现知识的本质,去抓住核心的概念进行教学呢?

我想于老师的教学实践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当中于老师始终抓住了本节课知识的“魂”实施教学,她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逼近数学本质的理解,来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也就是: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像这样,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掌握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在刚才这个案例当中提到了数学核心概念,那数的运算当中核心概念到底有哪些呢?

我想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的运算,其背后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计数单位。

整数和小数运算当中的末位对齐也好,小数点对齐也好,其实都是在统一计数单位,在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其实我们在算的就是计数单位的个数。

而分数运算同样也凸显了这个特点,比如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就是计数单位是相同的,那到了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其实通分的目的也就是要统一计数单位。

所以说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抓住了计数单位的教学,也就是抓住了数的运算的教学的核心。

因此运算教学要讲理法融合,只有让学生真切的理解了每一种运算背后的道理,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掌握算法,同时呢,也只有抓住了这种不变的理,学生们才能够可以具备自主探索运算方法甚至是创造性的选择运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内容也有这样的表述,就是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想他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以及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这种组织要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刚才我们的这个案例就是要向老师说明就是在以往比较重视结果的教学当中如何把握好孩子们经历的学习过程。

刚才在数的运算教学这个专题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在这个专题的最后围绕着数的运算给老师们提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

三、对“数的运算”教学的建议

(一)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这个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直观的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可能这个学生适合这样的方法,那个学生喜欢另一种方法,但是它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老师要想办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道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

(三)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做题量的积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维。

(四)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联系。

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最终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前两个问题的感悟理解,下面请赵丽君老师和大家谈谈关于方程教学如何渗透代数思想

三、如何在方程教学中帮助学生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

下面我和老师们一起交流第三个话题:

如何在方程教学中帮助学生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

有的老师也说这叫如何渗透代数思想。

老师们都非常清楚:

数学思想方法呢,应该说它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本质规律的认识,也是我们分析、处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途径。

那么代数思想方法呢,它是数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