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9513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Word格式.docx

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8、《大教学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

提出教学必须"

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

简易性”、"

彻底性”、"

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

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9、课堂管理:

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0、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

经验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

一是导向功能。

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是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三是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四是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五是协调功能。

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

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班主任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是具备教育机智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班主任教育水平与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

在教育机智中,既包含了班主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更包含了班主任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的把握程度和科学程度。

可以说教育机智是班主任能力和智慧的统一。

班主任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

观察问题,细致入微;

调控局面,当机立断;

有机联系,灵活变通;

沉着理智,善于自控。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

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

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

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

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其基本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指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或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等)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心理的发展指个体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后者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发展;

而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5、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1)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6、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

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

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前学科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

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

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

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

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教育属性的内容:

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

什么是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即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

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只不过不同时期的教育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内容与方法手段有差异而已。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出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

一是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者的智能,使受教者由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熟成员;

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传播、发展、交流与整合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文化区别能够保持与延续下去。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是教育总是发生在具体时期的教育,在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存在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教育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对过去历史教育的继承、发展,是在前一阶段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其合理性,发展更为先进的教育。

第五、教育的相对性。

综观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育,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同时教育又表现出相应的反作用;

但同时,教育又表现一定的性,体现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具有极其强大的性,此即的教育的相对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同时,由教育的长期性延出其超前性、迟效性。

教育活动必须有预见性,应当是教育引导社会,而不是教育适应今天的社会;

教育的长期性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

立竿见影”,教育活动应该有一个立足长远、系统艰巨、效果后发的准备。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

在教育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时,如何走向世界,使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达到对立中的统一,是任何时期特别是现代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因为唯有如此,民族才不会趋同中丧失自我、保存人类文化教育的多元性。

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

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

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

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

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

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

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

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

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

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

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

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c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

d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10、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

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二)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

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2、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依赖于一系列的规则。

3、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

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

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划分,它包括童年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4、教育美育:

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的资源。

5、教育的有限性:

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

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

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6、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7、探究学习:

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8、科学教育:

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它以发展学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开发人的智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发展。

9、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0、教育目的:

概括的说,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1、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

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4)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

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

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教学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或联系.现在人们忆经认识到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的规律. 

二.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进规律.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

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

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

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

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

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4、简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

(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任何有效的课堂管理都是从明确目标开始的。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交换。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课堂管理产生效能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沟通这一管理手段,采用简单、有效的图像、符号等作为载体,使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

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持一种真诚、信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

此外,教师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利于沟通的良好气氛,并对学生的沟通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

(4)课堂管理有效进展的保证——激励:

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物质剌激作为鼓励手段的物质激励;

有利用精神因素作为鼓励手段的精神激励;

也有利用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作为鼓励。

5、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现代教师的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三大方面的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是"

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

我国人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勇于坚持真理等内容。

(2)教师的职业素养应主要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修养;

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能力素养。

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6、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第一、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

布鲁纳主张在实际中帮助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在校学习的全部潜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大多数内容。

布卢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们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思想。

为掌握而教的教学方法分五步:

一是确定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二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

三是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

五是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

根据布鲁纳的主张,只要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结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的经常评价测验,并且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了解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那么,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第二、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布鲁纳把教育目标分为6类: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第三、关于“人类特性”的独特见解

布鲁纳1964年曾将环境因素对人类特性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报导说,被剥夺的儿童和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之间,就保守的估计而言,智商相差20。

布鲁纳还指出,早期儿童的各种经验(社会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与其后来的成功相一致的。

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第一,复杂性。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第二,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

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情感性。

教育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组织管理,更应该有对学生心灵的激励。

班主任以育人为己任,应该重视情感作用。

第四,艰巨性。

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

第五,全面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