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0028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无规矩不成方圆”,契约精神是法治社会最基础的支持系统。

相信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持续迈进,作为市场经济法治的灵魂的契约精神也将跟随法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软实力。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如何认识法、如何践行法,关乎我国法治事业之成败。

然而,目前大学生对契约精神并未有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就导致大学生中时常出现不讲诚信、行为散漫、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并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法治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契约意识的培养,逐步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才可能支持一场以法治为核心的变革在未来获得成功。

一、权责对等,诚信互利

——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一)契约与契约精神概述

所谓契约,是指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遵循自由、平等、守信等原则的书面规定,也可称为合同。

契约在西方最早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形成的。

当时受地理因素制约,人们必须通过与邻国进行交易来维持生活。

而在交换的过程中,交易成功的标志是双方对彼此的物品达成合意,这样也就形成了契约最早的内容。

后来,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Hobbes)创设了较为系统的契约理论,他认为人类为寻求和平,定纷止争,创设契约,以维护财产与人身安全。

在契约关系中,最核心的就是缔约各方的权利义务。

契约不仅强调自由意志,更强调契约主体的责任,只有当所有缔约主体均履行契约的义务与责任,才可以享受契约的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层面上的契约开始逐渐从具体的经济交易活动中剥离出来,成为人们交往的道德基础,成为人们行为与处事的原则,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契约精神便由此形成了。

我们要注意的是,契约精神并不等同于交易本身。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

因此有人会误以为契约精神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相反,契约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易,保护每个缔约者的权益,它就需要每个人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利益,真诚、平等地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共赢。

因此,从概念上来说,契约精神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

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规则和重视规则的意识,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自由、平等、守信的追求。

如果从法律内涵的角度来看,契约精神由自由精神、平等观念、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所构成。

(二)契约精神的当代价值分析

契约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秩序规范、社会和谐稳定和公民思想道德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契约精神只是一个过渡,人类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但契约精神作为一种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社会的精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当为我们所借鉴。

契约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三点:

自由平等、权责对等和诚信互利。

其中,自由平等是前提,权责对等是保障,诚信互利是核心。

契约精神作为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具有很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个体价值的角度来看,契约精神强调了个人本位思想。

个体独立和本位思想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

“在传统上,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对个人价值的承认。

”个体的独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也很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契约精神加入了以信用和利益为前提的道德范畴,改变了之前以个人契约自由为主的局限性,更加以人为本,保障了个人在交往中应有的自由、平等和权利。

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共精神。

一方面,它能够规范交易各方的行为,调节市场交易中出现的矛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契约精神的倡导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与契约精神都包含了平等、自由、守信、尚法的理念。

从契约精神的调节功能来说,它具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特性,把强制方式与情感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处理社会矛盾,规范社会生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到了法律和道德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三)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积极意义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契约精神高度契合了这种积极的、公益化、道德化的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思维日益成熟,独立性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已经觉醒。

传统的灌输式的、侧重于引导学生牺牲个人利益服务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的价值观已经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了。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而契约精神,相较于以往的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满足了大学生对平等、自由、民主等法治理念的向往,更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所认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作为未来国家的继承者、建设者和捍卫者,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切实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铸造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使他们知法、守法、尚法、普法,这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进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功利泛滥,诚信缺失

——探寻大学生契约精神缺位现象

在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种功利的、自私的、不诚信的价值取向正在不知不觉地腐蚀着一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表现在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往、求职择业等方方面面。

在学习科研上,有些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这既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损害了高校的声誉,污染了社会环境。

在大学生活上,当学校、学院、班级开展集体活动时,部分同学总以种种理由推脱,也不愿意在班级、寝室承担服务同学的工作,而只有当活动涉及他们切身利益时,他们才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人际交往上,有些学生漠视同窗情谊,而把交往的注意力集中于师兄师姐等所谓对自己“更有用”的群体,只想获取,不想付出,在交往中充满了功利性,甚至欺骗性。

在个人追求上,有些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并非基于内心的信仰,而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

也有些同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非乐于奉献,而是存在换算学分、丰富简历等其他目的。

此外,学生在入党、评优的程序中为追求私利采取不诚信手段,也是大学生契约精神缺失的集中体现。

在求职就业中,由于缺乏契约精神,大学毕业生既容易出现就业不诚信行为,如提供虚假简历、随意毁约、逃避国家助学贷款等,也容易在面对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时选择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漠视集体、他人利益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把追逐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指向标,甚至为此不择手段,突破道德底线。

而这些倾向的根源,与契约精神的缺失紧紧相连。

三、外在催化,内心迷茫

——大学生契约精神缺位的根源探究

契约精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也存在的诸多不诚信现象。

但在反复的博弈过程中,诚信被逐步建立在理性的契约关系之上,同时加以制度的规范,最后确立起一种谋求长期双赢的策略选择。

而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之所以频频出现这些片面追求功利、不讲诚信的行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民族缺乏契约文明的传统

契约文明的根基在于平等,人人生而平等,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

虽然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不乏的契约的雏形,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缺乏契约精神萌芽和发展的土壤,致使契约思想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无法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规范作用的是“礼”文化、“德”文化,这样一种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基础上的道德规范,与西方社会的平等观念有天壤之别,难以产生契约文明。

(二)中西方思想碰撞导致断层

契约精神在几百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人,人们基于对契约精神的天然敬畏感从而自觉践行。

而在近代中国,契约精神作为舶来品,并未对中国青年学生带来文化层面的有效约束。

同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又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剧烈碰撞,在社会变迁中变得支离破碎。

自五四以来,在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体系的问题上,中国的学者们开展了不下五次的文化论战,这个事件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瓦解和新文化体系的断层。

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缺乏对文化的信仰,便容易受到了西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和偏差。

(三)社会环境带来冲击

当前大学校园不再是纯粹的乌托邦,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上网络的普及,很多社会不良风气和低俗、负能量的信息便搭着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顺风车,为部分大学生所接纳。

例如,诚信危机是当下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这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当大学生面对买卖欺诈、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盛行的现实社会时,亦很难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性和从容。

此外,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正当”的借口。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变革大潮之中,经济危机、生存压力、就业困境等让他们难以坚持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是趋于不计手段,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四)大学生自身心智有待健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开始培育出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由于大学生仍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心智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理性选择的能力、自律能力都不够健全,也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判断标准,导致他们在受到外界负面影响的时候,容易产生迷茫与摇摆,或者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利益面前丧失集体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四、以人为本,内外兼修

——构建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体系

中国的诚信文化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的。

到了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是难以奏效的。

而冷冰冰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追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也是难以从内心认同和遵守的。

健全的契约精神培育体系,既要通过健全的预防、监督和奖惩机制实现规范作用,更要内外兼修,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措施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校园文化,明确大学生主体地位

平等、独立的主体存在是建立契约社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大学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具有独立、自由且平等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契约文化的建立和大学生契约意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契约意识,关键在于建立以生为本、平等民主、和谐宽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真正体验自己主体地位。

在这种宽松、平等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可以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和批评权,可以平等地和师长、同学探讨问题,自由地表达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地参与班级的管理。

这种校园文化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契约文化”,使师生员工遵循规则,严守承诺,规范自身行为,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

因此,高校应当明确大学生主体地位,将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和日常规范管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到依法治校的轨道中来。

可以通过吸纳大学生参与到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监督的各个阶段,同时在学生事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彻底贯彻民主平等、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本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帮助学生产生对契约精神的价值认同。

此外,权利意识也和契约精神相辅相成。

权利意识的增强会深化大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从而萌发契约精神的雏形;

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也会促进权利意识的苏醒。

例如,当学生通过申诉实现了自己的正当诉求后,满足了内心的价值期待,就会自然萌生对制度的信任和拥护。

这种情感不仅会让他自身树立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的学生,形成契约文化的良性循环。

(二)改革法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契约精神与法治精神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契约精神是基础,法治精神是契约精神在社会生活和法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法律体现。

契约精神所体现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是一种以法律为准则,以平等为前提,以诚信为准则的意识。

而法律的最高价值要求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也是契约精神的价值内涵。

因此,提升大学生法学素养,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对于推动其契约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深化法学教育,便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第一,课堂教学方面,法学教育不应只是法科专业学生的专利,亦不应当流于形式,而应当注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将法学教学的目标从对外在的、客观化的知识记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由强调对规范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法学原理性思维的训练,由单纯的法律专业技能培养转向综合素养和品格伦理的塑造。

可以通过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和体现法治的理念和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契约精神中所包含的平等、自由、诚信、责任等思想;

也可以通过开设《法学经典名著赏析》及《合同法》、《劳动法》等课程,将法学思想研究和部门法研究相结合,并将社会热点的法律问题引入课堂,以案例分析、师生讨论、读书会等形式,使学生正确认识情、理、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大学生对法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从而逐渐深化认同感,树立稳固的法律信仰和契约精神。

第二,实践教学方面,应当大力引进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等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的机会: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普法、法律援助等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法律诊所、参加法院旁听,培育学生勇担责任、诚实守信、追求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社区矫正机构、少管所,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法律的领悟,从内心深处构筑起尊重契约,笃信法律的观念。

第三,注重法德并举,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

可以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道德培养。

既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也要辅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同时,除正面教育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诚信成本,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从而使诚实守信、维护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成为大学生道德意识和伦理习惯的一部分,夯实法学教育的基础和本原。

(三)班级契约管理,引导大学生规则意识

契约的生命力基于当事人感知到遵守契约比违背契约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在与之最息息相关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中的体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价值选择。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同学们并不了解自己所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的来由,亦没有选择、设计的权利,只是听从辅导员、班主任或班长的权威,被动地遵守着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甚至在内心产生对这些制度的漠视、反感,阻碍契约精神的形成。

若将契约精神和契约制度应用于高校班级管理,将改变班级同学的传统互动模式,同学们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的承担者,享有将自身意志转化为班级意志,进行班级管理的权利,从而提升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所谓班级契约管理,就是班级同学在不违背上位法,即校规校纪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共同制定并签署班级契约,赋予班级管理和运行制度以法的外观,规定班团委以及每一位同学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引导同学们自觉遵守契约,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通过这样的方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得到充分尊重,保障了班级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更能够让大学生在遵循班级契约开展班级管理、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责任意识,树立规则意识,自觉培育契约精神。

具体来说,大学班级兼具初级群体性与社会组织性,成员之间联系相对松散、随意,形成一种互利性的关系,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借鉴与之类似的公司法制度中的股东大会决议制度。

在班级创设伊始,即召集全班同学,在同学意思合致的基础上形成班级章程,包括发展纲要、治理方式、决策程序、职能划分以及学生个人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内容。

班级章程作为班级未来四年运行管理的权威性、指导性文件,调整班级同学的行为,指导班级工作的开展。

而后,由班级同学选举产生的班委会在班级章程的指导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履行类似于公司法制度中董事会的职权。

当班级需要进行重大事项调整时,由班委会召开班会,根据章程,以多数决的形式形成集体意思,代表全班同学对班级事务进行决策,最终由班委会具体实施,全班同学负责监督。

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既能强化同学们的集体责任感,帮助学生自觉依据集体意志规范自身行为,又能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包容的契约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长期依照契约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获得满意体验,将其所蕴含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逐步转化为内心价值选择,进而影响自身的自觉行动。

(四)构建心灵契约,树立大学生诚信品格

有形契约具有局限性,不能规范人的全部行为。

因此,通过现实运作中的班级契约,培养大学生对契约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建立隐形的心灵契约,是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和努力方向。

所谓心灵契约,是指契约主体之间的一系列心理期望。

它建立在包含着真诚、平等、公平、宽容、信任等义务的承诺与互惠关系上,是契约当事人对契约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心理学表明,诚信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现实的理智思考和选择。

一个人的诚信观念人格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诚信意识的萌芽,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诚信行为与诚信习惯,最后升华为诚信情感,形成诚信信念和诚信品格。

因此,作为隐形契约,心灵契约虽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却能够达到有形契约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德育工作中,帮助学生建立心灵契约,也应当以班级作为切入口。

具体来说,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当建立平等、积极的对话机制,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构建师生双方的信任关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同时也合理地表达班级、老师对学生个人的期望,使师生双方的需求达到期望相容,相互认可,相互接纳,从而形成心灵契约,并随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及时更新、调整。

当师生之间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心灵契约后,严格自律,诚信互助就不再是学生被动遵守的行为规范,而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承诺,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创造出强大的源动力。

此外,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也能促进心灵契约的形成。

健康向上、诚信友爱的班级精神文化凝聚了优良的品质和先进的思想,为全体学生营造出积极、强大的气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愿景,使学生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呵护,精神得到升华。

所以,应当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创设宽松、民主、和谐、互助的班级氛围,营造重言诺、守信用的风气和舆论环境,为大学生心灵契约的形成,契约精神的培育创造有力的外部支持。

综上,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重塑大学生的诚信品格,既需要他律(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必要的约束与保护),也需要自律(对契约精神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决定了国家的思想,他们的实践决定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将平等、法治、守信的契约精神贯穿到未来治理国家、维护人民权益的始终,是我们对大学生最为诚挚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