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802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静安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上海迈向“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筑新时代发展战略优势,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全面发展期;是静安发挥“国际静安”优势,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的关键提升期。

本规划放眼新时代坐标,科学审视和检验“撤二建一”以来本区产业发展成绩经验,对“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作出分析判断,对“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制度保障作出系统谋划。

一'“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三五”以来,静安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牢牢把握“撤二建一”历史机遇,持续释放"1+1>2”整合效应,按照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定位要求,找准历史使命、发展坐标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深化“双试联动”,对标一流,提升静安发展能级。

全区聚焦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五大重点产业,大力强化产业支撑,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拓展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提升产业能级、服务功能、质量效益,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一)产业发展成效

1.五大产业能级全面提升,产业支撑效应日益凸显

“十三五”期间,以高端化、国际化为导向,坚持吸引优质增量与提升存量能级相结合,五大重点产业累计实现税收总收入2526.94亿元,占全区总税收比重73.33%。

商贸服务业支柱作用突出。

高端商贸服务业发展稳健,依托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新兴业态加速发展,区域商业环境不断优化,商贸企业集聚效应愈加凸显,在全市和长三角的高端引领地位不断巩固深化。

商贸服务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975.11亿元,占总税收比重28.3%。

金融服务业稳步有序发展。

着力优化金融产业格局,提升金融集聚度与能级,集聚了摩根大通、国泰君安、光大证券等一批知名金融机构,营造新兴金融发展大生态圈,打造静安跨国金融功能区。

金融服务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520.41亿元,占总税收比重15.1%。

专业服务业优势加快构筑。

发布静安区“全球服务商计划”,增强“国际静安”投资吸引力、辐射影响力、功能承载力,促进全球服务机构“在静安、为全球”。

首批48家全球服务商顺利挂牌。

专业服务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619.61亿元,占总税收比重17.98%o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广告会展、创意设计、媒体业等保持传统优势,竞争力持续增强;影视动漫、电竞游戏等注入新的动能,实现突破性发展。

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静安区现有市级文创园区、楼宇、空间21家。

文化创意产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82.42亿元,占总税收比重5.29%o信息服务业加速培育。

加快高科技、高成长性信息服务业企业集聚,推动大数据产业内涵式发展。

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成功创建上海首家、目前唯一一家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信息服务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229.4亿元,占总税收比重6.66%o

2.“一轴三带”引领集聚,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聚焦“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引领产业集聚,助推能级提升。

“一轴三带”区域累计实现税收2367.52亿元,占全区总税收比重68.7%o其中,南京西路集聚带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468.8亿元,占总税收比重42.62%,单位面积税收产出领跑全市。

重点集聚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产业业态,坚持做高、做宽、做厚,构建高端专业的产业体系,不断强化“国际商务港”功能。

苏州河集聚带累计实现税收收入390.24亿元,占总税收比重11.32%。

重点集聚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产业业态。

深化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全国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平台。

推进高品质商务商业载体建设,塑造人文生态商务新地标。

中环两翼集聚带累计实现税收收入508.46亿元,占总税收比重14.76%O重点集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产业业态。

北翼市北高新园区发挥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的示范效应,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检测认证等优势产业发展。

到2020年底,集聚企业数量3000家左右,其中落户的大数据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

园区每平方米税收产出超过7000元,税收亩产指标在全市开发区中排名第二。

南翼大宁地区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软件信息等业态,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

全力打造头部企业聚集、产业生态活跃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灵石中国电竞中心。

持续发力商业建设,大宁音乐广场、大融城等商业载体建成营业。

3.“双试联动”持续深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依托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主动承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坚持服务业综合改革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联动,全力推进改革攻坚。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按照“全网通办、一次办成”要求,率先实现审批事项100%“全程网办”。

完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

形成“联席会议”“专项办”和“政务数据管理中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构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

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政策,开设影视艺术类企业注册绿色通道,提高影视企业名称注册流程便利化。

承接落实自贸区检验检测领域三项改革措施,完成全市首家实验室地址变更和标准变更事项的告知承诺审批。

持续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

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享受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不断畅通跨境资本双向流通渠道。

创新推广监管模式。

推动海关设立监管点,负责区内海关属地日常业务,优化企业通关服务。

推进产业体制机制突破,提升服务能级,优先复制推广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

贯彻落实《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推进星巴克咖啡烘焙工坊项目落地。

探索发展免、退税经济。

支持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家免税商店——中服上海免税店重新开业,丰富免税商品种类,优化电子签证使用方式,提升免税消费便利度。

依托芮欧百货上海首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商店的创新优势,不断优化“即买即退”流程,鼓励区内更多符合条件、有试点意愿的优质商户加入离境退税服务行列。

推动恒隆广场成为全国首个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大力推动南京西路离境退税示范街建设,提升跨境消费便利度。

4.“三个经济”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围绕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开放经济为抓手,不断巩固区域发展核心优势。

总部企业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8家,其中大中华区及以上总部26家。

2020年,总部经济实现税收收入97.8亿元,占当年总税收比重14.3%。

楼宇经济持续发力。

“十三五”期间,全区亿元楼宇从63幢增长到70幢,楼宇经济累计实现税收收入2129.14亿元。

开放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引进外资项目893个,引进合同外资62.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3.72亿美元,外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额规模总体保持平稳。

(二)存在瓶颈问题

“十三五”以来,静安区产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瓶颈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以突破解决。

1.产业发展能级不高,龙头企业引领尚待加强

产业能级方面,五大重点产业中,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税收收入占比均不足7%,对区域经济支撑作用有限。

企业集聚方面,环上大影视园区集聚影视企业271家,企业集聚度仍有待提高,且税收贡献率长期在低位徘徊。

市北高新园区集聚大数据企业196家,仅占园区总企业数的7%左右。

龙头企业引领方面,缺乏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以市北高新园区为例,注册企业达3000家,但税收达到百万级的企业仅占10%左右,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的大数据企业不超过20家。

2.产业增长动力不足,新动能培育急需加快

受电商、代购、直邮、直播带货等模式冲击,部分传统商贸服务业企业发展势头减缓,部分商场业态模式需要更新调整,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亟待培育。

金融服务业受宏观环境影响,增长不明显且波动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在五大产业中税收贡献呈下降态势,电竞游戏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贡献率有待提高。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仍处于发展培育期,盈利模式、服务方式和市场化程度有待改进提高。

3.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功能布局有待优化

从“一轴三带”看,南京西路集聚带实现税收收入在三带中占比近三分之二,分别是苏河湾集聚带的3.76倍、中环两翼集聚带的2.89倍,苏河湾区域产业定位尚不够清晰。

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尚未形成明显区域集聚,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发挥。

产业园区小、散现象明显,超过1/4的园区建筑面积低于1万平方米,不利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培育。

4.产业载体资源开发不充分,低效用地亟待盘活

“十三五”以来,静安写字楼、商务配套及商务服务等成本不断上涨,南京西路地区已成为浦西租金最贵的甲级写字楼市场。

南京西路地区开发强度较高,已基本无新增土地空间,只能在存量调整上下功夫;大宁地区、市北高新园区可供开发土地资源有限。

同时,区内大量低效用地有待盘活,市北高新西片滨河地区平均开发强度不足1.5,环上大地区低效工业用地占比达74%o

二'“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带来新契机

本区要紧密对接“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抓住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加快开放机遇,依托国家服务业综改试验区建设,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举措,着力突破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积极培育服务业开放发展新优势。

2.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赋予新机遇

本区要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等产业优势,打造长三角高端购物天堂、时尚地标等,吸引长三角高端客流消费;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加快集聚全球服务商,增强全球服务商辐射长三角服务能力;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增强对长三角大数据资源整合能力,打造长三角大数据中心。

3.“四大功能”“四大品牌”深入推进,培育新优势

静安要积极发挥作为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城区在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主动承接全球城市的综合服务核心功能;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商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集聚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提升“静安智造”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4.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提供新动能

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在线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本区要借势而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基础,抓住我国“新基建”推进契机,加快主导产业与新技术、新理念融合对接,积极谋划新亮点、培育新动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更大范围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率先落地。

(二)面对的挑战

1.全球经贸格局进入重构期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呈现趋势性下降,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较低增速。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至203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约为2.6%,发达经济体将进一步放缓至1.7%左右,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也将有所下降,预计到4.9%左右。

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压力加大,我国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面临压力。

2.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许多国家经济活动停滞或大幅放缓,全球需求急剧萎缩,贸易和投资明显下滑,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

疫情对静安产业发展带来冲击,线下商贸服务业整体需求萎缩,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受较大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受冲击明显,信息服务产业面临新的发展选择。

3.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国家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纷纷获批发布,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

海南、临港作为产业投资的热土,在推进国家开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虹吸效应。

此外,上海各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产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零和博弈现象明显。

三'“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始终聚焦上海建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以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牢牢把握“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定位要求,大力发展“五型经济”,高质量推进“一轴三带”发展战略。

聚焦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六大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提升产业规模能级,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加大产业开放力度,推进业态模式创新,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中发展静安,不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国际静安、卓越城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二)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静安产业发展要着力强化静安担负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承载功能,充分发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开放经济集聚度高、开放度大、竞争力强的优势,围绕“国际静安、卓越城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做好”四个坚持和并重”,加速构建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凸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发挥服务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主导、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实力。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牢牢抓住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契机和静安深化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全面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刻把握新兴领域和产业的扩大开放,探索服务业开放新空间、外资引进“蓝海”,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和项目。

牢牢抓住中国品牌国际化、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机会,充分发挥静安开放经济特点和优势,利用静安发达的专业服务业平台优势和公开、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引导区内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企业搭建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助力上海打造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

——坚持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重

“十三五”期间,静安外资经济占比达到52%,以外资总部为代表的外资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要坚持巩固静安外资基本盘,大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要倍加关注内资发展,深度参与内资国际化进程,构建内资企业、内资经济二次腾飞的平台和支撑。

以“全球服务商计划”激发产业先发效应,打造外企进入中国市场首选地、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大平台,构筑区域发展战略优势。

点燃总部型经济新引擎,坚持引进外资总部和发展内资并重、发展总部型经济与培育优势产业相结合、引进优质总部和培育潜在总部相兼顾,不断提高全球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浓度和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优存量和做增量并重

优存量,就是对现有产业的内部结构和能级进行优化提升。

做增量,就是应用新技术新领域,打造、延伸和整合产业链,推动产业进入高速成长快车道。

商贸服务业既要重视商贸零售企业发展,也要突出高能级贸易型企业发展;既要关注实体零售发展,也要支持线上电商发展;既要发展商业新业态,也要强化“体验经济”。

金融服务业既要围绕高端国际资产管理、另类投资产业集群,打造国际资产管理高地,也要着眼建设数字金融产业实践区、高新科技金融集聚区,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高地。

专业服务业既要集聚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构建专业服务业全产业链和全服务平台,也要充分发挥静安“全球服务商”功能,对接

“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中外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数据智能产业既要高标准打造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也要深度合作国际研究机构,深化产学研海外布局。

文化创意产业既要巩固提升创意设计、广告传媒产业能级,打造时尚创意核心区,也要聚焦电竞游戏、影视动漫、新媒体、在线直播等新兴领域,发展流量型经济,建设数字文创示范区。

生命健康产业既要聚焦健康总部、健康商贸、健康服务、智慧健康等领域,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高地,也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医疗、医院、AI医疗影像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业态,抢占智慧健康发展前沿。

——坚持项目带动和平台支撑并重

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和特色园区平台间的落地承载、无缝对接,不断增强产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深度谋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大项目带动,以创新举措拓空间、引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提质,加快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汇聚。

强化产业链招引,加大对重点产业强链补链项目的培育。

按照“亩产论英雄、效益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的发展导向,紧密结合产业特点,不断规范和加强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引导平台进一步提升能级,增强质量优势和竞争能力。

支持网络交易平台、信息资讯平台、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机构落户。

鼓励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文化创意等行业企业打造垂直电商平台。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静安产业发展能级实现全面提升,吸引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塑造战略新优势,基本建成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六大产业发展提速换挡,集群效应更加凸显,税收规模达到660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达到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60亿元,规模稳居全市前列。

发展质量日益提高。

重点围绕“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提升,构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和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集群,新增亿元楼宇数量5-10幢;全球服务机构数量达到80家。

发展能级持续跃升。

总部经济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集聚大量高端创新要素,释放强大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

对外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内汇聚央企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等高能级中资企业,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总部60家。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专业服务品牌,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功能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新增上市公司6To家,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5-20家。

持续建设上海卓越全

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引领区、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先行区。

四'“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围绕“国际静安、卓越城区”奋斗目标,按照“一轴三带”发展布局,主动承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打造契合静安特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重点推动“六大产业”发展

1.构筑商贸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强化静安高端商贸服务业集聚优势,凸显城区综合竞争力。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奢侈品、化妆品等重点商业领域的集聚效应。

积极引进高端型、贸易型、结算型、连锁型品牌总部企业,重点引进和发展一批拥有强大品牌运作能力、具有全球视野的区域运营商、产业运营商、品牌贸易商。

深化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发挥高端办公机构和消费群体集聚优势,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2.提升金融服务业能级

持续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金融产业和金融服务品牌。

构筑国际财富管理高地,吸引外资持牌金融机构入驻,吸引集聚外资合资理财公司、证券经营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提升跨国金融资本服务能级。

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等。

打造数字金融产业高地,对接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大力集聚金融科技企业,重点发展智能金融、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等一批数字金融业态,建设上海金融科技实践区。

3.打响专业服务业品牌

全力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细化“全球服务商”分类,吸引一批高端服务业人才,培育一批全球知名服务品牌。

进一步壮大专业服务业先发优势、规模优势和高端优势,集成全产业链业态,提升链接全球的集聚辐射能力。

做实上海市专业服务业联盟,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信息互动、品牌推广、行业研究、统计分析等工作,促进专业服务资源整合。

进一步巩固强化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优势。

4.培育壮大数据智能产业

建设新兴技术策源高地,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静安区)、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培育壮大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数据智能产业,进一步提高数据智能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

发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大数据功能型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

推进大数据应用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华为上海区块链生态创新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上海可持续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落地。

5.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数字文创先行区,立足培育数字文创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聚合全球数字文创优质资源,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多样化时尚产品及服务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创意龙头企业和多层次自主品牌。

建设影视电竞核心区,创新推动影视、传媒转型升级,打造一流电竞中心、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中心,提升产业影响力及贡献度。

建设文创生态体验区,加载文创产业各功能区块,把丰富多元的文化消费形式导入其中,建成兼具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功能的有机体。

推动文化向旅游渗透、辐射和延伸,实现文创产业价值链增值。

6.培育生命健康产业生态

以生命健康企业总部、医药器械商贸流通为支撑,以数字健康、健康专业服务、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为引领,打造高端化、数字化、国际化的生命健康产业链。

聚焦前端研发、中端贸易、后端物流,充分发挥技术、资本、人才等优势,集聚国内外一流的健康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医械、医养产业。

加快医药企业研发进度,释放辉瑞投资、百时美施贵宝、飞利浦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扩大医药产业辐射面。

大力发展大数据+医疗、互联网医院、AI医疗影像分析、AI医疗辅助诊断、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业态。

培育一批健康科技“独角兽”企业,抢占智慧健康发展前沿。

(二)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集聚发展高地,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培育壮大产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1.加快布局“新基建”领域

抓住“新基建”行业风口,加快引进国内外数据智能龙头企业。

用好市中心2万平方米高配置IDC数据中心稀缺资源,集聚更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大数据产业能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