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024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油长输管道初步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格式.docx

9

10

11

12

13

14

生产负荷

(%)

70

80

90

100

(2)年最低月平均温度2℃;

(3)管道中心埋深1.55m;

(4)土壤导热系数1.45w/(m?

℃);

(5)沥青防腐层导热系数0.15w/(m?

(6)原油物性

120℃的密度860kg/m3;

2初馏点81℃;

3反常点28℃;

4凝固点25℃;

5比热2.1kJ/(kg·

℃);

6燃油热值4.18×

104kJ/kg。

7)粘温关系见表2

表2油品温度与粘度数据

温度(℃)

28

30

35

40

45

50

55

60

粘度(cp)

124.5

111

83.2

69

53

48

42.5

8)沿程里程、高程(管道全程320km)数据见表3

表3管道纵断面数据

里程(km)

130

165

190

230

250

280

300

320

高程

(km)

25

36

42

68

2.设计基础参数

1)原油物性参数

1原油进站温度、出站温度

由于一般原油加热温度为60~70℃,考虑到最高出站温度为60℃,故取TR=60℃。

由于最低进站温度比凝固点高7℃,且考虑到反常温度和最低进站温度都为

30℃,故在最低进站温度时仍可以满足牛顿流体的特性,故取TZ=30℃。

2平均输送温度

在加热输送条件下,

法,按下式计算:

计算温度采用平均输油温度T,平均输油温度采用加权

T=TR+2TZ错误!

未指定书签。

33

(1-1)

式中:

TR——原油出站温度,℃,取TR=60℃;

TZ——原油进站温度,℃,取TZ=30℃;

T——原油平均温度,℃,由上式计算得T=40℃

3原油密度

所输原油密度ρ(g/cm3)随温度T(℃)的变化关系为:

ρρ20ξ(T20)

(1-2)

ρ20——20℃下原油密度,kg/m3;

——温度系数,=1.825-0.001315ρ20,kg/(m3·

℃),解得=0.6941;

T——平均输油温度,℃,取T=40℃。

即得原有粘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式:

ρ=860-0.6941(T-20)(1-3)解得ρ=846.12kg/m3。

4原油粘度由最小二乘法回归粘温关系如表1-1

表1-1粘温关系回归表

粘度

(×

10-6m2/s)

lnν

-10.066

-9.9443-

9.8452-9.

7212-9.58

14-9.394

3-9.1060

-8.9912

取xi为T,yi为lnν,并设y=a+bx

Σxi=343

Σyi=-76.6496

x=42.875

b=

(xix)(yiy)

(xix)2

=31.2497=0.0328

952.875

aybx-8.1751回归结果为lnν=-8.1751-0.0328T得原油粘度为:

-8.1751-0.0328T

ν=e

T--平均输油温度(℃);

(1-4)

2)其他设计参数管道全线任务输量、最小输量、进出站油温、埋深处月平均气温等列于表

1-12设计参数表中。

生产天数按照350天计算。

任务输量

(×

104t/a)

最小输量

104t/

a)

管线里程(Km)

最高出站油温℃

最低出站油温℃

埋深处月平均气温℃

550

385

2.0

表1-2设计参数表

质量流量为:

550104103

3508400

max

181.88kg/s

GminGmax70%127.31kg/s

由质量流量与体积流量换算公式:

(1-5)

Qmax0.2149m3/s

Qmin0.1505m/s

 

二、经济管径的选择

1.管径及管材的初选

1)管径选择

根据规范,输油管道经济流速范围为1.5-2.0m/s,管径计算公式如下:

4Q

d=(2-1)

V

Q--额定任务输量(m3/s),0.2149m3/s;

V--管内原油经济流速(m/s);

d--管道内径(m);

根据输量计算结果如下表1-13:

表1-13初选管径表

经济流速

(m/s)

计算结果

(mm)

初选管Ⅰ

初选管Ⅱ

初选管径Ⅲ

(mm)

.5

27.2

06.4

57

2)管材选用本工程采用直缝电阻焊钢管。

综合考虑输油系统的压力、输油泵的特性、阀门及管件的耐压等级等综合因素,管材选用按照API标准生产的X60直缝电阻焊钢管,局部高压管段选用按照API标准生产的X80直缝电阻焊钢管。

根据输量的大小,本次设计提出了3种可能的管径,分别是Φ406.4×

6.4、

Φ457×

7.1、Φ508×

7.9。

在这里采用费用现值来确定最经济管径。

2.费用现值法确定经济管径

1)确定经济管径的原则

对某一输量下的管路,随着管径的增大,基本建设中钢材及线路工程投资增大,但压力损失降低,泵站数减少,站场投资减少。

而有些项目如道路、供水、通讯等投资不变。

故总投资随着管径的变化必有极小值存在,而输油能耗也在下降。

其它项目如材料费、折旧费、税金、管理及维修费等是按照投资总额提成一定比例计算的。

该费用随着管径的变化与投资随着管径的变化趋势相同,所以总投资与经营费用的叠加总有一个与其最小值对应。

该费用最小值的管径为最优管径。

2)费用现值法

费用现值比较法简称现值比较法。

使用该方法时,先计算各比较方案的费用现值,然后进行对比,以费用现值较低的方案为优。

费用现值法的计算公式为:

N

Pc(ItCtSvW)(1ic)t(1-8)

t1

It--第t年的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

--第t年的经营成本;

Sv--计算期末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此处为0);

W--计算期末回收的流动资金;

N--计算期N=16;

ic--行业基准收益率=12%;

油气储运企业的要素成本包括:

电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油气损耗费、折旧费、利息支出、其他费用。

3)经营成本和流动资金

年经营成本=燃料费用+电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油气损耗费+折旧费+其他费用

燃料费用主要是指加热设备(包括加热炉和锅炉)的燃料费用。

对于长距离输油管道系统,燃料费用主要是原油加热输送工艺中加热炉的燃料油费用。

可根据原油进出站温度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R=GCy(TRi

–Tzi)

ey

BHRi

nR

(1-9)

SR--燃料费用,元/年;

ey--燃料油价格,元/吨;

Cy--原油比热,J/kg℃;

BH--燃料油热值,J/kg;

TRi--第i加热站的出站温度,℃;

TZi--第i加热站的进站温度,℃;

Ri--第i加热站的加热炉效率;

G--管道年输量,吨/年;

nR--加热站个数;

电力费用是指用于支付泵的电力设备和电动机具所消耗电能的费用,主要是输油泵等动力设备的电费。

对于长输管道系统,电力费用主要是泵站输油泵机组的电费。

全线的电力费用可采用下式计算:

SP=2.72310HGed(1-10)

Ppei

SP--全线泵机组所消耗的电力费用,元/年;

H--第i泵站的扬程,m;

ed--电力价格,元/kWh;

ηpei--第i泵站泵机组的效率;

G--年输量,吨/年;

油气损耗费包括大罐的蒸发损耗和泄漏损失等,可按年输量或销售量的一定比例计算。

油气损耗费=损耗比例×

年输量(或年销量)×

油价(或气价)

损耗比例一般可取为0.1%~2.3%。

固定资产形成率为85%,综合折旧率取7.14%(综合折旧年限为14年),残值为0。

修理费按固定资产原值的1%计算,输油成本中其他费用按工资总额与职工福利费之和的2倍计算。

水电设施、道路、通讯设施等费用按线路投资与输油站投资之和的12%计算。

管道建设期为2年,第一年和第二年投资分别按总投资的40%、60%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0。

固定资产的30%为自有资金,70%为建设银行贷款,贷款利率为8%。

流动资金利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按流动资金占固定资产原值的5%计算。

4)比较方案

三种管径的计算结果如下:

其中Φ457×

7.1的费用现值最小,采用Φ457×

7.1的管道进行施工和投产运行更为经济。

3.管道壁厚选择

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输油管道直管段钢管管壁厚按下式计算:

=PD

2K

(1-11)

——计算的屈服应力,MPa;

P——工作压力,MPa;

D——管道外径,mm;

K——强度设计系数,此处取K=0.72;

——焊缝系数,此处取=1.0;

——管道厚度,mm。

管道系统设计压力为7MPa时,管道选用X60直缝电阻焊钢管,屈服

强度413MPa,壁厚计算结果如下表1-14:

表1-14壁厚计算表

公称直径

计算壁厚

腐蚀余量

实选壁厚

管道外径

(mm)

DN457

5.379

7.1

7.

三、输油工程

1.主要工艺

1)原油密闭加热输送工艺

(1)加热输送工艺

易凝易粘的油品当其凝点高于管道周围环境温度、或在环境温度条件下油流粘度很高时,不能直接采用等温输送方法。

油流过高的粘度使管道的压降剧增,不经济也不安全。

加热输送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其可以降低粘度减少摩阻损失并降低管输压力,保证安全输送。

(2)密闭输送工艺

泵到泵密闭输送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管道采用的先进输送工艺。

对输油系统压力实行自动调节以及系统自动连锁保护,是实现密闭输油的前提。

中间泵站设一水击泄放罐,不设旁接油罐和缓冲罐,大幅降低各站储罐的容量,节约工程投资,减少原油损耗。

2.判断流态并计算总传热系数

1)判断流态

雷诺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Re=

πdv

只需在最小和最大流量两种极端状况下便可判断流态是否变化,由表1-1知在计算温度下的原油动力粘度为:

ν=69×

10-6m2/s。

Re

4Qmin

40.2149

3.140.442869106

=8960.04

Remin

40.1505

6274.95

由推荐值:

e=0.054mm。

则管壁相对当量粗糙度为:

查得公式:

2e20.054103d0.4428

0.2439×

10-3。

Re1=

59.5

代入计算得:

59.55

Re138/78.006×

105。

1(0.2439103)8/7

因为3000<

Remin<

Remax<

Re1,两种极端情况下的流动都处在水力光滑区据此,可确定m=0.25,=0.0246。

2)总传热系数由

2t

DwlnDwt

(2-3)

Dw--管道外径(m);

t--土壤导热系数(w/m℃),取1.45w/m℃;

ht--管道中心埋深(m),取1.55m;

21.45

得2

241.55

0.457ln41.55

0.457

=2.434

K=沥青1

沥青2

(2-4)

沥青--沥青防腐层(m),0.006m;

沥青--防腐层导热系数(w/m℃),取0.15w/m℃;

得总传热系数

K=

=2.22(w/m℃);

0.152.434

3.工艺计算及站场布置

1)最小输量工况计算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小输量为Qmin=0.1505m3/s=541.8m3/h即Gmin=127.3kg/s。

确定热站数

热力计算按最小输量情况进行计算。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小输量为0.1505m3/s

即127.3kg/s.

总传热系数由(2-4)得为2.22w/m℃。

由雷诺数判断流态均为紊流的水力光滑区。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所需的热站数。

水力坡降

1.750.25

QMIN

i=4.75

4.75

d

(2-5)

最终得热站数:

最终向上取整得热站数n

KDWa=

GMINC

b=gi

ca

/1TRTObLRln

aTZTOb

n/rLL/R

LR

Dw--管道外径(m),取0.457m;

K--热油管道总传热系数(w/m℃),取2.22w/m℃;

C--油品比热(J/(kg·

℃)),取2100J/(kg·

℃);

(2-6)

(2-7)

(2-8)

(2-9)

i=0.003999m/mb=1.568℃a=1.19×

10-5mL′R=6.3721×

104mn=5.02向上取整得n=6需要6座加热站,站间距为L=53.33Km。

②按平均布站反算出站温度设TZ=30℃,b=1.568℃,起点油温计算公式:

TR=(T0+b)+(TZ-T0-b)ea(2-10)将各参数代入上式得:

TR1=53.436℃。

则由公式(1-1)得平均温度:

T=37.812℃;

由公式(1-4)得计算动力粘度:

ν=8.148×

10-5m2/s;

由公式(1-3)得在计算温度下的密度:

ρ=847.64kg/m3;

由公式(1-5)得在计算温度下的最小体积流量:

Q=0.1502m3/s;

将上述参数值带入公式(2-5)得:

i=0.00406m/m;

由公式(2-7)得:

b=1.591℃;

由公式(2-8)得:

LR=53.33km。

故取TR=56.69℃。

则在最小输量工况下的设计参数选取结果如表2-1:

表2-1最小输量工况下热力计算参数表

出站温度

平均温度

平均密度

体积流量

b

站间距LR

TR(℃)

T(℃)

ρ(kg/m)

Q(m/s)

i(m/m)

(℃)

53.436

37.812

847.64

0.1502

0.00406

1.59

53.33

③翻越点判断

由沿程高程表3知(280km,68m)处可能存在翻越点。

在长输管路中,局部摩阻总是占据很小的部分,一般占沿程摩阻的约1%,

全线总压头损失公式:

(2-11)

H——全线压头损失,m;

iLt——沿程摩阻,m;

(ZZ-ZQ)——管道起点与终点的高程差,m;

hmi——局部摩阻,m。

由公式(2-11)计算得:

全线总压头损失:

H=1.01×

0.00406×

320×

103+(35-28)=1319.192m。

到可能翻越点处压头损失:

Hf=1.01×

0.00406×

280×

103+(68-28)=1188.168m。

由Hf<

H,知在最小输量工况下不存在翻越点。

④确定泵站数

管道允许的最大操作压力为:

=9.24MPa

2Ks20.721.04137.1P==

D0.457

管道最大承受压力9.24Mpa时,

P9.24106H=P9.2410=1109.24m

g8509.8

即管道承压为1109.24m,出站压力要小于此值。

参照《JBT10114-1999输油离心泵型式与基本参数》选择型号为KSY800-190的泵,其特性方程为:

H=240.56-0.00042Q1.75

最小输量时,Q=540.7m3/h,则H=215.1m,泵站内泵数为n=1109.24=5.2,215.1

向下取整为5,则最大输量工况下每个泵站应选用5台KSY800-190泵串联,可

增加一台备用。

泵站特性方程为HC=5×

(240.56-0.00042Q1.75)=1075.44m,全程所需泵站数N=1319.192=1.2向上取整为N=2,则最小输量工况下需设置2个泵站。

1075.44

2)最大输量工况计算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大输量为Qmax=0.2149m3/s=773.84m3/h即Gmax=181.9kg/s=6.4576×

105kg/h。

1热力计算及确定加热站

由公式(2-5)计算得:

i=0.00747m/m;

由公式(2-6)计算得:

a=8.3319×

10-6m;

由公式(2-7)计算得:

b=4.181℃;

由公式(2-8)计算得:

LR=97.84km;

由于最小输量时加热站数为六个,从经济环保角度考虑,最大输量时可调

整成六个加热站。

下面反算在最大输量时设六个加热站时的出站温度。

仍取进站温度TZ=30℃。

现令b=0,对出站油温进行第一次迭代试算:

由公式(2-10)计算得:

TR1=45.67℃;

由公式(1-1)计算得平均温度:

T=35.22℃;

由公式(1-4)得计算动力粘度:

ν=0.887×

10-4m2/s;

ρ=849.43kg/m3;

由公式(1-5)得在计算温度下的最小体积流量:

Q=0.2141m3/s;

将上述参数值带入公式(2-5)得i=0.00771m/m;

由公式(2-7)计算得:

b=4.319℃;

由公式(2-10)得:

TR2=43.25℃。

由于|TR1-TR2|>

0.2,故对出站油温进行第二次迭代试算:

T=34.41℃;

ν=0.9109×

ρ=850.00kg/m3;

Q=0.2140m3/s;

将上述参数值带入公式(2-5)得i=0.00775m/m;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