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069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指石地质地貌实习丹霞地貌Word下载.docx

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1983年《地理学词典》:

指巨厚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和巨石等特殊地貌;

1988年黄进:

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0年曾昭璇、黄进:

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崖奇峰的总称;

1991年黄进:

有陡崖的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1年彭华:

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在红色砂、砾岩之上,主要由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所形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

1993年周定一:

丹霞地貌发育于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陆相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系之上,沿岩层断裂或节理由水流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形成的丹崖赤壁地貌;

1993年刘尚仁:

丹霞地貌是由沉积岩构成的丹崖赤壁群地貌;

1993年杨颖瑜:

发育在红色岩系的地层中,具有丹崖赤壁形态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4年彭华:

发育在红色陆相碎屑岩基础上,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5年黄进:

有丹崖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8年罗成德: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而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

【2】经过几年的讨论,意见逐步趋于统一,“红色陆相碎屑岩”作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和“赤壁丹崖”或“陡峻坡面”作为形态限定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

丹霞地貌的定义可以表述为:

以赤壁丹崖群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

【3】

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岩(含砂砾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

丹霞地貌概念中的沉积岩,是指已固结的岩石而不是第四系松散或半固结的土层。

所谓红色,一是指岩石本身的颜色,不只是其风化壳的颜色。

二是指含有红色色调的颜色都称为红色,包括红、褐、紫、橙、褐黄、灰紫,等。

三是指宏观颜色,不管红层盆地中的岩石是否含有白、灰、绿、黄、黑,等其他颜色,只要仍以红色为主,人们视觉感观上是红色就可以了,不属红色的砾岩不能形成丹崖,不能称谓丹霞地貌。

【2】红层在我国分布面积>30万km2,主要散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红层地貌景观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发育得最为典型,称之为“丹霞地貌”。

这是由我国着名地貌学家华南师大地科院的曾昭璇先生等学者在解放后命名的。

在我国东南丘陵红色断陷盆地中,堆积着很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老第三纪的红色地层,故称之为“红色盆地”。

“红色盆地”中出露的这些老第三纪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名为“丹霞群”。

“丹霞群”是在老第三纪干湿交替明显而炎热的山间盆地环境下堆积,经强烈的氧化作用和钙质胶结,最终形成红色岩系,简称为“红层”。

三、丹霞地貌的分类:

黄进等(1992)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特征和有无喀斯特化现象等6个方面分别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表1)

表1丹霞地貌分类初步方案

分类依据

类型

岩层倾角

(<

10。

)近水平丹霞地貌,(10一30.)缓倾斜丹霞地貌,(>

30.)陡倾斜丹故地貌

有无盖层

(无盖层)典型丹霞地貌,(有盖层)类丹霞地貌

气候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早区、干旱区丹霞地

发育阶段

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丹霞地貌

有无喀斯特化

(有喀斯特化)丹霞喀斯特地貌,(无喀斯特化)非丹霞喀斯特地貌

地貌形态

宫殿式(柱廊状、窗根状)、方山状、峰丛状、峰林状、石墙状、石堡状孤峰状等

四、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1、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

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

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

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

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

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5】

(1)丹霞地貌有三个坡面:

顶面坡、陡崖坡和崖麓崩积缓坡。

是否存在丹霞地貌从形态来看就是否存在高度和坡度都符合上述要求的陡崖坡,这是唯一的标准。

【2】顶面坡较平缓,是由于岩层本身的水平构造所致;

坡陡是由于构造断裂发育,多垂直节理;

麓缓,是因为崩塌在山麓堆积。

(2)从其定义中知道丹霞地貌的基本地貌特征是赤壁丹崖群,赤壁丹崖成群分布的壮观气势使丹霞地貌具观赏性和吸引力,也是丹霞地貌概念能够诞生并留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这个“群”字的涵义,是指至少有三个不同方向的丹崖(各方向相差一般>

90b),或者在同一方向至少有三个丹崖,在红层构造盆地中,河流凹岸、海蚀崖、断层和滑坡壁等特定位置,都可见个别赤壁丹崖,但是离开这些位置就不见其存在,这些不成群分布的丹崖,不属于丹霞地貌,张林源等指出过,不能把仅一个丹崖赤壁面就叫做丹霞地貌。

2、岩层

红层是一种红色陆相碎屑岩系,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和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红层的颜色可变化于棕黄、褐黄、紫红、褐红灰紫等偏红色,红层的碎屑组成差异很大,红层形成于内陆湖盆,盆地边缘往往堆积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与河、湖积细砂、粉沙岩或泥质岩。

但由于沉积过程不同,各次沉积的平面形态和垂向组合表现出很大差异,许多崖壁上可看到红层剖面的韵律结构。

据目前研究,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砾岩、砂砾岩、砂岩地层组合上;

相对软弱的粉砂质和泥质岩多发育红层丘陵,只有在河流凹岸或质地稍坚硬时才形成尺度不大的红色陡崖坡。

由于红层中多含有碳酸盐岩碎屑或钙质胶结物,甚至有蒸发盐夹层,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红层形成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

但是红层的红色主要是高价铁(F护+)相对富集而成,这个富集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淋溶作用按照“将今论古”的原则,红层形成的古气候环境应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或干湿季气候,以保证有足够的淋溶并保持长时期的氧化环境。

3、构造对丹霞地貌的控制:

(1)区域构造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中生代以来,我国许多在海西运动后稳定的陆台发生活化,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影响,形成一系列北东一北北东向的隆起带与拗陷带;

西部地区受印度板块挤压,从北向南渐次成陆并形成若干盆地;

中部则形成一个北东向的压扭性地带。

(2)断层、节理对山块格局的控制——丹霞山的山块排列基本沿北北东向的大断层延伸,而山块走向、石柱排列主要沿近东西向断层和大节理延伸。

(3)岩层产状对坡面形态的控制——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对于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控制,一般情况下,近水平岩层上发育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特征;

缓倾斜岩层上发育的丹霞地貌则“顶斜”,具有单面山的特点,其斜顶基本和岩层层面一致;

陡倾斜岩层所发育的丹霞地貌若不是保留了古侵蚀面的话,其顶面很难形成平顶或缓斜顶,而多是尖顶

(4)地壳升降对地貌发育的进程控制——地壳升降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影响体现在红层盆地必须是后期上升区,以便为侵蚀提供条件。

上升到一定程度而长期相对稳定,利于丹霞地貌按连续过程从幼年期到老年期逐步演化;

间歇性抬升则可能发育多层性丹霞地貌,齐云山的这种陡缓坡组合多达五级。

五、五指石丹霞地貌的特点:

(1)山麓为较细小的泥岩,山顶为较粗的没有变质的红色碎屑岩(砾岩、沙砾岩、粉砂岩)。

颜色说明了含Fe3+,反映了沉积气候是氧化环境下的陆相沉积物;

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因此,岩石无变质现象;

岩层变化明显,厚度较薄,岩层过渡快,显示出陆相沉积易受季节影响,冬夏季、旱雨季都会对其有所影响。

(2)岩层产状为水平产状、接近水平产状。

五指石丹霞地貌为陆相构造盆地或湖泊环境,没有经过强烈的构造运动,抬升微弱。

(3)多石峰,是因为垂直断裂发育、密集。

多巷谷,也称一线天,多在2—5米之间,小的仅几十厘米,若大小断裂带、岩石破碎带之间的碎屑物被带走,则由巷谷分裂为石峰。

岩壁多石洞,这些石洞较浅,通常由崩塌形成,若岩层方向与洞的延伸方向一致,称为顺层洞;

若岩层方向与洞的延伸方向垂直,则称为切成洞,切成洞是由于软的岩层易受侵蚀以致下凹,主要是受断裂影响。

崖壁上还有许多下凹的小洞,这些小洞仅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内因是本身的岩性差异;

外因是流水侵蚀的影响,由于沉积物含有很多碳酸钙物质,在流水作用下易溶蚀。

(4)该区最高峰为罗汉峰(460米),该区为陆相沉积环境,高度一般不是很高,地形陡峭。

丹霞地貌依发育阶段不同,共分六个不同时期,分别是:

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如贵州赤水;

青年晚期—密集峰丛峡谷型丹霞的代表,如福建泰宁;

壮年早期—密集大型峰丛型丹霞的代表,如湖南崀山;

壮年晚期—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的代表,如广东丹霞山;

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容型丹霞的代表,如江西龙虎山;

后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的代表,如浙江江郎山。

根据划分规则可知五指石的丹霞地貌为后老年期。

(5)巷谷的走向、宽度、长度、高度测量如下:

六、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

我国目前发现的丹霞地貌共有300多处,但目前开发的面积只占丹霞地貌总面积很小的一部分。

如广东的丹霞山地质公园面积为290km2,外围保护区达400km2,而目前丹霞山的开发不足10km2,所占的比例占总丹霞山地质公园面积的3%。

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东南季风气候区。

除那些已经开发的丹霞地貌区,丹霞地貌的开发利用前景仍非常广阔。

【4】我国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在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和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都有分布,目前已知共有50余处。

不同的气候带产生的外力组合,以及晚近地质时期环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丹霞地貌的发育进程和地貌特征的继承与演变。

按黄进总结的503处丹霞地貌分布状况以省区归纳如表2。

表2中国各省、区丹霞地貌区的数量

省区

数量

广东

46

安徽

1

山西

贵州

22

广西

14

河南

2

陕西

11

云南

10

福建

32

山东

甘肃

65

海南

浙江

37

河北

青海

江苏

江西

72

辽宁

宁夏

吉林

尚未发现

湖南

黑龙江

新疆

西藏

湖北

7

内蒙

4

四川、重庆

95

台湾

资料来源:

根据黄进已发表的资料统计,数据截止到1999年5月。

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

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名称与当时标注的所属地分别如下:

(标注双市名的后者为县级市)

第1名:

丹霞山(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

第2名:

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第3名:

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

第4名:

龙虎山(江西省鹰潭市)

第5名:

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八角寨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崀山,实际上这两处景观基本在一起,因为均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

第6名:

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第7名:

赤水丹霞地貌(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6】

七、丹霞地貌与旅游

1、丹霞旅游地貌的定义

丹霞旅游地貌是在丹霞地貌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造景优美,风光绮丽,具有雄、奇、险、幽、峻等特征的丹霞地貌精华而衍生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丹霞旅游地貌的定义是:

发育在红色岩系的地层中,具有丹崖赤壁形态,同时又具有雄、奇、险、幽、峻等美学特征的地貌称为丹霞旅游地貌。

2、丹霞地貌以其雄、奇、险、峻、幽闻名。

景区内层峦叠翠,景色壮丽,无限风光。

可发展各种娱乐专项旅游,如攀岩旅游、漂流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疗养旅游、养老旅游、会议旅游。

此外,由于丹霞地貌地质情况特殊,生物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人文景观风格独具,可以吸引国内外大批学者、历史学家或大学师生前来考察、研究学习。

【4】

3、在开发丹霞地貌时,要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4】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属于一次性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将无法重塑,是永久性破坏。

丹霞地貌风景资源是我国自然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应结合当地实际,综合开发,持续发展。

【7】

八、结语

本次实习收获颇多,看到了丹霞地貌的真身,使我们对丹霞地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虽然天气不是很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实习和游玩之后,大家都安全地回到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