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05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a:

6:

{i:

0;s:

26405:

"创伤急救新概念及技术版@#@创伤急救新概念新技术@#@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蒋森@#@第1节创伤新概念@#@一、定义:

@#@@#@创伤(trauma)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外源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完整性被破坏,伴发或继发功能和精神障碍的损伤。

@#@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多处损伤叫做多处伤。

@#@同一致病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部位或脏器的损伤,其中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称为多发伤。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致病因子引起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多发伤和复合伤均属较严重的创伤,多在受伤暴力较大时发生,如车祸、塌方、高处坠落、爆炸等。

@#@@#@二、分类@#@

(一)按致伤原因分类如摔伤、挫伤、扭伤、切伤、刺伤、撕裂伤、挤压伤、火器伤等。

@#@@#@

(二)按受伤部位和组织器官分类如颅脑伤、颌面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关节脱位、血管伤等。

@#@@#@(三)按伤处与外界的关系分类如开放伤、闭合伤、穿透伤、贯通伤等。

@#@@#@三、创伤的评估@#@

(一)ABCDE评估法:

@#@@#@对病人进行迅速有效的首次评估非常重要,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判断伤情与生命体征情况,确立抢救的优先顺序。

@#@重伤患者,要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因素,如心跳呼吸停止、大出血等。

@#@首次评估必须迅速有效,不可浪费时间,内容包括:

@#@@#@A-----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有无异物等。

@#@@#@B-----呼吸情况。

@#@@#@C-----循环情况以及大出血是否有效控制。

@#@@#@D-----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状况。

@#@@#@E-----暴露受伤部位,避免遗漏严重致命伤。

@#@@#@

(二)“CRASHPLAN”:

@#@@#@开放伤容易发现,闭合伤常常比较隐蔽,很容易被遗漏。

@#@为了不致遗漏重要的伤情,对伤员的体格详细检查,美国Freeland等建议,急救医师对创伤病人检查时应遵循一定的检查顺序,牢记“CRASHPLAN”方法进行检查。

@#@即C=Cardiac(心脏);@#@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脊髓);@#@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teries(动脉);@#@N=Nerves(神经)。

@#@@#@(三)创伤评分@#@创伤评分是以计分的形式来估算创伤严重程度,分值的高低能反映伤员的预后,在大批伤员抢救时尤为有用。

@#@目前用于创伤评分的方案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几种评分方法。

@#@@#@1.创伤指数是以解剖部位、伤员生理变化、创伤类型为指标估算伤情。

@#@常用于院前现场急救。

@#@9分以下为轻伤;@#@10~16分为中度伤,17分以上为重度伤,应及时住院治疗。

@#@@#@记分@#@项目@#@1346@#@创伤部位四肢背胸或腹头颈@#@创伤类型撕裂或挫伤刺伤钝伤火器伤@#@循环状态外出血收缩压60~100mmHg收缩压<@#@60mmHg无血压@#@脉率100~149次/min脉率>@#@140次/min脉率<@#@55次/min@#@呼吸状态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呼吸停止@#@意识嗜睡模糊浅昏迷深昏迷@#@2.CRAMS评分是以生理变化和解剖部位评分,以循环(C)、呼吸(R)、腹部(A)、运动(M)、语言(S)为评分指标,每项正常记2分、轻度异常记1分、严重异常为0分,五项相加总分越小,伤情越严重。

@#@总分8分为重伤,也可用于院前急救。

@#@@#@四、创伤的处置@#@

(一)创伤的急救时间点:

@#@@#@1.黄金1小时:

@#@是指从受伤瞬间至伤后1小时以内的时间。

@#@它是以院前、院内抢救的连续性为基础的提高创伤生存率的最佳时间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创伤病人的死亡呈三个峰值分布。

@#@第一个峰值出现在伤后数秒至数分钟内,称即刻死亡,约占创伤总死亡率的50%,死因多为重要生命器官的破坏,如大脑、脑干、高位脊柱、心脏、主动脉及其他大血管的严重损伤、呼吸道阻塞等。

@#@这些伤员由于伤情严重,往往很难抢救。

@#@第二个峰值为创伤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称早期死亡,约占创伤总死亡率的30%,这一阶段的死亡率与抢救措施有直接关系。

@#@死亡原因多为创伤后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血气胸、腹部内脏器官破裂、骨盆骨折或多发性创伤及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第三个峰值一般出现在伤后数周内,称后期死亡,约占创伤总死亡率的20%,死因多为严重感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如能在1小时内将病人转送至能够做确定性救命手术的手术台上,则可大大提高创伤病人的急诊救治率。

@#@@#@2.抗休克30分钟:

@#@是指伤后在休克发生早期,自体回输250ml左右组织间液,持续30分钟而提出的时间概念。

@#@它强调及时的、正确液体复苏,以维持基本的灌注,以延长或维持为确定性救命手术创造安全的全身灌注条件,减少并发症。

@#@这也是对于休克的控制时间要求:

@#@即失血/创伤性休克要在30分钟以内得到有效干预。

@#@@#@3.“铂金”10分钟:

@#@比黄金更贵重,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

@#@“白金10分钟”期间是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跳发生为处置目标,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

@#@@#@4.“钻石”4分钟:

@#@几乎没有医疗机构能够在4分钟内完成将胸部创伤的心搏骤停患者从现场转送至医院急诊手术室并打开胸腔,完成开胸心脏按压的所有必要准备条件。

@#@“没有按压,血液不会流动”。

@#@所以创伤性心搏骤停唯一的希望是现场标准心肺复苏。

@#@@#@5.总结@#@1)心跳停止的病人要争取在4分钟内进行基本CPR。

@#@@#@2)可控制的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应该在急救铂金10分钟内完成@#@3)休克应该在抗休克30分内有效地干预@#@4)胸、腹、盆腔的内脏损伤出血、严重的颅脑伤应该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确定性的救命手术@#@5)只有在上述时间窗分别正确有效的应对,才能真正保证从伤后到最终的救治在时间窗和措施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救治原则和程序:

@#@创伤的急救亦应遵循确保安全、初步评估和处理、启动应急反应程序、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合理转送这5个基本程序。

@#@@#@第2节创伤四大新技术@#@一、止血@#@

(一)指压动脉止血法@#@1.适应症:

@#@指压止血法是指抢救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心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面四肢动脉出血。

@#@@#@1.注意事项:

@#@@#@1)动脉被压闭后,远端供血中断,有可能出现肢体损伤甚至坏死。

@#@@#@2)很多动脉与神经相邻,压迫时应注意神经损伤的问题。

@#@@#@3)很多地方有多支动脉侧枝供血,故指压动脉止血法不能达到完全止血效果应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4)这种方法仅是一种临时的急救方法,不宜持久采用。

@#@止住血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换用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压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

@#@@#@2.头部止血法@#@1)颌外动脉压迫法@#@a)适应症:

@#@面部浅表皮肤粘膜出血@#@b)压迫点:

@#@颌外动脉搏动点@#@c)方法:

@#@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拇指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5厘米处即咀嚼肌下缘与下颌骨交接处颌外动脉搏动点,向下颌骨方向垂直压迫,其余四指托住下颌固定头部。

@#@@#@2)颞浅动脉压迫法:

@#@@#@a)适应症:

@#@头顶部出血@#@b)方法:

@#@双手食指垂直压迫耳屏上方1-2cm处颞浅动脉搏动点。

@#@@#@3)枕后动脉压迫法@#@a)适应症:

@#@枕后出血@#@b)方法:

@#@用双手大拇指压迫耳后乳突后下方枕动脉搏动点@#@3.颈动脉止血法@#@1)适应症:

@#@颈动脉近头端意外损伤大出血。

@#@非紧急的特殊情况,勿用此法。

@#@@#@2)方法:

@#@用拇指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颈动脉搏动处,向颈椎方向压迫,其四指固定在伤员的颈后部。

@#@严禁双侧同时压迫。

@#@@#@4.锁骨下动脉止血法@#@1)适应症:

@#@用于肩部、腋窝或上肢出血。

@#@@#@2)方法:

@#@用拇指在锁骨上窝处向下垂直压迫锁骨下动脉搏动点,其余四指固定肩部。

@#@@#@5.上肢止血法@#@1)肱动脉止血点:

@#@@#@a)适应症:

@#@前臂大出血@#@b)方法:

@#@一手握住伤员伤肢的腕部,将上肢外展外旋,另一只手向肱骨方向垂直压迫腋下肱二头肌内侧肱动脉搏动点@#@2)尺桡动脉止血点:

@#@@#@a)适应症:

@#@手部大出血@#@b)方法:

@#@双手拇指分别垂直压迫腕横纹上方两侧尺桡动脉搏动点@#@3)指动脉止血点@#@a)适应症:

@#@手指出血@#@b)方法:

@#@拇指及食指压迫指根两侧指动脉搏动点@#@6.下肢止血法@#@1)股动脉止血点:

@#@@#@a)适应症:

@#@下肢大出血@#@b)方法:

@#@用两手拇指重叠放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大腿根部股动脉搏动处用力垂直向下压迫。

@#@@#@2)腘动脉止血点:

@#@@#@a)适应症:

@#@小腿出血@#@b)方法:

@#@用手拇指在帼窝横纹中点腘动脉搏动点处向下垂直压迫。

@#@@#@3)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止血法@#@a)适应症:

@#@足部出血。

@#@@#@b)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间近脚腕处(足背动脉),以及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处(胫后动脉)。

@#@@#@

(二)填塞止血法@#@1.适应症:

@#@本法用于伤口较深或伴有大的动、静脉损伤出血严重时,还可直接用于不能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的出血部位。

@#@@#@2.方法:

@#@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者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刚好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三)加压包扎止血法@#@1.适应症:

@#@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2.注意事项:

@#@伤口覆盖无菌敷料后,再用厚纱布、棉垫置于无菌敷料上面,然后再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度。

@#@伤口应尽量清洁,包扎要牢固。

@#@@#@(四)止血带止血法@#@1.适应症:

@#@加压包扎不能奏效的四肢大血管出血@#@2.材料:

@#@绷带、橡皮条、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禁用铁丝、电线、绳索。

@#@@#@3.注意事项:

@#@@#@1)上止血带位置:

@#@上肢止血应在上臂上1/3或下1/3处上止血带。

@#@在实际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往往把止血带结扎在靠近伤口处的健康部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

@#@但上臂中1/3会损伤桡神经,而前臂和小腿血管走行较深,止血带效果不佳@#@2)在止血带上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3)结扎肢体90分钟后远端组织开始出现坏死,故45分钟左右应放松一次。

@#@每次1-5分钟(根据局部出血情况)@#@4)解除止血带,应在采取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后方可进行。

@#@如组织已发生明显广泛坏死时,在截肢前不宜松解止血带。

@#@@#@4.方法:

@#@@#@1)充气止血带止血法:

@#@也可用血压计袖带代替,其压迫面积大,对受压迫的组织损伤较小,并容易控制压力,放松也方便,为首选方法。

@#@@#@2)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如听诊器胶管,它的弹性好,使用易使血管闭塞,但管径过细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操作时,在准备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以左手拇指和食、中指拿好止血带的一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围绕肢体缠绕一周,压住止血带的一端,然后再缠绕第二周,并将止血带末端用左手食、中指夹紧,向下拉出固定即可。

@#@还可将止血带的末端插入结中,拉紧止血带的另一端,使之更加牢固。

@#@@#@3)布带止血法:

@#@如无橡皮止血带,可根据当时情况,就便取材,如三角巾、绷带、领带、布条等均可,折叠成条带状,即可当作止血带使用。

@#@上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后,用止血带缠绕,然后打一活结,再用一质硬短棒的一端插入活结一侧的止血带下,并旋转绞紧至停止出血为度,再将短棒、筷子或铅笔的另一端插入活结套内,将活结拉紧即可。

@#@@#@(五)药物止血法:

@#@奥运期间使用药物止血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使用@#@二.包扎@#@

(一)注意事项:

@#@@#@1.包扎前要充分暴露伤口,判断伤情,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理伤口。

@#@@#@2.所用包扎材料应保持无菌,包扎伤口要全部覆盖包全,防止再次污染。

@#@@#@3.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当,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敷料易松脱或移动。

@#@@#@4.包扎打结或用别针固定的位置,应在肢体的外侧或前面,避免在伤口处或坐卧受压的地方。

@#@@#@5.包扎伤口时,动作要迅速、敏捷、谨慎,不要碰撞和污染伤口,以免引起疼痛、出血或污染。

@#@@#@6.上肢的严重外伤包扎后应用三角巾悬挂固定,以保护伤肢。

@#@(见三角巾固定法)@#@

(二)绷带的基本包扎法@#@1.一般包扎法:

@#@@#@1)环绕法(也叫环行带)@#@2)螺旋法@#@3)“8”字带@#@2.头顶部包扎法@#@1)风帽式绷带@#@2)下颌包扎法@#@3.肘部“8”字形包扎法@#@4.手部包扎法@#@1)“人”字式包扎法@#@2)拇指包扎法@#@5.足部包扎法@#@6.残端包扎@#@(三)三角巾包扎法@#@1.头部包扎@#@2.肩部部包扎@#@3.眼部包扎@#@4.肩部包扎法@#@5.胸背部包扎法@#@6.腹部包扎法@#@7.手足包扎法@#@(四)特殊伤口包扎法@#@1.腹部内脏脱出的包扎方法:

@#@当腹部受到撞击、刺伤时,腹腔内的器官如结肠、小肠脱出体外,这时不要将其压塞回腹腔内,而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包扎。

@#@先用生理盐水浸泡后的大块纱布覆盖在脱出的内脏上,用绷带或三角巾围成保护圈,放在脱出的内脏周围,再用合适大小的器皿罩在外面,然后用三角巾包扎固定。

@#@伤员取仰卧位或半卧位,下肢屈曲,尽量不要咳嗽,严禁饮水进食。

@#@@#@2.异物刺入体内的包扎方法:

@#@异物刺入体内后,切忌拔出异再包扎。

@#@因为这些异物可能刺中重要器官或血管。

@#@如果把异物拔出,会造成出血不止和新的损伤。

@#@正确的包扎方法是:

@#@先将两块棉垫或替代品安放在异物显露部分的周围,尽可能使其不摇动,然后用棉垫包扎固定,使刺入体内的异物不会脱落。

@#@还可制作环行垫,用于包扎有异物的伤口,避免压住伤口中的异物。

@#@搬运中绝对不许挤撞伤处。

@#@@#@3.开放型气胸伤口的包扎:

@#@早期开放型气胸用纱布将伤口压迫止血后应尽快用大于伤口边缘5厘米的不透气敷料封闭伤口。

@#@对于晚期的张力型气胸可选用质软有弹性的敷料做成活瓣排气。

@#@@#@三.固定@#@

(一)固定材料的选择@#@1.木制夹板:

@#@最常用的固定材料。

@#@有各种长短不同的规格以适合不同部位的需要@#@2.塑料夹板:

@#@事先用热水浸泡软化,塑形化托住受伤部位包扎,冷却后塑料夹板变硬起到固定作用。

@#@@#@3.充气夹板:

@#@为一种筒状双层塑料膜,使用时将塑料膜套在需要固定的肢体外,摆好肢体的功能位,下肢伸直,上肢屈曲,再向进气阀充气,充气后立刻变硬而达到固定的目的。

@#@@#@4.可塑夹板:

@#@可根据伤肢状态塑形,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捆绑固定。

@#@@#@5.牵引夹板:

@#@即能固定保护伤肢又能达到牵引效果,减轻疼痛。

@#@@#@6.颈托:

@#@颈椎外伤后,怀疑颈椎骨折或脱位时必须用颈托固定。

@#@但颈托不能完全固定头颈部,搬运时必须配合头部固定器使用。

@#@@#@7.三角巾固定法:

@#@利用三角巾悬吊法固定上肢,捆绑法固定下肢。

@#@简便易用。

@#@@#@

(二)外伤固定的注意事项@#@1.有开放性的伤口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

@#@如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先抢救,病情稳定后再固定。

@#@@#@2.怀疑脊椎骨折、大腿或小腿骨折,应就地固定,切忌随便移动伤员。

@#@@#@3.固定应力求稳定牢固,固定材料的长度应超过固定两端的上下两个关节。

@#@大腿应超过三个关节。

@#@@#@4.固定后应检查远端供血情况,防止固定、填充物阻断血流。

@#@@#@(三)骨折固定法@#@1.上肢的固定@#@1)三角巾大手挂:

@#@@#@a)适应症:

@#@上臂、前臂的外伤和骨折固定@#@b)方法:

@#@@#@i.将三角巾放于患侧胸部,底边和躯干平行,顶角对着伤臂的肘部,伤臂肘部弯成80度放在三角巾中部。

@#@三角巾上端越过健侧肩部从颈后转回患侧,下端绕过伤臂反折向上,两端在患侧锁骨上窝处打结。

@#@再将顶角折回,用别针或旋转固定。

@#@@#@ii.用另一条三角巾宽带将悬挂好的伤肢包裹在胸前打结固定,结下及伤肢腋下应放软垫缓冲。

@#@@#@2)三角巾小手挂:

@#@@#@a)适应症:

@#@肩部外伤,锁骨骨折、手部外伤和骨折@#@b)方法:

@#@@#@i.将受伤一侧的前臂斜放在胸前,肘部角度约30-40度,手指贴着锁骨。

@#@三角巾展开,一侧边角覆盖在伤肢上,顶角从肘上折向肘后。

@#@再将下边折上托住伤肢。

@#@两端在健侧锁骨上窝处打结。

@#@@#@ii.用另一条三角巾宽带将悬挂好的伤肢包裹在胸前打结固定,结下及腋下放软垫缓冲。

@#@@#@3)夹板固定法:

@#@@#@a)前臂固定,长度超过腕关节和肘关节;@#@上臂固定,长度应超过肘关节和肩关节。

@#@@#@b)夹板和代替夹板的器材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应先用毛巾等软物垫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尤其在肢体弯曲处等间隙较大的地方,要适当加厚垫衬。

@#@@#@c)夹板固定应在手臂外侧,不能压迫伤口,打结亦应让开伤口。

@#@@#@d)夹板固定后应将上肢用三角巾悬挂在胸前,并用宽带固定。

@#@@#@4)不能弯曲的肘部骨折固定:

@#@可用夹板固定或用三角巾按患肢状态固定在躯干上。

@#@@#@2.下肢固定;@#@@#@1)三角巾固定法:

@#@@#@a)让伤者躺下,请旁人协助稳定及支持伤肢,把未受伤的下肢放在受伤的腿旁。

@#@@#@b)抓住伤肢的足踝,将伤者小腿沿着肢体骨骼轴心,轻轻用力拉直,继续支持使足踝稳定。

@#@@#@c)利用人体自然空间(例如膝及足踝下),滑入三条三角巾宽带及一条窄带。

@#@窄带放在足踝,宽带放在膝部及骨折的上方和下方。

@#@@#@d)放软垫于大腿、膝及足踝间。

@#@@#@e)以8字形包扎法,先绑紧足踝窄带,继而绑紧膝部和骨折上下的宽带,在未受伤一边打结。

@#@打结处下需放软垫。

@#@@#@f)检查足部感觉,脚趾活动能力及足部血液循环。

@#@@#@2)夹板固定法:

@#@@#@a)小腿固定,固定材料长度超过踝关节和膝关节;@#@大腿固定,长度应超过髋关节和踝关节;@#@@#@b)其他同上肢夹板固定法@#@四.搬运@#@

(一)搬运伤员常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1.升降担架、走轮担架:

@#@为目前救护车内装备的担架,符合病情需要,便于病人与伤员躺卧。

@#@因担架自身重量较重,搬运时费力。

@#@@#@2.铲式担架:

@#@铲式担架是由左右两片铝合金组成。

@#@搬运伤员时,先将伤员放置在平卧位,固定颈部,然后分别将担架的左右两片从伤员侧面插入背部,扣合后再搬运。

@#@@#@3.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

@#@使用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是搬运多发骨折及脊柱损伤伤员的常用工具。

@#@充气垫可以适当地固定伤员的全身。

@#@使用时先将垫充气后铺平,将伤员放在垫内,抽出袋内空气,气垫即可变硬,同时伤员就被牢靠固定在其中,并可搬运途中始终保持稳定。

@#@@#@4.硬脊板担架:

@#@专用于怀疑脊柱骨折的病人@#@

(二)搬运伤员时伤员常采用的体位。

@#@@#@1.仰卧位:

@#@它可以避免颈部及脊椎的过度弯曲而防止椎体错位的发生;@#@对腹壁缺损的开放伤的伤员,当伤员喊叫屏气时,肠管会脱出,让伤员采取仰卧屈曲下肢体位,可防止腹腔器脱出。

@#@@#@2.半卧位:

@#@对于普通胸部损伤的伤员在除外合并胸椎、腰椎损伤及休克时,可以采用这种体位,可减轻疼痛利于呼吸。

@#@@#@3.侧卧位:

@#@在排除颈部损伤后,对有意识障碍的伤员,可采用侧卧位。

@#@以防止伤员在呕吐时,食物吸放气管。

@#@伤员侧卧时,可在其颈部垫一枕头,保持中立位。

@#@@#@4.患侧半卧位:

@#@对胸壁广泛损伤,出现反常呼吸而严重缺氧的伤员,可以采用患侧卧位。

@#@以压迫、限制反常呼吸。

@#@血气胸而至严重呼吸困难者亦可采取这种体位。

@#@@#@5.坐位:

@#@适用于双侧胸腔积液、心衰病人。

@#@@#@(三)搬运伤员的注意事项@#@1.搬运伤员之前要检查伤员的生命体征和受伤部位,重点检查伤员的头部、脊柱、胸部有无外伤,特别是颈椎是否受到损伤。

@#@@#@2.处理伤员时首先要保持伤员的呼吸道的通畅,然后对伤员的受伤部位要按照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止血、包扎、固定。

@#@处理得当后,才能搬动。

@#@@#@3.在人员、担架等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4.搬运体重过重和昏迷的伤员时,要考虑全面。

@#@防止搬运途中发生坠落、摔伤等意外。

@#@@#@5.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员的病情变化。

@#@重点观察呼吸、神志等,注意保暖,但不要将头面部包盖太严,以免影响呼吸。

@#@一旦在途中发生紧急情况,如窒息、呼吸停止、抽搐时,应停止搬运,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6.在特殊的现场,应按照特殊的方法进行搬运。

@#@@#@(四)普通搬运法:

@#@@#@1.单人搬运法:

@#@@#@方法@#@适用于@#@扶行法(两人三足)@#@清醒而能够步行的伤者@#@背负法@#@清醒及可站立,但不能行走,及体重轻的伤者@#@手抱法@#@体重较轻的伤者@#@爬行法、毯拖法、拖运法@#@急救员无足够能力将伤者搬抬@#@2.双人搬运法@#@方法@#@适用于@#@双人扶腋法@#@清醒、上肢没有受伤的伤病者@#@前后扶持法@#@没有骨折的清醒伤病者@#@双手座@#@清醒但软弱无力的伤病者@#@四手座@#@清醒及能合作的伤病者@#@(五)水平搬抬法@#@1.4人水平搬抬法@#@2.3人旋转法@#@3.脊柱损伤病人需要特殊手法和器材进行搬运,采用“手锁翻转法”,适用于疑有脊椎骨折的俯卧病人的翻转,最大限度地进行“原木样滚动”,稳定受伤脊椎,避免神经损伤。

@#@手锁方法有头锁、头肩锁、双肩锁、头胸锁、头背锁、胸背锁、膝锁等。

@#@急救人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手法。

@#@在搬运此类伤员时要注意用劲方法,避免受伤。

@#@@#@1)控制现场:

@#@救护员由正面走向伤者,环顾四周,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接近伤者。

@#@如伤者清醒,向伤者解释并警告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

@#@@#@2)将俯卧患者翻转成仰卧位:

@#@@#@a)救护员B在伤者的身旁跪下首先用头背锁固定伤员头颈部,救护员A跪在伤者的头顶位置,对伤者进行头肩锁(改良斜方肌挤压法)固定头部,,救护员C在救护员B身旁靠近伤者下肢处跪下。

@#@救护员B对伤者进行肢体摆放使伤者适合翻身.救护员C协助。

@#@@#@b)三人按原木样滚动原则将伤者转到90度侧位,转动时保持头颈胸腰腹在同一轴向。

@#@救护员B对伤者进行胸背锁固定完成并发出指示后,救护员A才可松开头肩琐,转换另一侧头肩锁.(此时C可将硬脊担架从患者脚侧插入,紧贴患者后背,然后按后面顺序直接将病人转放在担架上)@#@c)救护员A指示救护员B及救护员C对伤者进行躯体轴位转动,使伤者成仰卧位。

@#@患者仰卧后,救护员B对伤者进行胸锁固定并发出指示,救护员A更换成头锁固定。

@#@@#@d)当救护员A完成头锁并发出指令后,救护员B才可以松开胸锁,救护员B将一只手的食指放在伤者前胸正中央胸骨处,指引救护员A将伤者的头部向头顶测牵引后,慢慢转动调至正中位置@#@e)救护员B对伤者进行初步RABC检查。

@#@确定颈部无出血后,救护员C准备颈托固定@#@3)将仰卧伤者移到长脊板上@#@a)救护员B用胸锁固定伤者头部,救护员A转换成头肩琐固定伤者,救护员B和C做好转动伤者的准备@#@b)三人将伤者向救护员B方向转动成侧位,救护员C将长脊板紧靠伤者.救护员B检查伤者背部伤情@#@c)救护员B使用胸锁替换救护员A,使救护员A转换成双肩锁(斜方肌挤压法)固定伤者,救护员A指示救护员B和C,使用横推法,使伤者移上长脊板。

@#@@#@d)救护员B用胸锁替换救护员A使其转换成头锁;@#@救护员B和C调整伤者在长脊板上的位置并在伤者两腿之间放衬垫,然后为伤者进行安全带固定。

@#@@#@e)救护员B使用胸锁,救护员A和C同时对伤者上头部固定器。

@#@转运途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手锁动作流程:

@#@头背锁---头肩锁(改良斜方肌挤压法)---胸背锁---头肩锁---胸锁---头锁---胸锁---头肩锁---胸锁---双肩锁---胸锁。

@#@(急诊科蒋森供稿)@#@";i:

1;s:

26723:

"大华DSS系列客户端操作手册精选V@#@DSS7000系列@#@客户端操作手册@#@V1.2.0@#@浙江大华科技有限公司@#@前言@#@概述@#@本文档详细描述了DSS7000系列客户端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符号约定@#@在本文中可能出现下列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符号@#@说明@#@表示有高度潜在危险,如果不能避免,会导致人员伤亡或严重伤害。

@#@@#@表示有中度或低度潜在危险,如果不能避免,可能导致人员轻微或中等伤害。

@#@@#@表示有潜在风险,如果忽视这些文本,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丢失、设备性能降低或不可预知的结果。

@#@@#@防静电@#@表示静电敏感的设备。

@#@@#@电击防护@#@表示高压危险。

@#@@#@激光辐射@#@表示强激光辐射。

@#@@#@表示能帮助您解决某个问题或节省您的时间。

@#@@#@表示是正文的附加信息,是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前言I@#@目录II@#@1概述-1-@#@1.1产品简介-1-@#@1.2配置要求-1-@#@2安装与卸载-3-@#@2.1安装-3-@#@2.2卸载-7-@#@3登录C/S客户端-9-@#@4配置-11-@#@4.1本地配置-11-@#@4.2配置报警预案-13-@#@4.3配置轮巡任务-19-@#@5基本操作-22-@#@5.1实时预览-22-@#@5.1.1预览-22-@#@5.1.2录像-25-@#@5.1.3抓图-26-@#@5.1.4将通道添加到收藏夹-26-@#@5.1.5云台设置-28-@#@5.2录像回放-31-@#@5.2.1回放-31-@#@5.2.2按时间片回放录像-34-@#@5.2.3录像打标-35-@#@5.2.4下载文件-36-@#@5.3报警管理-38-@#@5.4视频上墙-39-@#@5.5电子地图-42-@#@5.5.1XX地图-42-@#@5.5.2光栅地图-48-@#@5.6语音对讲及广播-51-@#@5.6.1语音对讲-51-@#@5.6.2语音广播-54-@#@6扩展功能-56-@#@6.1行为分析-56-@#@6.2人脸识别-57-@#@6.3智能跟踪-58-@#@6.4人数统计-60-@#@6.5报警主机-61-@#@6.6录像标签-63-@#@6.7资源管理-64-@#@7WEB客户端-66-@#@7.1登录WEB客户端-66-@#@7.2配置管理-68-@#@7.3视频监控-68-@#@7.3.1实时监控-68-@#@7.3.2录像回放-68-@#@7.3.3视频上墙-68-@#@7.4电子地图-69-@#@概述@#@产品简介@#@DSS7000系列客户端是一款用于管理安全防护监控设备的管理软件。

@#@具有以下功能:

@#@@#@●实现多设备、多路通道的实时监视和录像回放。

@#@@#@●通过配置电子地图,可随时对设备进行定位,从而轻松进行部署管理。

@#@@#@●通过语音对讲,实现客户端与前端设备的语音对讲和广播。

@#@@#@●上墙方案简单管理,同步显示上墙效果。

@#@@#@●实现监控计划任务定制,多路多窗口视频轮巡。

@#@@#@●可进行报警联动配置,实现报警联动视频。

@#@@#@●使用鼠标模拟摇杆方便用户控制云台。

@#@@#@●录像支持打标,方便查找。

@#@@#@●可进行本地抓图。

@#@@#@●支持行为分析、人脸识别、智能跟踪和人数统计。

@#@@#@DSS7000系列客户端目前有4种形式:

@#@@#@●C/S形式客户端,详细操作请参见“2安装与卸载”~“6扩展功能”。

@#@@#@●B/S形式客户端,详细操作请参见“7WEB客户端”。

@#@@#@●Android手机客户端@#@●苹果手机客户端@#@配置要求@#@安装DSS7000系列客户端的PC配置要求如表11所示。

@#@@#@表11配置要求@#@参数@#@具体要求@#@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XPSP3、MicrosoftWindows7@#@CPU@#@酷睿2双核3.0@#@硬盘@#@至少10GB可用空间@#@显卡@#@directX9.0c及以上版本@#@内存@#@至少2GB@#@显示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器@#@IE7、IE8@#@安装与卸载@#@安装@#@安装DSS7000系列客户端的步骤如下:

@#@@#@步骤1下载并安装程序。

@#@@#@1.在IE浏览器中输入DSS7000系列的IP地址。

@#@@#@系统显示DSS7000系列管理员端登录界面,如图21所示。

@#@@#@图21管理端登录界面@#@●@#@,单击此按钮,下载DSS7000系列C/S形式客户端。

@#@@#@●@#@,单击此按钮,下载B/S形式客户端的DSS0cx30控件。

@#@@#@●@#@,单击此按钮,下载苹果手机客户端。

@#@@#@●@#@,单击此按钮,下载Android手机客户端。

@#@@#@2.单击@#@。

@#@@#@系统弹出“文件下载”对话框。

@#@@#@3.单击“保存”,下载并保存DSS7000系列客户端程序到PC。

@#@@#@步骤2解压下载的客户端程序,并双击@#@。

@#@@#@系统弹出“欢迎使用DSS3.0”对话框,如图22所示。

@#@@#@图22欢迎安装界面@#@步骤3单击“下一步”。

@#@@#@系统弹出“接受许可协议”对话框,如图23所示。

@#@@#@图23接受许可协议@#@步骤4选择“接受”,并单击“下一步”。

@#@@#@系统弹出“选择安装路径”对话框,如图24所示。

@#@@#@图24选择安装路径@#@步骤5选择安装路径,并单击“安装”。

@#@@#@系统显示“安装”界面,如图25所示。

@#@安装完成后,系统提示“恭喜您,安装成功!

@#@”@#@图25安装DSS7000系列客户端@#@步骤6单击“完成”,完成安装。

@#@@#@卸载@#@您可以参照以下步骤卸载DSS7000系列客户端。

@#@@#@步骤1选择“开始>@#@所有程序>@#@DSSClient>@#@卸载DSSClient”。

@#@@#@系统弹出“卸载DSS3.0”对话框,如图26所示。

@#@@#@图26卸载DSS7000系列客户端@#@步骤2单击“卸载”。

@#@@#@系统显示“卸载进度”界面,卸载完成后弹出“已成功从您的计算机中移除!

@#@”提示框。

@#@@#@步骤3单击“确定”,完成DSS7000系列客户端的卸载。

@#@@#@登录C/S客户端@#@登录DSS7000系列客户端之前,需要先在DSS7000系列管理端“基本设置>@#@用户管理”中添加了用户,并@#@且已为该用户所属角色配置了“实时监控”、“录像回放”、“录像下载”、“云台控制”等设备权限。

@#@@#@如何操作请参见《DSS7000系列_管理端操作手册_V1.2.0》中的“6管理用户”。

@#@@#@您可以参照以下步骤登录DSS7000系列客户端。

@#@@#@步骤1选择“开始>@#@所有程序>@#@DSSClient>@#@DSSClient”。

@#@@#@系统弹出“登录”界面,如图31所示。

@#@@#@图31登录DSS7000系列客户端@#@步骤2输入“用户名”、“密码”。

@#@@#@步骤3单击“中心服务器”,输入“服务器IP”和“端口”。

@#@@#@“服务器IP”为DSS7000系列的IP地址,“端口”默认为“9000”。

@#@@#@步骤4单击“登录”。

@#@@#@系统弹出主界面,如图32所示。

@#@@#@图32DSS7000系列客户端主界面@#@●单击界面右上方的“切换用户”,可以切换登录到客户端的用户。

@#@@#@●单击界面右上方的“修改密码”,可以修改该用户登录到客户端的密码。

@#@@#@●单击界面右上角的@#@,可以锁定帐号。

@#@如果需要解锁,则在“请输入解锁密码”提示框中输入当前用户的登录密码解锁。

@#@@#@配置@#@本地配置@#@第一次登录客户端后,需要设置系统参数,如启动画面分割数、连接模式、码流类型、报警总条数、抓图的张数、抓图间隔时间、图片的保存路径、录像时间和录像的保存路径等。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单击“配置”区域框中的@#@。

@#@@#@系统进入“系统配置”界面,如图41所示。

@#@@#@图41系统配置@#@参数@#@说明@#@启动画面@#@设置“实时预览”、“录像回放”等界面的初始画面分割数。

@#@@#@连接类型@#@请求视频时的模式。

@#@@#@码流类型@#@打开视频使用的默认码流。

@#@@#@视频缓冲时间@#@设置“视频缓冲时间”值越大,则延时越大,视频越流畅。

@#@@#@建议在网络带宽较差时,将“视频缓冲时间”设为较大,以确保视频流畅。

@#@@#@等级报警展示条数@#@“报警管理”界面中最大能展示的报警条数。

@#@@#@默认为1000条。

@#@@#@显示报警悬浮框@#@是否显示@#@。

@#@@#@●@#@:

@#@实时显示CPU的使用状态。

@#@@#@●@#@:

@#@实时显示网络状态。

@#@@#@●@#@:

@#@快速进入“报警管理”界面。

@#@@#@●@#@:

@#@用于提示报警设备。

@#@@#@自适应对讲参数@#@语音对讲时,系统是否能自动匹配设备的“采样频率”、“采样位数”和“音频格式”。

@#@@#@显示视频信息@#@是否在实时监控窗口中显示实时视频的码率、分辨率等信息。

@#@@#@显示错误信息@#@当系统出错或用户操作错误时,是否跳出窗口显示错误信息。

@#@@#@全网校时@#@配置是否对服务的校时做出响应。

@#@@#@●如果勾选该参数,则服务发起校时,客户端进行校时处理。

@#@@#@●如果未勾选该参数,则对服务发起的校时不作处理,不会校时设备。

@#@@#@显示云台按钮@#@如果选择该参数,则进行球机预览时,在视频窗口中显示8个方向键。

@#@@#@静默抓图@#@选择该参数,则抓图时不弹出抓图对话框。

@#@@#@连续抓图张数@#@进行本地抓图时,一次连续抓图的张数。

@#@@#@系统默认为一次连续抓3张。

@#@@#@抓图保存路径@#@进行本地抓图时,图片的保存路径。

@#@@#@最大录像时间@#@进行本地录像时,录像的最大时长。

@#@@#@录像保存路径@#@进行本地录像时,录像的保存路径。

@#@@#@步骤2设置基本信息、抓图和录像信息。

@#@@#@步骤3单击“保存”。

@#@@#@单击“恢复默认”可以恢复系统默认值。

@#@@#@配置报警预案@#@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配置报警预案。

@#@@#@步骤1单击“配置管理”区域框中的@#@。

@#@@#@系统显示“报警预案”界面,如图42所示。

@#@@#@图42报警设置@#@步骤2配置预案信息。

@#@@#@1.单击“添加预案”。

@#@@#@系统显示“全局配置”界面。

@#@@#@2.输入“预案名称”、“描述”,设置“时间”、“声音”和“电子地图报警闪烁”,如图43所示。

@#@@#@图43配置预案信息@#@参数@#@说明@#@预案名称@#@设置该报警预案的名称。

@#@@#@描述@#@可选参数,用于对该报警预案进行描述。

@#@@#@时间设置@#@设置布防的时间并选择相应的等级。

@#@可选参数及说明如下:

@#@@#@●不分时段:

@#@对报警预案进行全天布防。

@#@@#@●分时段:

@#@对报警预案分时段布防。

@#@您可以通过@#@添加时间段,通过@#@删除时间段。

@#@@#@设置分时段布防时,“剩余时间段等级”表示未设置的其余所有时间段。

@#@@#@声音设置@#@设置报警时的提示声音。

@#@可选参数及说明如下:

@#@@#@●报警类型:

@#@选择需要设置声音的报警类型。

@#@@#@●声音路径:

@#@选择声音文件存放的路径。

@#@您可以单击“浏览”选择@#@所需的声音文件。

@#@@#@●循环播放:

@#@选择该参数,则当产生报警时循环播放相应的提示声@#@音。

@#@@#@●试听:

@#@可以试听声音路径下配置的声音。

@#@@#@●恢复:

@#@对于非自定义的报警类型,可将设置恢复为默认值。

@#@@#@其他设置@#@如果选择“电子地图报警闪烁”,则产生报警时,会在电子地图上闪烁。

@#@@#@步骤3配置报警源。

@#@@#@1.单击@#@或者“下一步”。

@#@@#@系统显示“报警源配置”界面。

@#@@#@2.在界面左侧设备列表中选择需要配置报警预案的设备的通道,并在“报警类型”区域框中选择需要布防的报警类型。

@#@@#@3.单击@#@。

@#@@#@系统将报警源添加到右侧区域中,如图44所示。

@#@@#@图44设置报警源@#@●若要删除报警源,则在右侧区域框中选择相应的报警源,并单击@#@,可删除报@#@警源。

@#@@#@●若只配置报警预案,不需要配置联动信息,则单击“完成”。

@#@@#@步骤4配置报警联动。

@#@@#@1.单击@#@或者“下一步”。

@#@@#@系统显示“报警联动配置”界面。

@#@@#@2.在界面左侧“报警源”区域框中选择报警源。

@#@@#@3.在“联动视频”下选择联动的视频通道。

@#@@#@4.单击@#@,将选择的联动视频通道添加到右侧区域,如图45所示。

@#@@#@图45添加联动视频@#@●在已添加的联动视频项中双击“停留时间”,可以修改其值。

@#@@#@●如果要删除已添加的联动视频,可以选择已添加的联动视频项,并单击@#@。

@#@@#@5.在“报警输出”下选择报警输出设备。

@#@@#@6.选择是否“自动开启输出设备”,输入“停留时间”,在设备通道列表中选择通道,并单击@#@,添加联动报警输出。

@#@@#@您也可以在已添加的联动输出项直接选择是否“自动开启”和修改“停留时间”。

@#@@#@7.单击“完成”。

@#@@#@系统显示添加的报警预案,如图46所示。

@#@@#@图46完成报警预案@#@●单击“操作”栏的中的@#@,可以启动报警预案。

@#@@#@●启动预案时,需单击“启用时间”栏中@#@,选择报警时间模板,在该时间内如果有报警时,将产生报警。

@#@报警时间模板需在管理端“业务设置>@#@报警设备”中进行设置,详细信息请参见《DSS7000系列_管理端操作手册_V1.2.0》中的“”。

@#@@#@●单击@#@可以导入原有预案,单击@#@可以导出预案。

@#@@#@●单击界面左下方的“修改”和“删除”,可修改或者删除已有的报警预案。

@#@@#@配置轮巡任务@#@通过配置轮巡任务,可以实现各个窗口的轮巡。

@#@@#@配置轮巡任务的步骤如下:

@#@@#@步骤1单击“配置管理”区域框中的@#@。

@#@@#@系统显示“轮巡任务”界面。

@#@@#@步骤2单击@#@。

@#@@#@系统显示“添加任务”界面。

@#@@#@步骤3输入“任务名称”、“任务描述”,并选择“窗口数目”。

@#@@#@步骤4从右侧设备列表中将需要配置轮巡任务的设备通道拖至对应的“窗口”中。

@#@@#@例如您配置“窗口数目”为“4”,则需要为4个窗口配置设备通道。

@#@拖动设备后的显示界面如图47所示。

@#@@#@图47添加轮巡任务@#@●您可以将通道拖到右下方的“视频预览”中,查看是否是所需通道。

@#@@#@●单击@#@、@#@可以调整轮巡次序,或者单击@#@可删除已添加到左侧列表的通道。

@#@@#@●双击已添加通道的“停留时间”、“预置点”和“码流类型”,可以修改相应的参数值。

@#@@#@步骤5单击“确定”。

@#@@#@系统显示如图48所示界面。

@#@@#@图48完成配置@#@●开启轮巡任务有以下两种方式:

@#@@#@Ø@#@单击“操作”栏的中的@#@,可以启动轮巡任务。

@#@此时您可以在“实时预览”界面中查看轮巡任务的监控画面。

@#@@#@Ø@#@在“实时预览”界面左下方,选择轮巡任务,并单击“开始”,启动轮巡任务。

@#@@#@●单击@#@可以导入原有轮巡任务,单击@#@可以导出轮巡任务。

@#@@#@●单击界面左下方的“修改任务”和“删除任务”,可修改或者删除已有的轮巡任务。

@#@@#@基本操作@#@实时预览@#@DSS7000系列客户端支持实时预览通道画面、对预览的画面进行本地录像和抓图、对球机进行云台设置等操作。

@#@@#@预览@#@DSS7000系列客户端支持实时预览。

@#@@#@实时预览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单击“基本功能”区域框中的@#@。

@#@@#@系统显示“实时预览”界面。

@#@@#@步骤2在界面右侧的设备列表中,选择通道并拖至视频窗口。

@#@@#@视频窗口中显示实时监控界面,如图51所示。

@#@@#@如果双击设备,则打开该设备的所有通道。

@#@右键单击设备通道,可以对打开的视频进行主辅码流切换。

@#@@#@图51预览@#@序号@#@参数@#@说明@#@1@#@视频窗口@#@实时预览视频。

@#@@#@2@#@任务窗口@#@选择并执行任务。

@#@@#@●如果在“轮巡任务”中添加了任务之后,可在此处选择相应任务@#@并执行。

@#@如何添加轮巡任务请参见“4.3配置轮巡任务”。

@#@@#@●如果在视频窗口中单击右键选择“保存为视频任务”将当前视频@#@窗口与窗口中打开任一通道保存为一个任务后,可在此处选择任务并执行。

@#@@#@3@#@画面分割模式@#@用于设置画面的分割模式。

@#@您可以拖动进度条或者@#@,选择画面1到36之间10种模式的分割。

@#@@#@4@#@高宽比@#@选择视频窗口的高宽比例,用于调节画面至原始比例或适合窗口。

@#@@#@5@#@全屏@#@将视频窗口切换为“全屏”模式。

@#@若想退出“全屏”,您可以双击视频窗口或者按Esc键或者单击右键选择“退出全屏”。

@#@@#@6@#@设备@#@显示设备和通道。

@#@@#@需先在管理端添加了设备,并且在管理端为该用户配置了相应的设备权限,该用户才能在此处操作设备。

@#@@#@7@#@云台@#@设置云台的预置点、点间巡航和辅助功能等。

@#@@#@8@#@码流信息和快捷操作@#@显示码流信息和快捷操作。

@#@快捷操作说明如下:

@#@@#@●@#@:

@#@开启或关闭声音。

@#@@#@●@#@:

@#@开启或关闭麦克风。

@#@@#@●@#@:

@#@开启或关闭录像。

@#@@#@●@#@:

@#@抓拍图片。

@#@@#@步骤3右键单击预览窗口,可以配置当前视频画面,如图52所示。

@#@@#@图52右键菜单@#@参数@#@说明@#@关闭视频@#@关闭当前视频窗口。

@#@@#@关闭全部视频@#@关闭所有视频窗口。

@#@@#@开始录像@#@将当前视频窗口中的音视频保存在录像文件中。

@#@@#@抓图@#@将当前视频窗口中的图像以图片形式保存在图片文件中(每调用一次保存一张)。

@#@@#@连续抓图@#@将当前视频窗口中的图像以图片形式保存在图片文件中(系统默认每次抓3张图片)。

@#@@#@切换码流@#@进行“主码流”和“辅码流”切换。

@#@@#@实时/流畅@#@进行“实时优先”和“流畅优先”模式的切换。

@#@@#@画面调节@#@进行画面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和色调的设置。

@#@@#@打开音频@#@打开或关闭摄像机的音频功能。

@#@@#@打开对讲@#@打开或者关闭相应设备的对讲使能。

@#@@#@智能叠加@#@设置是否在视频窗口显示“智能规则”和“智能物体框”。

@#@@#@只有为智能设备时,才能设置智能叠加。

@#@@#@保存为视频任务@#@将当前的窗口布局与打开的视频源保存为一个任务。

@#@@#@保存任务后可以在“实时预览”界面的左下方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并进行预览。

@#@@#@全屏@#@将视频窗口切换为“全屏”模式。

@#@若想退出“全屏”,您可以双击视频窗口或者单击右键选择“退出全屏”。

@#@@#@录像@#@DSS7000系列客户端支持在实时预览的同时进行本地录像。

@#@@#@本地录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右键单击“实时预览”界面的视频窗口并选择“开始录像”或者单击视频窗口右上方的@#@,@#@进行录像。

@#@@#@录像时,@#@变为@#@。

@#@@#@步骤2录像完成后,右键单击视频窗口选择“停止录像”或者单击视频窗口右上方的@#@,停止录@#@像。

@#@@#@系统默认的录像保存路径为“C:

@#@\DSSClient\Record\”。

@#@您可以在“配置管理”区域框中单击“本地配置”,在“录像/下载设置”区域框中修改录像最大时间和录像保存路径。

@#@@#@DSS7000系列客户端支持对本地录像文件进行管理,详细操作请参见“6.7资源管理”。

@#@@#@抓图@#@在实时预览的同时,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抓拍图片。

@#@@#@步骤1右键单击“实时预览”界面的视频窗口选择“抓图”或者单击视频窗口右上方的@#@,进行@#@抓图。

@#@@#@系统弹出“抓图”对话框,如图53所示。

@#@@#@图53抓图@#@步骤2选择“抓图原因”,并输入“备注信息”。

@#@@#@步骤3单击“保存”。

@#@@#@系统提示“抓图成功”。

@#@@#@您也可以在“实时预览”界面的视频窗口中单击右键,选择“连续抓图”,一次抓拍多张图片。

@#@@#@系统默认的图片保存路径为“C:

@#@\DSSClient\Picture\”。

@#@您可以在“配置管理”区域框中单击“本地配置”,在“抓图设置”区域框中修改连续抓图张数、连续抓图间隔和图片保存路径。

@#@@#@DSS7000系列客户端支持对本地抓拍的图片进行管理,详细操作请参见“6.7资源管理”。

@#@@#@将通道添加到收藏夹@#@通过将通道添加到收藏夹,可以实现快速打开需要预览的通道。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在“实时预览”界面中单击右上方的“设备”页签,并选择“组织”。

@#@@#@系统显示设备列表。

@#@@#@步骤2右键单击设备通道,选择“添加收藏”。

@#@@#@系统弹出“添加收藏”对话框,如图54所示。

@#@@#@图54添加收藏@#@步骤3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添加位置”。

@#@@#@●如果选择“收藏夹”,则将通道添加到收藏夹根目录下。

@#@@#@●如果需要将通道添加到自定义的文件夹中,则单击“创建文件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文件名,单击“确定”。

@#@并在“添加位置”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文件夹。

@#@@#@步骤4单击“确定”。

@#@@#@步骤5选择“收藏”,并单击@#@进行保存。

@#@@#@您可以在“收藏”界面查看已添加到收藏夹的通道,如图55所示。

@#@@#@图55添加到收藏夹@#@●双击文件夹(例如:

@#@预览1),可以快速打开该文件夹下的所有通道,实现快速预览。

@#@@#@●您也可以选择“收藏”,单击@#@新建文件夹,选择文件夹,单击正在预览的视频窗口,单击@#@,并单击@#@,将通道添加到收藏夹中。

@#@@#@●如果您要删除已添加的通道或者收藏夹,选择通道或者文件夹并单击@#@,即可删除。

@#@@#@云台设置@#@如果“设备类型”为球机,则可通过单击界面右上方的@#@,对云台进行设置,界面如图56所示。

@#@@#@图56云台@#@参数@#@说明@#@单击@#@,锁定当前云台。

@#@锁定状态界面显示为@#@。

@#@@#@根据用户的角色等级的不同,对云台的控制也不同。

@#@@#@●当低等级的用户锁定了云台,高等级的用户单击@#@,即可解锁云台并使用。

@#@@#@●当高等级的用户锁定了云台,低等级的用户不能解锁云台,需要等云台自动解锁才能使用。

@#@@#@●同等级的用户可以互相解锁云台使用。

@#@@#@云台自动解锁的默认时间为30s。

@#@@#@通过鼠标控制球机。

@#@@#@方向键@#@用于设置云台转动的方向,可实现八个方向的云台控制操作,分别是@#@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局部放大(高速云台),实现选定区域放大缩小功能。

@#@@#@该功能只能通过鼠标进行操作。

@#@@#@步长@#@用于控制云台转动速度,可实现1~8的不同转动步长设置。

@#@@#@变倍@#@控制球机进行变倍操作。

@#@@#@聚焦@#@用于调节清晰度。

@#@@#@光圈@#@用于调节亮度。

@#@@#@预置点@#@通过设置预置点可以将摄像头转至该预置点所对应的位置。

@#@@#@点间巡航@#@通过设置点间巡航,可以使摄像机在不同预置点之间进行巡航。

@#@@#@本功能不需要球机支持,球机只需要支持预置点即可实现点间巡航。

@#@@#@辅助功能@#@用于调用灯光、雨刷、云台菜单、自动旋转、辅助1、辅助2和红外@#@灯功能。

@#@@#@预置点@#@通过设置“预置点”可以将摄像头转至该预置点所对应的位置。

@#@@#@添加预置点的步骤如下:

@#@@#@步骤1单击云台上的方向键,转动摄像头至需要的位置。

@#@@#@步骤2单击“预置点”页签。

@#@@#@步骤3单击“添加”。

@#@@#@系统弹出“预置点设置”界面。

@#@@#@步骤4输入“序号”和“名称”@#@系统显示如图57所示界面。

@#@@#@图57设置预置点@#@步骤5单击“确定”,完成添加预置点。

@#@@#@当需要将摄像头转至所需位置(例如:

@#@东南方向)时,只需在“预置点”页签的下拉列表中选择“1东南方向”,单击“定位”即可。

@#@@#@点间巡航@#@通过设置“点间巡航”,可以使摄像机在不同预置点之间进行巡航。

@#@@#@配置点间巡航之前,需要先添加至少2个预置点。

@#@@#@添加点间巡航的步骤如下:

@#@@#@步骤1在“云台”界面中单击“点间巡航”页签。

@#@@#@步骤2单击“添加”。

@#@@#@系统弹出“新建巡航”对话框。

@#@@#@步骤3输入“名称”和“序号”,在左侧“全部预置点”区域框中选中预置点,并单击“添加”。

@#@@#@系统将左侧预置点列表中的预置点添加到右侧列表,如图58所示。

@#@@#@图58添加预置点@#@●@#@,选择左侧列表中的预置点,单击此按钮,将预置点添加到右侧列表中。

@#@@#@●@#@,选择右侧列表中已添加的预置点,单击此按钮,将该预置点从右侧列表中删除。

@#@@#@●修改停留时间,单击右侧列表中已添加的预置点的“停留时间”进行修改。

@#@“停留时间”取值在3s~6000s之间。

@#@@#@步骤4单击“确定”。

@#@@#@系统提示“保存巡航成功”。

@#@@#@步骤5单击“确定”。

@#@@#@当需要启动巡航时,在“点间巡航”页签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巡航,例如选择“1点间巡航1”,单击“启动”,则摄像头会在“1点间巡航1”中的预置点之间进行巡航。

@#@@#@录像回放@#@DSS7000系列管理端配置并开启了录像计划后,如果有录像,您可以在客户端查询不同通道、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录像,回放并下载该录像。

@#@@#@回放@#@回放录像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单击“基本功能”区域框中@#@。

@#@@#@系统显示“录像回放”界面。

@#@@#@步骤2在界面右上方选择“设备”、“中心”或者“时间片”,并勾选设备通道。

@#@@#@●设备:

@#@存储在前端设备SD卡或者DVR硬盘中的录像。

@#@@#@●中心:

@#@存储在网络存储服务器或者DSS7000系列硬盘中的录像。

@#@@#@●时间片:

@#@将查询时间段内的录像按视频窗口数平均切片,并在各个窗口内显示相应时间@#@段内的录像。

@#@详细操作请参见“5.2.2按时间片回放录像”。

@#@@#@如果有录像,则在日期选择区域显示不同的颜色。

@#@@#@步骤3单击界面左下方的@#@,选择录像类型。

@#@@#@步骤4单击“搜索录像”。

@#@@#@搜索完成后,将在相应通道的时间进度条中标识出有录像的时间,如图59所示。

@#@如果没有录像,则系统提示“没";i:

2;s:

29075:

"大学体育公共课教案@#@一年级第一学期第2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2014.10.8-10.10年级:

@#@2014级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头、颈部、肩部、上肢基本动作@#@2、部、腰部、髋部及下肢动作@#@3、基本功训练恢复体力训练@#@目@#@的@#@任@#@务@#@1、头、颈部、肩部、上肢基本动作@#@2、掌握胸部、腰部、髋部及下肢动作@#@3、恢复体力,以尽快适应教学的要求@#@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5'@#@ @#@@#@10'@#@ @#@@#@65'@#@ @#@@#@10'@#@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

@#@@#@1、头、颈部、肩部、上肢基本动作@#@2、胸部、腰部、髋部及下肢动作@#@3、基本功训练恢复体力训练@#@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学习健美操头、颈部、肩部、上肢基本动作@#@头、颈动作:

@#@屈、转、绕、绕环@#@肩部动作:

@#@提肩、沉肩、绕肩、肩绕环@#@上肢动作:

@#@举、屈、伸、摆、绕、绕环、振、旋等@#@二、胸部、腰部、髋部及下肢动作动作:

@#@@#@胸部动作:

@#@含胸、挺胸、移胸@#@腰部动作:

@#@屈、转、绕和绕环@#@髋部动作:

@#@顶髋、提髋、绕髋和髋绕环@#@下肢动作:

@#@弹踢、踢、蹲、屈伸、内旋和外旋。

@#@@#@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准备姿态:

@#@面向把杆成小八字步站立,两臂侧平举。

@#@@#@动作要领:

@#@吸正腿向前伸出,轻轻用脚跟放在把杆上,上身不动。

@#@压腿时用小腹去贴大腿,胸部贴膝盖,嘴往脚尖用力。

@#@双手去抱脚尖,注意绷脚尖和背屈脚背,还原脚尖直起,如此反复进行。

@#@@#@2、侧压腿@#@准备姿态:

@#@侧向把杆@#@动作要领:

@#@吸右腿,然后小腿伸直轻轻地用脚跟放在把杆上,先耗旁腿,然后侧压腿,压时以右肩碰右膝,右手扶把,右手过头顶打右脚尖,上身直起再压,如此反复进行。

@#@@#@3、后压腿@#@准备姿态:

@#@左肩对把杆站立再向右转@#@45°@#@。

@#@左手扶吧,右手侧举。

@#@成五位站立。

@#@@#@动作要领:

@#@右腿吸旁腿向后伸直,轻轻用脚的内侧绷脚面置把杆上,右手臂上举,从肩开始往后压,或加主力腿深蹲、压胯。

@#@@#@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 @#@@#@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 @#@@#@一、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 @#@@#@二、组织教法:

@#@@#@1、背面示范与镜面示范相结合@#@2、在教师的提示下听口令练习。

@#@@#@3、配合音乐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三、要求:

@#@@#@1、上体保持正直,头颈移动的方向要准确,颈部被动肌群充分伸展。

@#@@#@2、提肩时要尽力向上,沉肩时要尽力向下,动作幅度大而有力。

@#@绕肩时上体不能摆动,颈与头不能前探。

@#@@#@3、上体保持正直、位置要准确,幅度要大,力达身体最远端。

@#@@#@4、含、展、移胸到最大极限。

@#@@#@5、身体远端尽力向外延伸,绕环幅度要大,充分而连贯。

@#@@#@6、髋关节做顶、提、绕和绕环时应平稳、柔和、协调,稍带弹性。

@#@@#@7、弹踢时力达最远端,半蹲时上体立直,屈伸要有弹性,内旋、外旋时以膝带动腿旋转。

@#@@#@ @#@@#@三、@#@

(一)组织形式:

@#@一列横队@#@

(二)、要点:

@#@@#@@#@肩、髋要正,支撑腿全脚着地,膝要直,后压腿时呼吸要均匀。

@#@@#@(三)、组织教法:

@#@@#@1、背面示范与镜面示范相结合@#@2、在教师的提示下练习。

@#@@#@3、配合音乐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一、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要求:

@#@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0.15—10.17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大众健美操的基本手型和基本步伐@#@3、基本功训练@#@目@#@的@#@任@#@务@#@1、复习头、颈部、肩部、上肢基本动作@#@2、掌握基本手型和基本步伐@#@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5'@#@ @#@@#@10'@#@ @#@@#@65'@#@ @#@@#@10'@#@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

@#@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大众健美操的基本手型和基本步伐@#@3、基本功训练@#@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学习健美操的基本手型@#@并掌、分掌、拳@#@西班牙手型、其他手型@#@二、学习健美操的基本步伐@#@踏步(march)@#@ @#@@#@走步(walk)@#@ @#@@#@并步(steptouch)@#@ @#@@#@侧交叉步(grapevine)@#@ @#@@#@V字步(vstep)@#@ @#@@#@一字步(easywalk)@#@ @#@@#@迈步后屈腿(stepcurl)@#@ @#@@#@漫步(mambo)@#@ @#@@#@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 @#@@#@2、侧压腿@#@ @#@@#@3、正踢腿@#@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组织形式:

@#@两列纵队@#@二、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三、要求:

@#@动作舒展、有力@#@ @#@@#@教学方法:

@#@@#@1、边讲解边示范(镜面示范、背面示范)@#@2、学生听音乐练习@#@2、速度由慢到快@#@要求:

@#@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有力@#@学会听音乐练习@#@练习方法步骤:

@#@@#@1、两手臂叉腰做八种基本步法练习@#@2、加简单徒手动作,如手臂的上下、左右摆动,进行循环练习。

@#@@#@ @#@@#@组织形式:

@#@分组练习@#@ @#@@#@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四、组织教法:

@#@@#@1、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速度由慢速到正常速度。

@#@@#@3、采用循环教学法:

@#@@#@A+B+AB+C+ABC+D+ABCD@#@4、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5、集体练习,进行正误比较@#@6、动作熟练后配音乐@#@要求:

@#@1、重心平稳@#@2、收腹挺胸、立腰@#@3、行进间步伐小@#@4、上踢速度快,下落有所控制@#@ @#@@#@一、组织形式:

@#@@#@×@#@×@#@×@#@×@#@×@#@×@#@@#@×@#@×@#@×@#@×@#@×@#@×@#@@#@▲@#@要求:

@#@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0.22—10.24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一)@#@3、基本功训练节@#@目@#@的@#@任@#@务@#@1、熟练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手型@#@2、初步掌握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一)@#@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5'@#@ @#@@#@10'@#@ @#@@#@65'@#@ @#@@#@10'@#@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内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

@#@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一)@#@3、基本功训练节@#@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一)@#@1、@#@ @#@@#@2、@#@ @#@@#@3@#@ @#@@#@4、@#@ @#@@#@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侧压腿@#@ @#@@#@2、正踢腿侧踢腿@#@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组织形式:

@#@两列纵队@#@二、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三、要求:

@#@动作舒展、有力@#@ @#@@#@教学方法:

@#@@#@1、边讲解边示范(镜面示范、背面示范)@#@2、学生听音乐练习@#@2、速度由慢到快@#@要求:

@#@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有力@#@学会听音乐练习@#@组织教法:

@#@@#@1、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协调配合。

@#@速度由慢速到正常速度。

@#@@#@3、采用循环教学法:

@#@@#@A+B+AB+C+ABC+D+ABCD@#@ @#@@#@4、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集体练习,进行正误比较@#@ @#@@#@6、动作熟练后配音乐@#@ @#@@#@要求:

@#@1、重心平稳@#@2、收腹挺胸、立腰@#@3、行进间步伐小@#@4、上踢速度快,下落有所控制@#@ @#@@#@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 @#@@#@一、组织形式:

@#@@#@×@#@×@#@×@#@×@#@×@#@×@#@@#@×@#@×@#@×@#@×@#@×@#@×@#@@#@▲@#@要求:

@#@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5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0.29—10.31任课教师:

@#@郭振芳:

@#@@#@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二)@#@3、基本功训练@#@目@#@的@#@任@#@务@#@1、熟练掌握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一)@#@2、基本掌握大众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组合

(二)@#@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5'@#@ @#@@#@10'@#@ @#@@#@65'@#@ @#@@#@10'@#@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二)@#@3、基本功训练@#@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复习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一)@#@ @#@@#@二、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二)@#@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侧压腿@#@ @#@@#@2、正踢腿侧踢腿@#@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组织形式:

@#@两列纵队@#@二、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三、要求:

@#@动作舒展、有力@#@教学方法:

@#@@#@1、边讲解边示范(镜面示范、背面示范)@#@2、学生听音乐练习@#@2、速度由慢到快@#@要求:

@#@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有力@#@学会听音乐练习@#@组织形式:

@#@@#@×@#@×@#@×@#@×@#@×@#@×@#@@#@×@#@×@#@×@#@×@#@×@#@×@#@@#@×@#@×@#@×@#@×@#@×@#@×@#@@#@×@#@×@#@×@#@×@#@×@#@×@#@@#@▲@#@组织教法@#@1、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协调配合。

@#@速度由慢速到正常速度。

@#@@#@3、采用循环教学法:

@#@@#@A+B+AB+C+ABC+D+ABCD@#@4、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5、集体练习,进行正误比较@#@6、动作熟练后配音乐@#@ @#@@#@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组织形式:

@#@四路纵队@#@→→→@#@↑×@#@×@#@×@#@×@#@×@#@×@#@@#@←←×@#@×@#@×@#@×@#@×@#@×@#@@#@×@#@×@#@×@#@×@#@×@#@×@#@@#@↓×@#@×@#@×@#@×@#@×@#@×@#@@#@→→→@#@要求:

@#@1、压腿时要保持姿态。

@#@@#@2、收腹挺胸、立腰@#@3、行进间步伐小@#@4、上踢速度快,下落有所控制@#@ @#@@#@一、组织形式:

@#@@#@×@#@×@#@×@#@×@#@×@#@×@#@@#@×@#@×@#@×@#@×@#@×@#@×@#@@#@▲@#@要求:

@#@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6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1.3-11.5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健美操跑跳组合@#@目@#@的@#@任@#@务@#@ @#@@#@1、熟练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2、基本掌握健美操跑跳组合@#@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 @#@@#@5'@#@ @#@@#@10'@#@ @#@@#@65'@#@ @#@@#@10'@#@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

@#@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健美操跑跳组合@#@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复习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 @#@@#@二、学习健美操跑跳动作组合@#@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侧压腿@#@ @#@@#@2、正踢腿侧踢腿@#@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二、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 @#@@#@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组织形式:

@#@两列纵队@#@二、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三、要求:

@#@动作舒展、有力@#@教学方法:

@#@@#@1、边讲解边示范(镜面示范、背面示范)@#@2、学生听音乐练习@#@2、速度由慢到快@#@要求:

@#@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有力@#@学会听音乐练习@#@组织形式:

@#@四路纵队@#@@#@×@#@×@#@×@#@×@#@×@#@×@#@@#@×@#@×@#@×@#@×@#@×@#@×@#@@#@×@#@×@#@×@#@×@#@×@#@×@#@@#@×@#@×@#@×@#@×@#@×@#@×@#@@#@@#@组织教法@#@1、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协调配合。

@#@速度由慢速到正常速度。

@#@@#@3、采用循环教学法:

@#@@#@A+B+AB+C+ABC+D+ABCD@#@4、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5、集体练习,进行正误比较@#@6、动作熟练后配音乐@#@ @#@@#@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要求:

@#@1、压腿时要保持姿态。

@#@@#@2、收腹挺胸、立腰@#@3、行进间步伐小@#@4、上踢速度快,下落有所控制@#@ @#@@#@一、组织形式:

@#@@#@×@#@×@#@×@#@×@#@×@#@×@#@@#@×@#@×@#@×@#@×@#@×@#@×@#@@#@▲@#@要求:

@#@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7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1.10-12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击掌操@#@目@#@的@#@任@#@务@#@1、复习熟练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和健美操跑跳组合@#@2、能够完成击掌操成套动作@#@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5'@#@ @#@@#@10'@#@ @#@@#@65'@#@ @#@@#@10'@#@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

@#@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击掌操@#@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复习大众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跑跳组合@#@ @#@@#@二、学习击掌操@#@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侧压腿@#@ @#@@#@2、正踢腿侧踢腿@#@ @#@@#@3、吸踢腿@#@、@#@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组织形式:

@#@两列纵队@#@二、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三、要求:

@#@动作舒展、有力@#@ @#@@#@教学方法:

@#@@#@1、边讲解边示范(镜面示范、背面示范)@#@2、学生听音乐练习@#@2、速度由慢到快@#@要求:

@#@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有力@#@学会听音乐练习@#@组织形式:

@#@四路纵队@#@@#@×@#@×@#@×@#@×@#@×@#@×@#@@#@×@#@×@#@×@#@×@#@×@#@×@#@@#@×@#@×@#@×@#@×@#@×@#@×@#@@#@×@#@×@#@×@#@×@#@×@#@×@#@@#@▲@#@@#@组织教法@#@1、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协调配合。

@#@速度由慢速到正常速度。

@#@@#@3、采用循环教学法:

@#@@#@A+B+AB+C+ABC+D+ABCD@#@4、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5、集体练习,进行正误比较@#@6、动作熟练后配音乐@#@ @#@@#@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       @#@▲@#@要求:

@#@1、压腿时要保持姿态。

@#@@#@2、收腹挺胸、立腰@#@3、行进间步伐小@#@4、上踢速度快,下落有所控制@#@ @#@@#@一、组织形式:

@#@@#@×@#@×@#@×@#@×@#@×@#@×@#@@#@×@#@×@#@×@#@×@#@×@#@×@#@@#@▲@#@要求:

@#@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8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1.17-11.19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健身活力操》水晶级A组动作@#@3、基本功训练@#@目@#@的@#@任@#@务@#@1、能够跟随音乐独立熟练的完成击掌操@#@2、能基本完成《健身活力操》水晶级A组动作@#@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始@#@ @#@@#@部@#@ @#@@#@分@#@ @#@@#@准@#@ @#@@#@备@#@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结@#@束@#@部@#@分@#@ @#@@#@5'@#@ @#@@#@10'@#@ @#@@#@65'@#@ @#@@#@10'@#@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内容:

@#@1、复习上节课内容@#@2、学习《健身活力操》水晶级A组动作@#@3、基本功训练@#@四、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一、慢跑一圈(400米)@#@二、徒手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弓步压腿、侧压腿@#@5、跳跃运动@#@6、活动踝、膝关节@#@ @#@@#@一、复习击掌操@#@ @#@@#@二、学习《健身活力操》水晶级A组动作@#@1、@#@2、@#@3、@#@4、@#@5-8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三.、基本功训练@#@1、正压腿、侧压腿@#@ @#@@#@2、正踢腿侧踢腿@#@ @#@@#@3、吸踢腿@#@、@#@ @#@@#@一、放松练习@#@配合音乐全身放松@#@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送还器材@#@一、组织队形:

@#@两列横队@#@×@#@×@#@×@#@×@#@×@#@×@#@@#@×@#@×@#@×@#@×@#@×@#@×@#@@#@@#@▲@#@要求:

@#@集合要快、静、齐@#@二、要求:

@#@声音宏亮,精神饱满@#@三、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 @#@@#@四、要求:

@#@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组织形式:

@#@两列纵队@#@二、组织形式:

@#@四列横队@#@×@#@×@#@×@#@×@#@×@#@×@#@@#@×@#@×@#@×@#@×@#@×@#@×@#@@#@×@#@×@#@×@#@×@#@×@#@×@#@@#@×@#@×@#@×@#@×@#@×@#@×@#@@#@▲@#@三、要求:

@#@动作舒展、有力@#@教学方法:

@#@@#@1、边讲解边示范(镜面示范、背面示范)@#@2、学生听音乐练习@#@2、速度由慢到快@#@要求:

@#@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有力@#@学会听音乐练习@#@组织形式:

@#@四路纵队@#@@#@×@#@×@#@×@#@×@#@×@#@×@#@@#@×@#@×@#@×@#@×@#@×@#@×@#@@#@×@#@×@#@×@#@×@#@×@#@×@#@@#@×@#@×@#@×@#@×@#@×@#@×@#@@#@▲@#@@#@组织教法@#@1、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协调配合。

@#@速度由慢速到正常速度。

@#@@#@3、采用循环教学法:

@#@@#@A+B+AB+C+ABC+D+ABCD@#@4、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5、集体练习,进行正误比较@#@6、动作熟练后配音乐@#@ @#@@#@组织形式:

@#@两列横队@#@×@#@×@#@×@#@×@#@×@#@×@#@@#@×@#@×@#@×@#@×@#@×@#@×@#@@#@@#@▲@#@要求:

@#@1、压腿时要保持姿态。

@#@@#@2、收腹挺胸、立腰@#@3、行进间步伐小@#@4、上踢速度快,下落有所控制@#@ @#@@#@一、组织形式:

@#@@#@×@#@×@#@×@#@×@#@×@#@×@#@@#@×@#@×@#@×@#@×@#@×@#@×@#@@#@▲@#@要求:

@#@自然舒展、充分放松@#@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9次健美操课@#@授课时间:

@#@11.23—11.25任课教师:

@#@郭振芳@#@教@#@学@#@内@#@容@#@1、复习击掌操、《健身活力操》水晶级A、组动作@#@2、学习《健身活力操》水晶级B组动作@#@3、基本功练习@#@目@#@的@#@任@#@务@#@1、提高击掌操和《健身活力操》水晶级A、组动作的熟练程度@#@2、初步掌握B组动作@#@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开@#@ @#@@#@";i:

3;s:

11749:

"弹性柱销联轴器参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弹性柱销联轴器参数@#@LZ型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详细介绍:

@#@@#@LZ型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代替GB5015-85原称ZL@#@本联轴器适用于同轴线的传动轴系,利用尼龙棒纵断面剪切强度。

@#@可传递很大的转矩,~。

@#@工作温度-20~70℃,可部分的代替齿型联轴器。

@#@具有一定补偿轴向便宜能力,和一般的减震性能。

@#@@#@普通圆柱轴孔用LZ型,圆锥孔用LZD型。

@#@选型时望注意。

@#@@#@许用补偿量轴向±@#@~5mm@#@径向~@#@角向°@#@@#@LZ型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主要参数与尺寸mm@#@型号@#@公称转矩Tn@#@许用转速[n]@#@r/min@#@轴孔直径@#@d@#@轴孔长度@#@D@#@D1@#@B@#@S@#@转动惯量@#@kg·@#@m2@#@重量@#@kg@#@Y型、J1型@#@L@#@LZ1@#@5000@#@12~24@#@27~52@#@76@#@40@#@42@#@LZ2@#@5000@#@16~32@#@44~82@#@90@#@50@#@50@#@LZ3@#@4500@#@25~42@#@44~112@#@118@#@65@#@70@#@LZ4@#@4200@#@40~60@#@84~142@#@158@#@90@#@90@#@4@#@LZ5@#@4000@#@50~80@#@84~172@#@192@#@120@#@90@#@4@#@LZ6@#@8@#@3300@#@60~95@#@107~172@#@230@#@130@#@112@#@5@#@LZ7@#@2900@#@70~110@#@107~212@#@260@#@160@#@112@#@5@#@LZ8@#@18@#@2500@#@80~130@#@132~252@#@300@#@190@#@128@#@6@#@LZ9@#@25@#@2300@#@90~150@#@132~252@#@335@#@220@#@150@#@7@#@LZ10@#@2100@#@100~170@#@167~302@#@355@#@245@#@152@#@8@#@LZ11@#@40@#@2000@#@110~180@#@167~302@#@380@#@260@#@172@#@8@#@LZ12@#@63@#@1700@#@130~200@#@202~352@#@445@#@290@#@182@#@8@#@LZ13@#@100@#@1500@#@150~240@#@202~410@#@515@#@345@#@218@#@8@#@LZ14@#@125@#@1400@#@170~260@#@242~410@#@560@#@390@#@218@#@8@#@LZ15@#@160@#@1300@#@190~300@#@282~470@#@590@#@420@#@240@#@10@#@LZ16@#@250@#@1000@#@220~340@#@282~550@#@695@#@490@#@265@#@10@#@1144@#@LZ17@#@355@#@950@#@240~380@#@330~550@#@770@#@550@#@285@#@10@#@1557@#@LZ18@#@450@#@850@#@250~420@#@330~650@#@860@#@605@#@300@#@13@#@2062@#@LZ19@#@630@#@750@#@280~450@#@380~650@#@970@#@695@#@322@#@14@#@3068@#@LZ20@#@1120@#@650@#@320~500@#@380~650@#@1160@#@800@#@355@#@15@#@4715@#@LZ21@#@1800@#@530@#@380~630@#@450~800@#@1440@#@1020@#@360@#@18@#@1880@#@8599@#@LZ22@#@2240@#@500@#@420~750@#@540~800@#@1520@#@1100@#@405@#@19@#@2596@#@9473@#@LZ23@#@2800@#@460@#@480~850@#@540~880@#@1640@#@1240@#@440@#@20@#@3982@#@12095@#@注:

@#@1:

@#@重量、转动惯量是按Y/J1轴孔组合型式和最小轴孔的计算值。

@#@@#@2:

@#@短时过载不得超过公称转矩Tn值的2倍。

@#@@#@LZ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详细介绍:

@#@@#@发布时间:

@#@2007-8-317:

@#@28:

@#@25@#@LZ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代替GB5015-85原称ZLL@#@LZ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主要参数与尺寸@#@型号@#@公称转矩Tn@#@许用转速[n]@#@r/min@#@轴孔直径@#@轴孔长度@#@D0@#@D@#@D1@#@D2@#@B@#@B1@#@S@#@转动惯量@#@kg·@#@m2@#@质量@#@kg@#@Y型J1型@#@d1@#@d2@#@L@#@LZZ1@#@4500@#@16~19@#@42@#@160@#@98@#@50@#@56@#@70@#@9@#@2@#@20~24@#@38~52@#@19@#@25~28@#@44~62@#@29@#@30~32@#@60~82@#@49@#@-@#@35~38@#@LZZ2@#@3800@#@25~28@#@62@#@200@#@124@#@65@#@70@#@85@#@30@#@2@#@30~32@#@60~82@#@50@#@40~42@#@84~112@#@80@#@-@#@45~48@#@LZZ3@#@3000@#@40~56@#@84~112@#@250@#@166@#@90@#@105@#@105@#@3@#@60@#@107~142@#@-@#@63~70@#@LZZ4@#@2450@#@50~56@#@84~112@#@315@#@214@#@120@#@130@#@135@#@40@#@3@#@60~75@#@107~142@#@70@#@80@#@132~172@#@100@#@-@#@85~90@#@LZZ5@#@8@#@1900@#@60~75@#@107~142@#@400@#@240@#@130@#@145@#@170@#@44@#@3@#@80~90@#@132~172@#@74@#@-@#@95@#@LZZ6@#@1500@#@70~75@#@107~142@#@500@#@280@#@160@#@170@#@210@#@40@#@4@#@80~95@#@132~172@#@70@#@100~110@#@167~212@#@110@#@-@#@120@#@LZZ7@#@18@#@1200@#@80~95@#@132~182@#@630@#@330@#@190@#@200@#@265@#@42@#@4@#@100~125@#@167~212@#@82@#@130@#@202~252@#@112@#@LZZ8@#@25@#@1050@#@90~95@#@132~172@#@710@#@380@#@220@#@220@#@300@#@5@#@4@#@100~125@#@167~212@#@45@#@130~150@#@202~252@#@85@#@LZZ9@#@950@#@100~125@#@167~212@#@800@#@400@#@245@#@245@#@340@#@40@#@5@#@130~150@#@202~252@#@80@#@160~180@#@242~302@#@130@#@注:

@#@1:

@#@重量、转动惯量是按Y/J1轴孔组合型式和最小轴孔的计算值。

@#@@#@2:

@#@短时过载不得超过公称转矩Tn值的2倍@#@LZJ型接中间轴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详细介绍:

@#@@#@LZJ型接中间轴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代替GB5015-85原称ZLZ@#@LZJ型接中间轴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主要参数与尺寸@#@型号@#@公称转矩Tn@#@许用转速[n]@#@r/min@#@轴孔直径@#@轴孔长度@#@D@#@D1@#@B@#@S@#@转动惯量@#@kg·@#@m2@#@重量@#@kg@#@Y型、J1型@#@L@#@LZJ1@#@4500@#@12~28@#@27~62@#@84@#@40@#@38@#@LZJ2@#@4500@#@16~38@#@30~82@#@98@#@50@#@42@#@LZJ3@#@4000@#@25~48@#@44~112@#@124@#@65@#@54@#@LZJ4@#@4000@#@40~70@#@84~142@#@166@#@90@#@72@#@4@#@LZJ5@#@3600@#@55~90@#@84~172@#@214@#@120@#@72@#@4@#@LZJ6@#@8@#@3200@#@60~95@#@107~172@#@240@#@130@#@86@#@5@#@LZJ7@#@2700@#@70~120@#@107~212@#@280@#@160@#@90@#@5@#@LZJ8@#@18@#@2300@#@80~130@#@132~252@#@330@#@190@#@100@#@6@#@LZJ9@#@25@#@2000@#@90~150@#@132~252@#@380@#@220@#@115@#@7@#@LZJ10@#@1900@#@100~170@#@167~302@#@400@#@245@#@115@#@8@#@LZJ11@#@40@#@1750@#@110~180@#@167~302@#@435@#@260@#@130@#@8@#@LZJ12@#@63@#@1600@#@130~200@#@202~352@#@480@#@290@#@145@#@8@#@LZJ13@#@100@#@1400@#@150~250@#@202~410@#@545@#@345@#@165@#@8@#@LZJ14@#@125@#@1270@#@170~260@#@242~352@#@600@#@390@#@170@#@8@#@LZJ15@#@160@#@1200@#@190~300@#@282~470@#@630@#@420@#@190@#@10@#@LZJ16@#@250@#@1020@#@220~340@#@282~550@#@745@#@490@#@205@#@10@#@1210@#@LZJ17@#@355@#@920@#@240~380@#@330~550@#@825@#@550@#@225@#@10@#@1635@#@LZJ18@#@450@#@830@#@250~420@#@330~650@#@920@#@605@#@240@#@13@#@2168@#@LZJ19@#@630@#@730@#@280~450@#@380~650@#@1040@#@695@#@255@#@14@#@3205@#@LZJ20@#@1120@#@610@#@320~600@#@380~800@#@1240@#@800@#@285@#@15@#@4923@#@LZJ21@#@1800@#@490@#@380~710@#@450~800@#@1540@#@1020@#@310@#@18@#@2143@#@9212@#@LZJ22@#@2240@#@460@#@420~750@#@540~800@#@1640@#@1100@#@330@#@19@#@2937@#@11191@#@LZJ23@#@2800@#@430@#@450~850@#@540~880@#@1760@#@1240@#@360@#@20@#@4477@#@14544@#@注:

@#@1:

@#@重量、转动惯量是按Y/J1轴孔组合型式和最小轴孔的计算值。

@#@@#@2:

@#@短时过载不得超过公称转矩Tn值的2倍。

@#@@#@LZD型锥形轴孔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详细介绍:

@#@@#@LZD型锥形轴孔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GB/T5015-2003@#@代替GB5015-85原称ZLD@#@LZD型锥形轴孔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主要参数与尺寸mm@#@型号@#@公称转矩Tn@#@许用转速[n]@#@r/min@#@轴孔直径@#@轴孔长度@#@D@#@D1@#@B@#@S@#@转动惯量@#@kg·@#@m2@#@质量@#@kg@#@Y型J1型Z1@#@L@#@LZD1@#@5000@#@16~19@#@30~42@#@78@#@40@#@65@#@20~24@#@38~52@#@70@#@25~28@#@44~62@#@75@#@LZD2@#@5000@#@25~28@#@44~62@#@90@#@50@#@88@#@30~32@#@60~82@#@92@#@LZD3@#@4500@#@30~38@#@60~82@#@118@#@65@#@115@#@25@#@40~42@#@84~112@#@125@#@31@#@LZD4@#@4200@#@40~56@#@84~112@#@158@#@90@#@145@#@32@#@60@#@107~142@#@152@#@39@#@LZD5@#@4000@#@50~56@#@84~112@#@192@#@120@#@145@#@32@#@60~75@#@107~142@#@152@#@39@#@80@#@132~172@#@158@#@44@#@LZD6@#@8@#@3300@#@60~75@#@107~142@#@230@#@130@#@175@#@40@#@80~95@#@132~172@#@178@#@45@#@LZD7@#@2900@#@70~75@#@107~142@#@260@#@160@#@178@#@40@#@80~95@#@132~172@#@182@#@45@#@100~110@#@167~212@#@188@#@50@#@LZD8@#@18@#@2500@#@80~95@#@132~172@#@300@#@190@#@202@#@46@#@100~125@#@167~212@#@208@#@51@#@130@#@202~252@#@212@#@56@#@LZD9@#@25@#@2300@#@90~95@#@132~172@#@335@#@220@#@232@#@47@#@100~125@#@167~212@#@238@#@52@#@130~150@#@202~252@#@242@#@57@#@LZD10@#@2100@#@100~125@#@167~212@#@355@#@245@#@240@#@53@#@130~150@#@202~252@#@245@#@58@#@160~170@#@242~302@#@255@#@68@#@LZD11@#@40@#@2000@#@110~125@#@167~212@#@380@#@260@#@260@#@53@#@130~150@#@202~252@#@265@#@58@#@160~180@#@242~302@#@275@#@68@#@LZD12@#@63@#@1700@#@130~150@#@202~252@#@445@#@290@#@282@#@58@#@160~180@#@242~302@#@292@#@68@#@190~200@#@282~352@#@302@#@78@#@LZD13@#@100@#@1500@#@150@#@202~252@#@515@#@345@#@313@#@58@#@160~180@#@242~302@#@323@#@68@#@190~220@#@282~352@#@332@#@78@#@注:

@#@1:

@#@重量、转动惯量是按Y/J1轴孔组合型式和最小轴孔的计算值。

@#@@#@2:

@#@短时过载不得超过公称转矩Tn值的2倍。

@#@@#@LX型弹性柱销联轴器(GB5014-2003)@#@详细介绍:

@#@@#@LX型弹性柱销联轴器@#@GB5014-2003@#@代替GB5014-85原称HL@#@本联轴器适用于各种同轴线的传动系统,利用尼龙棒横断面剪切强度传递转矩,传递转矩为160~160000N·@#@m,工作温度为-20~80℃,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具有缓冲减震性能和一定的轴向便宜补偿能力。

@#@@#@许用补偿量@#@LX型弹性柱销联轴器主要参数与尺寸@#@型号@#@公称转矩Tn@#@许用转速[n]@#@r/min@#@轴孔直径@#@轴孔长度@#@尺寸@#@重量@#@kg@#@Y,J,J1,Z型@#@D@#@D1@#@S@#@L1L@#@LX1@#@250@#@8500@#@12~24@#@27~52@#@90@#@40@#@2@#@LX2@#@560@#@6300@#@20~35@#@38~82@#@120@#@55@#@5@#@LX3@#@1250@#@4750@#@30~48@#@60~112@#@160@#@75@#@8@#@LX4@#@2500@#@3870@#@40~63@#@84~142@#@195@#@100@#@3@#@22@#@LX5@#@3150@#@3450@#@50~75@#@84~142@#@220@#@120@#@3@#@30@#@LX6@#@6300@#@2720@#@60~85@#@107~172@#@280@#@140@#@4@#@53@#@LX7@#@11200@#@2360@#@70~110@#@107~212@#@320@#@170@#@4@#@98@#@LX8@#@16000@#@2120@#@80~125@#@132~212@#@360@#@200@#@5@#@119@#@LX9@#@22400@#@1850@#@100~140@#@167~252@#@410@#@230@#@5@#@197@#@LX10@#@35500@#@1600@#@110~180@#@167~302@#@480@#@280@#@6@#@322@#@LX11@#@50000@#@1400@#@130~220@#@202~352@#@540@#@340@#@6@#@520@#@LX12@#@80000@#@1220@#@160~260@#@242~410@#@630@#@400@#@7@#@714@#@LX13@#@125000@#@1080@#@190~300@#@282~470@#@710@#@465@#@8@#@1057@#@LX14@#@180000@#@950@#@240~340@#@330~450@#@800@#@530@#@8@#@1956@#@注:

@#@LX12、LX13、LX14使用Z型孔时要核对沉孔是否允许。

@#@@#@LX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联轴器(GB5014-2003)@#@详细介绍:

@#@@#@LX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联轴器@#@GB5014-2003@#@代替GB5014-85原称HLL@#@LX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联轴器主要参数与尺寸@#@型号@#@公称转矩Tn@#@许用转速[n]@#@r/min@#@轴孔直径@#@轴孔长度@#@尺寸@#@转动惯量@#@kg·@#@m2@#@重量@#@kg@#@Y、J、J1、Z型@#@D0@#@D@#@B@#@S@#@L1L@#@LXZ1@#@560@#@5600@#@20~35@#@38~82@#@200@#@120@#@85@#@11@#@LXZ2@#@1250@#@3750@#@30~48@#@60~112@#@200@#@160@#@85@#@14@#@LXZ3@#@1250@#@2430@#@30~48@#@60~112@#@315@#@160@#@132@#@25@#@LXZ4@#@2500@#@2430@#@40~63@#@84~142@#@315@#@195@#@132@#@3@#@40@#@LXZ5@#@2500@#@1900@#@40~63@#@84~142@#@400@#@195@#@168@#@3@#@59@#@LXZ6@#@3150@#@1900@#@50~75@#@84~142@#@400@#@220@#@168@#@3@#@69@#@LXZ7@#@3150@#@1500@#@50~75@#@84~142@#@500@#@220@#@210@#@3@#@91@#@LXZ8@#@6300@#@1500@#@60~85@#@107~172@#@400@#@280@#@168@#@4@#@88@#@LXZ9@#@6300@#@1500@#@60~85@#@107~172@#@500@#@280@#@210@#@4@#@113@#@LXZ10@#@11200@#@1500@#@70~110@#@107~212@#@500@#@320@#@210@#@4@#@156@#@LXZ11@#@11200@#@1220@#@70~110@#@107~212@#@630@#@320@#@265@#@4@#@11@#@187@#@LXZ12@#@16000@#@1220@#@80~125@#@132~212@#@630@#@360@#@265@#@5@#@12@#@326@#@LXZ13@#@22400@#@1080@#@100~140@#@167~252@#@710@#@410@#@298@#@5@#@25@#@337@#@LXZ14@#@35500@#@1080@#@110~180@#@167~302@#@710@#@480@#@298@#@6@#@29@#@458@#@LXZ15@#@35500@#@950@#@110~180@#@167~302@#@800@#@480@#@335@#@6@#@43@#@504@#@注:

@#@LXZ12、LXZ13、LXZ14使用Z型孔时要核对沉孔是否允许。

@#@@#@";i:

4;s:

27299:

"地铁结构防水施工12页word资料@#@第三章结构防水施工@#@第一节防水等级、标准及原则@#@1.1防水原则@#@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即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采取措施控制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以变形缝、施工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柔性外包防水层加强防水。

@#@@#@1.2防水等级与标准@#@⑴机电设备集中的区间隧道防水等级为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⑵区间隧道及连接通道等附属的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顶部不允许滴水,其他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单个湿渍最大面积不应大于0.2m2。

@#@@#@1.3防水主要技术要求@#@1.3.1暗挖隧道防水主要技术要求@#@⑴二衬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进行结构自防水,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S8。

@#@@#@⑵防水混凝土迎水面结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背水面不得大于0.3mm,且不得出现贯通裂缝。

@#@@#@⑶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

@#@@#@⑷采用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应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设置全包柔性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厚度1.5mm合成树脂类防水板。

@#@在防水层与初期支护之间设置防水层的缓冲层,缓冲层材料采用单位重量不小于400g/m2的无纺布,底板(包括仰拱)部分的防水板铺设完毕后,应在防水层上铺设保护层,保护层可采用厚度为5mm的纤维板或厚度不小于1mm的HDPE防水板。

@#@@#@⑸铺设防水板的喷射混凝土基面平整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顶板和侧墙:

@#@D/L≤1/8;@#@底板D/L≤1/10。

@#@其中D:

@#@相邻两凸面间凹进去的深度,L:

@#@相邻两凸面间的距离。

@#@铺设防水板前,初期支护表面不得有明水。

@#@@#@⑹二衬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拱顶部位的防水层和二衬之间进行回填注浆处理。

@#@确保二衬背后密实不留空隙。

@#@@#@⑺在区间隧道内设置防水封闭区,防水封闭区采用在环向和水平纵向施工缝部位设置背贴式止水带的方法进行处理。

@#@将背贴式止水带不透水焊接在防水层表面,依靠止水带齿条与二衬混凝土之间的咬合以及止水带注浆管后续注浆密封的方法沿隧道环向和纵向形成防水封闭区。

@#@@#@⑻区间隧道顶纵梁部位应进行重点防水处理,初期支护施作完毕后,应对顶纵梁初支背后进行注浆,提高初支背后土层的渗透系数,防止这些部位出现积水现象,同时在防水板与顶纵梁之间沿顶纵梁纵向预埋注浆管,保证顶纵梁部位的防水效果。

@#@@#@⑼防水板铺设完毕后,在防水板表面固定注浆管,间距为3m。

@#@@#@⑽隧道截面变化部位的防水层应由截面较大的一侧向截面较小的一侧过渡连接。

@#@外防水层无法直接过渡连接时,可采用背贴式止水带的方法形成封闭区。

@#@@#@1.3.2区间明挖段防水主要技术要求@#@⑴迎水面及迎水面连续浇筑的主体结构采用补偿收缩防水混凝土进行结构自防水,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S8。

@#@@#@⑵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垫层,其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50mm。

@#@@#@⑶防水混凝土迎水面结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背水面不得大于0.3mm,且不得出现贯通裂缝。

@#@@#@⑷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

@#@@#@⑸施工缝的设置间距对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效果(主要为开裂渗水)有很大的影响,当侧墙采用重合墙的结构型式并设置柔性夹层防水层时,明挖施工缝间距宜为16~24m;@#@后浇带接缝部位极易出现渗漏水现象,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置后浇带。

@#@@#@⑹在结构外侧设置全包柔性附加防水层,顶板防水层采用与结构表面密贴的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成膜厚度不小于2mm;@#@或直接采用与侧墙相同的防水层;@#@侧墙和底板可选用2层各3mm厚的聚酯胎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1.5mm的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或单位重量不小于5.5kg/m2的膨润土防水毯。

@#@@#@第二节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2.1结构防水混凝土部位及标准@#@结构防水部位及标准见表3.2-1。

@#@@#@结构防水混凝土部位及标准表@#@表3.2-1@#@项目@#@部位@#@混凝土强度@#@防水等级@#@抗渗等级@#@区间@#@区间隧道@#@C30@#@二级@#@≥S8@#@横通道@#@C30@#@二级@#@≥S8@#@2.2防水混凝土抗渗性能的改善与提高@#@⑴优选防水混凝土的结构材料:

@#@使用32.5R以上水泥,选择优质粗骨料、碎石,粒径5~25mm并级配良好,适用优质中粗砂;@#@掺加的粉煤灰不低于二级,其含量不大于水泥量的20%,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各类材料总含碱量(Na2O当量)不超过2Kg/m3。

@#@@#@⑵专人跟踪、监控商品混凝土生产全过程,现场检查试件和测定塌落度(控制在1cm以内)。

@#@@#@⑶防水混凝土灌注时应做到模板架立牢固,板面接缝密封,保证不渗漏水泥浆;@#@分层振捣,振捣时间控制在10~30s内。

@#@@#@⑷暗挖施工段根据不同地质情况确定初支混凝土喷射长度,明挖结构分段、分层施工,分段长度为24m左右,防止不同地质情况引起不均匀受力而变形和混凝土产生裂纹。

@#@@#@⑸暗挖段二次衬砌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避免拱顶灌注不密实的现象,采用如下加强措施:

@#@@#@①防水板铺设时须留有足够的冗余长度,并且顶部须适当加宽防水板悬挂(固定)垫圈,利用防水板顶部预留的冗长达到与衬砌密贴。

@#@@#@②顶板砼封口浇筑时,使用自密性好的较稠的混凝土,加大泵送压力,使混凝土充分充填到空隙处,灌满后关闭进浆阀门。

@#@@#@③预埋注浆管,二衬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分段压注水泥浆液,以填充拱部施工空隙。

@#@@#@⑹加强对防水混凝土的养护。

@#@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不得少于14天。

@#@@#@2.3防水混凝土的裂缝控制@#@⑴选用优质原材料;@#@@#@⑵配合比通过实验确定,抗渗等级比设计提高0.2MPa;@#@@#@⑶采用双掺技术;@#@@#@⑷控制混凝土入模塌落度(12cm±@#@2cm);@#@@#@⑸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夏季:

@#@≤25℃,冬季:

@#@≥5℃~10℃;@#@@#@⑹控制机械振捣时间(10~30s),以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泡为准,并避免偏振、欠振和超振;@#@@#@⑺暗挖隧道采用钢模板,明挖框架结构采用竹胶板,模板保证支撑牢固,拼缝严密,浇筑前充分湿润;@#@@#@⑻注意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

@#@@#@第三节暗挖隧道的防水施工@#@区间暗挖隧道采取结构自防水和全封闭式柔性防水层相结合的防水措施,并在拱顶及侧墙二次衬砌背后注浆防水。

@#@详见图3.3-1“单洞隧道断面防水示意图”、图3.3-2“双连洞隧道断面防水示意图”和图3.3-3“三连洞隧道断面防水示意图”。

@#@@#@3.1塑料防水板的施工@#@3.1.1基层处理@#@

(1)铺设防水板的基面无明水流,否则先进行初支背后的注浆或表面刚性封堵处理,直到表面无明水流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

(2)铺设防水板的基面平整,铺设防水板前对基面进行找平处理,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的方法,处理后的基面应满足:

@#@@#@D/L≤1/8式中D:

@#@喷射混凝土两凸面间凹进的深度;@#@L:

@#@相邻两凸面间的最短距离。

@#@@#@(3)基面上不得有尖锐的毛刺部位,特别是喷射混凝土表面经常出现较大的石子等硬物,凿除干净或用1:

@#@2.5的水泥砂浆覆盖处理,避免浇筑混凝土时刺穿防水板。

@#@@#@(4)基面上不得有铁管、钢筋、铁丝等凸出物存在,否则应从根部凿出除,并在凿除部位用水泥砂浆覆盖处理。

@#@@#@(5)变形缝两侧各50cm范围内的基面应全部采用1:

@#@2.5水泥砂浆找平,便于背贴式止水带的安装以及保证分区效果。

@#@@#@(6)当仰拱衬砌表面水量较大时,为避免积水将铺设完成的防水板浮起,宜在仰拱表面设置临时排水沟。

@#@@#@3.1.2铺设缓冲层@#@

(1)铺设防水板前先铺设缓冲层,缓冲层材料采用单位重量不小于400g/m2的短纤土工布;@#@用水泥钉或膨胀螺栓和防水板相配套的圆垫片将缓冲层固定在基面上,固定点按梅花形布设,侧墙上固定间距为80~100cm;@#@拱顶上的固定间距为50cm;@#@仰拱上的防水板固定间距为1m;@#@仰拱与侧墙连接部位的固定间距适当加密至50cm左右。

@#@@#@固定间距见表3.3-1“防水层铺设参数表”,防水卷材固定方法见图3.3-4。

@#@@#@防水层铺设参数表@#@表3.3-1@#@材料@#@搭接宽度(cm)@#@固定方式@#@固定点间距(cm)@#@接缝处理@#@备注@#@土工布@#@5@#@下塑料胀管木螺丝固定@#@拱顶:

@#@50~80@#@边墙:

@#@80~100@#@底板:

@#@150~200@#@热塑焊机双焊缝焊接,宽2cm@#@预留50cm余量@#@防水板@#@10@#@压焊器热合于塑料垫圈@#@

(2)缓冲层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5cm;@#@搭接缝可采用点粘法进行焊接,缓冲层铺设时尽量与基面密贴,不得拉的过紧或出现过大的皱褶,以免影响防水板的铺设。

@#@@#@3.1.3铺设塑料防水板@#@

(1)铺设防水板时,顶、底纵梁部位以及仰拱防水板采用沿隧道纵向铺设的方法,以减少T字型焊缝和十字焊缝的数量,减少手工焊接,保证防水效果。

@#@@#@

(2)防水板采用热熔法手工焊接在塑料圆垫片上,焊接应牢固可靠,避免浇筑和振捣混凝土防水板脱落。

@#@@#@(3)防水板固定时注意不得拉紧或出现大的鼓包,铺设好的防水板应与基面凹凸一致,保持自然、平整、伏帖,以免影响二次衬砌灌注混凝土的尺寸或使防水板脱离圆垫片。

@#@@#@图3.3-4防水卷材固定方法示意图@#@(4)防水板之间接缝双焊缝热合机将相临两幅卷材进行热熔焊接,焊接搭接宽度为10cm,接缝采用双焊缝,中间留出空腔以便进行充气检查。

@#@具体见图3.3-5“防水板搭接双焊缝平面图”。

@#@@#@图3.3-5防水板搭接双焊缝平面图@#@当纵向焊缝和环向焊缝成十字相交时,事先须对纵向焊缝外的多余部分削去,将台阶修理成斜面并熔平,削去的长度≥130mm,以确保焊接质量和焊机顺利通过。

@#@@#@焊接完毕后采用检漏器进行充气检测,充气压力为0.25MPa,保持该压力不少于5分钟,允许压力下降20%。

@#@如压力持续下降,应查出漏气部位并对漏气部进行全面的手工补焊。

@#@@#@(5)防水板铺设完毕后应对其表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破损部位及时进行布焊,补丁剪成圆角,不得有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尖角存在,补丁边缘距破损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7cm,补丁满焊,不得有翘边空鼓部位。

@#@@#@(6)当防水层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所有施工缝部位的防水板预留长度均应超过预留搭接钢筋顶端最少40cm,也可将预留部分卷起后固定,注意后期保护。

@#@防水板的收口方式见图3.3-6“防水板收口示意图”。

@#@@#@图3.3-6防水板收口示意图@#@(7)防水板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3.3-7。

@#@@#@图3.3-7防水板施工工艺流程图@#@3.1.4保护层的施工@#@

(1)防水层铺设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及时施做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当防水层与结构外表在间距不足5cm时,在防水板上表面铺设单位重量不小于400g/m2的土工布和厚度不小于5mm的纤维板进行保护;@#@当上层表面与结构外表面之间间距大于5cm时,可用5~7cm厚的细石混凝土代替纤维板保护层。

@#@@#@

(2)为保护好防水层,杂散电流钢筋焊接作业,采用移动保护板保护,洞内搬运时,钢筋头加塑料帽保护。

@#@@#@3.1.5其它注意事项@#@

(1)喷射混凝土基面有明水流时严禁辅设防水板;@#@@#@

(2)手工焊接应由熟练工人操作,也可采用塑料焊条焊接。

@#@@#@(3)钢筋的两端应设置塑料套,避免钢筋就位时刺破防水板。

@#@绑扎和焊接钢筋时应注意对防水层进行有效的保护。

@#@特别是焊接钢筋时,应在防水层和钢筋之间设置石棉橡胶遮挡板,避免火花烧穿防水层,结构钢筋安装过程中,现场应由专人看守,发现破损部位应及时作好记号,待钢筋安装完毕后,再进行全面的补焊及验收。

@#@@#@(4)仰拱防水层辅设完毕后,应注意作好保护工作,避免人为破坏防水层。

@#@@#@(5)当破除预留防水层部位的导洞时,应采用人工凿除,尽量避免风镐等机械破洞,一旦被破坏,会直接影响防水层的后续搭接,无法保证防水板的连续性。

@#@@#@(6)需要破除导洞临时喷射混凝土支撑的部位(顶纵梁、底纵梁等),必须在预留防水板两侧设置厚度不小于0.8mm的铁板保护层,避免破洞时对防水板造成机械破坏,烧断支撑部位的钢筋时,应在防水板与铁板之间设置软木橡胶隔离板。

@#@@#@3.2防水板的质量标准与检查方法@#@

(1)防水板铺设质量标准:

@#@@#@①固定点间距:

@#@固定点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拱部0.5~0.8m、边墙0.8~1m、底板1.5~2.0m,凸凹变化点应增加固定点。

@#@@#@②与基面密贴:

@#@用手托起防水板,各处均与基面密贴,不密贴处小于10%。

@#@@#@③焊接质量:

@#@防水板焊缝宽度≥2cm,搭接宽度≥10cm,焊接应平顺、无波纹、颜色均匀透明、无焊焦、烧焦或夹层。

@#@进行充气实验时,充气压力为0.12~0.15MPa,稳定时间≥5min,允许压力下降≯20%,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焊接1000延米抽检一处焊缝,每天、每台热合机至少抽检一个试样。

@#@@#@

(2)防水板的检查见表3.3-2。

@#@@#@3.3隧道二衬背后的防水措施@#@暗挖隧道二衬混凝土与防水板间的空隙,采用在拱顶和边墙设注浆孔,注浆孔呈梅花状布置,环向间距5m,衬砌完成后压注水泥浆,达到防水抗渗目的。

@#@具体见图3.3-8“注浆管安装示意图”。

@#@注浆管为φ50钢管,注浆时控制注浆压力和流量,以防注浆时跑浆对结构造成损害。

@#@@#@防水板质量检查方法@#@表3.3-2@#@检查方法@#@检查内容@#@适用范围@#@直观检查@#@1.用手托起防水板,看其是否与喷射混凝土面密贴@#@2.看塑料板是否被划破、扯破、扎破、弄破等破损现象@#@3.看焊缝宽度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漏焊、假焊、烤焦@#@4.外露的锚固点是否有塑料片覆盖@#@一般防水@#@工程要求@#@焊缝检查@#@1、2、3、4项同上,@#@5.每铺设20~30延米,剪开焊缝2~3处,长0.5m,看其是否有漏焊、假焊现象@#@较高防水@#@要求的工程@#@漏水检查@#@1、2、3、4项同上,@#@5.进行水压(气)实验,看其有无漏水(气)现象@#@特殊防水@#@要求的工程@#@图3.3-8注浆管安装示意图@#@第四节区间明挖段的防水施工@#@区间明挖段的防水做法为:

@#@区间的侧墙和底板采用单位膨润土净含量不小于5.5kg/m2的膨润土防水毯,均采用“外防内贴”法铺设防水层,顶板以及采用“外防外贴”法铺设防水层的侧墙外表面均采用厚度不小于2mm的单组分聚氨酯涂模防水层。

@#@详见图3.4-1“区间明挖段横剖面及节点防水图”。

@#@@#@4.1膨润土防水毯的施工@#@与膨润土毯配套使用的材料包括膨润土颗粒、膨润土密封膏、封口压条、水泥钉和铁垫片。

@#@@#@4.1.1基面处理要求@#@

(1)混凝土垫层和围护桩表面不得有明水,否则应进行堵漏处理,待基层表面无明水流时,再施做找平层。

@#@@#@

(2)垫层混凝土应边浇筑边压光抹平,避免出现大凹凸起伏部位,垫层表面不允许有明水并应做排水工作,防止雨天出现积水。

@#@@#@(3)基层表面的凸出物应凿除,然后在凿除部位采用1:

@#@2.5的水泥砂浆进行覆盖。

@#@所有不满足要求的凹坑均用1:

@#@2.5的水泥砂浆填充抹平,经过找平处理后的桩表面不得出现不规则的凹坑和大于5mm的尖锐凸出物。

@#@@#@(4)所有阴角部位均用5cm×@#@5cm的膨润土密封膏做成5cm×@#@5cm的倒角,阳角部位应凿出3cm×@#@3cm的钝角并用1:

@#@2.5水泥砂浆抹平。

@#@@#@4.1.2防水层铺设顺序及方法@#@

(1)先铺设底板阴、阳角部位的附加层防水毯,附加层防水毯的宽度50cm,转角两侧各25cm。

@#@附加层防水毯采用水泥钉固定在基面上,固定间距30~40cm。

@#@@#@

(2)铺设大面的防水毯。

@#@防水毯之间的搭接宽度为10cm,搭接部位采用间距为30~40cm的水泥钉固定。

@#@平面设置的防水毯仅在接缝部位固定。

@#@@#@(3)底板防水毯应连续铺设至桩墙表面不小于25cm的高度,然后铺设侧墙防水毯,侧墙防水毯应连续铺设至底板防水毯表面并与防水毯搭接不小于25cm(做为转角部位附加层防水毯),侧墙防水毯的固定间距为30~40cm。

@#@@#@(4)底板与侧墙连接部位的阴角部位也可先铺设50cm宽的附加层,然后再铺设大面防水层。

@#@但为避免膨润土颗粒的流失宜尽量减少现场裁剪工作。

@#@@#@(5)雨季施工时,应在铺设完毕的防水毯表面设置塑料薄膜临时保护层,薄膜的厚度不宜小于0.3mm。

@#@浇筑混凝土时应去掉保护模。

@#@@#@(6)施工缝和变形缝部位的防水层与结构之间需要增设膨润土毯加强层,加强层宽度50cm,缝两侧等宽度设置,加强层边缘采用水泥钉穿过防水层固定基面上。

@#@@#@(7)侧墙膨润土应连续铺设至顶板外表面以上55cm的高度,然后进行临时封口处理。

@#@@#@4.1.3注意事项@#@

(1)雨、雪天气和五级风以上的天气不得施工@#@

(2)应确保基层不得出现明水流和积水,已经遇水提前膨胀的防水毯不得再使用,铺设在侧墙表面的防水毯遇水提前膨胀后应割除,然后再重新铺设防水毯。

@#@@#@(3)应确保防水毯基面密贴,不得出现鼓包、拉得过紧或悬空部位存在。

@#@@#@(4)防水层施工前,应确保穿墙管、预埋件圴应施工完毕。

@#@防水层铺贴后,严禁在防水层上开洞,以免引起渗漏水。

@#@@#@(5)在预留洞口四周的防水层均需要采用三层膨润土毯进行加强,其中防水层位于内外防水毯之间。

@#@破除桩时应注意对搭接部进行有效的保护。

@#@@#@4.2单组分聚氨脂(PU)涂膜防水层的施工@#@4.2.1基层处理@#@

(1)顶板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用木抹反复收水压实,使基层表面平整、坚实、无明水、起皮、掉砂、油污等存在。

@#@@#@

(2)基层表面的突出物从根部凿出除,并在凿除部位用聚氨酯封胶挂平压实;@#@当基层表面出现凹坑时,先将凹坑内疏松面凿除后用高压水冲洗,待干燥后,再用聚氨酯密封胶填充压实;@#@当基层出现大于3mm裂缝时,应骑缝各10cm先涂刷1mm厚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加强层,然后设置聚氨酯布增强层,最后涂防水层。

@#@@#@(3)所有阴角部位采用2.5cm×@#@2.5cm的低膜量聚氨酯密封胶进行倒角处理。

@#@@#@4.2.2防水层施工顺序及方法@#@

(1)基层处理并经验收合格后,先在阴阳角和施工缝等特殊部位涂刷防水涂膜加强层,厚1mm,然后开始大面积的涂膜防水层施工,多道涂刷,上下两道涂层涂刷方向应互相垂直,当涂膜表面完全干燥后,才进行下道涂膜施工。

@#@@#@

(2)在阴阳角和施工缝等特殊部位需要增设聚氨酯布增强层,涂刷完防水涂膜加强层后,立即在加强层表面粘贴聚氨酯布增强层,严禁涂膜防水加强层表面完全干燥后再铺设聚氨脂布增强层。

@#@@#@(3)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及时施做防水层的保护层,保护层采用7cm厚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前,在防水层上覆盖一层不小于400#纸胎油毡隔离层,立面防水层采用厚度不小于5cm的聚乙烯泡沫塑料进行保护。

@#@@#@4.2.3注意事项@#@

(1)雨雪天气以及五级风以上的天气不得施工。

@#@@#@

(2)涂膜防水层不得有露底、开裂、孔洞等缺陷以及脱皮、鼓泡、露胎体和皱皮现象。

@#@涂膜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应粘结牢固,不得有空鼓、砂眼、脱层等现象。

@#@成膜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3)涂膜收口部位应连续、牢固。

@#@不得出现翘边、空鼓部位一。

@#@@#@(4)刚性保护层完工前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以免破坏防水层;@#@涂层的预留搭接部位应由专业人看护。

@#@@#@(5)顶板宜采用灰土地、粘土或亚粘土进行回填,厚度不小于60cm,回填土中不得含石块、碎石、灰渣及有机物。

@#@人工夯实每层不大于25cm,机械夯实每层不大于30cm。

@#@夯实时应防止损伤防水层。

@#@只有在回填厚度超过50cm时,才允许采用机械回填碾压。

@#@@#@第五节特殊施工部位防水措施@#@地下工程的施工缝、变形缝、埋设件、穿墙管、孔口等是整个工程防水的薄弱环节,地下工程的渗漏水,除结构本身缺陷外,大多是这些部位处理不当引起的,所以必须做好这些细部结构的防水施工。

@#@@#@5.1施工缝防水施工@#@

(1)墙体纵向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

(2)环向施工缝的间距不宜过大,避免两施工缝之间的结构出现收缩裂缝引起渗漏水,环向施工缝的间距不宜大于24m。

@#@@#@(3)所有迎水面施工缝均采用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或钢板腻子止水带进行防水处理,仅在无法安装止水带的局部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加强防水处理,所有非迎水面结构施工缝均宜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防水处理。

@#@@#@详见图3.3-1“单洞隧道断面防水示意图”、图3.3-2“双连洞隧道断面防水示意图”和图3.3-3“三连洞隧道断面防水示意图”、图3.5-1“单洞隧道施工缝防水图”及图3.5-2“区间明挖段变形缝和施工缝防水图”。

@#@@#@5.2变形缝防水施工@#@

(1)在变形缝部位的侧墙和底板模筑混凝土外侧设置背贴式止水带,利用背贴式止水带表面突出起的齿条与模筑防水混凝土之间的密实咬合进行密封止水,顶板无法设置背贴式止水带的部位采用密封胶嵌缝的方法进行过度处理。

@#@@#@

(2)在变形缝部位设置中埋式止水带,止水带可以采用钢边橡胶止水带,同时在止水带的表面现场粘贴缓膨胀型遇膨胀止条。

@#@@#@(3)变形缝内侧采用密封胶进行嵌缝密封止水,密封胶要求沿变形缝环向封闭,任何部位均不得出现断点,以免出现窜水现象。

@#@@#@(4)有条件时,在顶板和侧墙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表面预留凹槽,凹槽内设置镀锌钢板接水盒,便于对渗漏水及时引排。

@#@@#@详见图3.5-2“区间明挖段变形缝和施工缝防水图”和图3.5-3“暗挖隧道变形缝防水示意图”。

@#@@#@5.3后浇带的防水施工@#@在符合下列规定时开始后浇带的施工@#@⑴后浇带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天后开始施工。

@#@@#@⑵后浇带的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铺净浆,再铺30mm~50mm厚的1:

@#@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及时浇筑混凝土。

@#@@#@⑶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予以保护,严防落入杂物和损伤止水带。

@#@@#@⑷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标准高于两端混凝土一个等级。

@#@@#@⑸后浇带养护时间不小于28天。

@#@后浇带防水见图3.5-4“后浇带防水构造图”。

@#@@#@图3.5-4后浇带防水构造图@#@5.4预留孔、预埋件、穿墙管的防水处理@#@防水砼结构内部设置的预留孔、预埋件,尽量避免触及模板。

@#@必须触及时采用下列措施:

@#@@#@

(1)预埋件或套管加焊金属止水环,且焊缝必须满焊;@#@@#@

(2)预埋件或套管上兜绕裹紧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圈或遇水膨胀腻子止条一圈;@#@@#@(3)预埋件应加堵头;@#@@#@(4)穿墙管采用固定式防水法,主管在浇注砼前固定在钢筋骨架上,止水环与主管连续满焊,并做防腐处理。

@#@具体见图3.5-5“穿墙件防水示意图”。

@#@@#@(5)在贯通楼板的管子和柱子部位,将膨润土防水板切成贯通部位模样后施工,缝隙用膨润土密封剂抹40~50cm,管材周围用水膨胀性止水剂包住,将缝隙完全密封。

@#@@#@5.5隧道断面变化部位防水施工@#@当隧道断面变化部位,如双洞接单洞或双洞接三洞等,都需要设置背贴式止水带进行分区处理,止水带设置在断面较小的一侧并与防水板不透水焊接。

@#@止水带的设置部位距断面变化部位不宜大于1m且与变形缝或施工缝相结合。

@#@具体设置见图3.5-6。

@#@@#@5.6结构局部渗漏的防水补救措施@#@结构局部渗漏一般出现在施工缝和变形缝,其防治处理如下。

@#@@#@⑴局部渗漏部位选用强度较高的注浆材料(超细水泥浆、环氧树脂、聚氨脂等浆液)进行补强;@#@@#@图3.5-5穿墙管件防水示意图@#@图3.5-6变断面部位分区防水构造图@#@⑵变形缝和新旧结构接头,先注浆堵水,再采用嵌填遇水膨胀止水条、密封材料或设置可卸式止水带等方法处理;@#@@#@⑶穿墙管和预埋件处渗漏,可先用快速堵漏材料止水后,再采用嵌填密封材料、涂抹防水涂料、水泥砂浆等措施处理;@#@@#@⑷施工缝可根据渗漏情况采用注浆、嵌填密封防水材料及设置排水暗槽等方法处理,表面增设水泥砂浆、涂料防水层等加强措施。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i:

5;s:

36:

"第四大类职业技能测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