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17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珍藏版高考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

这些主题的最终落脚点,始终在微观的、个人的角度。

出题人之所以要求采取信件、演讲稿等方式写作,也是希望考生能够立足于自身和同代人,去思考比较宏大的主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实践,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

立意参考:

1.劳动精神薪火相传

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力,但这不代表劳动精神会被淘汰。

劳动者深耕钻研、服务大众的精神始终是推动民族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延续这种绵延千年的劳动精神。

2.劳动是最质朴的事业

劳动不简单,它给予中华民族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其核心要旨是脚踏实地。

劳动永不过时,只有认真付出、不钻营取巧的人才会有长远的发展;

劳动者永远值得尊敬,我们要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2019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

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

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今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还是延续了一贯的命题风格,具有文学意味。

该材料以“作家”“读者”“作品”来比喻“自我”“他人”“生活”,探讨这样的一个人生命题:

在面对自己的生活时,我们该如何处理“保持独立想法”和“对待他人看法”的关系。

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包含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倾听他人的呼声,一种观点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面对观点型材料作文,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正反合”,力求辩证地思考材料中呈现的观点,在对立中求统一。

我们先来审一下题,材料谈论的是作家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对待作品,有的人认为要倾听读者的呼声,有的人认为要坚持作者的看法。

这其实是在文学创作的领域思考“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在材料最后,思考的范围扩大到了人生领域:

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到底要坚持自我,还是要听从他人,又该如何平衡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综上,我们要紧紧围绕如何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行立意,纸条君提供以下三个立意:

1.保持独立自我。

保持独立并不是一件易事,人们总会因外界的侵扰而失去本心,放弃了自身的坚持。

所以,面对生活,保持独立、坚守自我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立意需要用到的素材主要是人物素材,可以用上那些体现独立精神的人物素材,比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海纳百川,接纳他人的看法。

人生一世,如果一味地固守自我的小圈子,容不下他人的参与和看法,那么就会走向狭隘和偏执。

所以,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倾听他人的评价,接纳他人的意见。

冰心《繁星·

春水》中“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便小了”就是很好的论据素材。

3.平衡自我与他人,既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又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

这个立意是在辩证看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既要坚持自我,又能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

独立而不狭隘自满,开放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和状态。

2019年天津卷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回顾近年来的天津卷作文题,从《我的青春阅读》(2016)到《重读长辈这部书》(2017)再到《器》(2018),实际呈现出一种渐趋开阔的气象,考生应不再局限于一己的悲欢,而要学会将目光投向更大的世界。

今年的天津卷承接着这一脉络、流向,将之导向了对“家国”的强调,无疑是“家国情怀”类的命题。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多材料作文,涉及三则材料,均为名人之言。

第一则材料描述祖国的现状、展望祖国的未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坚定信心与美好期望;

第二则材料强调国家是大家的国家,表达个体都应将爱国视为是自己的本分的认知;

第三则材料阐述个体投身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愿望,洋溢无私奉献的生命激情。

总的来说,三则材料均指向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在这之间涉及时代与发展、现在与未来等方面的思考。

考生只要在家国情怀的统摄之下,注重“小我”与“大我”的结合,围绕相关感触与思考来行文即可。

1.个人应坚定信念,与国家同发展、共命运,致力推动民族振兴。

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总有坎坷艰险,却也总有时代英杰,出于心中热爱,为国家崛起、振兴而奋进。

今天,我们每个个体,都要满怀信心、持续努力,将个体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自觉担负起爱国的责任,我们国家的未来定会越来越明亮。

2.在国家、时代、人类的潮流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对于人类文明历史、国家建设发展,个体总显得“渺小”,然而“渺小”同时也可以是“重要”的。

当我们能自觉汇入国家、时代、人类的进程之中时,个体就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成就自我。

2019年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从试题类型来看,今年的上海卷依然延续它惯常的风格,出的是话题类作文。

从话题性质来说,以往的上海卷如《被需要》《预测》《评价他人的生活》和《造就和谐自我》等都是思辨类的话题,但今年的话题除了具有强思辨性之外,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和主旋律色彩。

这表明,在继续贯彻原有的命题思路之外,今年的上海卷还主动贴合了近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强调“中国梦”、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大趋势。

这对上海以后的命题预测及考生的强化练习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引。

题目中看似存在“中国味”和“外国味”这一组对立的概念。

但其实,我们要注意到话题中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感受的前提是先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话题中“中国味”和“异域风格”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道德和价值高低判断的区分。

综上,本话题实际暗藏了一个“正反合”结构的立意指引:

“不接触、不了解异己的东西就认为‘中国味’是好的”是片面的,“接触、了解异己的东西后认为异域的东西是最好的”也是片面的,只有“接触、了解异己的东西后对‘中国味’有更深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才是正确的出路。

这是因为通过交流,我们能从了解差异中解决误会,弥合分歧;

通过反思,我们能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界视角来回望中华文化,重拾中国特质,唤醒文化自信。

考生也要注意不要被话题中的“音乐”所局限。

“音乐”仅仅是众多事物的一个象征或代称,“中国味”或者“中国特质”才是讨论的关键和要点。

写作指导:

考生行文时可以根据题目“正反合”结构来布置论点和构拟“总分总”结构。

全文重点就是中间的“分”部分。

首先可以将“不接触、不了解异己的东西就认为‘中国味’是好的”提炼为拒绝交流、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等要点来展开论述。

在论据的使用上可以结合19世纪清政府闭关锁国、鼠目寸光的例子。

然后可以将“接触、了解异己的东西后认为异域的东西是最好的”提炼为崇洋媚外、全盘照抄、文化虚无主义等要点来展开论述。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用20世纪初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文化虚无主义运动等来作为论据。

最后总结前两种片面的观点,联系话题内容。

并以最近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例,拔高统合为积极交流、为我所用、以我为主、文化自信、美美与共等要点。

2019年全国卷三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全国卷三可谓2019年高考作文中的一朵“奇葩”,一改2018年《改革开放三部曲》的家国情怀、时代气息,也不同于江苏卷文化艺术的命题倾向,而重新回归生活、回归人情。

一如2017年《我的高考/我看高考》,虽然超出了大多数考生平日作文练习、素材积累的范围,但其主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考生仍“有话可说”,能有效地联系实际生活,抒写真情实感。

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年来主要的命题形式,前者包含语言、图表、漫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除了在主题上与众不同,2019年全国卷三也选择在命题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漫画为承载形式。

审题思路:

首先看画面,描绘的是一个教室场景,教师在前方凝视学生,嘴角带笑,而学生则安坐在座位上,埋首书山题海。

由此,我们可以捕捉到几个关键对象:

老师、学生、教室/教学,也不难把握对象之间的关系:

师生。

为了进一步补充题目信息,我们来看看画中字。

文字为画面作了限定和补充,限定了场景为“毕业前最后一节课”。

又补充了老师的话语,前一句显然体现了教师一贯对学子的教导、期望,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点是课堂、教学,而书代表着广阔的知识世界;

后半句则为教学环节外老师个人情感的抒发,毕业之际,离别之时,学子学成后便会迈入人生另一个阶段,其中的挽留、不舍不言而明,也正好对应了画面中老师的微笑、教室安静祥和的氛围。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得到信息:

关键对象为老师、学生,关键关系为良性的师生关系,限定为毕业前,而背后潜藏的是老师对学子的期望、关爱、不舍的情感,并可由之联系到老师的无私奉献、和谐师生情等。

全国卷三这道作文题饱含人情味,其表意信息不难解读,而难点在于突破惯性思维。

在常年进行特定主题、文体的作文练习后,一接触到迥乎不同的题目,许多考生会“怀疑自我”,困惑于是否该选择习惯的文体。

全国卷三这道题目与考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情感丰富,更适用以记叙文的形式进行书写。

议论文也是合适的体裁,只是囿于主题范围,写作难度将有所提升。

参照2017年《我的高考/我看高考》,只要把握好关键对象、对应关系,写作文体明确即符合标准,写作时,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进行选择~

记叙文:

主要倾向于回忆事件、解读师生关系,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融入真情实感,出彩之处即在于文字是否流畅、优美,情感是否真切、动人。

1.师生情/师恩。

回顾三年校园生活,截取师生互动的事件场景(以教育、思想交互为中心,区分于其他关系),抒发情感,其结构可以以并列的形式叙写,层层深入,抒发情感;

亦可以先抑后扬,使情感抒发更显强烈。

但无论何种形式,务必点明良性的师生情谊,也可适当拔高,联系到个人成长、老师的无私奉献。

此外,情感须克制,避免陷入个人独白、情感宣泄。

2.毕业前的那一课。

聚焦于毕业前最后一课的场景,师生的对话、深情,重点在于挖掘场景背后的故事、情感。

议论文:

要做到理论合理贴切,侧重于老师、师恩、良性师生关系等,可博取古今中外经典教师/师生关系的范例或理论思想作为论据,以此凸显主旨。

1.师生关系的独特性。

学子奋进,期望他日学成喜登科,而老师则尽其所能地为学子讲解知识道理、引领人生方向,指引学生透过书本看到另一个世界。

其无私,其慷慨,令人敬服。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得到构建,在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互中共同进步发展,由此培育师生的独特感情,这是区别于其他关系的深挚存在。

2.何为师。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勤恳敬业之外,老师对学子也饱含深情,是期望、关爱。

老师是学子成长路上不可少的伙伴,执教一时,影响一生,他是学子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人生的引路人、灵魂的工程师。

2019年全国卷二

题目: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切合身份,贴合背景;

符合文体特征;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作文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材料,材料告诉了我们“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现代的2019”以及“未来的20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这五个标志性的时代,同时这五个时代也意味着祖国的日趋强大。

这里的关键词是“时代”和“强国”;

接下来,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说到底就是“新时代新青年”;

最后,我们发现题目是要求我们在五个不同的场景之中,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写作。

不同的场景,对应着不同的任务,对应着不同的文体特征,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任务驱动型写作”。

但是不管我们选择了哪种场景,实际上都是站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诉说着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意义,也体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的责任和选择,以及青年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所以,小纸条们只要围绕着这个线索去创作就可以啦,接下来,我们按照这五种场景来看一下都可以有哪些写作立意。

1.第一个任务的时代背景是“在五四运动中,演讲发言”

在这个任务中,我们是“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在演讲发言中,自然少不了对“五四精神”的诠释和弘扬。

所以,小纸条们要注意一下“五四精神”的内涵,那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抒发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2.第二个任务的时代背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给家人写信”

在这个任务中,我们身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

在这封信中,我们既要表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愉悦和自豪,也要思考中华民族经历了砥砺求索最终站起来的艰辛,更要表达出投身祖国建设,奉献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3.第三个任务的时代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的开端,给同学写信”

在这个任务中,我们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给同学写信。

现在,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加速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让祖国走向世界。

而在这个场景中,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和身边的同学们都将是祖国的建设者和奋斗者,所以在这封开学典礼的信中,我们应当鼓励自己和同时代的青年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探索,努力奋斗,在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第四个任务的时代背景是“在现代的2019年,写一个‘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观后感”

这个任务和第一个任务比较像,都是和“五四运动”相关的,但是不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时间点的不同。

这个任务的时间点是现代,是2019年,是在观看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写一个观后感。

在观后感中,我们同样要肯定“五四运动”,解释“五四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五四精神”更多的意义,同时我们可以列举那些新时代的“五四青年”,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

5.第五个任务的时代背景是“在未来的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给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慰问信”

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年。

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离不开那些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基石”。

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业中,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他们都是国家的功勋。

在给这些功勋人物写信时,首先我们要充满敬意,肯定他们的付出和成就,歌颂他们身上的精神,陈述作为在新起点、新时代的新青年,应当如何继承前辈们的不朽精神,如何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9年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今年的江苏卷保持了以往的特色,以简短的材料形式、富有思辨色彩的文字内容,考查同学们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和分析。

首先,这段材料以“水”和“盐”作引,通过水的平淡无味和盐的咸味,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性质、物物之间性质各不相同的道理。

然后,从“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我们会看出,相同性质的事物聚在一起,只会产生与它们的性质一样的结果。

而只有当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至一起,我们才会从它们和谐共存、相依相生的状态中看到精彩纷呈的百味,获得意想不到的味觉惊喜。

抓住“物各有性”“五味调和”两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事物之间“和而不同”这个观点。

然而,审题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话: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因此,事物的“和而不同”并非我们要论述的重点,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才是我们写作的中心。

实际上,除了从人的角度讨论“和而不同”这个主题,还可以引申到国家、文化等与“人”密切相关的层面,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潮流、美美与共的价值导向,讨论尊重、合作、交流等对于实现“和而不同”的重要性。

1.人不应是封闭的动物,开放包容才有助于个人发展。

如果一个人总是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和观念当中,一切所谓的进步都只是“水加水”“盐加盐”,不会有新的变化与突破性的进展。

只有开放自己,包容外界,才能实现更好的人生。

2.与人交往时要尊重差异,保持和谐友善的态度。

“君子和而不同”,尊重他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又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如此才能求同存异、有效促进观点交流碰撞。

3.让文明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我们要善于在保持文化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9年北京卷题目

(一)

北京卷题目

(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这道题其实不难,从大方向来说仍属“家国情怀”。

大家先注意“韧性”的定义。

“韧性”的定义在材料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然后我们再把这一定义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指的是中华文明柔软坚实、不易折断。

中华文明的“柔软”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柔和性,中华文化不崇尚用武力去征服其他的文化族群,而寄望于通过自身的文明修养来感化他人。

《论语》中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

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则能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柔软”即体现在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与“包容”之中。

然而,“柔和”与“包容”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会选择一味地退却与妥协。

中华文明,更有“坚实”这一特性。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就能充分地证实中华文明的这种“坚实性”!

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兼具“包容性”“柔和性”和“坚实性”,所以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始终延绵不绝。

可以说,“柔和”“包容”和“坚实”就是中华文明“不易折断”的根本原因。

例如,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

然而,文天祥就是不为所动,最终慷慨就义。

文天祥的不屈不挠,不正是中华文化之“坚实性”的具体表现吗?

同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坚实性”的人物还有史可法、吉鸿昌等人。

这些身处历史关键时期的人物,每每都在国家兴亡之际,文化冲突之中,将中华文明的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中国再度崛起,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这崛起,这复兴,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华文明的韧性。

往后,中国要进一步强大自己,要进一步走向世界,也仍然需要谨记并坚守中华文明的韧性。

1.中华文明是一团火焰,历史上的“民族脊梁”们薪火相承,以自身的韧性构筑了中华文明的韧性。

2.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看中华文明的韧性。

3.中国人的勤劳踏实、坚强不屈是中华文明之韧性在个体层面的具体表现。

2019年北京卷

(二)

北京卷题目

(二):

色彩,指颜色;

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这道作文题,总体而言属“时代发展”。

看题目,“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所以,写色彩不是重点,写色彩背后的意义才是重点。

然后,题目对于我们的写作范围已经规定得相当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