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17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写日记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1.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

3.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

4.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字,注意执笔手势和坐姿,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和整洁。

5.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教学内容

4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径、斜、赠”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

(学生自由交流)

按季节引导学生背诵

2、指生交流。

3、齐背《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天净沙.秋》《江雪》

4、交流秋天:

同学们,现在正是秋季。

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

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

山行(杜牧)

6、书空课题

7、简介作者。

(自读----指生读)

杜牧(803~852年):

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

同学们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借助图画、诗句、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寒径斜霜

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边读边注意诗歌的节奏

(3)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①山行:

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

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

石子的小路。

⑤斜:

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

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

轿子。

⑧坐:

因为。

⑨爱:

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

傍晚时的枫树林。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怎样写规范?

3、重点示范“寒”,提示重点笔画。

横2竖,撇捺舒展,2点垂直)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

再读诗句,从哪里看出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

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板书:

远景)

(1)学生读书、交流。

能结合插图讲一讲前两句的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同时课件标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想象体验:

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

(出示一二句话)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

3.过渡引入:

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

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赞美)

枫林霜叶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在近处看到景色(板书:

近景),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补充(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与二月花的对比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2)所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因为),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了......)。

(3)结合插图讲一讲后两句的诗意。

(4)请大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5)指名朗读。

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

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引入: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

板书时相机指导书写“赠”与“刘”字:

“赠”左窄右宽,“贝”字的捺变为点,“曾”的第三四笔框要内收。

“刘”字则是左宽右窄,第四笔为长点。

4、介绍作者并释题: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刘景文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然后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读好节奏。

师相机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登”。

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再读古诗,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4、交流理解。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边读边想,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读诗时要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荷尽菊残)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1)“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体会、荷叶此时的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荷叶干枯图,体会荷叶的了无生息。

师: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相机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过渡:

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欣赏2幅图片,说说不同。

第二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句?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

(尽,凋谢之意)

“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雨盖”是指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学生用“三看”观察“盖”

相机书写“盖”字

单独出示“盖”字,引导学生观察,要如何写好这个“盖”字?

适时补充:

“盖”上半部分的三横略短,且注意等距,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

在练字本中练写2个。

③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

齐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④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2)同样的方法进行“菊”字的教学。

“菊”字下半部分被包围的“米”字要适当地超出包围的“句字头”。

重点指导“残”右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

喜爱)

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出示一、二句话)

④指导书写“菊、残”二字。

学生用“三看”观察“菊、残”

范写强调:

右上是“横撇、点、撇、撇、捺”

练写“菊、残”。

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出示“橙黄橘绿”四个字)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金黄的橙子、黄绿色的橘子)相机出示橙黄橘绿图。

②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

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出示秋天丰收图,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教师板书。

橙黄橘绿赞美)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④书写“橙”

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练写2个。

4、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

指名背诵,学生齐背。

5、质疑思考:

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同桌交流)

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刘景文具有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

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补充板书:

抒情)

四、拓展延伸,美的寻觅。

课件:

如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其中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范读---自由读-----齐读

孩子们,像《赠刘景文》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们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

第三课时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

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

引入:

看到这样一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

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

2、出示资料介绍作者叶绍翁。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多音字,借助组词和造句巩固用法。

适时正音,并强调:

“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适时正音,并强调:

5、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

强调:

“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在练字本上每个字练写2个。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教师引导:

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景——冷)

课件出示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改变字体颜色,加以强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这就叫——思乡之情。

思念家乡)

指名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齐读。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

事——暖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同桌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齐背。

五、课堂小结

也许秋天看上去确实有些萧条落寞,不似春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盎然,但是,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

孩子们,让我们课下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的美!

板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会正确认读“洼、印”等6个生字;

会正确、规范地书写“铺、泥”等13个字;

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会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一、揭题,理解词语“金色巴掌”

(一)谈话揭题,正确读题

1.由前篇课文古诗导入,出示课题。

2.正确读题。

相机正音“铺”,复习“铺”的一字多音。

(二)联系课文,理解“金色巴掌”

1.凸显词语“金色巴掌”。

生说说“金色巴掌”指什么。

2.读读相关语句。

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比较读课题。

改课题为“铺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读一读,体会原课题富有诗意。

二、预学反馈,梳理文脉

(一)预学检测

1.检测段落的朗读,重点检测词语的读音。

(1)出示语段。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贴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2)同桌当“小老师”,互相正音。

(3)指句读标红的词语,生评议。

2.检测课文的大意梳理。

选一选:

A整条水泥道B“我”走在水泥道上的心情C掉下金黄的叶子D每一片落叶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天放晴,“我”去上学看到的美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觉得水泥道真美!

(二)梳理难懂的词语

三、学习第1至4自然段,相机理解词语

(一)自主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明朗、潮湿、亮晶晶”的读音。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机理解“明朗”。

出示第一至四自然段:

1.生朗读,相机指导。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中的“一夜”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刮风下雨持续时间之长,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

“啊!

多么明朗的天空。

”要语气要读得强烈些。

2.理解词语“明朗”

(1)同桌试着说说明朗的意思。

(2)全班交流。

A.找近义词来理解。

近义词“晴朗”大致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B.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说一说:

天放晴时,天空是怎样的?

再出示天放晴的图片,感受意思。

C.联系上下文理解。

引导学生读读第二自然段“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放晴”,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放晴”、“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就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3)小结。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5至7自然段,品读水泥道的美

(一)读一读。

自主朗读5至7自然段,读正确、流利。

(二)划一划。

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到水泥道的美,划出来。

(三)交流。

1.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

(这几个自然段语速要慢些,读得舒缓些,表现出水泥道的美。

2.理解词语

(1)出示第7自然段,凸显难懂词语“凌乱”、“熨贴”

(2)同桌合作,互相说说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凌乱”联系前一句“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

也可以看插图理解;

还可以结合生活来理解其意思便是不整齐、杂乱。

“熨贴”联系第五自然段“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和下文的“平展”理解。

五、写字指导

(一)观察归类指导

出示左右结构的字,归类。

左窄右宽:

铺泥院排规棕

左右等宽:

印乱

左宽右窄:

列则

(二)重点指导难写字

规:

左边的“夫”的末笔捺要改成点。

印:

强调第三笔是横。

(三)生书写,评议。

一、复习回顾

(一)听写词语

放晴明朗落叶平展排列规则亮晶晶闪闪发光

(二)朗读课文

分组朗读第1至7自然段。

二、学习第8自然段,感受愉悦心情

(一)自主朗读第八自然段。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读得轻快,表现出愉悦的心情。

(三)理解“棕红色的小鸟”

1.出示句子。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理解“棕红色的小鸟”。

联系上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归整体,指导书写

(一)了解首尾呼应

1.出示全文,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及第十、十一自然段,说说有什么发现。

2.师生合作朗读首尾段落,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

晶、紧、迟

2.重点指导:

四、仿照例文,尝试写话

(一)自主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断,初步感受不同的写法。

(二)比较课文与链接文写法的不同。

课文:

对一种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链接文:

对多种景物进行简略的描写。

(三)尝试写话

1.回顾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

2.同桌互说。

选择其中一种写法,试着说一说,评一评。

3.生写话。

4.点评。

五、积累语言,正确抄写句子

(一)自主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二)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正确抄写。

1.提醒:

标点占格要规范;

不能看一字抄一字。

2.生抄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