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28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①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程度低;

②阶段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程度加深;

③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④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所以选项D正确。

2.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B)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D.④阶段

从图中不难看出,②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环境污染程度也迅速扩大加深,该阶段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进入③阶段后有所转变,其主要原因是(B)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工业发展速度增快 ④产业结构调整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

A.①③⑤B.①②④

C.②③④D.③④⑤

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主要的整治措施包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投入,推动科技进步等。

4.“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一代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下一代借来的。

”这句话体现了(B)

A.代内公平B.代际公平

C.责任公平D.发展公平

代际公平是指当前人类的后代应拥有与当代人同等的公平发展机会,当前人类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的同时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空间,要给予世世代代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5.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D)

①公平性原则——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 ②持续性原则——保持高消费 ③共同性原则——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④共同性原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④

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建立自然保护区,符合公平性原则;

保持高消费不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不符合持续性原则;

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符合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体现了解决环境问题要加强合作,符合共同性原则。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中的数据,完成6~8题。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英国

5.2

1.7

-3.5

日本

4.3

0.9

-3.4

冰岛

7.4

21.7

14.3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澳大利亚

9.0

14.0

 5.0

巴西

3.1

 3.6

6.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

公顷/人)(B)

A.0.4B.-0.4

C.2.0D.-2.0

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

7.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A)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由材料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则人地矛盾将越来越严重,必然造成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8.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C)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使用别国的资源,使别国不能使用,属于违背公平性原则;

盗用下一代的资源属于违背持续性原则。

9.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

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B)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读以下可持续发展图,完成10~11题。

10.E、F、G的内容分别是(D)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11.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B)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10~11.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部分:

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由上题的分析可知,E、F、G对应的内容分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它们对应相关的应是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二棵新苗茁壮成长!

”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

为什么?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

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1)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实现共同持续发展。

(2)结合生活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如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节约用水等。

(3)充分领悟漫画的含义,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回答。

(4)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经济 社会 生态

(2)坐公交车;

使用再生纸;

垃圾分类回收;

少用一次性用品;

提倡重复利用;

节约用水用电。

(合理即可)

(3)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D

1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1)~

(2)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2)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等。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

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③合理开采地下水;

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B)

A.史前文明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2.解析:

第1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

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D)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

3~4.解析:

第3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

第4题,这个时期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完成5~6题。

5.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D)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B.②③

6.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5~6.解析:

第5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破坏森林,③导致人口增长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发,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6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7.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C)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

③选项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读“某地捕渔业的产值、利润与成本关系曲线图”,完成8~9题。

8.造成渔业利润下降的根本原因是(D)

A.渔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

B.渔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C.厄尔尼诺现象对鱼群繁殖的干扰

D.过度捕捞

9.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我国实施了“伏季休渔”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

A.此时正是鱼群繁殖季节,“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

B.此时正值高温季节,不利于海上捕捞作业和水产品保鲜

C.此时市场需求量不大,水产品价格偏低

D.此时我国沿海多台风,出海捕捞有风险

8~9.解析:

第8题,由图可看出渔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渔业成本的大量增加,成本增加主要是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减少,需要加大投入,因此根本原因是过度捕捞。

第9题,我国实施“伏季休渔”政策,主要是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我国两大自然林区,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目前木材储存量大量减少,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两大林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C)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物种减少 ③水体富营养化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③④⑤

11.为促进两大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C)

A.加大保护力度,严禁砍伐

B.扩大造林面积,只种不采

C.采育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D.在林木砍伐后的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森林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植树造林与砍伐利用相结合,即采育结合,不能只种不采,也不能严禁砍伐,更不能在林区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1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伯娶亲”

战国时期,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地流行着一种恶俗:

居民们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老婆,期望法力无边的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

但是漳河依然年年泛滥成灾,危害人民。

后来,漳河边来了一位贤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了解了河伯娶亲的真相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里正统统扔到河里,并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

从此,漳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材料二 培根的一句名言是“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培根认为,当你能够认识自然,并掌握自然规律时,你就可以成为命令自然的不可抵抗的力量。

材料三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提醒过我们: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1)“河伯娶亲”体现出当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门豹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使两岸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这体现出哪一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B.因地制宜

C.天命不可违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培根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

(4)三则材料所主张的人地关系你最支持的是材料____________,为什么?

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全面,处于崇拜自然阶段;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体现出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征服自然”是人力战胜自然思想的集中体现;

恩格斯较为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充分调动人与自然的双重积极性,具有和谐发展的初步思想。

(1)人类崇拜自然,人类相对较为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2)B (3)人定胜天

(4)三 恩格斯较为科学地认识到人地关系应该是:

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具有因地制宜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

13.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

完成下列要求。

表1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C

10.1

19.6

表2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侵蚀量比

较*(%)

径流量比

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100

57

64

52

50

88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

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____________;

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___________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1)题,环境效益可按侵蚀量比较,侵蚀量越小,环境效益越好,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可由表2直接读出。

(2)题,A方案不利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B、C方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差异在于3-8年内的土地总收入。

(1)CBA CBA

(2)本题可在B、C方案中任选一种

若选B方案,理由:

该方案环境效益较高,且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小,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有较大提高。

若选C方案,理由:

该方案环境效益最高。

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多,对农户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

但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