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57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1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坑监测规程上海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主要符号

3基本规定

3.1基坑监测工作基本要求

3.2基坑工程监测等级

3.3监测方案编制及工作内容

4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

4.1一般规定

4.2监测点布置

5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

5.1一般规定

5.2邻近建(构)筑物监测点布置

5.3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

5.4邻近地表监测点布置

6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6.1一般规定

6.2水平位移监测

6.3垂直位移监测

6.4裂缝监测

6.5倾斜监测

6.6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

6.7土压力监测

6.8孔隙水压力监测

6.9地下水水位监测

6.10围护体系内力监测

6.11坑外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

6.12坑底隆起(回弹)监测

6.13锚杆拉力监测

6.14监测频率

6.15监测报警值

7监测技术成果文件编制

7.1一般规定

7.2监测日报表和中间报告

7.3最终报告

附录A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B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C内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D内力、拉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E地下水水位、分层垂直位移、隆起(回弹)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F规程用词说明

1总则

1.0.1为指导基坑工程安全施工,有效监控对周边环境影响,使基坑施工监测工作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上海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基坑工程施工监测。

1.0.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设计特点、地基岩土条件、邻近建(构)筑物、地下设施、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因地制宜,精心编制监测方案并实施。

1.0.4 本规程未尽之处,尚可参照执行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

2.1.1建筑基坑buildingfoundationpit

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建(构)筑物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

2.1.2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aroundfoundationpit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内包括既有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的统称。

2.1.3基坑监测monitoringoffoundationexcavation

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工程测量仪器和各类传感器对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基坑周边环境位移、倾斜、沉降、开裂、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与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进行综合监测。

2.1.4基坑侧壁sideoffoundationpit

构成建筑基坑围护墙体的某一侧面。

2.1.5基坑支护retainingandprotectingforexcavation

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2.1.6围护体系outerprotectivesystem

安全承受坑侧水、土压力和坑外一定范围内固定或临时荷载作用的体系。

围护体系包括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

2.1.7排桩pilesinrow

以某种桩型按排队列式布置组成的基坑支护结构。

2.1.8地下连续墙diaphragmwall

用机械施工方法成槽浇灌钢筋混凝土连续拼接形成的地下墙体。

2.1.9水泥土墙cement-soilwall

由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的格栅状、壁状等形式的支护结构。

2.1.10土钉墙soilnailingwall

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形成的支护结构。

2.1.11土层锚杆soilanchor

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钢管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2.1.12支撑体系bracingsystem

由围檩、支撑(或土层锚杆)、立柱等结构组成的体系。

2.1.13冠梁(压顶)topbeam

设置在支护结构顶部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

2.1.14腰梁(围檩)middlebeam

设置在支护结构顶部以下传递支护结构与锚杆或内支撑支点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

2.1.15支点fulcurm

锚杆或支撑体系对支护结构的水平约束点。

2.1.16嵌固深度embeddeddepth

桩墙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底面以下的埋置深度。

2.1.17地下水水位监测groundwaterlevelmonitoring

对保证支护结构施工、基坑挖土、地下室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安全而在基坑内外采取的排水、降水、截水或回灌措施所引起的水位变化的监测。

2.1.18止水帷幕curtainwall

用于阻截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用的连续止水体。

2.1.19监测项目monitoringitem

实施监测的按性质分类的项目。

2.1.20测斜slopemonitoring

围护体和(或)土体在一定深度产生的水平向位移监测。

2.1.21孔隙水压力porewaterpressure

饱和土体中孔隙水所承担的压力。

2.1.22分层位移tintingdisplacement

不同土层产生的相对竖向和水平位移。

2.1.23基坑隆起(回弹)basalswelling(rebound)

基坑坑底因土体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向上变形。

2.1.24共同沟publicutilitytunnel

“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的俗称,综合走廊里除了集中各种专业线路等系统外,并为人员检修、维护、增容等工作预留操作和交通空间。

2.1.25监测网monitoringcontrolnetwork

为变形监测而建立的由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的专用测量控制网。

2.1.26基准点datumpoint

在变形监测中,作为测定工作基点和监测点依据的、需长期保存和稳定可靠的测量控制点。

2.1.27工作基点operatingcontrolpoint

作为直接测定监测点的相对稳定的测量控制点。

2.1.28监测点monitoringpoint

设置在围护体系或周边建(构)筑物、管线等能反映力学及变形特征的观测点。

2.1.29监测频率monitoringfrequency

在监测过程中,监测方对监测点实施的取值频率。

2.1.30监测报警值monitoringalarmvalue

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和周边环境安全而设置的监控值。

2.1.31小角法minoranglemethod

在测站上测量监测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监测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位移矢量的方法。

2.1.32经纬仪投点法methodoftransitprojection

用经纬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将建(构)筑物顶部的观测点投影到底部观测点的水平面上,以测定位移矢量,根据上、下观测点间高度计算倾斜率的方法。

2.1.33激光准直法methodoflaseralignment

以激光发射系统发出的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需要准直的点上用目视的接收屏或光电接收靶观测光斑的能量中心,以测定各点偏离基准线差值的测量方法。

2.1.34视准线法collimationlinemethod

以两固定点间经纬仪的视线作为基准线,测量监测点到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移值的测量方法。

2.1.35前方交会法forwardintersectionmethod

在两个以上已知控制点上,分别对监测点观测水平角(或边长),然后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和观测角值(或边长)计算监测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36自由设站法methodoffreesetstation

选择一适宜的地方设站,对附近的2~3个已知控制点测量距离和水平角,用边角后方交会的方法计算测站点的坐标和定向角,用极坐标法测定监测点的测量方法。

2.1.37导线测量法traversingmethod

按一定要求选定一系列的点(导线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测定各折线边(导线边)的边长和各转折角(导线角),再根据起始数据推算各导线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38极坐标法polarcoordinatemethod

根据一个已知点和一条已知方位的边对监测点测量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以坐标正算求得该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39方向线偏移法deflectionofdirectionmefhod

以两固定点间方向线作为基准线,在其附近设站测量相应固定点的距离(仅需测一次)和水平角,求得本测站侧向偏差值的测量方法。

Ab―支撑截面面积(m2)

Ai―钢筋计截面面积(m2)

As―钢筋截面面积(m2)

EC,Es―混凝土、钢筋弹性模量(kPa)

fi—振弦式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振弦式应力计的本次读数(Hz)

f0—振弦式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振弦式应力计的初始读数(Hz)

H---基坑开挖深度(m);

K—振弦式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应力计的标定系数(kPa/Hz2)

Kc—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的标定系数(10-6/Hz2)

l-测斜量测段长度(mm)

N——钢支撑轴力(kN);

P-土压力(kPa)

Tb―应力计、应变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N/℃)

Ti―应变计的本次测试温度值(℃)

T0―应变计的初始测试温度值(℃)

u—孔隙水压力(kPa)

w---土的含水量(%);

Δδi——测斜第i测段的相对水平偏差增量值(mm);

△Xn-测斜从管口下第n个量测段处水平位移值(mm);

αi-测斜从管口下第i个量测段处本次测试倾角值(度);

αi0-测斜从管口下第i个量测段处初次测试倾角值(度);

△X0-测斜实测管口水平位移(mm),当采用底部作为起算点时,△X0=0;

σ―钢筋应力(kPa)

3.1基坑监测工作基本要求

3.1.1基坑监测应由委托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承担;

基坑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单位应提出监测技术要求;

监测前应在现场踏勘和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依据委托方和相关单位的要求和规范、规程规定编制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须经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实施。

3.1.2基坑监测应达到下列目的:

1对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

2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

3验证有关设计参数。

3.1.3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或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加密或连续监测。

3.1.4应对现场监测的结果认真分析整理,仔细校核,确保数据可靠、正确,并及时提交监测日报表;

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应立即发出报警通知。

3.2基坑工程监测等级

3.2.1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应根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周边环境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划分。

3.2.2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应根据破坏后果和基坑开挖深度按表3.2.2划分为三级。

表3.2.2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基坑开挖深度

一级

破坏后果很严重或基坑开挖深度大于等于10m

二级

破坏后果严重或基坑开挖深度介于7m~10m

三级

破坏后果不严重和基坑开挖深度小于7m

3.2.3周边环境等级应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按表3.2.3划分为四个等级。

表3.2.3周边环境等级划分

周边环境等级

周边环境条件

特级

离基坑H范围内有地铁、共同沟、大直径(大于0.7m)煤气(天然气)管道、大型压力总水管、高压铁塔、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等重要建(构)筑物及设施

离基坑H~2H范围内有地铁、共同沟、大直径煤气(天然气)管道、大型压力总水管、高压铁塔、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等重要建(构)筑物及设施

离基坑H范围内有重要支线、水管、大型建(构)筑物及设施等

离基坑2H范围以内没有需要保护管线或建(构)筑物及设施等

注:

1H为开挖深度(m)(以下同)

2高压铁塔、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的划分应符合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

3.2.4地基复杂程度应根据场地地基土土性、软弱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按表3.2.4划分。

表3.2.4地基复杂程度划分

地基复杂程度

地基土土性、软弱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

复杂

2H深度范围内存在厚度较大的特软弱淤泥质粘土(土性指标:

含水量大于55%;

静探比贯入阻力小于0.40MPa);

坑底存在厚度较大的粉土或砂土且隔水帷幕无法隔断;

存在大面积厚层填土(厚度大于3m)、暗浜(塘)分布;

水文地质条件:

邻近江、河边(约1.5H水平距离以内)并有水力联系;

有渗透性较大的含水层并存在微承压水或承压水(基坑影响深度范围以内)

中等

2H深度范围内存在淤泥质粘性土或粉土;

离江、河边有一定距离(大于1.5H水平距离),并无水力联系

简单

2H深度范围内土性较好;

无暗浜(塘)分布;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从复杂程度开始,有二项(含二项)以上,最先符合该等级标准者,即可定为该等级。

3.2.5综合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周边环境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基坑工程监测等级按表3.2.5可分为四级,并应明确基坑各侧壁工程监测等级。

表3.2.5基坑工程监测等级

基坑工程监测等级

复杂~中等

一级~二级

特级~一级

二级~三级

中等~简单

1有二项(含二项)以上,最先符合该等级标准者,即可定为该等级;

2当符合两个监测等级时,宜按周边环境高一等级考虑。

3.3监测方案编制及工作内容

3.3.1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性质、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监测目的和依据;

4监测点设置原则;

5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及各监测点布置的平面、立面图;

6监测方法及精度;

7监测进度和监测频率;

8监测报警值控制标准;

9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10监测人员组织和主要仪器设备。

3.3.2基坑方案编制前,委托方应提供下列资料:

1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图及设计人员提出的监测要求;

2勘察成果文件;

3基坑影响范围内地下管线图及地形图;

4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等。

3.3.3基坑施工前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和有关设施的现状、裂缝开展情况等进行前期调查,并详细记录或拍照、摄像,作为施工前档案资料。

前期调查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3倍基坑深度。

3.3.4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以上的基坑深度,并符合工程保护范围的规定,或按工程设计要求确定。

3.3.5基坑施工监测过程中应了解监测范围内周边工程施工(挖土、打桩、降水等)情况,并分析对监测成果的影响。

3.3.6监测项目应有针对性的根据基坑工程监测等级、支护结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变形控制要求确定,各监测项目可参照表3.3.6进行选择。

表3.3.6监测项目表

施工阶段

开挖前

开挖阶段

监测工程等级监监测项目

围护体系

重力式围护体系

板式围护体系

放坡开挖

一级二级

1

围护体系观察

2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3

围护墙(边坡)顶部垂直位移

4

围护体系裂缝

m

5

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

6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7

围护墙内力

8

冠梁及围檩内力

9

支撑内力

10

锚杆或土钉拉力

11

立柱垂直位移

12

立柱内力

13

基坑外地下水水位

14

基坑内地下水水位

15

孔隙水压力

16

土体深层侧向变形

(测斜)

17

土体分层垂直位移

18

坑底隆起(回弹)

19

地表垂直位移

20

邻近建(构)筑物垂直位移

21

邻近建(构)筑物水平位移

22

邻近建(构)筑物倾斜

23

邻近建(构)筑物裂缝、地表裂缝

24

邻近地下管线水平及垂直位移

注:

√应测项目;

m选测项目(视监测工程具体情况和相关方要求确定)。

3.3.7特级监测工程的监测项目除按一级确定外,尚应根据委托方及相关单位的特殊要求增加相应的监测项目。

3.3.8基坑工程监测过程中应由业主及承包方协助保护监测设施。

3.3.9 监测点应稳定可靠,标识清晰,能直接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性。

3.3.10各类传感器在埋设前均应进行标定,各种测量仪器除精度需满足要求外,应定期由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验、校正。

3.3.11 监测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与量测的介质特性相匹配,以减小测量误差;

2灵敏度高、线性好、重复性好;

3漂移、滞后误差小;

4防水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成活率高。

3.3.12 监测数据宜自动连续采集,便于信息处理、分析和预测。

4.1.1围护体系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围护体系的类型、形状、位置以及分段开挖的长度、宽度和基坑施工进度等因素。

监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各类围护结构体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4.1.2基坑围护墙侧边中部、阳角处、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大处宜布置监测点,周边有重点监护对象处应加密监测点。

4.1.3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4.1.4监测点布置尚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单位要求。

4.2监测点布置

4.2.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为共用点,并布置在冠梁(压顶)上,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关键部位宜适当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

2宜布置在两根支撑的中间部位;

3宜布置在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处。

4.2.2围护体系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围护体系出现肉眼可见裂缝时,宜及时布置监测点;

2宜在裂缝中部和两端各布置裂缝宽度监测点。

4.2.3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m~5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2监测点布置深度宜与围护墙(桩)入土深度相同。

4.2.4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及有代表性的围护体外侧;

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m~50m,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监测点垂直间距宜为3m~5m,宜布置在土层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及迎坑面入土段的围护墙侧面。

4.2.5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围护墙体内;

3监测点竖向上宜布置在支撑点、拉锚位置、弯矩较大处,垂直间距宜为3m~5m。

4.2.6冠梁及围檩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每侧边的中间部位、受力较大、支撑间距较大处;

在竖向上监测点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m~50m,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每个监测点内力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2个,且应在冠梁或腰梁两侧对称布置。

4.2.7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的支撑上;

2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并且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上保持一致;

3对钢筋混凝土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宜少于4个;

对钢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2个;

4钢筋混凝土支撑和H型钢支撑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钢管支撑采用反力计测试时,监测点应布置在支撑端头;

采用表面应变计测试时,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2.8锚杆或土钉拉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每侧边中间部位、锚杆或土钉受力较大处;

2每层监测点应按锚杆或土钉总数的1%~3%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4.2.9立柱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等位置的立柱上,不同结构类型的立柱宜分别布点;

2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数的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