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1725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科普小知识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基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2-09]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指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密切的关系。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制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科学基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容许剂量或浓度限值原则上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基准值。

但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各国实际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某些污染物的限值会大于相应的基准值。

大气污染物是如何传输和扩散的?

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扰动运动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输送。

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

一是整体的输送作用,二是冲淡稀释作用。

风向决定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风速决定污染物的迁移速度。

污染物总是由上风方被输送到下风方。

在污染源下风向,污染要重一些;

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冲淡稀释作用就越好。

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相关,而与风速则成反相关。

在一些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一个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可能随着上升气流进入高空,并在高空中随着气团较快的传输,结果可能会在距离污染源很远的地方又随着下沉气团降到地表附近,导致了区域间的污染物传输。

例如在一些特殊气象条件下,亚洲的沙尘可能传输到北美甚至欧洲地区。

污染物的传输使得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产生危害,甚至南极和北极的动物也受到了大气污染的影响。

目前所关注的沙尘暴、PM2.5(细颗粒物)、酸雨等都是由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造成的区域性污染。

大气里有哪些主要污染物?

目前已认识到的、在环境中已产生和正在产生影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SO2、H2S等)、含氮化合物(NO、NO2、 

NH3 

等)、含碳化合物(CO、VOCs等)、光化学氧化剂(O3、H2O2等)、含卤素化合物(HCl、HF等)、颗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八类。

将这些大气污染物按其物理状态分类,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如SO2、NO)和颗粒物两大类;

若按形成过程分,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所谓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二次污染物则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以前不被认为是空气污染物,但鉴于其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把二氧化碳作为大气污染物对待。

我国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大气污染物包括:

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Pb)、苯并[a]芘、氟化物、氰化物等。

什么是大气污染?

[12-08]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或者由它们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到达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人类活动及自然界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种各样的物质,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了正常的水平,并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进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或其他环境要素(如气候、水体)产生不良效应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不仅是以空气中是否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来衡量,还需考虑其作用的浓度和时间等因素。

什么是土壤?

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说: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有植物生长的地方称作“土”,而“壤”是柔软、疏松的土。

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

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它覆盖在大陆外层,形成土壤圈。

土壤位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的交界范围内,与其它圈层相依为命和相互作用。

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12-10] 

土壤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

固态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约占土壤体积的50%;

土壤的矿物质是指含钾、钙、钠、镁、铁、铝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

土壤中有机物质分为枯枝落叶或动物尸体的残落物和腐殖质两大类,其中以腐殖质最为重要,占有机物质的70%~90%,它是由C、H、O、N和少量S元素组成的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天然络合剂。

液态物质由水分构成,约占20%~30%,主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可以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

前者是水分受土粒间的吸力所阻,难以在土壤中移动,后者是在土壤中自由移动的水分。

气态物质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约占20%~30%。

土壤气态物质来自大气,但由于生物活动的影响,它与大气的组成有差异,通常表现为湿度较高、CO2较高、O2较少。

土壤是如何发育的?

土壤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幼年阶段:

在适宜的条件下,土壤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

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

(2)成熟阶段:

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

(3)老年阶段:

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更多层次,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如何发挥社会团体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05-02] 

社会团体应切实为防治地下水、保护公众利益不受威胁做出贡献。

发挥社会团体科普宣传的作用,通过开展环境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宣传、发放科普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地下水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制度、政策等,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作为一种民间力量,社会团体应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政府与企业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开展社会监督,及时纠正政府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与污染防治中的不当决策。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对企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建议,同时对企业中可能产生的地下水污染行为,要向相关部门及时反映。

如何发挥媒体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媒体应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广播、电视、综合性报纸、刊物、网络等介质,及时对地下水污染事件进行曝光,并实时追踪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相关方的态度和行动,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治理地下水。

媒体要及时宣传地下水污染治理进展,准确公告地下水环境状况,传播地下水污染防治知识,安抚公众情绪,使公众不盲目恐慌。

媒体要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环保教育和普及活动,制定关于地下水环境保护专栏节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知识,宣传地下水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增强公众保护地下水的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地下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应利用各种媒介,邀请地下水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对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等进行解读,并就当前公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公众如何参与地下水污染治理?

公众要及时了解环保及相关部门公布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

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积极参与到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中,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按照有关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观点和意见,并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报告书审查期间进行磋商。

形成有组织、有效率的公众参与机制,参与治理方案的制订。

在地下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公众可定期到现场对修复过程进行了解和监督,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环保部门及工程实施单位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交流和反馈,客观上增加相互理解,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

公众如何参与地下水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公众可参与到地下水相关国策和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及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地下水相关政策与法规制定的形式通常有:

民意调查、听证会、论证会、议案、建议等。

民意调查:

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中,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民意调查,公众可积极参与这一过程,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听证会:

在制定地下水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过程中,应邀请公众参与,允许公众旁听,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公众可随时发表建议和意见,听证会中获取的信息和公众意见,环保部门等应当作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对听证会中公众反映强烈的、重要的意见,法案没有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

征求意见:

公众应及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在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制订过程,公开征求意见,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

提议案:

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按照有关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向环保等部门提交议案。

哪些农业生产习惯有益于地下水污染防治?

农业生产对浅层地下水水质产生的影响极大,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将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

因此,科学的农业生产有益于地下水污染防治。

采取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可有效降低这些物质的流失,减少肥料用量,提高植物的利用率。

严格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农田灌溉。

科学施肥,平衡施肥,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量:

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

自觉抵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

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污染。

生态农业提倡减少农业化学品如化肥、农药的施用,对农业废弃物应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理,使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

地下水污染了,公众应该如何防护?

发现地下水污染后,公众应立即停止使用被污染的地下水,听从政府安排,使用替代水,或暂时撤离污染区域,保护自身安全。

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政府公告,准确了解地下水污染现状。

将自己了解的情况告知周围群众,稳定公众情绪,不盲目恐慌。

发现谣言传播,要及时提出更正,或向主管部门举报。

发现地下水污染怎么办?

政府部门发现地下水污染后,应及时发布公告,使公众详细准确地了解地下水污染状况,保护公众人身安全。

确定污染源,并及时控制污染源,同时封闭已污染区域,防止其继续扩大。

追究排污企业责任,并指导企业和修复单位进行科学治理。

排污企业发现地下水污染后,应立即切断污染源,控制污染的进一步扩大,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确定地下水污染情况,必要时在污染区域中心附近或地下水流向低处打井抽水,把已污染的水抽提上来进行处理。

并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向公众公布地下水污染情况,避免对不知情公众造成严重伤害。

公众发现地下水污染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举报。

如何发现和判断地下水可能污染了?

若周围有化工厂等易产生大量污、废水的企业,污水未集中处理或未达标排放时,可判断其附近的浅层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

另外,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矿渣和炉渣等工业垃圾大量长期堆放处,其下部地下水可能已受到污染;

过量施农药、化肥,或长期进行污水灌溉的农田浅层地下水也可能受到污染。

普通公众可从感官上判断地下水污染,当发现水井或是出露泉中的地下水散发异味,或用地下水浇灌的土壤颜色变化、板结、植物生长出现病态或死亡、农作物减产等现象时,可推测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

专业的地下水监测单位可通过指示植物或动物对地下水的反应来判断地下水状况。

定期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根据单指标含量或地下水水质等级的变化可反映地下水水质是否被污染及其程度。

你还能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做些什么?

防治地下水污染,人人有责。

从日常小事做起,注意环境卫生,合理处理垃圾,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或可降解材料进行包装,提高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不向地下水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加强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积极参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工作,阻止身边的地下水污染行为,发现身边有地下水污染的现象应及时向环保部门举报。

政府如何引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2011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应分解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措施政策,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

政府应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标准体系。

政府应建立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政府应建立跨部门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形成合建、共享、互动的监管体系。

政府应引导企业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和责任追究。

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督和管理,并将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保障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如何客观认识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和战略资源,在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部分地下水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对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了严重影响。

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公众应正视地下水污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地下水知识,理性看待地下水污染问题,既要看到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也要科学合理看待地下水污染,不能盲目夸大。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公民不必盲目恐慌,不要道听途说,要广泛全面听取专家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并对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充满信心。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有哪些?

根据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不同,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复合修复技术。

根据地下水污染修复位置,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和监测自然衰减三类。

异位修复技术是指污染了的地下水经过抽取,在地表现场或离开现场进行处理的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是对污染的地下水不进行抽取,在地下含水层中原地进行处理的技术。

监测自然衰减是利用自然界的各种作用,降低污染物的毒性和数量、控制污染物迁移,如生物降解、弥散、稀释、吸附、挥发、化学作用等。

通过进行地下水的监测,确定地下水中污染物自然衰减的效能。

地下水环境调查如何布置采样点?

(1)初步调查布点原则。

监测点样品应能反映调查评价范围内地下水总体水质状况,以地下水的补给区、主径流带及已识别的污染区为监测重点;

调查对象的上下游、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调查区的两侧、调查区内部以及周边主要敏感带(点)均要设置监测点。

地下水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主,钻孔深度以揭露浅层地下水,且不穿透浅层地下水隔水底板为准;

对于调查对象附近有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时,要对主开采层地下水进行监测,以开采层为监测重点。

(2)详细调查布点原则。

地下水监测井设置应可有效监控污染羽范围和程度,兼顾不同含水层类型和不同层位。

结合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选择适宜的模型,模拟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状态,对布点方案进行优化。

基于污染羽流空间分布的初步估算进行布点,根据污染物排放时间、地下水流向和流速,初步估算地下水污染羽流的长度,在污染羽流两侧、污染羽内部、下游边界处布设监测点。

对于厚度小于3m的污染含水层(组),一般可不分层(组)采样;

对于厚度大于3m的含水层(组),原则上要求分上、中、下三层采样。

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有哪些?

目前,我国涉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四章中的第三十五条至第三十九条针对防治地下水污染,作了以下规定:

(1)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2)在无良好隔渗地层,禁止企业事业单位使用无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3)在开采多层地下水的时候,如果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大,应当分层开采;

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4)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5)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什么是地下水污染应急预警?

为了建立健全突发地下水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地下水环境事件的能力,制定地下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地下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指挥职责、地下水污染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

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措施主要包括:

增强供水厂对地下水污染物的应急处理能力,强化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分区域、有重点地增强水厂对地下水污染的处理能力,编制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

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预警预报标准库,以及地下水污染预报、应急信息发布和综合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

地下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控制和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地下水污染程度或范围,保护地下水环境安全,明确地下水污染应急的组织指挥职责、地下水污染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内容的综合性文件。

如何预防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

制定矿区水资源统一规划、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做到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减少排污,经济、合理和有效的预防地下水污染。

加强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加强矿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矿井边界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开采工艺,降低突发水和矿井涌排水量。

采用清污分流措施,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

科学管理矿区尾矿库(坝)、矸石山,防止降水、淋滤等通过土壤层对地下水的污染。

全面实施矿区污水处理,减少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

建立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网,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控制度,预防和监控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地下水污染危害主要包括威胁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和居住安全等。

造成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不满足功能要求。

当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因污染水质指标超过地下水III类水质标准时,地下水丧失了作为饮用水的功能,威胁饮用水环境安全。

利用受污染地下水灌溉农田,会威胁农产品安全。

如使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灌溉农作物,将造成农作物出苗不齐、植株矮小、叶片萎黄及农副产品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引起农产品质量下降。

居住区地下水污染,通过有机物挥发吸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对居民产生健康风险,危害居民人体健康。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吗?

[04-29] 

地下水资源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透补给形成的。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6560亿立方米,平原地区2270亿立方米;

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970亿立方米,平原地区为1560亿立方米。

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南方地下水资源丰富,北方相对缺乏。

南、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分别约占全国地下淡水总量的70%和30%。

受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均地下水淡水资源并不丰富,且地域分布非常不均匀。

北方地区人口和产业密集、地下水资源量有限,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形成了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引发了一系列地质与环境问题。

地下水的分布有地域性吗?

按照赋存介质的空隙类型划分的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特征。

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平原、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的松散沉积层中,例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层的溶洞、溶隙中,例如我国西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岩溶地区。

裂隙水,主要蕴藏于丘陵山区的基岩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中,例如我国东南福建、浙江、江西等山区等地。

什么是水循环?

水循环通常是指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大气、地表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水分之间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循环。

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海洋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地下水通常主要参与全球水循环。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有哪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