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95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每一时代的文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较之于以前的文学,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就整体而言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

首先是心理因素的加强。

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二十世纪初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库普林的创作时指出,库普林理解生活的出发点是“内在的、精神的、美学的方面,而非外在的、物质的、政治的方面”。

这一倾向同样也出现在其他作家的创作中。

托尔斯泰在二十世纪的第一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复活》,较之于《战争与和平》,心理的描写、心路历程的描述所占的比重无疑是加强了。

契诃夫在其创作中、尤其是在其戏剧创作

中,也对人物心理的深层作了创造性的发掘,使得后人对他的戏剧心理主义探究不止。

在世纪之初各种流派的作家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淡化情节、粗略人物肖像的倾向,人的心理状态成为作家们最感兴趣的对象。

  与此相关的,是文学作品中沉思、徬徨、苦闷、神秘等情绪成份的增多。

这既是文学向人的内心世界转向之后的必然结果,同时更是沉重的社会主义现实在文学家们的心头投下的暗淡阴影。

与抨击的、积极的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从宏观上看显得消极了一些,文学的真诚声音仍响彻在俄国社会,但确实有大批的文人试图逃避现实,摆脱社会及其众多的问题。

在诸多社会问题摆在面前的情况下,躲进书斋,沉湎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去看,无疑是消极的,落后的,甚至可能是反动的;

但这样的心态对于文学而言,却不见得都是消极的。

直面地介入生活,是一种造就文学的方式;

通过人的内心感受折射社会,也是产生优秀文学的途径之一。

以象征主义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较多地体现着这样的社会态度和美学心境,它们不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但却在不知不觉地改造着文学。

在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史中,世纪之初的这十几年间的文学是相对独立的。

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步入社会主义时代,俄罗斯文学也在地步入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时代,十月革命后的文学和十月革命前的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就是说,世纪初十几年间的文学是与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俄罗斯文学差异较大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段文学曾遭遇到有意或无意的冷落。

直到最近,这一段文学才开始受到批评界和文学史家的重视,许多史实和材料被重新发现,众多的作家作品“回归”,人们开始更客观、更具体地对这十几年间的文学进行考察。

把这一段时期的文学称之为白银时代的文学。

更有人士在考察和研究之后,已提出了在二十世纪末重新“对接”世纪之初文学传统的主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文学将得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的研究,它在整个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所占据的位置,也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肯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坛上,以象征主义为先导的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诗歌)异军突起,获得了短暂的繁荣,后来被称为“白银时代”文学。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有才华的诗人(包括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诗人),如索洛古勃、梅列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吉皮乌斯、巴尔蒙特、别雷、勃洛克、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马雅可夫斯基等。

他们是在俄国社会动荡、精神危机的特定时期里,以放荡不羁的反传统形式宣泄自己精神苦闷、生存窘迫感和世纪末情绪,寻觅神秘的彼岸、遥远过去的文化余韵和朦胧的神授的美学内蕴。

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抒情诗和叙事作品。

这些作品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这个时期俄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

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达到其顶峰。

进入二十世纪后,这一文学仍在持续发展。

此时,许多俄罗斯学的大师纷纷逝世,只有托尔斯泰、契诃夫和稍后开始创作的柯罗连科仍屹立文坛。

他们的创作,既构成了俄罗斯批判现实文学一个完满的尾声,同时又是新世纪文学一个辉煌的开篇。

  在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文学创作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到十九世纪末时已完成了他的三部主要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但托尔斯泰是一个跨越世纪的文学巨匠,这不仅是就其史诗巨著的恒久影响而言的,同时也是就托尔斯泰在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间积极的创作活动而言的。

至1910年11月7日在铁路小站阿斯塔波沃病故,托尔斯泰在二十世纪中生活了十余年。

在这十余年中,托尔斯泰不懈创作,继续着他的道德探究,继续着他试图用文学拯救人类灵魂的努力。

他晚期的重要作品有:

《舞会之后》、《活尸》、《哈泽•穆拉特》等。

发表于1899年的长篇小说《复活》,可视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绝唱,也可视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开篇之作。

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长期艺术探索的总结。

《复活》的情节是这样的:

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在作客亲戚家时诱奸了“半是养女,半是家婢”的姑娘卡邱霞•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后沦为妓女,并被诬告犯有谋杀罪而受审。

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团的一员,认出了玛丝洛娃,同时也“良心发现”,为营救玛丝洛娃而奔走,营救失败后,又随遭流放的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并向玛丝洛娃求婚。

在为玛丝洛娃奔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变革,决心反省过去的一切罪恶,为善和仁爱献出自我,他终于“复活”了自己的人性和良知。

目睹聂赫留朵夫作所的一切,玛丝洛娃也深受感动,她虽然“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她嫁给了民粹派活动家西蒙松,决心重新开始生活。

她也“复活”了。

然而,小说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灵魂“复活”的过程。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活动,广泛描述了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法庭、教会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和全部的社会道德的虚伪性都作了无情的批判,撕下了社会的“一切假面具”。

与《复活》一样,托尔斯泰在二十世纪的创作都充满着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他的剧作,他的中短篇小说,他的政论,都不再是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托尔斯泰道德主张的艺术阐述,是其政治思想的传声筒。

列宁在概括托尔斯泰的后期创作时曾说:

“他的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这是托尔斯泰晚期创作的一大特征,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延续。

  与托尔斯泰共同步入二十世纪的另一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契诃夫(1860—1904)。

他在二十世纪的创作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四年,但他对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乃至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在二十世纪,契诃夫又发表了《出诊》、《新娘》等短篇名著,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从而成为俄罗斯文学中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登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他的短篇小说所体现出的简洁、含蓄、细节描写、抒情风格等特征,为后人所称道,所摹仿。

著名学者是巴思在他出版于二十世纪中期的《现代短篇小说论》一书中,曾将契诃夫和莫泊桑并称为“支撑现代短篇小说整体结构的两支柱子”。

这一时期,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也取得了重大成功。

他在二十世纪写作的《三姐妹》、《樱桃园》等剧作,是世界戏剧史中的经典之作。

《樱桃园》通过象征贵族阶级遗产的樱桃园最终被拍卖的这一过程,揭示了以樱桃园女主人郎涅夫斯卡娅为代表的没落贵族阶级与暴发户罗巴辛为代表的新兴资产者之间的斗争。

该剧临终时,砍供樱桃树的刀斧声从远处传来。

这声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又是一种无情推进的步点。

新、旧生活交替和碰撞的特定关头,在契诃夫的戏剧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和诗意的渲染。

  柯罗连科(ВладимирГалактионовичКороленко)(1853—1921)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坛上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

在托尔斯泰、契诃夫去世后,他成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是整个俄罗斯文学的领袖。

除了他在逝世前夕完成的四卷本自传体小说《我的一个同代人的故事》外,柯罗连科二十世纪创作的作品大多为篇幅不长的中短篇,如《瞬间》、《火光》、《俘虏》等。

在这些作品中,柯罗连科继续其一贯的风格,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洋溢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专制制度充满仇恨,对人民的反抗意识热烈赞美,对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和俄罗斯人真诚的天性作了诗意的描绘。

他很少以冗长的语言和较大的篇幅来描写情节、场景和人物,而善于以寥寥的数笔传导出神韵,具有极深厚的艺术功力,其风格影响到了不同倾向的众多作家。

在柯罗连科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综合。

他曾在创作理论上倡导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他对大自然的艺术处理,往往带有浓重的象征意味;

尤其重要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激烈抨击,同时也有对人民力量和民族未来的热烈信念。

这一切,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高尔基就曾将柯罗连科尊称为自己的“老师”。

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之间一位重要的桥梁,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文学史家所意识到。

与上述三位大师一同坚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还有许多作家,他们之中最为出众的,是蒲宁、库普林、扎伊采夫、魏烈萨耶夫、纳德松、迦尔洵等人。

这一批作家创作的主题和艺术风格都不尽相同。

蒲宁和扎伊采夫多以俄罗斯的乡村生活为对象,展现出诗意的、同时又让人悲哀的生活现实;

纳德松和迦尔洵分别以诗和小说为体裁,体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动荡岁月中迷茫、悲观的真实心态;

魏烈萨耶夫和库普林则在对现实的客观描写中发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力量。

能将这些作家统一起来的,是对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态度上,他们都程度不同地继承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荣传统;

在艺术风格上,他们各自在创作中作出了新的探索。

他们的创作,不仅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在新世纪中的延续,而且也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身。

第一节.象征主义和А.Блок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形成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它是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而出现的,同时,这一现代文学潮流的出现,又是俄国社会当时内部的和外部的、社会的与文学的等各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

两个世纪之交的俄国,在经历了始自彼得大帝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基本上已成为一个地道的欧洲国家。

俄国的知识阶层和文化阶层,大都受过欧式、主要是法式的教育。

在文化、精神生活领域,俄罗斯与整个欧洲是相通的。

惯于向欧洲出口精神产品的法国文化,在两世纪之交时分把象征主义输出至欧洲各国,俄国自然也要受其影响。

后来成为俄国象征主义主将的许多人,都曾在法国受过艺术熏陶。

因此,当象征主义文学兴起之后,俄国文学家便有意于把这朵奇葩嫁接到俄国文学的躯干上。

  两个世纪之交的俄国社会,风云变幻,重大的历史事件相继爆发,使人震惊,也叫人迷茫。

当时的思想界、艺术界弥漫着一种浓烈的世纪末情绪,从哲学到文学,从宗教到艺术,都在为寻求命运药方而努力。

探索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答案也不相同,但那种迷惘的心态和情境,却构成了象征主义文学最佳的生长土壤。

这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氛围,也是其赖以发展的社会条件。

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持续了约二十年,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象征派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象征派的理论家们纷纷介绍西欧的象征派理论,同时大量阐发自己的见解,建构象征主义的理论体系;

同时,一些象征主义作家、诗人,也开始了创作实践。

许多象征主义刊物创刊,还出现了数个象征主义小组,其中最重要的是“莫斯科小组”和“彼得堡小组”。

参加“莫斯科小组”的有勃留索夫、巴里蒙特、巴尔特鲁沙伊蒂斯和波里亚科夫等人,“彼得堡小组”则由梅烈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明斯基和罗扎诺夫等人组成。

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年是俄国象征派的全盛时期。

象征主义的诗集和小说纷纷问世,各领风骚。

尤为醒目的是,以别雷、谢•索洛维约夫、勃洛克等为代表的所谓“青年象征派”步入文坛,形成声势浩大的俄国象征主义的“第二浪潮”。

他们的介入,既壮大了俄国象征主义的声势,扩大了其影响,也加深了其内部的分歧,加重了其危机。

1905年革命以及之后的若干年,是俄国象征派的危机时期。

作为当时此起彼伏的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象征派的诗人和作家们难以无动于衷;

但由于观照社会的角度不同,象征派迅速分野,旧有的分歧深化为难以调和的矛盾。

“勃留索夫派”继续主张独立的“自由艺术”,“青年象征派”倡导象征主义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新路派”则仍奉行“新宗教启蒙说”,把象征主义当作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三派互相对立,争论十分激烈,象征主义在争论中逐渐走向消亡。

象征主义文学杂志陆续停刊,许多象征派人士声言放弃“主义”。

时至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时,象征主义便为后起的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潮流所取代了。

  与西欧象征派一样,俄国象征派也是一种文学上的唯心主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是梅烈日科夫斯基和弗•索洛维约夫。

  梅烈日科夫斯基ДмитрийСергеевичМережковский(1866—1941)是一位知识渊博、著述甚丰的俄国思想家,他毕生治学的目标,就在于用新宗教意识启蒙人类。

他在1893年发表的《论当代俄国文学衰落之原因并论其新流派》一书,被认为是俄国象征主义的宣言。

在这篇宣言中,他将象征主义这一新艺术的三个主要成份规定为“神秘的内容мистическоесодержание,象征символы和艺术感染力的扩大(扩大艺术的效果)расширени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впечатлительности”。

梅烈日科夫斯基将象征主义视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宗教观,他的理论,使俄国象征主义理论具有了一层浓重的、有别于西欧象征主义理论的哲学意味和宗教色彩。

对俄国象征派、尤其是青年象征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是哲学家弗•索洛维约夫(ВладимирСергеевичСоловьёв)(1853—1900)。

他的唯心主义学说在俄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位哲人认为,文明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宗教是唯一的拯救手段。

寻求从时间世界至永恒世界的出路,就是人生和艺术的根本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人、支撑着人的,就是所谓的“永恒温柔Вечная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

他的两个世界的对立、对应说,他的“永恒女友”的形象,都给了象征派人士以极大的启发。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成就,集中地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

短短的几十年,涌现出大批的优秀诗人和大批的诗作,世纪初的俄国诗界,刹时成了一个星汉灿烂的文学宇宙。

在俄国象征诗派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位姓氏恰巧都以字母Б起首的大诗人,这所谓的“Б氏四杰”。

就是巴里蒙特、勃留索夫、勃洛克和别雷。

巴里蒙特Бальмонт(1867—1942)是早期俄国象征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勃留索夫曾说,在两个世纪之交的十余年间,正是巴里蒙特在“牢牢地统治着俄国诗歌”。

到他在1942年客死巴黎郊外时止,他共写出了二十余部诗集,还有大量的散文、批评和翻译著作。

在巴里蒙特的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阳、个性和音乐。

在他那本被称为“象征之书”的诗集《我们将像太阳一样》的扉页上,诗人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奇拉的一句名言: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巴里蒙特将太阳视为美和力的象征,视为自我、个性的象征。

除太阳外,宇宙、自然界的一切,都被巴里蒙特赋予了个性色彩,都成了泄扬个性的对应器官。

巴里蒙特又是一位“音乐诗人”。

他在诗歌技巧方面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为整个俄语诗歌所作出的贡献,在当时和后来都得到了公认,其中,又以他在诗歌音乐化方面的尝试最为人们所称道。

他在诗中细致地采用多种修辞方式,营造出一种一咏三叹、余音不尽的语词氛围。

如这段诗:

“我幻想捉住离去的阴影,/流逝了的白天之离去的阴影;

/我向塔上攀去,/阶梯抖个不停,/阶梯在我的脚下抖个不停。

”(《我幻想捉住离去的阴影》)当然,巴里蒙特诗歌的音乐感,也来自其诗整体的谋篇布局,更来自于其诗中朦胧的情绪和飘忽的意象。

勃洛克Александ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Блок(1880—1921)

是俄国象征派的主将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俄语诗史中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他自幼被寄养在外祖父家中,而外祖父就是彼得堡大学的校长。

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家族中女性们的文学活动,给勃洛克以极大的影响,使他成长为一个天性敏感、才华横溢的抒情歌手。

他于1904年出版了处女诗集《美女郎诗集СтихиопрекраснойДаме》,他自称这本诗集是一部“诗体的恋爱自传”,集中的诗大多是献给他新婚燕尔的妻子、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烈夫的女儿柳鲍芙的。

勃洛克曾将诗人称为“和谐之子”,并说这种和谐,首先就是“世上各种力量的和谐”。

勃洛克的抒情诗,也是这种和谐体,但它决不是一种活泼、一种平静,而是一种“复调抒情诗”。

勃洛克的诗,充满形象的对比、色彩的对映、感觉的对立,充满一种燥动和难耐。

十月革命后,他将现实的革命内容和象征主义的诗歌手法相结合,创作出了长诗名篇《十二个Двенадцать》。

《十二个》是勃洛克十月革命后创作的第一部长诗,也是确立勃洛克在俄

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代表作品。

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确而强烈的革命倾向性。

诗人以饱满的感情描绘了在阶级斗争风暴中诞生的新世界的生活图景。

长诗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12个赤卫军战士的形象比作圣经故事中12个寻找耶稣的使徒。

他们是千百万革命群众的代表。

他们在大街上行进的雄健的步伐,象征对革命所开辟的新生活及其前景的信念。

新颖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人民的肯定和赞美,但比喻本身又说明他对十月革命和它带来的新生活还缺乏理解。

勃洛克的创作,使俄国象征主义诗歌获得了最高体现;

同时,随着勃洛克与象征主义的决裂,随着勃洛克的早逝,俄国象征派也失去了自我。

评价

俄国象征主义杰出代表,享誉世界的抒情诗大师。

“一整个诗歌时代”(马雅可夫斯基);

“20世纪的里程碑”;

“时代的悲剧男高音”(阿赫玛托娃);

“就其歌喉的力量而言,就其深刻和真诚而言,就其题材的广度而言,就其诗歌性格的博大而言,就其与祖国的历史生活的联系而言,亚历山大勃洛克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

”(吉洪诺夫)

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

简要生平

生于彼得堡贵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华沙大学教授,外祖父是彼得堡大学校长别凯托夫。

1898年考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后转入文史系),1906年毕业。

1903年和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女儿结婚。

很早开始写诗。

1903年开始发表作品,1904年出版成名作《美妇人集》。

主要作品除自选集抒情诗三卷外,还有诗剧《玫瑰花与十字架》和长诗《十二个》等。

详细情况参见教材。

创作道路

复杂而曲折。

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

十月革命前:

诗人生前曾大体上根据时间的先后,将自己的抒情诗编成三卷。

卷一:

1898-1904,主要收入《黎明前的黑暗》《美妇人集》《岔路口》三个组诗;

卷二:

1904-1908,主要收入《大地的气泡》《白雪假面》《城市》《自由的思想》;

卷三:

1907-1916,主要收入《可怕的世界》《报应》《竖琴与小提琴》《卡门》等组诗。

这里的时间顺利还有更深一层含义:

三卷抒情诗既代表诗人创作道路的三个特定阶段(前期、中期、后期或青年期、过渡期、成熟期),也代表诗人内心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卷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三部曲,追求人性的三部曲(“从亘古的洪荒年代——穿过不可或缺的沼泽林带——走向绝望、诅咒、“报复”……以及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勇敢地直面世界的艺术家的诞生……”),或叫“诗体小说”,反映了作者“同一循环链上的思想和感情”。

十月革命后:

《十二个》(1918)《西徐亚人》(1918)。

就其一生的创作轨迹而言勃洛克可以说是一位“下凡的天使”(阿托尔斯泰)。

代表作介绍

《我走进昏暗的教堂》(1902)(美妇人的多种称谓和变体,抒情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关系)

《陌生女郎》(1906)(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对立,陌生女郎的象征意义)

《秋天的意志》(1905),由与世隔绝的自我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广阔天地;

由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转向冰冷的情欲《白雪假面》(1907),直至火辣辣的情欲《卡门》(1916);

对俄罗斯主题的关注《罗斯》(1906)《俄罗斯》(1908);

长诗《十二个》:

要点:

长诗的结构和情节(十二章;

赤卫队员巡逻;

三角恋爱),声音与色彩的运用(第一章),节奏(第四章,全诗),“十二个”的多层含义(章节数,基督的使徒,与历史事实的吻合等),基督形象的理解。

除诗歌外,俄国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也推出了一些说佳作。

在象征主义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安德列耶夫和索洛古勃等人。

安德列耶夫(187—1919)在他著名的《七个死刑犯的故事》、《红笑》等作品中,对当时的现实作了变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阴冷恐怖、神秘悲观的氛围。

其中,《七个死刑犯的故事》是安德列耶夫最著名的作品,它以革命失败后七个被判绞刑的死囚在法庭上、监狱里和绞架前的心理状态为对象,将人的心态与社会现实相对应,写出一幕神秘的悲剧。

他的艺术手法中,不仅有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而且还融汇进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成份。

鲁迅对安德列耶夫的创作有过一段精辟的议论:

安德列耶夫的作品,“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调和。

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出现灵肉一致的境地”。

俄国象征主义是唯一一个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西欧象征主义是划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总的源头。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也同样具有这种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就文学内容而言,二十世纪俄语文学中革命性的转折出现在十月革命之后;

就艺术形式而言,二十世纪俄语文学中实质性的变化则发生在俄国象征派出现之时。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受其影响而出现的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争奇斗妍,不仅形成了二十世纪俄语诗史中的“白银世纪”,同时也宣告俄语文学史上一个“后普希金时期”的开始。

勃洛克——高尔基创办的《世界文学》出版社编委,大剧场艺术总监,彼得格勒戏剧管理局编委会成员,人民委员会文学司委员,艺术宫理事,全俄诗人协会彼得格勒分会主席,全俄作家协会彼得格勒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