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08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个最伟大发明”,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

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

(摘编自《指尖的文化:

算盘的历史》)

1.下面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C)

A.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

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

C.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

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D.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

解析:

宋代“筹算除法歌诀”已经出现并不能作为“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的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筹算是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从《老子》《孙子》《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

B.文中的“珠算”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

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

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

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

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时间错误。

从“方兴未艾”一词来看,韩、日、东南亚地区珠算早就比较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算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

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

B.筹算演变为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

C.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入选《大西洋月刊》“50个最伟大发明”,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

D.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

“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绝对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

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入太学,有声一时。

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

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

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

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

“考校尽心,宁复有此?

”特改宣教郎。

擢监察御史。

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

帝奖其介直。

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

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

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

“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

汝明曰:

“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

浸病羸,行辄踣。

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

张汝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

声望

B.更数医不效      效:

见效

C.犹虞其复用      虞:

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

根据

按:

巡视。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D)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干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

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

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

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

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

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献给他”应为“献给皇上”。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答案:

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

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责任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

“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

参考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

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

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

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

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

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

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

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

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

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

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

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

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

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

“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特改为宣教郎。

擢升为监察御史。

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

皇上夸奖他耿直。

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

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

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

”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

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

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

张汝明说:

“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

”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

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

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杨 柳 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8.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

“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

“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

“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9.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

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

总之,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

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畏途巉岩不可攀 雄飞雌从绕林间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C)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

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

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A项中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

D项,“不失华丽”有误。

E项,此小题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旷达超脱”语意略重。

另外,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

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作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作铺垫)。

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

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回答出三点即可)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

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

(观点二)他的做法欠妥。

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

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

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

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

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

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

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

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

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