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56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

XX年投资350万元,在锦屏、新窑、九功、柏树、黄寨、铜城、黄花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二层砖混结构楼房,一层设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

二层设图书阅览室、科普宣传及电教室、办公室。

XX年省文化厅分三批给我县锦屏、新窑、九功、柏树、黄寨、铜城、黄花、木林8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价值10万元的音响、投影仪、电脑、电视、桌椅等文化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

二是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农家书屋79个,给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1400多种,1500多册,音像制品70多种,150多张,实现了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良好。

XX年投资102万元建成了崇信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79个,为县级支中心配备了电脑、液晶电视、打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移动播放器等价值68万元的设备,为每个村级服务点配备了投影仪、碟机、音箱等价值34万元的设备,实现了我县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

四是“村村响”、户户通和村村通长通久通。

XX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通”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县域农村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通”的全覆盖。

  创新载体,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一是发挥农民文化主体作用。

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开展“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社火表演、弦子腔演出、自乐班献艺等活动,这些自办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村,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示范点”评选,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是开发民间优秀文化资源。

XX年,龙泉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根据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文化资源,编排了《崇信民歌》、《背猴》、《跑旗》等民俗文化节目,首次将我县民俗文化搬上舞台,在平凉市及周边市县演出后好评如潮,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

  扶培并重,文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一是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全县7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每个文化站配有1-4名文化工作人员,纳入乡政府行政事业编制,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配备了业务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居多,文化体育类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

二是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命名等工程,培养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解决了民间文化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全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文化能人80多人,文广局每年对这些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保障其文化传承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为:

  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县上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未达到国家最低评估定级标准,都属于无等级馆。

7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有些没有开展正常活动。

全县79个行政村,50%的村庄没有户外文化活动场地,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体育器材破损比较严重,没有及时更新。

“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文化产品供应不足。

  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

县文广局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

农家书屋使用率不高,村上害怕丢失,现有书籍没有正常借阅。

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如农村“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的文化活动开展难度比较大。

  农村文化队伍薄弱。

  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

全县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极少,大多数文化专干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另一方面,乡土文化人才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培训,补贴经费偏少,不能有效调动乡土文化人才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文化发展失衡。

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

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

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文化经费保障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经费少是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瓶颈,以农家书屋为例,农家书屋出版物由省上配套后,几年来一直很少更新,许多技术类出版物早已不能适应当下农业生产需要,有些科普类书籍中的知识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因为没有经费无力更新。

XX年省上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图书更新项目,但惠及范围小,且每个书屋仅有XX元图书更新经费,杯水车薪,远达不到图书更新需求。

还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补贴标准低,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无经费支持,致使活动范围、效果受限;

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经费偏少,无法满足正常工作所需。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完善一个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多级联动、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供需衔接的农村公用文化服务体系。

  做好一个总体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

总的目标要求,要紧紧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建立一套体制机制。

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打造一支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人才是扎根群众的宣传力量,他们的作品对农村群众而言最具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为群众所接受并发生共鸣,因此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要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点。

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

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改善其工作环境,充分释放他们的才能和潜力,让民间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为群众创造更多接地气、有活力、高情趣的精神食粮;

发展一批弦子腔、健身队、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完善一个服务体系。

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建立和壮大先进文化传播阵地,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以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为络,辐射带动乡村文化发展,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一是功能定位标准化。

坚持需求导向,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定位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室四墙”为一体、标准化的中心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有效整合党员活动、留守儿童、妇女之家、广播室等功能,开展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政策形势及科技法律宣讲、生产技能培训、文化节庆、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二是服务内容标准化。

坚持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活动与设施相衔接、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确保服务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主要包括“四个一”:

每年举办一次戏剧演出,保证每个乡镇一年有一场正规文艺节目;

月均放映一次电影,合理安排时间,建立农村数字电影监管服务平台,保证群众每月看一场高质量的电影;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图书资源流通、服务络,每半年对图书和期刊进行一次流转交换,解决农民经常看新书、看好书的问题;

组织一次文化礼仪活动,重点对老人、妇女、儿童等农村留守群体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文化活动。

三是运行管理标准化。

要统筹资源,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专职队伍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要制定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规范,对文化礼仪活动提出较为规范的流程,制作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书面资料加以引导。

每个村验选定1-2名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管理。

要建好宣讲员队伍、志愿者队伍以及业余文艺团队,抓好农村文化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热心人的培训,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

要健全能量化、可操作的投入、管理、运行、考核评价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有序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