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315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除钠泵外,还有Ca2+泵(或称Ca2+-Mg2+依赖式ATP酶)、H+泵(质子泵)和碘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而是来自膜外的高势能。

  如:

“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单纯/易化)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不需外部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

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转运的都是小分子物质

  (四)出胞和入胞(膜泡转运)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过程。

  ※递质释放;

激素分泌※吞噬作用

  【例题】葡萄糖跨膜转运的方式有(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答案】C

  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是通过易化扩散;

  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例题】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是通过什么方式( )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作用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答案】E

  【例题】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答案】B

  【例题】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

  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

  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

【答案】D

  四两拨千斤:

  Na+内流——去极化——兴奋

  Cl-内流——超级化——抑制

  其它一律选择——K+外流

  【例题】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

  A.K+

  B.Na+

  C.Ca2+

  D.Cl-

  E.H+

  【例题】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

  D.Cl

  【例题】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 )

  A.去极化局部电位

  B.超极化局部电位

  C.具有全或无特性

  D.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加所致

  E.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

  【例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 )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生物电产生的前提: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

  静息电位:

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机制:

K+外流(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细胞膜两侧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例题】动作电位去极化是由于( )

  A.Cl-内流

  B.Ca2+内流

  C.Na+内流

  D.K+内流

  E.K+外流

  【例题】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

  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兴奋的引起——阈电位!

  阈电位:

能使膜上Na+通道瞬时间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例题】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

  A.峰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二)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兴奋——刺激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阈值):

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值高则兴奋性低,

  阈值低则兴奋性高。

  【例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

  E.阈强度

  【例题】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可出现( )

  【例题】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 )

  A.分泌

  B.收缩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E.动作电位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膜上任何一处产生动作电位都将沿着细胞膜扩布称为传导。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即: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征):

  不衰减性;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例题】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一)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要点总结:

  要点整合:

  【例题】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γ-氨基丁酸

  【例题】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 )

  A.Na+

  B.K+

  D.Mg2+

  E.Cl-

  知识点整合——

  ※突触传递:

  Ca2+内流

  ↓

  突触小泡释放N递质

  兴奋性递质→Na+内流→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递质→Cl-内流→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细胞间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点:

  ◇电-化学-电的过程

  ◇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单向传递

  ◇易疲劳

  ◇总和

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动作电位)

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特点(突触传递)

局部电流

电-化学-电的过程

时间延搁

双向

单向传递

安全性

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易疲劳

易疲劳性

不衰减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比较记忆,要点总结:

兴奋在中枢传递的特点(多突触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兴奋在中枢的传递——多突触传递

  【例题】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弧中的突触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例题】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单向传递

  B.突触延搁

  C.总和

  D.不易疲劳

  E.后发放

  【例题】

  D.Cl- 

  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

  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

第二节 血 液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内环境与稳态

(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3)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1)红细胞生理:

数量、功能、生理特性、造血原料、辅助因子

(2)白细胞生理:

数量、生理特性、功能

(3)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血液的凝固和抗凝

(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2)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功能

血型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2)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3)输血原则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例题】下列各体液中,属于机体内环境的是( )

  A.胆汁

  B.胰液

  C.尿液

  D.脑脊液

  E.胃液

【例题】稳态是指内环境( )

  A.化学组成不变

  B.化学组成相对稳定

  C.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D.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E.各种物质组成和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

  ·

男:

40~50%

女:

37~48%

新生儿:

55%

【例题】最能反映血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的是( )

  A.血液粘滞性

  B.血细胞比容

  C.血浆渗透压

  D.血液比重

  E.血红蛋白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4~5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

7.35~7.45主要是NaHCO3/H2CO3

血浆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

300mOsm/(Kg·

H2O)

         =770kPa或5790mmHg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形成

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清蛋白)

压力

大:

小:

1.3mOsm/(Kg·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板书

【例题】

  A.钙离子

  B.钠

  C.小分子物质

  D.胶原蛋白

  E.清蛋白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

【例题】促使血管外的液体返回血管的是( )

  A.氯化钠

  B.氯化钙

  C.白蛋白

  D.红细胞

  E.球蛋白

【例题】肝功能障碍导致水肿及胸腹水的原因是( )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毛细血管血压增加

  C.淋巴回流受阻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滤过膜面积增加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

4.0~5.5×

1012/L、Hb:

120~160g/L、红细胞比容:

40%~50%

  女:

3.5~5.0×

110~150g/L、红细胞比容:

37%~48%

2.功能:

  ①运输O2、CO2;

  ②缓冲血液pH值。

3.生理特性:

  ①渗透脆性

  概念: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指标:

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

  正常值:

0.42%NaCl:

开始溶血;

0.35%NaCl:

完全溶血。

  影响因素: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②悬浮稳定性

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以第1小时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表示RBC沉降速度。

0~15mm/h,女:

0~20mm/h。

血浆成分影响悬浮稳定性!

与红细胞无关。

  1.白蛋白、卵磷脂可抑制红细胞叠连。

  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促进红细胞叠连。

③可塑造变形性;

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与表面积/体积呈正相关;

与RBC膜弹性呈正相关;

与RBC内粘度呈负相关。

4.造血:

  生成原料:

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促成熟因子:

Vit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造血干细胞分化途径示意图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

(4~10)x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

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

100~300×

109/L

  生理功能:

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

正常1~3min。

(血小板)

  凝血时间:

依方法而定。

(凝血因子)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小血管收缩;

  2.黏着、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

  3.在血液凝固中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参与并加速血液凝固,完成生理止血;

  4.凝血块中的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凝血块更加坚实;

  5.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

三、血液凝固和抗凝

  血液凝固:

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清:

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

凝血因子: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

  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

  因子Ⅴ、Ⅷ为辅助因子;

  因子Ⅷ、Ⅸ、Ⅺ缺乏分别引起甲、乙、丙型血友病。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比较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启动方式

参与的

凝血因子不同

全部来自血液

组织因子参与

速度

◇抗凝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①抗凝血酶Ⅲ:

灭活Ⅱa、Ⅶa、Ⅸa、Ⅹa、Ⅻa

  (与丝氨酸残基结合)

  ②肝素:

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2000倍)。

  ③蛋白质C:

1)灭活因子Ⅴ、Ⅷ。

  2)限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结合。

  3)增强纤溶。

  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例题】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

  A.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B.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C.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D.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E.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例题】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

  A.因子Ⅻ

  B.因子Ⅱ

  C.因子Ⅹ

  D.因子Ⅲ

  E.因子Ⅶ

【答案】A

四、血型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

若将血型不相同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意义:

输血反应、血型鉴定。

1.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

A、B、AB、O

红细胞上抗原

(凝集原)

血清中抗体

A

抗B

B

抗A

AB

A和B

O

抗A和B抗

2.输血原则

  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

特殊情况:

可O型→其他型血,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3.交叉配血试验

4.Rh血型系统——有“D抗原”为阳性、无“D抗原”为阴性

  

(2)意义:

主要对Rh(-)的人而言,有一定危险性。

  1)Rh(-)的人输血时

  2)Rh(-)的母亲怀孕时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

  B.球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

【例题】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 )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例题】A型血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人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

【例题】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 )

第三节 血液循环

三、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

(3)心脏泵血功能的调价: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续表

3.血管生理

(1)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2)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功能

(2)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3)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内皮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功能

5.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一、心脏的泵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