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33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docx

高级中学18大热点及重要时政解析

高级中学2013届时政分析备考材料(辅助教学仅供参考)

 

一、2013年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最大亮点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思想保证。

11月9日晚,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集体采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代表,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答记者问。

  十八大报告呈现五点理论创新

  李景田表示,十八大报告是一篇旗帜鲜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篇蕴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报告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是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阐述新概括。

四是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部署。

五是丰富和拓展了党的建设的部署。

  91年党史产生了两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王伟光介绍,回顾中国共产党91年的历史,有过两次重大的理论创新的飞跃,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一次伟大的飞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时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理论创新,也产生了第一次理论创新的成果。

  第二次理论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第二个理论成果,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道路”是根据国情走出的独立自主之路

  回答记者提问时,王伟光表示,近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内国际都在热议“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的基本经验。

  王伟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且这个道路还在进行中,还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

  李景田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报告解读: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我们党绝不容许存在不受监督的权力,也绝不容许存在不受监督的组织或个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我们党首次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重要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立足新时期我国权力运行现状、从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上作出的创新性探索,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

“四个监督”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内监督主要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以及国家法律,重点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的监督。

党内监督对于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

  民主监督主要是指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和个人,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对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活动。

民主监督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权力,虽然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但可以提高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法律监督主要是指有关国家机关运用国家权力,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权力行使过程中严重违法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纠正的行为。

法律监督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在内容上主要指向监督对象的行为和结果的合法性,一定范围内也指向行为和结果的合理性。

  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力争营造监督人人可为、监督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四种监督,既目标一致又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既相互制约又共同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彼此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严谨周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发挥出监督的整体优势。

 

二、2013年高考时事政治热点解读:

十八大九大核心关注

【经验】三个“更加注重”

    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在今后的改革中,我们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配套、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政策的预调和微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已形成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家都非常关注,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中央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目前有关部门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改革总体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将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反腐】加快形成健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直强调不论是谁,不论职务有多高,只要搞腐败就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对薄熙来、刘志军等人问题的查处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

    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形成健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政治体制改革】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人民民主将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将不断健全,中国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将更加广泛而切实有效。

    【中美关系】希望新一届美国政府继续奉行积极的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保持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美国刚刚举行了总统大选,我们希望新一届美国政府能够继续奉行积极的对华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对话交往,增进互信合作,同时要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有效地管控矛盾和分歧,努力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真正走出一条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

    【党务公开】只要代表本人同意,都可以采访

    十八大代表中,无论是领导干部代表还是普通党员代表,大都来自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他们对实际工作和群众意愿有深刻的了解。

在大会召开前,代表们也都采取了不同方式,认真听取了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群众的意见,并且把他们的期盼和愿望带到大会上来。

    为召开十八大,中央派出了几十个调查组,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十八大报告初稿形成之后,专门听取了各方面意见,所以可以说,十八大报告本身就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为了便于公众及时了解十八大的重要信息,大会采取了多项措施向中外媒体开放,目前报名采访十八大的注册记者共有2732位,比十七大时增加了约40%。

    大会还将组织多场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央部委有关负责人和十八大代表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答记者关注的问题。

记者还可以申请采访十八大代表,只要代表本人同意,都可以采访。

    【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倡导党员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当然还需要根据新的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地加以完善。

  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在党内生活中实现党员人人平等,并且共同参与讨论、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

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党内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要认真落实党章和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要倡导党员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

要求领导干部倾听真话、了解真实情况,通过广开言路来集中智慧,通过民主讨论来形成共识。

  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办法,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有关制度,加强党内监督,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台湾问题】两岸间的政治议题迟早要面对

  这几年是台海形势最为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两岸的经济、文化、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合作达到了6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水平。

  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是正确、行之有效的,我们将保持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继续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广泛团结台湾同胞为主线,巩固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筑牢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继续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我们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两岸的协商进程,当前协商的重点仍然是经济合作,特别是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协商,争取早日取得成果。

  两岸间的政治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迟早要面对,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为今后共同破解政治难题不断创造条件,积累共识。

 

 

三、2013高考政治热点:

十八大报告哲学解读

 

一、“不走老路”与“不走邪路”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对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的千篇一律、一刀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一面伟大旗帜,是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集大成,是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要求。

二、“自信”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分开”与“公开”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权力是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利益;如果运用不当、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缺失,则会给社会民众造成深重灾难。

为此,既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又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不动摇”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它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把有限的力量放在抓重点上。

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

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则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无法解决矛盾。

社会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五、“兴国之魂”

哲学解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事物取得成功;错误的意识误导事物走向歧途。

承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避免、及时纠正错误的意识。

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我们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哲学解读: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

要重视对民生的改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美丽中国”

哲学解读: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要面对的永恒主题。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八、“海洋权益”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各个部分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必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着眼于整体,让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体主义。

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九、“共享尊严荣耀”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一国两制”的实践,结束了港澳与国家的旧的历史联系,建立了港澳与国家全新的现实联系。

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

十、“政治清明”

哲学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坚持重点论;同时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需要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四、热点解析:

党十八大高考政治复习辅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过九十三载。

九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对内忧外患,战胜了重重艰难困苦,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经过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正在逐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高三政治相关复习,可以侧重从哲学、政治学两个方向关注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手段,尤其关注党的"十六大"以后十年来党的自身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学发展观,等等。

  一、总回顾

  回顾党从"一大"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大"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一个政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夺取政权;又带领人民群众,寻找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艰难过程。

  从政治学角度思考:

  "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皇权内部产生了改革的愿望,但光绪帝彻底失败了;以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皇权统治,但"三民主义"却未能实现。

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中领导核心的地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的基本结论。

原因在于: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深得民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党章修订加快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但在具体领导方法和手段上,却犯过不少错误,走过许多弯路。

党不仅不推卸责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努力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总结历史经验时,就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单是党章,从"二大"至"十七大"就制定过八部、修改过七次。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哲学角度思考: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

中国共产党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次,党从一个革命党成长为执政党必然经历对执政的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掌握规律的历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必须探索新时期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按规律办事。

应当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三,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即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活动。

  第四,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修正为以经济建设为纲,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无疑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政策基础。

  第五,党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还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

"十六大"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是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的辨证方法。

  第六,党加强自身建设,用于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过程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中辩证的否定。

肯定的是自身建设中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方面,否定的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面。

  从政治学角度思考:

  首先是我国的国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国情,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

虽然都是工人阶级领导、有工农联盟作为阶级基础,但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成为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更加广泛。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在国体问题上对文革前的认识做了拨乱反正,增加了"工农、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依法治国,正确处理党和法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党带领人民制定法律,必然要求全国人民遵法守法,党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也必须按法律办事。

任何人、任何机关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

从党的建设上弄清了文革期间党法不分、有法不依、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

  第三,修改并确定了党的性质。

从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实事求是地改为"不仅始终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四,将"三个代表"纳入了指导思想,在理论上解决了党的先进性问题。

党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

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一切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作为制定政策和判断政策得失的标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其中的核心。

  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依法治国是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1999年3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被庄严地写入宪法,即形成现行宪法总纲的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