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365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文档格式.docx

一层(4自然段),总写五年学习生活:

留下充实的记忆。

二层(5—15自然段),具体叙写精神校园。

分五个方面叙写。

其一,校园承载着我们青春希望与失望的记忆(6—8);

其二,校园具有一种多元精神气质合成的魅力(拟人化手法)(9);

其三,校园具有一种洒脱和充满活力的气氛(拟人化手法)(10);

其四,校园是一块圣地,它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科学与民族精神(11—14),其五,校园是一片自由的乡土,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15)。

第5自然段为过度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表达作者奉献与传承优良传统的热切愿望。

5、写作特点:

含蓄、抒情和诗意美。

6、方法指导:

设计多层次、反复诵读,体味课文抒情特点和讴歌北大人科学与民族精神的情怀。

二、成长(2学时)

通过我的成长过程说明,一个人成长成材必须以个人的性格、爱好为基础,还要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2、把握课文叙事脉络:

我八岁进入生意场及其原因,我在生意场失败的过程,我改行立志当作家。

3、把握内容和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总叫我“老弟”),我八岁卖报及其原因。

第二部分(从“到我八岁时”到“略底的行当来”),我推销报纸失败的过程。

第三部分(到结尾),母亲改变主意,让我当个作家。

其中有两处插叙(投奔舅舅和父亲的回忆),补充交代母亲为何让我八岁卖报做生意、让我早日有出息的原因。

4、把握人物性格:

①母亲:

率直、泼辣、急于求成;

有勇气,做事绝不退缩,一次不行试两次,两次不行试三次。

为让孩子早日长才,过上富足的生活,不从孩子的性格爱好出发,拔苗助长,让八岁孩子在生意场上打拼,最后以失败告终。

②“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爱读书写作,缺少“闯劲”,屈从于母亲压力在生意场上打拼,屡屡失败。

③多丽丝:

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

从小就能独挡一面,能做事。

有一股子“闯劲”。

5、感悟本文写作特点:

①插叙:

两处(投奔舅舅和父亲的回忆),补充交代母亲为何让我八岁卖报做生意、让我早日有出息的原因。

②母亲的语言描写(替我允诺、教我推销技巧和母亲的座右铭等)。

③我和妹妹多丽丝性格的对比描写,互相映衬,鲜明生动。

6、教学建议:

①在熟读和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口头叙述我成长的故事,并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

②选择片段,分角色读:

母亲和“我”。

③揣摩讨论: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推销失败过程说明了什么我对待妹妹的态度怎样

三、我很重要(2学时)

1、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我很重要)及其思想内涵:

要培养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心理;

要培养珍爱生命,正确对待平凡职业的积极人生态度。

作者是在寻求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解放,是在呼唤、呐喊中国人对自我价值认同,因为我很重要。

2、把握文章的议论思路:

提出问题,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论证(自然属性:

人体构造、人类的进化历史和个体生命的诞生。

社会属性:

父母、伴侣、后代、朋友、事业),说明我很重要;

最后,发出我很重要的呐喊。

3、理解文章的基本艺术特色:

从文章立意看,是议论性的文体,作者是在说明印证“我很重要”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但在议论中包含的浓烈的情感,因为作者是在对中华民族人性价值的呼唤。

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哲理诗一般的思辩色彩。

4、应用训练:

在熟读和基本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朗读。

然后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为什么很重要。

第二单元(11学时)

阅读方法训练———概括与提要。

要求训练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或逐段,或按部分,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并把文章的主要思想观点提炼出来。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叙述和描写。

结合写作案例,特别是学生写作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叙述和描写的基本要求,切忌空谈。

在此基础上,参照例文,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可以自主设计话题和题材。

叙述:

①交代明白。

②线索清楚。

③断续自然。

④详略得当。

描写:

①描写具体。

②特点突出。

③方法多样。

④语言生动。

复述。

一般了解复述的基本类型(详细、简要和创造),结合课文教学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复述的基本要求。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归纳总结出复述中记忆的技巧,为完整复述奠定基础。

复述要求:

①认真听读。

②忠于原作。

③抓住中心。

④运用口语。

四、我的母亲(2学时)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叙事脉络:

这是一篇对母亲包含感激和怀念之情的叙事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为线索贯穿全文。

文章写母亲的一生,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善良宽厚、为人热情,以及坚忍刚强的性格,一方面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2、反复诵读,品味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浓烈的情感的语言。

建议重点诵读第13自然段(筹齐保证金、三姐结婚和除夕之夜)。

3、文章主要写作特色:

①对母亲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揭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②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如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③自然朴实而又充满情感的语言。

4、阅读指导建议:

先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理请作者的叙事顺序;

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13自然段),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及浓烈的情感。

5、短文训练:

我的母亲(父亲)。

五、绝品(2学时)

1、解题:

“绝品”涵义

本文题目为“绝品”,全文围绕珍品字画展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尤其是那幅唐代珍品,更为宝中之宝,经过常先生的后倒装置后竟无人可以复原,堪称绝品;

文中常先生的装裱技艺,能将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置,世间罕见,手法堪称绝品;

文中的人物,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皆为人真诚可信,他们用生命保护字画,宁愿饿死不卖字画,这种保护珍爱民族文化的高尚品格,堪称绝品;

文中的情,常先生与刘三爷肝胆相照,刘三爷与王商人一见如故,皆是至真至诚的友情,堪称绝品。

2、分析把握作品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本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按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民国初年”至第5自然段“三爷后来知道,就讥笑道:

‘妇人之见。

’”写的是常先生与刘三爷由书画而结缘,从相识至相知。

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那天,三爷又与常先生在酒楼闲侃”至第53自然段“直看到天光大亮,才一一摘下,悉心收起。

”写的是常先生将珍品字画托付于刘三爷收藏。

直至常先生为革命献身,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与承诺,三爷仍把常先生帮他买下的这二十余幅字画一如既往地珍藏。

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第54自然段“又过了几年,战火迭起”至文章结尾。

写的是刘三爷最终明白常先生的良苦用心,将珍品字画转赠王商人收藏。

延续了一份旷世奇情。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故事情节:

二人相认—托付字画—常先生失踪—鉴定字画为揭品—夜半相见—常先生被杀—字画被卖—转赠字画

3、分析人物形象

①常先生

常先生是一位利用装裱店老板的身份掩护自己真正身份的革命者。

常先生为人正直豪爽、胸襟坦荡,颇具侠士风范,让人对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

与刘三爷的交往虽无轰轰烈烈,却至真至诚。

他有政治理想与抱负,为所从事的事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同时他又博学多才、身怀绝技,出于对朋友的绝对信任,他利用自己的掩护身份和装裱绝技,帮刘三爷买进许多国宝级的字画,希望三爷能将这些字画悉心收藏,背后其实蕴含的是他对民族文化瑰宝的无比珍爱之情。

②刘三爷

刘三爷虽为商人富户,身上却无丝毫的骄奢淫靡之气,他品行端正,追求高雅,为人正直豪爽,重义轻利,胸襟宽广,与常先生惺惺相惜,以诚相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信”与“义”。

刘三爷与常先生相识于酒楼,他却不饮酒只喊茶,可见他品行端正、追求高雅。

三爷与常先生志趣相投,对朋友豪爽真诚,凡是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查封,常先生失踪,被人传作江洋大盗,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常先生以三千大洋推荐给他的字画被鉴定为揭品时,他仍坚信朋友的为人,为朋友说话“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不可怪他。

”当他得知常先生被砍头,“听得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直打湿了衣襟。

”伤心至极。

妻子马氏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

”三爷“暴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

”在他心中,与常先生的情谊是不可被亵渎的。

后来家境败落,马氏用字画去换了家用,三爷抱着病体亲自去王商人处说明原委,讨回字画,他用毕生心血守护着对朋友的一份承诺,用宽阔的胸襟承担着对朋友的绝对理解与信任。

最后通过王商人的鉴定解说,三爷彻底明白了常先生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所有的字画无偿转赠给王商人,延续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与情谊,同时也是将常先生当初对自己的信任与嘱托转到了王商人的肩上。

在刘三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朋友的大情大义,看到是一个具有高尚操守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

③王商人

王商人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他与刘三爷接触时的言行举止,我们不难看出他也是一个高雅脱俗、深明大义之人。

他能从众多字画之中鉴赏出那幅唐代古画是原品揭为三层,后倒装置,实为宝中之宝,说明他对字画的鉴赏收藏有着独到的眼光与见地,可谓一绝;

当刘三爷找到他,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后,他能无条件地将字画退还给三爷,说明他识大体、明是非的人品;

客栈门前,他“忍不住”叮嘱三爷悉心收藏好这些国宝级字画,可见他对民族文化的珍惜与热爱。

小说通过绝品字画将三个人物跨越时空地联系起来,形象丰满生动,尤其刘三爷是个承上启下式的人物。

这三个人物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文人的传统美德,三人的人品都堪称人中绝品。

4,作品的艺术特色:

①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②语言不事铺陈,意蕴丰富,极具表现力。

如善谈、饱学;

闲聊神侃;

斩价;

惊了脸等。

③以“画之绝品”衬托“人之绝品”,耐人寻味。

5、教学建议

本文建议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师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绝品”的涵义。

六、一碗清汤荞麦面(2学时)

1、把握小说的主题:

赞美了人们在困难中相互鼓励支持,顽强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和肯定。

2、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①母子三人:

具有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坚强的生活勇气,具有顽强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

②面馆老板夫妇:

善良、热情,具有同情心。

对遭受厄运的人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鼓励。

3、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作品以“一碗清汤荞麦面”为线索,共写了四个场面:

①母子三人第一次吃面的场面;

②母子三人第二次吃面的场面;

③母子三人第三次吃面的场面;

④2号桌默默等待的场面;

⑤母子三人第四次吃面的场面。

通过母子三人四次吃面的场面及面馆老板夫妇和顾客态度的描写,刻画人物品格,表现小说主题。

4、作品的艺术特色:

①场面描写:

作者主要通过场面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表现人物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②细节描写:

本文中关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和感人。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如母亲衣着打扮的细节,母亲要一碗清汤荞麦面时怯生生的语言和神情,面馆夫妇热情善良尊重的细节等,对突出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③悬念和蓄势:

第一次和第二次母子三人共吃一碗清汤荞麦面,为什么这是作者两次设置悬念,也是为情节发展蓄势。

又一个大年夜,母子三人没有来吃面,2号桌作为“预约席”始终在默默地等待着的场面描写,使读者急切关注母子三人的命运,这是又一次设置悬念,为情节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蓄势。

以此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④景物描写:

结尾店外的景物描写——飘舞的白雪,明净的窗子,摇曳的布帘,预示了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的到来。

5、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通过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格和主题。

难点,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情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关于又一个大年夜2号桌默默等待的场面描写的作用。

关于顾客对2号桌反映、关注和期待及其作用。

关键,抓住场面描写,分析情节结构,分析细节描写。

6、教学建议:

小说故事感人,可读性较强。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感悟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品格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问题设计:

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母子三人和面馆老板夫妇)②母子三人四次来面馆吃面的场面描写,说明其生活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母子三人的精神品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④面对遭受生活厄运来面馆吃面的母子三人,面馆老板夫妇是怎样对待的说明了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描写的⑤第四年大年夜母子三人没有来面馆吃面,作者重点写了2号桌作为“预约席”始终在默默地等待着。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用意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读者已了解到母子三人命运有所转机后,却不知道最后发展如何,以此增加故事悬念,为情节发展和高潮蓄势。

一方面,2号桌由“预约桌”发展成“幸福的桌子”,从而名声大振,说明人们对此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这是社会环境描写,它预示了母子三人命运的必然好转和成功。

第三单元(12学时)

阅读方法训练———积累与拓展。

提取主要信息,加以积累。

把知识进一步延伸和运用就是拓展。

在积累中拓展,在拓展中提高。

说明文写作:

特征:

①观察。

②比较。

③思考。

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

③逻辑顺序。

方法:

举例、比喻、比较、定义、分类等。

交谈。

基本要求:

①态度诚恳。

②认真倾听。

③把握话题。

④得体机智。

七、人脑与电脑(2学时)

1、把握本文说明的基本内容:

①电脑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代到第六代、第七代。

②电脑的发展目标:

智能电脑。

③人脑与电脑的区别:

人类会记忆,善思考,永远是机器人的主人。

2、说明方法:

①做比较和举例子:

如第一部分中关于人脑与电脑运算速度的比较和举例,人脑与电脑区别的比较。

其中也有多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列数字: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3、教学建议:

课文内容较通俗,可以计算机发展历程为线索,从几代电脑出现的年代、主要元件和特点等方面设计表格,指导学生边阅读思考边填写表格内容,以此完成阅读理解任务。

八、走向未知的世界——纳米(2学时)

1、把握科学说明文的基本内容:

首段介绍纳迷科学与纳迷材料,然后课文主体部分从6个方面(纳米金属颗粒、纳米金属块、纳米陶瓷材料、纳米氧化物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药物)介绍神通广大纳迷材料。

2、把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课文综合运用了下定义(1自然段)、列数字、举例子(3自然段)、比喻(1自然段)和比较(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3、写作特色:

①大胆的想象与科学的精神。

文章以求实科学精神,不仅介绍现实存在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及其应用,而且还借助想象展望纳米技术和材料的未来。

由于是以先进的科学思想为指导,仍然给人以科学准确之感。

②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使说明对象特征突出,又避免了文章的枯燥无味。

更具可读性。

九、牛郎织女(2学时)

1、本文说明的基本内容:

①关于牛郎织女星的神话传说(1—7自然段)。

②关于牛郎织女星科学说明(8——12自然段)(类别、位置、运动、质量、亮度和构成等)。

2、说明特点:

①运用文艺笔调,引用神话传说,使充满诗情画意。

其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数据说明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第8、9自然段中的数据说明,10自然段中牛郎织女星比太阳大、亮和重的比较等。

①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哪些段落集中写神话传说,哪些段落集中写关于牛郎织女的科学知识。

②比较思考:

如果集中整体写关于牛郎织女的科学知识,没有神话传说,文章的表达效果怎样

第四单元(8学时)

理解与阐释———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大意和独到的见解。

应用文——便条和单据。

教学与训练要求:

强化格式,一般了解类型,重点训练写作。

主持。

这是一中难度较大的口语交际活动。

在一般讲解要求的基础上,组织观看主持录象。

设计班会活动,让部分同学尝试主持。

10、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1学时)

1、观点及思想意义: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演讲辞。

其基本观点是:

忠告即将毕业的学生,社会和学校不一样。

忠告学生能从学校的理想生活中走出来,积极地感受社会,认识社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2、基本内容:

一是忠告学生社会和学校不一样。

主要是评价标准不同——学校评价标准是成绩优劣,社会是物质回报,是看你是否能创造利益。

二是忠告学生应该安分守己——从容坦然地面对平凡的生活,正确界定自己的成功,克服年轻人的浮躁和自傲。

3、议论方法:

例证(三千册英文版脱销书)、引用(李白诗)、比喻(期货和现货)和理论论述。

4、教学建议:

重点讨论思考,①社会与学校不同点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②告戒学生应该安分守己,其意义何在

11、职业(1学时)

1、把握诗文的主旨:

表达作者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

2、理解诗前小序的含义:

借孩子的理解,表达作者对平凡生活和劳动人民热爱的思想感情。

其中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3、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三小节诗是三幅生活画面,通过孩子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作者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

4、诗文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方法。

12、那一年,面包飘香(2学时)

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人生多坎坷,但成材的路子是宽广的,只要立志成材,学得一技之长,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身处逆境不气馁,克服困难,立志创业成材。

同时,不忘师生情。

①倒叙的方法(1—8自然段),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为下文凸显人物形象做铺垫。

②巧设悬念,层层推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悬念一,有不名的人送面包。

二,老师到面包店受到特别照顾。

三,老师吃了刚出炉的面包满口留香,大师傅说更精彩的在后边。

4、掌握课文中的几个词语:

心急如焚鞭长莫及一技之长

第五单元(11学时)

古代诗文欣赏———感受美、欣赏美。

方法与途径:

诵读——感悟——欣赏——提升(审美意识)

应用文:

启事和通知。

重点训练通知写作。

一般了解通知类型,重点训练会议通知。

教师提供、设计学生熟悉的材料和题材,强化写作格式和内容训练。

即席发言。

这是一中较高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

一般理解即席发言的特点,重点理解即席发言的要求。

可以要求课前学生多方收集典型的即席发言材料,组织学生感悟欣赏。

重点学习李白诗二首(2学时),杜甫诗二首(2学时)和词曲四首(3学时)。

学习要求:

1、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诗文的基本思想内容。

3、识记文学流派,理解诗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4、诵读、欣赏,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名句和全文。

第六单元(12学时)

1、阅读教学——小说戏剧的欣赏。

(1)小说的欣赏:

1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

②欣赏方法:

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

(2)戏剧的欣赏:

舞台表演艺术,综合艺术。

欣赏方法:

事件、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

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

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人物性格。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2、写作教学——书信和计划。

(1)书信的写作要求:

①强化书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②重点训练一般书信,一般了解专用书信(祝贺信和慰问信)。

(2)计划的写作要求:

一般了解计划的格式(标题、正文和落款)。

重点训练正文写作:

①前言。

②目标和任务。

③步骤和程序。

④措施和办法。

教师要设计内容和题材,如学习计划,秋游计划和其他活动计划,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训开展训练。

3、口语交际——演讲。

训练要求:

理解演讲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收集一些成功演讲的录象和案例,组织学生欣赏和评价。

也可以设计演讲的单项训练。

如开头,结尾和部分精彩片段等。

十六、药(3学时)

1、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小说揭示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的主旨。

2、概括小说的情节,指出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的构成。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

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

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3、分析人物形象:

①华老栓:

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

他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

②夏瑜: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

③康大叔: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4、关于标题“药”的含义:

①标题“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愚昧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

资产阶级脱离群众,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