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37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1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方向经纬网(同一经线、同一纬线、不同经线)

指向标

概念

三、地图三要素比例尺表示

大小比较(缩放)

图例和注记

四、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

2、判读(间距、疏密、形状、示坡线、特殊等高线)

3、运用(水系、水文、气候(水热状况、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大坝、码头、公路、引水、农业)

4、相对高度和海拔、坡度、井的深度

相对高度 

(n-1)d≤H<(n+1)d

坡度 

 

tanα=h/l

井的深度 

h=a-b(地下潜水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

相对高度式中,要求等高距相同,如果等高距不同,就直接在图上读两者取值区间,再交叉相减

5、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1)画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水平基线

(2)确定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3)在剖面线上标出各点,一一对应到水平基线上,标出各点高程

(4)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1.2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5)不利影响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

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讲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

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

一个太阳日=24时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

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

26′S

依据:

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

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23°

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

昼半球上>0°

,夜半球上<0°

,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

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

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

=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

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

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

换算两地时间差;

判断两地东西方向;

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

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

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

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

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两地时区数差

①时区数的计算:

当地经度数÷

,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

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

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

春秋分日—0°

夏至日—23°

26′N;

冬至日—23°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

00时日出,18:

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

H=90°

-纬度间隔

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

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三讲晨昏线图与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一、晨昏线图的判读

(一)利用晨昏线图判别季节

1.利用晨昏线与经线的斜交状态判断夏半年和季节 

解析:

左图中的晨线与经线斜交则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北半球处在冬半年中。

右图中的晨线与经线左斜交,则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北半球处在夏半年中。

若晨昏线与经线斜交的度数是已知的,确切的季节也可读出。

右图中θ角为20°

,说明太阳直射20°

N纬线,就可判断出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

2.用北极、南极地区的极昼极夜状态判断冬夏半年和季节

  解析:

左图中AC弧是晨线,AB弧是昏线,则BAC弧之内是昼半球,之外则为夜半球,所以可以看出,70°

N纬线正发生极夜,太阳直射20°

S纬线,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二)利用晨昏线图判断节气

1.通过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判别冬夏至日

左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此图为南极地区的俯视图。

阴影部分为黑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可看出整个南极圈全部是极夜,因此可判断出此日为北半球夏至日。

解析:

右图中可看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以内全部发生极昼,所以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

上图中AB是晨线,A、B两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因此AB右侧为昼半球,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全部进入极昼,所以此图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夏至日。

2.在晨昏线图上,晨线或昏线与经线重合,或经过极点,则为二分日

  下面五幅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这五幅图的共同特点就是全球等昼等夜,都是二分日图。

 三、利用晨昏线图判别特殊地方时

晨昏线与赤道交点上的地方时或晨昏线与其他纬线圈的切点,这些特殊点的地方时都是可知的。

右图根据标出的经度数可判定出以极点为中心的晨昏线图,阴影部分为夜,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于M点,A点为晨线与赤道交点,B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根据赤道终在昼夜等长的原理,就判别出A点地方时为6点,B点地方时为18点。

因为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所以经线AS、BS的地方时分别为6点、18点。

而晨昏圈与纬线切点所在的经线应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中分线,如图中180°

经线是夜半球中分线,因此可判别出此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0°

经线的地方时则为12点。

四、利用晨昏线判别日出、日落时间和昼夜长短时间

只要在图上读出日出或日落时间,根据以下关系式: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点,日落时间=24点-日出时间,昼长=2×

(12点-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点),其他时间都可判别出来。

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B、C两点为晨线与纬线的交点,A、D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则C点(赤道上)日出时间为6点,日落时间为18点,昼长与夜长都是12小时;

B点(C点东移30°

经度)日出时间为8时,日落时间为16时,昼长为8小时,夜长为16小时;

A点日出时间12时,日落时间为12时,昼长0时,夜长24小时,正在发生极夜;

D点日出时间为0时,日落时间为24时,昼长24小时,夜长0时,正在发生极昼。

二、太阳光照的类型及判读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日照图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平面图、坐标图、直观图和变式图。

1、公转位置图

读这类图型的关键是看三点:

一是自转和公转要一致,二是逆时针转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三是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图中,A点位于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图中画出赤道,便可看出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按节气划分,A点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B点为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C点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D点为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

图中,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为南半球上空俯视图,A点为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在图中画出赤道,便可看出地球位于A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按节气划分,A点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D点为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C点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B点为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

2.侧视图

观察南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情况,整个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反之,整个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

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夜),则太阳的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3.俯视图

首先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极点,俯视图圆心为北极点或南极点(南顺北逆),最外的大圆为赤道。

若整个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反之,整个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

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夜),则太阳的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夜(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则太阳的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4.斜视图

(1)晨昏线和赤道平分;

(2)晨昏线为弧线,和极圈相切或相交。

北极圈以北或南极圈以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经线的间隔一般相等,经度被平分成若干等份;

(4)赤道一般表现为一段不完整的圆弧线,最外面的大圆不是经线圈,也不是纬线圈。

(注意观察下列光照图有何相同点或不同点,阴影代表夜半球、非阴影代表昼半球)

5.展开图

(1)图像形式表现为矩形;

(2)晨昏线为线段,在赤道上平分,和极圈相切或相交。

(3)经线的间隔一般相等,经度被平分成若干等份。

6.矩形投影图

下图,若AB线为晨线,BC线为昏线,ABC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所以此图为夏至日(北半球)的平面日照图。

AB线以东为白昼,BC线以西为黑夜,北极圈以北为极昼,南极圈以南为极夜,时间是6月22日,夏至。

若AB线为昏线,BC线为晨线,那又会怎样?

7.坐标图

坐标图一般用时间作为横、太阳高度作为纵坐标。

读图时注意以下二点:

(1)由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算出昼长,若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若昼长等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或该地位于赤道上,若昼长大于12,说明该地位于夏半年。

若昼长等于24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太阳高度最大时,说明该地地方时是12小时,若太阳高度等于90°

,说明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若该地24小时都有太阳高度,说明该地有极昼现象。

如右图中,杭州日出时间是5点,日落时间是19点,昼长是14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夏半年,杭州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北京时间12点,说明杭州经度是东经120°

,甲地在北京时间22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说明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

8.直观图

这类图画出太阳在天空在运行轨迹,图中的已知条件可能有:

方位、正午时太阳高度、日出角度等。

读此类图要注意以下两点:

(1)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在赤道。

北回归线以北(除北极外)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外)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北方的天空,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相反。

(2)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位于夏半年。

如上图为北半球某地太阳运行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在地平圈以上的运行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日落点和正东、正西连线的交角为20°

,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0°

,由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0°

和太阳直射南纬20°

两个条件可算出当地的纬度。

9.变式图

(注意判断下列光照图中晨昏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度;

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大小;

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其中阴影代表夜半球、非阴影代表昼半球)

第四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与大气环流

4.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

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

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

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A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

环流

成因:

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

(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白天:

陆地温

度高于海洋,

吹海风。

夜晚:

陆地气

温比海洋低,

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4.2大气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