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382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文件下载.docx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表达感情的词语或句子:

愁云惨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

㈠本诗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1.咏雪(前十句)

2.送别(后八句)

小结:

“咏雪”部分,前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

第九、第十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送别”写送别武判官的情景。

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前一层写送别宴会,后一层写依依不舍之情。

㈡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请扣全诗分析:

线索:

雪。

八月飞雪——辕门暮雪——雪满天山——雪上蹄痕。

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

㈠指导学生朗读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关键词语,揭示中心的语句等,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情感。

㈡指导学生根据上述内容及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全诗通过描写塞外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用边塞军旅生活的苦寒烘托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㈢本诗表现的主旨有何深刻、新颖之处?

不仅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而且表现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作者送别的环境是酷寒的,但表现的情谊是温暖的;

边境的环境是严酷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坚持戍边是豪迈的、壮烈的。

㈣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对我们的启迪。

略。

第二步,精读课文。

理解诗歌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要素。

㈠理解诗题。

1.题目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体裁为歌行体,内容为咏雪和送别。

2.本文题目与诗歌正文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答:

总领了全诗内容,暗示了行文的结构。

㈡体味意境。

1.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物象。

北风、白草,飞雪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瀚海、冰、云、中军、胡琴、琵琶、羌笛、暮雪、辕门、红旗、轮台、天山、马行处。

2.作者运用上述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有怎样的作用?

边塞奇丽的雪景、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环境的苦寒严酷,大漠的宏大壮阔,营造了送别的氛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对雪的歌咏;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时雪满天山路”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无不流露出边塞将士的豪迈、壮烈之情。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㈠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言,并分析其是怎样表达的,有什么妙处?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风猛,一“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奇,通过飞雪之早写出了胡地奇景。

一“即”字写出了作者的惊诧,一“飞”字写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喻飞雪,写出了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忽”字一转,突兀意外,意在表现边塞气象变幻突然奇妙,再把满树的白雪比作梨花满树,这个春天的景象是他主观上的感受,却写出了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为酷寒的边塞增加了暖意,意境奇特,比喻新颖,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冰”写冰雪覆盖大漠,面积宽,冰块人巨大,后面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愁云”既写景又写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4.“风掣红旗冻不翻。

”雪中红旗这一特写镜头,红白相映,色彩鲜明,十分夺目。

从情景来看,红旗不翻,武判官即将出发,凝重压抑,令人黯然销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已不见友人身影,诗人仍然伫立雪中,翘首远望,雪地上一行长长的蹄印,牵动诗人惆怅的心情,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及思乡之情随马蹄印的远去而愈益深厚,其意境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㈡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在背诵中积累语句或词语,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感情。

㈢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㈠学生自我解读。

㈡教师作归纳总结。

二、读写结合。

㈠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正侧面描写结合。

㈡指导学生思考这个手法对表现主旨、对文章的结构等有何作用

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景。

开头四句正面写雪的奇丽。

接着四句侧面写雪之寒,作者将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风吹散雪花点点人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着,实在奇寒难忍。

这部分既表现了对边塞奇丽风光的赞美,也烘托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㈢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思考这个技巧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四、课堂作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

都无固定的格式,第无定句,诗句多少依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表现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

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

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

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宇(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五、布置作业:

课外找一些歌行体的诗歌来阅读或背诵,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教学反思:

初中对诗歌的教学要求不是太高,如果仅从应付考试而言,让学生背熟能正确默写就可以了。

但笔者还是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着手,让学生了解快速解读诗歌的方法与步骤,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

采用三步阅读教学法来阅读诗歌,第一步整体理解难度不太大,由于诗歌的篇幅短小,结构比较简单,重点是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解读。

当然第一步也有一个难点,便是理解主旨,这要在指导学生找准主旨句与诗歌重点内容上下功夫。

第二步是重点,因为进入鉴赏,要求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而初中生的问题就在于读得粗疏,理解粗浅。

我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抓物象,指导学生理解写景所表达的情。

二是抓语言,要善于指导学生找准诗句中的关键词,然用理解其表达含义与作用,要善于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名言警句,要把握理解的方法与步骤,要积累语言。

积累的关键在于运用,因而笔者设计了一个连词、连句成段的练习。

第三步是关键,一个关键是个性解读,诗无达诂,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到不同一首诗的不同看法,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诗从手,得出看法,又要从诗入手简单论证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个关键是读写结合,要指导学生学习诗歌中最明显而重要的手法用于指导自己的作文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

录音、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

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

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

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

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3. 

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

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10句为一层:

从不同侧面咏雪。

后8句为第二层:

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

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

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

《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

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

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思考、讨论: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

“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

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喻体是什么?

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

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

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

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

“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互文(如《木兰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

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

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明确〗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写作特色

①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

二奇是“八月即飞雪”;

三奇是以花喻雪;

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

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七.比较迁移

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

《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

②表达方式不同:

《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

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

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

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