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399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

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

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

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

地方)”。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

..。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不译,“为”可译作“被”。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

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

相当于“左右”、“上下”。

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用作连词。

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

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

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

“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

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

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相当于“那么……就”、“因而……就”等。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杀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所向)就可以了。

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

相当于“着”、“地”。

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

(则)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

有时也用阼副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1)沾水则高低不平。

(《活板》)——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

(2)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

捕蛇者说》)——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睡觉了。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而”等。

(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

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为与前一分句的“苟÷

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

”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表示选择关系,与"

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

(《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以)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1)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1)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4。

“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如果咬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

5.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

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

7.“以”连接“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

可译作“以”、“往”等。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用作副词“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得事情太奇怪了。

四、用作代词“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

(1)以为妙绝。

(《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其)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

1“其”用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表他称的相当“他(们)”、“他(们)的”、“她(们)”、“她(们)的”、“它(们)的”。

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饲养马的人不晓得按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啊。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避之。

(《曹刿论战》)——我(下车)看见他们的车迹乱了,(登上车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2.“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

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其中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这(或“那”)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用作语气副词

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

“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

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

三、用作连词“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呜乎!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

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

(乃)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

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

(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才(在铁框子里)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以前)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2.表示判断语气的,相当于“是”或“本来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本来是公子扶苏。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二、用作代词“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儿》)——宋王朝的军队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祖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于)文盲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

1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

到”。

(1)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2.用在动词之后,时间名词之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作补语,相当于“在(到)……时候”。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自从我家三代居住(在)这个乡里,算到现在有六十年了。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对于“对”,“对于”、“向”、“给”等。

有时可不译,有时也可译作“跟”。

’例如: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握蛇的山神听到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2)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我打算告诉给掌管收租税的官吏。

4.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

苛政猛干虎也。

((捕蛇者说,)——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5、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介绍出范围,相当于“在……方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而在人口方面却不足。

(夫)用作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

1用作发语词,放在句首,引起议论或强调的作用。

可不译。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和别的字连用,组成“若夫”、“且夫”等,放在句首,也表示引起议论。

相当于“像那……”、“要说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像那连绵的阴雨密密麻麻地下着,一连几个月不放晴。

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相当于“呀”,“了”、“吧”。

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毛驴)现在象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可悲呀1

二、用作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些”、“那、那些”等,例如: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叶公)是喜欢那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三、用作名词用作普通名词时,“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丈夫,旧时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役使的人,如车夫、马夫、渔夫、役夫、民夫等等。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不一会儿,小儿于(也被)惊醒了,大声啼哭。

(她的)丈夫也醒了。

(也)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尾,表示加强判断和解释的语气,翻译时加判断词“是”,或以“呵”、“呀”对译。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是没有穷尽的。

2.用在句尾,表示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相当于“啊”、“是……的”。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3.用在疑问、反诘句末,表示疑问、反诘语气,相当于“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用在句尾,表示命令或祈使语气,相当于“啊”、“呀”,也可不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这里的情况)不能和外面的人讲啊1

5、用在主语或时间名词及状语之后,或复句的前一分句的句尾,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黔之驴》)——(驴)形体的庞大好像有美德,声音的宏亮好像有本领。

(乎)常用作语气助词或介词。

一、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和“呢”。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吗?

2.用在句末,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现在逃亡也是死,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吧!

“乎”与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其”、“得无”等连用,在测度语中含有委婉的反诘语气。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还厉害的呢]

4.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不亦……乎”的句式是一种习惯的委婉反诘用法。

相当于“吗”、“呢”、“吧”。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象这样去打捞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乎”与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岂”、“宁”或与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敢”等连用,构成“岂……乎”、“宁……乎”、“敢……乎”的句式,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二、用作介词“乎”有时用在句子中间,同“于”字,相当于“在”。

今虽死乎此。

({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使上。

(焉)语气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或兼词。

一、用作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或疑问的语气,相当于“了”、“呢”,或不译。

(1)今其宣十无一焉。

((捕蛇者说》)——现在他们的家十(家)没有一(家)了。

(2)虽我之死,有于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