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421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材料表明魏源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7.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对此分析不正确地是

A.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

B.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

C.“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

D.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8.1924年孙中山指出:

“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这里的“办法”是指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9.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

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10.“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B.②③④C.③②④D.①③②④

11.某教师在讲授“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单元时,为便于学生理解人文主义演变历程,将其内容通俗化表述,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

A.希腊先哲——回答人应该怎样对抗自然界

B.文艺复兴——回答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C.宗教改革——回答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

D.启蒙运动——回答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

12.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

“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他人只有执行的义务”

13.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

他以超乎寻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

此人可能是:

A.哥白尼B.牛顿 C.达尔文D.普朗克

14.托马斯·

弗里德曼认为:

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的碍。

……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15.“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大自然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

”下列作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BCD

16.《礼记•王制》说: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

”与上述材料无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世卿世禄制C.宗法制D.官僚政治

17.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

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

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18.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1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20.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

“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题15分,22题11分,23题12分,24题10分,25题12分。

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

因此,对孔子保持尊敬,既是礼敬中华文化、重建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也是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心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为仁由己。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那个圣人是孔夫子,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决不会欺骗人类。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伏尔泰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从二十世纪开始,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

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鲁迅《两地书》

材料五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

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踏实的莫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了科学和德莫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

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2分)

(2)材料二是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之词,当时伏尔泰为什么极力推崇孔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孔子可以作为复辟帝制的“敲门砖”?

(2分)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了孔子的偶像形象,这场运动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排满”革命的实质及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3分)

(5)材料五中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什么局限?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4分)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

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4分)

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上眸】

(12分)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两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俄国。

材料一“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

……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材料二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

……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

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

莫斯《俄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思想的“两重性”,并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举措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俄日两国改革中得出的改革启示。

(2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0分)

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

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

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

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

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

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

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

“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

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

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詹姆士一世早在1598年就在《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制》一书中叙述了自己对王权实质的看法。

……国王的权力不来自尘世,而是“神授”,那么国王就不受国家任何法律的约束,因为这些法律不是由上帝而是由人创制的。

可见,国王是高于这些法律的。

……议会的权力和特权得自国王。

它的使命是向国王“禀告”自己的愿望,但没有任何权力议论国王的行为,应当俯首听命于国王的统治:

“我是你们的国王,是派来治理你们和对你们的错误负责的。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护国主统治刚刚建立时,英国正处于艰难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状况,使英国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英国商人曾抱怨说:

“我们丧失了最漂亮的姑娘——对外贸易。

”,……为了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漂亮姑娘”夺回来。

——宋华《克伦威尔传》

材料三虽然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一百五十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

……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

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时代》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詹姆士一世迷恋什么思想?

造成了什么社会矛盾的激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了哪些行动。

(3)材料三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夺回“漂亮姑娘”对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当时劳动人民的反映,谈谈你对制定国家政策的认识。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试号:

座位号:

………………………………………密…………………………………封………………………………线……………………………………

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题纸

21.(15分)

22.(11分)

23.(12分)

24.(10分)

25.(12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15分)

(1)途径:

通过自身努力;

宽容待人;

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任答二点,2分)

(2)原因:

借助孔子来反对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宣扬理性。

(3)原因: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功绩: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如答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为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共成立奠定基础也可得分。

)(2分)

(4)实质:

反封建。

(1分)

目的:

唤醒民众;

维护共和。

(5)局限:

全盘西化。

方法:

在复兴儒学(孔颜之乐)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西方。

22.(11分)

(1)有利条件:

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

自觉汉化;

全面汉化;

汇通南北。

(3)不同:

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

评价者的立场;

研究的方法、角度;

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任写两点得2分)

23.(12分)

(1)两重性:

学习西方文明;

利用传统达到政治目的。

表现: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强调效忠天皇,灌输忠君思想。

(2)措施:

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

原因:

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

(3)启示:

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

改革者的思想认识影响改革的成效。

24.(10分)

(1)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

(1分)避免军队劳顿;

减轻民生疾苦。

(2)同僚认可;

莫洛等实心为政;

百姓拥戴(顺应民意);

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3分,任答三点3分)

(3)以民为本。

(1分)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

体现了康熙帝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自觉;

但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统治。

25.(12分)

(1)思想:

君权神授。

矛盾:

造成了国王与议会矛盾的激化。

(2)行动:

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

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

(3)影响:

导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分)

认识: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

克伦威尔将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造成了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