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433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对孩子劳动教育指导过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二、教育孩子懂得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

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恶是不同的,这当中最初认识通常来自于父母。

一般来说,父母喜欢和赞许的事,孩子多半不会认为不好。

有一位母亲说,在她小的时候,每当经过收垃圾的工人身边时,她母亲不允许她悟着鼻子,以免使那个工人心中难过。

她说,直到成年,每回经过垃圾车旁,我就会想到父母的教诲:

“对每个人都要有礼貌。

”如果城市里没有垃圾清扫工人,就等于我们在垃圾堆上生活,孩子不难懂得这样浅显的道理。

因此,我收起说教,以身作则,对周围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同样尊重,这样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不但尊重其他劳动者,而且,做事从不会拈轻怕重,挑三拣四。

三、唤起孩子的劳动愿望。

如果父母对家务劳动总是相互推诿,孩子会把劳动当作不愉快的事情,不会对劳动有好感。

因此,我们作为父母的首先乐于承担家务劳动,从而使孩子产生参加劳动的最初愿望,也想参与其中。

让孩子意识到“我能干”、“我是小主人”、“我觉得有意思”就能调动起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劳动的结果是有形的,做完一件事,结果马上就会反映出来。

当孩子收拾了房间之后,地面干净了,东西摆放整齐了,自己看着高兴,更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

这时候,爸爸问“是谁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好?

”孩子会挺着胸脯说:

“这是我干的!

”并由衷地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愿意再做这样的事。

四、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艰辛。

尽管我们国家并不像西方一些国家鼓励学生打工挣钱,但是创造条件让孩子了解劳动与金钱的关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挣钱不易还是必要的。

一个孩子在休息日跟着父亲送了半天报纸之后感慨地说:

“当我艰难地爬完最后一户楼梯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

我再也不会用父亲一天的工作报酬去打一次游戏机了!

”劳动实践对孩子的真实教育胜过父母无数的说教。

父母要时常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

在家里,也可以把本来都是父母承担的家务劳动让孩子承担一部分,或者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做,然后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通过劳动认识社会。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成人的劳动,使孩子懂得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明确分工的大集体,每个人的劳动会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每个人又要依靠别人劳动的帮助。

比如秋天落叶时节问孩子“你知道院子里从树上掉下来的树叶哪里去了吗?

为什么地上这么干净?

”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孩子看到是清洁工扫干净的。

这样他就会把整洁的环境和他人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产生尊重劳动者和尊重劳动的情感。

这时我会进一步引导孩子:

“我们一起把楼梯扫了吧!

”孩子很高兴的接受我的建议,因为他懂得了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也会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让孩子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者,如老师、工友、送牛奶、送报纸的工人、邮递员、理发师、售货员、驾驶员等等,说说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社会。

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父母要及早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机会,让孩子学着干,不仅手把手地教,还要多动脑筋、找窍门,别让孩子感觉做起来太难。

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让他自己收拾书包、准备文具……要让孩觉得我能行!

我和孩子一起列出她自己做的内容,每周记录下点滴进步,每月展示一下会做了哪些事。

时间久了,在点滴小事之中就养成了她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意识。

从小开始、从小事开始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七、给孩子具体指导。

孩子常常想帮父母干些家务,这时可以培养技能技巧。

比如孩子想帮我刷碗,我会指导她,先用洗涤剂,再用清水冲洗,并将碗按大小顺序摆放好。

如果她不小心将碗打碎,就耐心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得更好。

从不用责备的语气说:

“你怎么不当心点呢?

真笨呀!

”否则孩子的兴趣就会受到打击,对自己做事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家长姓名:

李秀平

20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