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843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doc

2007年芜湖市初中语文毕业学业考试

温馨提示:

本试卷共有四大题,25小题,全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你合理安排时间答题;答题时可以使用《新华字典》。

希望你沉着应考,相信你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题号

书写分

总分

 

 

 

 

 

 

 

 

一、语文积累(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西山灵石”为芜湖十景之一。

西山山峰起伏,千姿百态,层峦叠嶂,雄伟壮观。

主峰丫山山峰高山众岭,犹如倚天长剑,直插云霄。

蝙蝠峰两峰并列,如同蝙蝠双翅,两峰中间凹陷相连的正中,一座小山峰突兀而起,峰顶扁平,形似蝙蝠之首,远远望去,恰似蝙蝠博云击雾,昂首天外,振翅翱翔。

西山,美丽可比黄山,恬静如同庐山,雄奇不亚泰山,险峻有如华山,被誉为“皖南花海石林”。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翱阶()翔②恬静()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

①错别字:

改正:

②错别字:

改正:

3、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2分)

①层峦叠嶂:

②突兀:

4、下面是某媒体上刊登的一则新闻。

文中画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一一改正。

(4分)

①5月25日,一场爱心的热流在黄果山社区里的孩子们之间涌动。

黄果山社区紧靠胜利渠菜场,②社区里住着不少在菜场以及来我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

③社区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牵挂着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心。

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感受到节日的快乐,社区居委会组织了社区里的孩子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捐赠自己的书和玩具的活动。

改正:

5、默写。

(10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③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促淹《渔家傲秋思》)

⑤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⑥,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观刈麦》)

⑦“诗仙”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自己积极进取精神的句子是,。

⑧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描写乡村自然风光的连续的两句。

(课内外均可)

答:

,。

6、名著阅读。

(5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被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

“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A、疾恶如仇B、胆小怯懦C、谨慎细心D、武艺高强

(3)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

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

(选做两个即可)

示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①林冲上梁山——

②林冲误闯白虎堂——

③林冲到了野猪林——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三部分文字,完成7—21题。

(一)20分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

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

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

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

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

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

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

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

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

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

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

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

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

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

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

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

他说:

“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

”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

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

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06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7、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5分)

 

 

8、“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

(30字左右)(4分)

 

 

9、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3分)

 

 

10、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1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4分)

 

 

 

(二)(20分)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

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第二幅画上立着一只双目圆睁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嘴,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得冠。

第三幅画原来这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叮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只羊、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院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逮住那只鸡。

第五幅画:

镜头拉远,原来上述这些都是玩具做的,一个扎着马尾巴的小女孩在认真地摆弄着它们。

第六幅画:

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看电视。

仔细看,上面所有的画面竟然是电视里的一个镜头。

第七幅画:

画面显示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辆电车缓缓驶过,老人与电视居然是电车上贴的广告画。

原来如此。

别急,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第八幅画:

沙漠边上的小镇,邮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位女士。

那座繁华的都市,原来是信封右上角邮票上的图案。

看完全程,忽然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你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已是整个世界,没想到它只是冰山的一角。

当你一旦超越了某种境界再来看某些事情,心里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世界是这样,颇为自得。

而实际上,也许与事物的本质依然有很大差距。

我想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这境界却永远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

我想说的是,要进入某种境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倒不如从小处着手,从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认真地负责地做好它,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与精彩。

就像那只大公鸡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能看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一张邮票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依然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努力拼搏,它依然值得尊敬,不是吗?

我们成不了张朝阳,成不了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活好自己。

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呀。

我们决策不了这一星球的转动,但我们能决策多种些花,当时间悄悄地转到了它开的季节,它便呈现自己的生命与灿烂,敢与日月争晚刹那光华。

再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连种什么花也不能决策,那我们不让自己成为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吧,无论被决策在哪里开放,都不改那份美丽与优雅。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随缘吧。

(选自《随感》2006年第1期,有改动,作者姜少杰)

12、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3分)

 

 

13、文章开头描绘了八幅图画,请你在探究这八幅图画之间的关系后,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出第九幅图画的内容。

(30字左右)(4分)

 

 

14、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分)

 

 

15、从全文来看,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看到的几幅图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6、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

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5分)

 

 

 

(三)(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

元军元帅。

②扞(hàn):

保卫。

③泫(xuà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

同“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2)天祥泫然出涕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9、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

答:

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2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1分)

 

 

21、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4分)

 

 

 

三、语文综合运用(10分)

你校响应芜湖市教育局“营造书香校园”的号召,准备于2007年5月10日下午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22、请你阅读下面的“相关链接”,然后说说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

(说出两点即可)(4分)

相关链接:

图书漂流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一种好书共享方式。

不用借书证,不用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书友在自己书的扉页上贴上“漂流”的特定标签,然后投放到公共场所,拾取的人阅读后按标签提示,再把该书自动投放到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

一本书以随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让志趣相投者可能因此结为好友。

 

 

 

23、5月9日下午,由你代表学校去邀请芜湖市“图片漂流”活动发起人张教授参加本次活动,请你把对张教授说的话写出来。

(3分)

 

 

 

24、为了让“图书漂流”活动能正常、持久地进行下去,请你为“图书漂流标签”设计一句温馨提示语。

(3分)

 

 

 

 

四、写作(55分)

2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5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提示和要求:

请你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25分)

1、(2分)①ao②tian

2、(2分)①“宵”改为“霄”②“博”改为“搏”

3、(2分)①形容山峰高高低低,连绵起伏。

②高耸突出的样子。

(每个词语1分)

4、(4分)①把“一场”改为“一股股”。

(1分)②把“来我市”改为“在我市其他地方”。

(2分)③把“社区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心”调换位置;或把“牵挂”改为“牵动”亦可。

(1分)

5、(8分)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了却君王天下事③门庭若市④浊酒一杯家万里⑤不求闻达于诸侯⑥田家少闲月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⑧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6、(5分)

(1)《水浒》(1分)

(2)C(2分)(3)(2分)①官逼民反②单刀直人③绝处逢生(对1分,得1分)

二、(55分)

7、(4分)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2分)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2分)。

(意思对即可)

8、(4分)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

(2分)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

(2分)(意思对即可)

9、(3分)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10、(4分)不矛盾(1分)。

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

(3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点明题旨,画龙点睛。

(2分)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

(2分)。

(意思对即可)

12、(3分)人生的美丽并不全在于大处的壮阔,平凡的努力和奋斗的细节也很美。

(或“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意思对即可)

13、(4分)示例: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架飞机,邮差送信只是飞行员从空中抓拍到的一个画面。

(符合画面之间的关系,2分;想象合理,1分;表述顺畅,1分)

14、(4分)即使自己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小人物,也要坚持高洁的操守,活出自己的精彩,(2分)并且竭尽自己的所能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毫不吝啬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2分)(意思对即可)

15、(4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了所要议论的话题,(2分)为下文的深入论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2分)

16、(5分)(可同意,也可不同意,1分;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来谈,言之有理,2分;表述顺畅,2分)

17、(2分)

(1)通“避”,躲避。

(1分)

(2)眼泪。

(1分)

18、(4分)

(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

(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

19、(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

20、(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

21、(4分)甲文:

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

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

三、(10分)

22、(4分)示例:

①传递知识,让书香远播。

②以书为媒,广交朋友。

③传递文明,传递诚信,传递和谐。

④好书共享,经济实惠。

(答出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23、(3分)示例:

尊敬的张教授,明天下午我校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我代表学校想邀请您到我校进行现场指导。

(答出称呼、时间、地点、内容得2分,符合口语表达特点得1分。

意思对即可)

24、(3分)示例:

①让我遇到更多像你一样喜爱我的朋友吧!

②你不是我的终点站。

③我的愿望是漂流。

四、(55分)

2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